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的承諾與現實:淨零排放路徑的艱難起點

全球領袖齊聚紐約,誓言與實踐卻存在巨大落差

· 國際組織-聯合國,外交戰略-外交官們的武器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9年9月23日,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於紐約總部召開氣候行動峰會(Climate Action Summit),其核心目標明確而迫切:在全球碳排放量持續攀升並屢創新高,絲毫未見觸頂跡象的嚴峻背景下,敦促各國領袖提出具體、務實的計畫,以加速《巴黎協定》的全面落實。古特雷斯向世界發出嚴肅呼籲,要求各國在2020年前強化其「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使其計畫與未來十年內減少45%溫室氣體排放、並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的宏大目標保持一致。這場峰會及其前導的青年氣候峰會,成功地將全球政治、商業及公民社會的目光,重新聚焦於應對氣候緊急狀態的刻不容緩,並試圖為停滯不前的全球氣候行動注入新的政治動能。峰會的設計刻意跳脫傳統國際會議的框架,古特雷斯要求與會領袖們「帶來計畫,而非空洞的演說」,意圖將峰會轉化為一個展示領導力與變革性氣候行動的獨特平台,唯有最具雄心的方案,才有機會在此國際舞台上呈現。

峰會的召開,不僅是為了應對迫在眉睫的生態危機,更是一次對全球治理體系有效性的檢驗。古特雷斯將其定位為一個「跳板」,旨在為《巴黎協定》所設定的2020年關鍵期限鋪平道路。峰會鞏固了一項全球共識:將本世紀末的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是社會、經濟、政治與科學上唯一安全的防線,而實現此一目標的唯一途徑,便是在2050年前達成全球淨零排放。然而,共識的形成與現實的困境形成鮮明對比。數據顯示,過去四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四年,北極冬季均溫自1990年以來已驚人地上升了攝氏3度;海平面上升與珊瑚礁白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更令人憂心的是,氣候變遷的影響已不再是遙遠的威脅,而是透過空氣污染、致命熱浪及糧食安全風險,直接衝擊人類的健康與生命。峰會的議程也因此涵蓋了從政府、跨國企業、地方行動者、原住民族群到青年代表等多元聲音,共同在十二個關鍵領域發起轉型倡議,旨在為未來的減排、調適與韌性建設奠定基礎。

儘管峰會上不乏積極的信號,例如70個國家承諾在2020年提出更具企圖心的國家氣候計畫,75個國家允諾在同年提交2050年淨零排放的長期戰略,但這些承諾背後的實質影響力卻顯得單薄。做出承諾的國家群體,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尚不及全球的10%。與此同時,金融界與產業界也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動員。一個管理著超過2兆美元資產的全球最大資產所有者聯盟,承諾在2050年前將其投資組合轉向碳中和;87家總市值超過2.3兆美元的大型企業,也誓言將其商業模式與控制升溫1.5°C的科學路徑對齊。然而,這些來自非國家行為者的自發性承諾,雖然值得肯定,卻也凸顯了全球主要排放國在政治意願上的不足。峰會最終揭示的是一個複雜的局面:一方面,應對氣候變遷的全球動能正在形成,社會各界的意識普遍提高;但另一方面,要將這些動能轉化為足以扭轉全球暖化趨勢的實際政策與行動,仍面临着巨大的政治阻力與經濟結構的慣性。這場峰會是一個起點,但它所照亮的,是一條極其漫長且充滿挑戰的道路。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19年9月,世界的目光聚焦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這裡沒有談判桌上的劍拔弩張,卻瀰漫著比任何軍事對峙更深沉的焦慮。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雷斯以近乎哀求的語氣,向齊聚一堂的各國領袖發出警告:「氣候緊急狀態是一場我們正在輸掉的賽跑,但這是一場我們能夠贏的賽跑。」這場氣候行動峰會,正是在全球碳排放量創下歷史新高、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的背景下召開,它不僅是一次常規的國際會議,更像是一次文明的集體自省。

峰會的設計理念,從一開始便意圖打破傳統外交辭令的窠臼。古特雷斯明確要求與會者「帶著計畫來,而非演講稿」,試圖將這場會議從一場政治表演,轉變為一個具體行動的展示平台。其背後的科學依據,來自於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嚴厲報告,該報告指出,若要將全球升溫限制在攝氏1.5度的安全範圍內,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在2030年前減少45%,並在2050年左右達到淨零。這個目標不僅是科學界的共識,也被峰會確立為衡量所有承諾的黃金標準。它代表著一種社會、經濟與政治上的安全底線,一旦突破,人類社會將面臨不可逆轉的災難性後果。

