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2年11月15日,美國聯邦儲備系統(The Fed)再次宣布升息,持續以數十年來最激進的步調收緊貨幣政策,直面盤旋在8%以上、創下40年新高的頑固性通貨膨脹。一年前,多數政策制定者與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物價上漲僅是「暫時性」(transitory)現象,然而時序入冬,通膨的廣度與黏著性遠超預期,從汽油、食品雜貨到住房租金,無一不侵蝕著家庭的購買力。這場風暴的成因錯綜複雜,絕非單一因素所能解釋。疫情期間,華府為穩定經濟而推出的大規模財政刺激措施,包含現金支票、貸款暫停與超低利率,向市場注入了巨量流動性,導致美國家庭累積了約2.3兆美元的超額儲蓄。這筆龐大的「乾火藥庫」在經濟解封後,迅速轉化為被壓抑已久的強勁消費需求。與此同時,勞動力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緊張局面,職位空缺數遠超失業人數,企業為求才、留才而被迫提高薪資,卻也因此將增加的勞動成本轉嫁至終端售價,形成「薪資—物價螺旋」(wage-price spiral)的自我強化循環。更棘手的是,通膨的樣貌如同一場「打地鼠遊戲」(Whac-A-Mole),壓力點從商品領域(如2021年的二手車)轉移至服務領域(如2022年的機票與租金),使得聯準會的傳統政策工具顯得左支右絀。升息作為抑制需求的總體性工具,其效應存在「漫長且可變的滯後性」(long and variable lags),對房市等利率敏感部門衝擊劇烈,卻難以精準打擊特定領域的價格壓力,這也讓實現經濟「軟著陸」(soft landing)的路徑變得異常狹窄。這場對抗通膨的戰役,不僅考驗著聯準會的政策智慧與決心,更深刻地反映出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結構的脆弱與失衡。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秋日的涼意滲入華盛頓的空氣,決策者們的心緒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凝重。2022年,對於美國乃至全球經濟而言,是個極不平靜的年份。一年前,「暫時性」這個詞彙幾乎是所有財經官員在描述通貨膨脹時的標準答案,然而,現實無情地擊碎了這份樂觀。聯邦儲備系統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在多次公開談話中坦承,他對於通膨路徑的判斷出現了失誤。如今,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持續在8%以上的高位徘徊,創下自雷根政府初期以來最嚴峻的紀錄,這場看似短暫的經濟陣痛,已演變為一場深刻影響民生的持久戰。從加油站的計價表到超市的收銀條,價格上漲的壓力無所不在,迫使聯準會採取了自1980年代以來最為激進的貨幣緊縮政策。但為何這頭通膨猛獸如此難以馴服?答案深藏在疫情以來一系列環環相扣的經濟動態之中。
一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實驗,始於疫情初期的恐慌。為了避免經濟陷入深度衰退,華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打開了財政水龍頭。數輪的刺激支票、強化的失業救濟、企業薪資保護計畫以及暫停償還學生貸款等措施,共同為美國經濟注入了大量現金。這些緊急援助雖然穩定了金融市場與家庭生計,卻也意外地堆高了民眾的儲蓄水位。美國個人儲蓄率在疫情期間數度飆升,家庭部門累積的超額儲蓄一度高達2.3兆美元。這筆龐大的資金,如同經濟學家所形容的「一堆準備好隨時點燃的乾火藥」,靜待著經濟重啟的號角。當疫苗普及,社交限制逐漸放寬,這股被壓抑許久的消費能量猛然釋放。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渴望重返餐廳、拜訪親友、規劃旅行,這股「報復性消費」的浪潮,不僅讓需求迅速反彈,更賦予了企業調漲價格的底氣。截至2022年中,聯準會估計市場上仍存有約1.7兆美元的超額儲蓄,這股強勁的購買力,成為支撐消費市場在高物價環境下依舊活絡的關鍵燃料,同時也為通膨火勢不斷添薪。
需求的另一面,是供給端的嚴重瓶頸,其中最為核心的,便是勞動力市場的失衡。疫情徹底改變了人們的工作觀念與模式,許多人選擇提前退休、轉換跑道或成為自由工作者,導致勞動參與率遲遲無法恢復至疫前水平。與此同時,經濟的快速復甦創造了大量職位需求。於是,一個奇特的景象出現了:美國的職位空缺數量,遠遠超過了正在尋找工作的失業人口總數。這種「事求人」的極端局面,引發了一場激烈的人才爭奪戰。為了吸引並留住員工,企業不得不大幅提高薪資與福利。根據統計,私營企業與州及地方政府的勞工薪酬年增率達到了5%,這個增幅雖然讓勞工的荷包略為豐厚,卻也開啟了一個危險的循環。企業為了彌補上升的勞動成本,往往會選擇提高產品與服務的售價;而當消費者發現生活成本節節攀升時,又會回過頭來要求更高的薪資作為補償。這個「薪資—物價」相互推升的螺旋一旦啟動,便會自我強化,使得通膨變得極具黏著性,難以在短期內平息。
