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精神的虛影:2016SCO塔什干峰會瀰漫上合組織的弊端

多邊議程與雙邊利益之間,區域組織的身份幻覺

· 國際組織-上海合作組織,權力結構-俄羅斯,權力結構-中國,外交戰略-外交官們的武器,權力結構-中西亞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6年6月24日,上海合作組織(SCO)在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舉行的第十六次年度元首峰會落下帷幕。此次峰會承載著兩大核心議程:一是應對源自阿富汗的恐怖主義等傳統安全威脅;二是完成該組織自2001年以來的首次歷史性擴員,正式接納印度與巴基斯坦。然而,正如政治分析家凱瑟琳·普茨(Catherine Putz)在其觀察中所指出的,這場本應彰顯集體意志與多邊合作精神的峰會,卻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沒有或幾乎沒有實際方向」,其多邊議程的光芒,完全被峰會期間密集進行的雙邊互動所掩蓋。從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為爭取核子供應國集團(NSG)成員資格而對中國進行的場邊遊說,到俄羅斯與中國領導人之間超越上合組織框架的戰略協調,塔什干峰會清晰地揭示了這個組織日益「無定形」的本質。成員國似乎更熱衷於利用峰會提供的便利舞台,來處理各自最迫切的雙邊問題,而非致力於推動一個統一的集體議程。

印度媒體的報導,成為了這種「雙邊利益壓倒多邊議程」現象的最生動註腳。根據《印度時報》與《印度教徒報》的報導,莫迪總理的塔什干之行,其焦點「主要集中在」敦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支持印度加入核子供應國集團。當時,NSG正在韓國首爾召開全會,討論是否接納新德里,而中國是其主要的反對者。報導稱,「莫迪人雖在塔什干,但印度心在首爾」。這種將上合組織峰會視為向中國進行雙邊施壓的場合的心態,凸顯了印度對該組織的工具性看法。《印度教徒報》甚至將上合組織描述為一個「由中國主導的集團」。與此同時,另一個即將加入的新成員巴基斯坦,其國內主流媒體如《黎明報》等,則對此次峰會「基本上似乎持忽略態度」,與一年前其成員資格在原則上獲批時的「熱情洋溢」形成了鮮明對比。

更進一步暴露該組織方向模糊的,是關於印巴兩國究竟何時能正式加入的「混亂」說法。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的報導樂觀地稱,兩國「有望在」塔什干峰會期間加入。然而,俄羅斯的說法則顯得「更為謹慎」。俄羅斯總統的高級顧問評論說,接納程序將進入「最後階段」,並預計在2017年於哈薩克舉行的下一次峰會上,「印度和巴基斯坦將最終被接納進入上合組織的行列」。這種在核心議程的時間表上都存在公開分歧的現象,深刻地反映了該組織在協調內部立場上的挑戰。最終,正如普茨所預言的,峰會結束後發表的,很可能依然是那些充滿「高層級、流行語的聲明」,而由北京方面所極力倡導的「上海精神」,在現實的國家利益博弈面前,終究只是一個「脆弱的虛影」。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一場名為「多邊」的雙邊盛會

2016年6月,當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員國、觀察員國及各路賓客齊聚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參加其第十六次元首峰會時,外界的期待是複雜而矛盾的。一方面,官方議程雄心勃勃:應對日益嚴峻的區域安全挑戰,特別是源自阿富汗的恐怖主義威脅;完成組織歷史上首次擴員的最後程序,將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兩個南亞大國正式納入其中。這本應是上合組織展現其作為歐亞大陸核心安全機制的重要性的高光時刻。

然而,峰會的實際進程,卻以一種近乎諷刺的方式,揭示了該組織長期以來存在的內在困境。正如分析家凱瑟琳·普茨在《外交家》雜誌上所敏銳觀察到的,這場峰會的多邊主義色彩,被各成員國自身急迫的雙邊外交議程,徹底沖淡。「在場邊發生的雙邊互動,似乎註定要比該組織作為一個整體可能(或不可能)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更具優先性」。

塔什干峰會,因此演變成了一場以多邊之名,行雙邊之實的盛大外交集市。各國領導人穿梭於不同的會見之間,忙於處理各自的國家利益關切,而那個本應將他們凝聚在一起的集體議程,卻顯得無足輕重。這場峰會,最終成為了一次對上合組織「無定形」本質的深刻診斷,並無情地揭示了其所標榜的「上海精神」,在現實的國家利益面前,不過是一個「脆弱的虛影」。

