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7達成歷史性「損失與損害」基金協議,但在減排議題上停滯不前

為氣候災難買單,卻未能阻止災難的根源

· 國際組織-聯合國,能源-化石燃料能源,外交戰略-外交官們的武器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2年11月19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聯合國第27次締約方會議(COP27)於延長談判超過一天後終於落幕。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會後的聲明中,對會議成果給出了一個充滿矛盾的評價:一方面,他歡迎各國在氣候正義議題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即歷史性地決定設立一個「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基金;但另一方面,他以極其嚴厲的措辭警告,在最為關鍵的減排議題上,本次會議「並未解決問題」,導致我們的星球「仍舊躺在急診室裡」。古特雷斯將這場在西奈山不遠處舉行的會議,比擬為一場具有「聖經般規模」的危機,他沉痛地表示,「我們面對的不是燃燒的荊棘,而是一顆燃燒的星球。」這次會議從始至終由兩個核心主題驅動:「正義」與「雄心」。正義,是為那些幾乎沒有造成氣候危機、卻身處第一線承受最嚴重衝擊的國家與人民伸張;而雄心,則是維繫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的目標,並將人類從氣候懸崖邊拉回來。

會議在「正義」的層面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經過長達三十年的艱苦倡議與鬥爭,發展中國家終於成功推動已開發國家同意,設立一個專門的「損失與損害」基金,並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其付諸實行。這個基金旨在為那些因氣候變遷而遭受超出其調適能力範圍的、不可逆轉之災害的脆弱國家,提供財政援助。古特雷斯承認,這項決定本身「顯然遠遠不夠」,但它是一個「重建破碎信任所亟需的政治信號」。這項成果,被視為是本次「非洲COP」上,由巴基斯坦領導的「77國集團加中國」(G77+China)談判集團的一次重大勝利。然而,在氣候正義的其他方面,進展依舊遲緩。古特雷斯指出,正義還應意味著已開發國家最終兌現其延宕已久的、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的承諾;以及為實現調適資金翻倍的目標,提供一份清晰可信的路徑圖。他也嚴厲批評了多邊開發銀行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商業模式,要求它們必須承擔更多風險,並以合理的成本,系統性地為發展中國家撬動私人融資。

與「損失與損害」基金的歷史性突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本次會議在「雄心」—即減排議題上—的令人深感失望的失敗。古特雷斯直言不諱地指出,設立一個基金固然重要,但「如果氣候危機將一個小島嶼國家從地圖上抹去,或將整個非洲國家變成沙漠,那麼基金並非答案。」他警告,世界仍需要在氣候雄心上實現「巨大的飛躍」,而我們絕不能跨越的紅線,就是讓地球升溫超過1.5度的門檻。然而,COP27的最終協議文本,未能在化石燃料問題上取得任何進展。一項由印度、歐盟等多方推動的、旨在呼籲「逐步減少所有化石燃料」的提案,在沙烏地阿拉伯等產油國的強力阻撓下,最終未能被納入協議。文本僅僅是重複了前一年《格拉斯哥氣候協定》中關於「逐步減少未經減排處理的燃煤發電」的措辭,毫無新意。這種原地踏步的結果,意味著世界各國雖然同意為氣候災難的後果買單,卻未能就如何從根源上阻止災難達成更強的共識。古特雷斯為此發出警告,加倍押注於化石燃料是「雙重的麻煩」,並強力推動他所倡議的「氣候團結契約」,呼籲所有國家在本十年內做出額外努力,以符合1.5度的目標。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埃及西奈半島的沙漠邊緣,一場關乎全球未來命運的馬拉松式談判,終於在2022年11月19日的清晨落下帷幕。被稱為「非洲COP」的聯合國第27次締約方會議(COP27),在經歷了兩週的激烈交鋒與超過40小時的延長賽後,達成了一份名為《沙姆沙伊赫實施計畫》的最終協議。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雷斯在會後的聲明中,為這場會議的成果定下了一個分裂而矛盾的基調:它在一條戰線上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卻在另一條更為關鍵的戰線上,遭遇了可悲的停滯。這次會議,最終成為了一則關於氣候正義與氣候雄心之間巨大鴻溝的現代寓言。