更讓政策制定者感到棘手的是,本輪通膨的構成與傳導路徑極為複雜,宛如一場此起彼落的「打地鼠遊戲」。每當一個領域的價格壓力看似得到控制,另一個領域的壓力又會冒出頭來。2021年,通膨主要由商品價格驅動,全球供應鏈中斷導致二手車、家具、電子產品等耐久財價格飆漲。但進入2022年,隨著供應鏈瓶頸逐漸緩解,商品通膨開始降溫,服務業通膨卻接過了漲價的接力棒。烏克蘭戰爭推高了航空燃油價格,使得機票費用一飛沖天;經濟重啟與遠距工作的普及,則帶動了住房需求的增加,導致租金持續上漲。通膨的戰線,就這樣從家中的電視機,一路蔓延至居住本身的成本。這種從「商品」到「服務」的結構性轉變,意味著通膨已經滲透到經濟的深層,不再是單純的供給衝擊,而是與強勁的需求和緊張的勞動市場緊密相連。這種不斷變化的通膨樣貌,大幅增加了聯準會預測與應對的難度。
面對這場四十年的通膨大火,聯準會能動用的主要工具,是升息這把強力的水槍。其運作邏輯是,透過提高借貸成本,來冷卻經濟活動,抑制總需求,從而為物價降溫。然而,貨幣政策從來不是精準的外科手術刀,而更像是一把會對整個經濟體造成衝擊的鐵鎚。升息首當其衝的是對利率最為敏感的部門,例如房地產市場。隨著抵押貸款利率的飆升,房市交易量與價格已明顯放緩。但是,對於那些由能源危機或勞動力短缺驅動的特定通膨領域,升息的效果卻相對有限。更重要的是,貨幣政策的效果存在著「漫長且可變的滯後性」。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研究指出,利率變動對通膨產生最大影響,通常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這意味著,聯準會今天的決策,其完整效果可能要到許久之後才會顯現,而在此期間,經濟背景可能又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種時間差與不確定性,使得拿捏政策力道成為一項極具挑戰的藝術。收緊過度,可能將經濟推入不必要的衰退;收緊不足,則可能讓高通膨預期根深蒂固。鮑爾主席也承認,隨著政策必須變得更具限制性,通往經濟「軟著陸」的路徑正在變窄。這場美國經濟的抗通膨之戰,故事遠未結束,而其最終的結局,將深刻影響未來數年的全球政經格局。
資料來源
Reuters: Fed delivers another big rate hike, but signals slower pace ahead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fed-prepares-another-big-rate-hike-it-contemplates-end-tightening-2022-11-02/
The New York Times: Why Is Inflation So High?
https://www.nytimes.com/2022/07/14/business/economy/why-is-inflation-so-high.htm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ed Raises Interest Rates by 0.75 Percentage Point for Fourth Time in a Row
https://www.wsj.com/articles/fed-raises-interest-rates-by-0-75-percentage-point-for-fourth-time-in-a-row-11667412154
Associated Press: Explained: Why US inflation is so high, and when it may ease
https://apnews.com/article/why-is-inflation-so-high-1a5814de0837a2b6677995436657c6b5
Bloomberg: US Households Have Lost About $1.5 Trillion in Excess Saving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2-10-21/us-households-have-lost-about-1-5-trillion-in-excess-savings
The Economist: Why is inflation so high in America?
https://www.economist.com/the-economist-explains/2022/10/24/why-is-inflation-so-high-in-america
Financial Times: The new age of uncertainty
https://www.ft.com/content/15ba3892-564a-4d64-812e-2e4a6a57b5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