被劫持的議程—國家利益的優先排序

要理解塔什干峰會的實質,最好的方式是剖析其主要參與者的各自算盤。他們人雖在塔什干,心卻往往在別處。

印度的「核供應國集團」執念

此次峰會上,將「雙邊議程置於多邊議程之上」的表現最為淋漓盡致的,無疑是印度。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此行的核心目標,幾乎完全聚焦於一件與上合組織議程無直接關係的事情:為印度爭取加入「核供應國集團」(NSG)。

NSG是一個由擁有核供應能力的國家組成的、旨在防止核武器擴散的精英俱樂部。對於長期被排斥在國際核體系之外的印度而言,加入NSG不僅意味著能夠更順暢地獲取民用核技術與燃料,更是一次對其作為一個負責任核大國地位的國際承認,具有巨大的象徵意義。

恰在塔什干峰會召開的同時,NSG正在韓國首爾舉行其年度全會,會議的關鍵議題之一,便是是否接納印度為新成員。而在此問題上,中國是印度入盟道路上最主要的、幾乎是唯一的障礙。北京堅持,任何接納新成員的程序,都必須是無歧視的、適用於所有《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非締約國的,並且必須首先制定一套明確的標準。這一立場,表面上是維護原則,實質上是為其盟友巴基斯坦(同樣是尋求加入NSG的非NPT締約國)保留了空間,並有效地阻止了印度單獨「入會」。

因此,正如印度媒體的報導所凸顯的,莫迪的整個塔什干之行,其重中之重,便是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的雙邊會晤。在這場會晤中,莫迪竭力遊說,希望說服習近平改變立場,為印度在首爾的努力放行。上合組織峰會,對於新德里而言,其最大的價值,似乎就是提供了一個可以直接向中國最高領導人進行高層級遊說的便利場合。《印度教徒報》甚至不加掩飾地將上合組織稱為「由中國主導的集團」,這清晰地反映出印度在參與該組織時,那種既希望藉此平台平衡中國影響力,又不得不面對中國在其中強大主導地位的矛盾心態。

俄羅斯與中國的「核心二重奏」

作為上合組織的兩個創始核心與主要驅動者,俄羅斯與中國的媒體,雖然「更多地聚焦於上合組織作為一個整體」,但其報導的潛台詞,也同樣「強調了北京與莫斯科在領導該組織中的作用」。

對於中俄而言,上合組織是其共同推動世界多極化、構建非西方國際秩序的重要平台。然而,兩國之間最核心的戰略協調,依然是在雙邊框架內進行。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細節是,普茨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塔什干峰會結束後,俄羅斯總統普丁「將動身前往北京,而那次訪問看起來將是一次比上合組織峰會更重要的行程」。

這精準地捕捉到了當時的國際動態。2016年,距離俄羅斯因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而遭受西方全面制裁已過去兩年,莫斯科的「向東轉」戰略正在深化。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政治、經濟與軍事關係,是其應對西方壓力的核心國策。因此,與習近平的雙邊會晤,無論是在塔什干的場邊,還是在隨後的北京,其戰略份量都遠遠超過與中亞各國領導人的多邊寒暄。他們在峰會期間與蒙古國總統舉行的三方會晤,也更多地體現了中俄共同管理其周邊地帶的雙邊協調意志,而非上合組織的集體行動。

中亞國家的「借台唱戲」

對於中亞成員國而言,一年一度的上合組織峰會,則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處理複雜鄰里關係與平衡大國影響力的寶貴機會。文章中列舉的一系列雙邊會晤—「塔吉克人與烏茲別克人會面」,「也與中國人會面」—正是這種務實外交的體現。例如,塔吉克與烏茲別克之間長期存在著因邊界、水資源與交通問題引發的緊張關係,峰會為兩國領導人提供了一個進行高層溝通、管控分歧的平台。

而土庫曼總統作為「尊貴客人」的出席,則更具深意。土庫曼奉行永久中立政策,既非成員國也非觀察員國。其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的出席,被解讀為可能與兩個核心議題有關:一是與中國討論被推遲的「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D線」項目;二是,在區域安全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阿什哈巴德可能正在「思考『中立』日益受到侵蝕的含義」。這再次證明,各國來到塔什干,心中都裝著一本優先級明確的、自己的帳本。