正義的曙光:一場長達三十年的勝利

COP27最重大、也是唯一值得稱道的歷史性成就,是正式同意設立一個「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基金。這個看似技術性的詞彙,背後卻是氣候談判中最具道德與政治張力、歷時最久的鬥爭之一。自1991年,由小島嶼國家聯盟(AOSIS)首次提出這一概念以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那些對氣候變遷責任最小、卻受害最深的國家,便持續不斷地呼籲,要求已開發國家為其造成的、且已超出「調適」能力範圍的氣候災害,提供財政支持與補償。

「損失與損害」指的是那些無法避免的氣候衝擊。例如,當一個太平洋島國的土地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永久淹沒,這不是一個可以「調適」的問題,而是一個關乎國家存亡的根本性損失。當一場前所未有的超級颶風,摧毀了一個加勒比國家的全部基礎設施,這同樣超出了其自身的恢復能力。在過去的三十年裡,這項訴求始終遭到美國、歐盟等已開發國家的強力抵制。他們的核心擔憂是,一旦承認對「損失與損害」負有責任,無異於承認了法律上的「賠償責任」(liability and compensation),這將為其帶來無休止的法律訴訟與天文數字般的財務要求。

然而,在COP27上,情勢發生了逆轉。由巴基斯坦所領導的、代表著超過134個發展中國家的「77國集團加中國」(G77+China)談判集團,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與決心。當年夏天,巴基斯坦剛剛經歷了一場淹沒其三分之一國土的毀滅性洪水,造成了超過3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為他們的訴求提供了最沉痛、也最鮮活的現實背景。在談判的最後關頭,歐盟的立場出現鬆動,提出了一項妥協方案,最終打破了僵局。儘管美國最初仍持保留態度,但在巨大的國際壓力下,也不得不最終予以接受。—這個基金的設立,因此被廣泛視為全球南方國家在氣候談判中的一次重大勝利,是氣候正義原則的一次遲來的體現—它至少在政治層面上,承認了氣候變遷所造成的不公,需要有相應的機制來加以應對。然而,魔鬼藏在細節裡。協議雖然同意設立基金,但關於誰應出資、誰有資格獲得資金、資金的規模,以及基金的治理架構等所有關鍵問題,都被留給了一個「過渡委員會」,讓其在明年提出建議。這場勝利,目前還只是一張空頭支票。

雄心的潰敗:化石燃料的堅固壁壘

如果說「損失與損害」基金的設立,是COP27隧道盡頭的一線光明,那麼在「減緩」—即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這一核心議題上—會議則幾乎完全陷入了黑暗。科學的警告再清晰不過:若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在2030年前減少45%。然而,沙姆沙伊赫的談判,未能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任何新的動力。

會議期間,印度聯合歐盟、美國、英國等多個國家,共同提出了一項倡議,希望在最終的協議文本中,加入呼籲「逐步減少所有化石燃料」(phase down of all fossil fuels)的措辭。這項提議,旨在將前一年《格拉斯哥氣候協定》中僅針對「煤炭」的限制,擴大到石油與天然氣,從而更全面地應對氣候危機的根源。然而,這項努力遭遇了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一眾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的激烈抵制。他們在談判的各個環節竭力阻撓,確保任何針對其核心經濟利益的措辭,都不會出現在最終的文本中。