然而,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鴻溝是巨大的。峰會召開之際,全球正明顯偏離《巴黎協定》設定的軌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超過百萬分之415,是人類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從北極海冰的加速消融,到亞馬遜雨林的熊熊大火,地球的生態系統正發出愈發頻繁的警報。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再是學術論文中的抽象數據,而是具體而殘酷的現實:它威脅著沿海城市的存在、加劇了全球糧食與水的危機,並透過空氣污染和熱浪等形式,直接危害公眾健康。這場峰會的使命,便是在這片悲觀的氛圍中,重新點燃希望,並將全球的政治意志凝聚成足以改變現狀的集體行動。

國家承諾的拼圖:雄心與保留的交織

峰會的核心,在於各國提交的「國家自定貢獻」(NDCs)。這是《巴黎協定》的基石,允許各國根據自身情況設定減排目標。然而,第一輪提交的NDCs總和,遠不足以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度以內,更遑論更為嚴苛的1.5度目標。因此,本次峰會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國是否願意提升其承諾的力度。

會議期間,確實出現了一些積極的信號。總計70個國家承諾,將在2020年更新其NDCs,提出更具雄心的減排計畫。同時,有75個國家允諾在2020年前提交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的長期戰略。這些國家中,不乏歐盟成員國、北歐國家以及眾多發展中的小島嶼國家—他們是氣候變遷最直接的受害者—他們的表態,為全球氣候行動注入了道德與政治的雙重動力。

然而,當人們仔細審視這份承諾名單時,卻不難發現其內在的局限性。做出這些進取承諾的國家,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僅佔全球的不到10%。而那些真正的排放大國,如美國、中國、印度等,在峰會上的態度則顯得相對保留或模糊。當時的美國政府已啟動退出《巴黎協定》的程序,其在峰會上的低調參與更像是一種形式。而中國與印度等新興經濟體,雖然在再生能源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設定更嚴格的短期減排目標上,仍面臨著國內經濟發展與能源轉型的巨大壓力。

這種分化的態勢,揭示了全球氣候治理的核心困境:責任的歸屬與行動的公平性。已開發國家在歷史上累積了大量的碳排放,理應承擔更大的減排責任,並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持。然而,在現實中,資金承諾的落實情況常年不盡如人意,而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又使其成為當前主要的排放增長來源。如何在承認歷史責任的同時,又能推動所有主要經濟體共同參與到這場集體行動中,成為一道難解的政治方程式。峰會上出現的,更像是一幅由眾多中小國家積極參與,而幾個關鍵大國步履蹣跚的拼圖,其整體畫面遠不足以構成扭轉全球暖化趨勢的完整力量。

非國家行為者的崛起:市場力量與公民覺醒

在國家層級的政治意願顯得步調不一之時,來自企業、金融機構與公民社會的力量,卻在峰會上展現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成為推動議程的另一股關鍵力量。

金融界的轉向尤其引人注目。「淨零資產所有者聯盟」(Net-Zero Asset Owner Alliance)的成立是本次峰會的重大成果之一。這個由全球大型退休基金和保險公司組成的聯盟,管理著超過2兆美元的資產,他們公開承諾將在2050年前,使其投資組合完全實現碳中和。這不僅是一個道德宣告,更是一個強烈的市場信號:氣候風險正被主流金融機構視為核心的財務風險,資本的流向將逐漸從高碳排的化石燃料產業,轉向綠色、可持續的經濟領域。與此同時,全球三分之一的銀行業,共計130家銀行,共同簽署了《負責任銀行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Banking),承諾將其業務戰略與《巴黎協定》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對齊。

企業界的響應同樣積極。共有87家總市值超過2.3兆美元的跨國公司,加入了「商業雄心1.5°C」(Business Ambition for 1.5°C)倡議。這些企業承諾,將依據科學基礎設定減排目標,確保其營運模式符合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以內的路徑。這股來自市場內部的驅動力,顯示越來越多的企業領導者認識到,應對氣候變遷不僅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更是關乎其長期生存與競爭力的核心戰略。低碳轉型不再僅僅是成本,更可能帶來創新、效率提升與新市場的機遇。