擴員的迷霧—在歷史性一步前的猶豫

如果說雙邊主義的盛行,暴露了上合組織作為一個行動整體的無力,那麼,在此次峰會最核心的多邊議程—擴員問題—上的混亂與延宕,則進一步凸顯了其內部的協調困境。

2015年在俄羅斯烏法舉行的峰會上,上合組織在原則上批准了接納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決議,巴基斯坦媒體當時對此充滿了「熱情洋溢」的報導。外界普遍預期,在經過一年的法律與技術程序後,塔什干峰會將是兩國正式完成入盟程序的歷史性時刻。

然而,現實卻充滿了「混亂」。普茨在文章中敏銳地指出了不同國家官方公文的微妙差異。中國官方的新華社樂觀地宣稱,兩國「有望在」塔什干會議期間加入。但俄羅斯的說法則「更為謹慎」,俄羅斯媒體《衛星社》的標題是「俄羅斯期望印度、巴基斯坦在2017年成為上合組織成員」,而普丁的一位高級顧問更是明確表示,最終的接納,將在「哈薩克的下一次峰會上」完成。

這種公開的時間表差異,絕非偶然的口誤。它反映了上合組織內部,對於如何管理這次歷史性的、但又充滿風險的擴員,依然存在著不同的盤算與節奏。接納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對積怨深重的核武國家,無疑將極大地提升上合組織的規模與國際份量,但也將不可避免地把南亞次大陸的複雜矛盾,直接引入到組織以「協商一致」為決策原則的核心機制之內。

因此,將兩國置於一個「等待狀態」(holding pattern),或許是一些創始成員國的一種策略性延遲。這既可以讓組織有更多的時間,來建立應對內部潛在爭端的機制,也可以作為一種外交槓桿,在其他問題上(如印度關心的NSG問題)向申請國施加影響。

虛影下的真實

最終,正如普茨所預言的,塔什干峰會結束時,發表的依然是一份充滿了「高層級、流行語的聲明」,宣稱組織在「推進更廣泛的歐亞合作事業」上取得了進展,並將繼續「建設區域基礎設施和保護大陸免受恐怖分子襲擊」。

然而,這些樣板式的文字,無法掩蓋峰會所揭示的殘酷真實。上合組織,在成立十五年之後,其核心功能依然更像一個便利的「外交場所」,而非一個具有獨立意志與強大執行力的「行動主體」。它的議程,可以輕易地被成員國,特別是像印度這樣的新興大國的雙邊訴求所「劫持」。它的核心決策,如擴員,也會因內部大國的複雜盤算而被延遲。

北京方面所極力營造和宣傳的、那種超越國家利益、追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在塔什干的現實面前,被證明依然是一個難以捉摸、缺乏實體支撐的「脆弱的虛影」。上合組織的未來,將取決於它能否真正地從一個服務於成員國雙邊利益的平台,演變為一個能夠凝聚集體意志、採取統一行動的真正共同體。而在2016年的塔什干,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資料來源

The Diplomat: What’s Happening at the 2016 SCO Summit in Uzbekistan? Depends On Who You Ask
https://thediplomat.com/2016/06/whats-happening-at-the-2016-sco-summit-in-uzbekistan-depends-on-who-you-ask/

Reuters: India, Pakistan to join China, Russia in security bloc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idUSKCN0ZO0O3/

The Hindu: Modi meets Xi, urges China to support India’s NSG bid
https://www.thehindu.com/news/national/Modi-meets-Xi-urges-China-to-support-Indias-NSG-bid/article14436894.ece

The Times of India: PM Modi to Xi Jinping: Please support India's NSG bid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india/pm-modi-to-xi-jinping-please-support-indias-nsg-bid/articleshow/52891966.cms

Dawn: Mamnoon to lead delegation to SCO summit
https://www.dawn.com/news/1266512/mamnoon-to-lead-delegation-to-sco-summit

Sputnik News: Russia Expects India, Pakistan to Become SCO Members in 2017
https://thediplomat.com/2016/06/whats-happening-at-the-2016-sco-summit-in-uzbekistan-depends-on-who-you-ask/

Xinhua: "Shanghai Spirit" to promote common development, regional security
https://english.news.cn/20250826/3feabfb380ae4d89af03e639978e0f0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