最終的協議文本,不僅未能納入關於全面減少化石燃料的內容,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現了倒退。文本僅僅是原封不動地重複了格拉斯哥會議關於「逐步減少未經減排處理的燃煤發電」的措辭,沒有任何進一步的雄心。更令人警惕的是,文本中還加入了推動「低排放能源」(low-emission energy)的表述。批評者指出,這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術語,它為天然氣這種仍會產生大量碳排放的化石燃料,被包裝成「過渡能源」或「清潔能源」,大開了方便之門。據統計,本次COP27會議上,註冊的化石燃料產業遊說客數量,比前一年增加了25%,超過了600人。他們在會場內外的巨大影響力,顯然在最終的談判結果中得到了體現。這場關於減排的失敗,深刻地揭示了全球氣候治理的核心矛盾:一方面,各國同意為日益頻繁和劇烈的氣候災難所造成的後果買單;但另一方面,那些在全球能源體系中擁有巨大權力與利益的國家和企業,卻成功地阻止了任何旨在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有效行動。

秘書長的藥方與全球的困境

面對這種「正義」與「雄心」之間的巨大脫節,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其聲明中,除了發出嚴厲的警告,也試圖提出解決方案。他再次強調了他所倡議的「氣候團結契約」(Climate Solidarity Pact)。其核心理念是,所有國家,特別是已開發國家和主要新興經濟體,都應做出超常規的努力,在本十年內進一步削減排放,以符合1.5度的目標。同時,國際金融機構與私人部門應共同合作,為大型新興經濟體(如印度、印尼、南非等)的再生能源轉型,提供大規模的資金與技術支持。

此外,他也將矛頭指向了以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代表的國際金融體系。他呼籲徹底改變這些機構的商業模式,要求它們承擔更多風險,以撬動應對氣候變遷所需的數兆美元私人投資。這一呼籲,與巴貝多總理米婭・莫特利(Mia Mottley)在本次會議上大力推動的「布里奇頓倡議」(Bridgetown Initiative)遙相呼應,該倡議旨在對全球金融架構進行系統性改革,以更好地應對氣候危機。

然而,無論是「氣候團結契約」還是金融體系的改革,都觸及了當今國際關係中最敏感的神經:主權、經濟發展權以及大國之間的戰略競爭。在一個因能源危機、通貨膨脹與地緣衝突而日益分裂的世界裡,實現這樣的全球性團結,其難度可想而知。

一份重建信任的政治信號,與一顆仍在急診室的星球

COP27最終以一種極為矛盾的姿態被載入史冊。它為全球最脆弱的國家,送上了一份遲到三十年的、關於正義的承諾,這是一個不容否認的重大進步。但它卻未能回應科學的吶喊,未能為阻止地球持續滑向氣候災難的深淵,踩下哪怕一寸的煞車。我們離開沙姆沙伊赫時,手中多了一個用來處理氣候殘骸的工具箱,但那製造殘骸的風暴,卻依然在以同樣、甚至更快的速度,積聚著能量。古特雷斯說得沒錯,我們的星球仍舊躺在急診室裡。而沙姆沙伊赫的醫生們,似乎只同意為未來的傷者準備一張病床,卻對如何治癒那位正在流血的病人,束手無策。

資料來源

United Nations: Statement by the Secretary-General at the conclusion of COP27 in Sharm el-Sheikh
https://www.un.org/sg/en/content/sg/statement/2022-11-19/statement-by-the-secretary-general-at-the-conclusion-of-cop27-sharm-el-sheikh

Reuters: What is the 'loss and damage' fund agreed at COP27?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cop/what-is-loss-damage-fund-agreed-cop27-2022-11-20/

The Guardian: Cop27 agrees historic ‘loss and damage’ fund for climate impacts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2/nov/20/cop27-agrees-historic-loss-and-damage-fund-for-climate-impacts

Carbon Brief: COP27: Key outcomes agreed at the UN climate talks in Sharm el-Sheikh
https://www.carbonbrief.org/cop27-key-outcomes-agreed-at-the-un-climate-talks-in-sharm-el-sheikh/

BBC News: COP27: Historic deal struck to pay for climate damages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63692582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What Was Achieved at COP27?
https://www.cfr.org/in-brief/what-was-achieved-cop27

The New York Times: Climate Negotiators Create a Fund for Climate Disasters, but Fail to Strengthen Emission Cuts
https://www.nytimes.com/2022/11/20/climate/cop27-climate-summit-loss-dama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