然而,在這些令人鼓舞的承諾之外,一個更具穿透力的聲音響徹了聯合國大會廳,也震撼了全世界。瑞典青年氣候活動家格蕾塔・通貝里(Greta Thunberg)在峰會開幕式上,以充滿憤怒與悲傷的語氣,向在座的全球領袖發出了直擊靈魂的質問:「你們怎麼敢?」(How dare you?)她控訴道:「你們用空洞的言辭,偷走了我的夢想和我的童年。」這番發言,不僅是她個人的心聲,更代表了全球數百萬參與「週五為未來」(Fridays for Future)氣候罷課的年輕一代的集體吶喊。

通貝里和她所代表的青年運動,為這場高度政治化和技術性的氣候討論,注入了強烈的情感與道德急迫性。他們將氣候變遷從一個未來的環境問題,重新定義為一個當下的人權問題、一個代際公平正義的問題。他們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由政府官員、科學家和企業家主導的議程,將普通公民—特別是將要承受最嚴重後果的年輕一代—的聲音,帶到了全球權力的中心。這股來自草根的壓力,成為督促政治人物採取更果斷行動的關鍵外部力量,也讓許多領袖意識到,他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將受到歷史和下一代的嚴格審判。

峰會的遺產:一個充滿矛盾的起點

最終,2019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在一系列複雜的信號中落幕。它既不是徹底的成功,也非全然的失敗。它更像是一個診斷儀,精確地測量出全球應對氣候危機的真實狀態:共識是存在的,工具是可得的,意願卻是分裂的。

秘書長古特雷斯將峰會形容為一個「跳板」,這個比喻恰如其分。它確實為後續的氣候談判,特別是即將到來的2020年關鍵節點,提供了一個新的政治動能。峰會上發起的十二個領域的轉型倡議,涵蓋了能源轉型、工業、城市、交通、農業和自然解決方案等多個方面,為具體的政策落實提供了框架。此外,峰會強調了所有承諾都需要接受問責,並建立追蹤進展的基準,這為避免承諾淪為空談提供了制度上的初步保障。

然而,峰會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前路的艱辛。要真正走上1.5°C的軌道,需要的是系統性的、革命性的變革,而目前各方的承諾總和,更像是一系列零散的、漸進式的改良。全球的能源系統仍然高度依賴化石燃料,農業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進展緩慢,而支持發展中國家進行氣候適應和轉型的資金缺口依然巨大。

或許,這場峰會最重要的遺產,並不在於達成了多少具體的協議,而在於它所引發的一場全球對話。它讓世界再次確認,應對氣候變遷需要所有人的參與—不僅是政府,也包括企業、城市、投資者和每一個公民。它凸顯了青年世代的道德力量,也展示了市場在推動變革中的潛力。

從歷史的長河回望,2019年的這場峰會,可能被視為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正是在這裡,全球對氣候危機的認知,從一種模糊的憂慮,轉變為一種具體的、可量化的集體目標—2050年淨零排放。儘管實現這個目標的路徑依然模糊不清,充滿了政治的角力與經濟的陣痛,但目標本身已經被確立。它像一座燈塔,為人類這艘在氣候風暴中顛簸前行的航船,指明了唯一安全的航向。而這場峰會所留下的,正是這份夾雜著希望與焦慮的路線圖,以及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資料來源

UN News: ‘The climate emergency is a race we are losing, but it is a race we can win’: UN chief
https://news.un.org/en/story/2019/09/1046972

The Guardian: Greta Thunberg tells world leaders 'you have stolen my dreams and my childhood' – video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video/2019/sep/23/greta-thunberg-tells-world-leaders-you-have-stolen-my-dreams-and-my-childhood-video

Reuters: Countries promise more climate action, but experts say it's not enough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climate-change-un-idUSKBN1W80WH

The New York Times: At U.N. Climate Summit, Few Commitments and Small Steps
https://www.nytimes.com/2019/09/23/climate/climate-summit-global-warming.html

BBC News: Climate change: 'We are in the beginning of a mass extinction'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49802364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At UN Climate Action Summit, Countries Announce New Steps to Confront Climate Change
https://www.wri.org/insights/un-climate-action-summit-countries-announce-new-steps-confront-climate-chang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y-General’s opening remarks at Climate Action Summit
https://www.un.org/sg/en/content/sg/statement/2019-09-23/secretary-generals-opening-remarks-climate-action-summit-scroll-down-for-french-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