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3年9月14日,隨著上海合作組織(SCO)第十三次元首理事會會議在吉爾吉斯首都比什凱克落下帷幕,這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區域組織,為其未來的發展方向,確立了一個意義深遠的雙軌藍圖。在一份涵蓋了從區域安全到經濟民生的聯合宣言中,成員國領導人不僅重申了將打擊「三股勢力」(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作為組織的「首要任務和主要目標」,更對一項由中國提出的、旨在重塑區域經濟格局的宏大構想—「絲綢之路經濟帶」—表達了熱烈的歡迎與支持。這次峰會召開之際,正值國際與區域情勢日趨複雜的關鍵節點:敘利亞化學武器危機引發了全球性的干預辯論,而北約即將從阿富汗撤軍的前景,則為中亞地區的未來穩定,蒙上了一層厚重的不確定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比什凱克峰會的成果,清晰地標示出上合組織正在從一個以安全為核心驅動力的組織,向一個安全與經濟「雙引擎」並行驅動的、更為全面與自信的區域治理平台演變。
安全合作,作為上合組織自2001年成立以來的基石,在此次峰會上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面對日益嚴峻的跨國威脅,領導人們在聯合宣言中呼籲,應協同努力打擊國際恐怖主義、跨國有組織犯罪及其他非法活動,並完善相關領域的合作法律基礎。上合組織地區反恐怖機構執行委員會主任張新楓指出,「三股勢力」正日益利用網路傳播極端思想,並與販毒、武器走私等犯罪活動高度關聯,為此,該組織將強化資訊處理與成員國網路安全機構間的協調能力。同時,峰會也展現了上合組織作為一個整體,在國際熱點問題上日益增強的協調立場與發言意願。針對一觸即發的敘利亞危機,成員國明確表達了嚴重關切,並倡導應在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避免外部干預,特別是武力干預。這一立場,與當時西方國家普遍存在的軍事打擊論調,形成了鮮明對比,凸顯了上合組織所代表的一種非干涉主義的國際關係觀。
然而,此次峰會最為深遠的影響,或許在於其對經濟合作的全新聚焦。就在峰會召開前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訪問期間,首次公開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這一旨在透過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與民心相通,來深化中國與中亞乃至更廣泛區域合作的構想,在比什凱克峰會上得到了成員國的積極響應。各國承諾將擴大貿易規模、便利投資,並加強交通、能源與資訊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峰會甚至呼籲,應盡快建立一個多邊融資機構,以便更好地為合作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這一呼籲,可以被視為後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等機構的早期思想雛形。透過批准一份旨在落實《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五年行動綱要,上合組織不僅為其傳統的安全合作注入了新的動力,更為一個以經濟一體化為導向的全新合作維度,開啟了歷史性的大門。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13年9月的吉爾吉斯首都比什凱克,成為了觀察歐亞大陸未來走向的一個關鍵窗口。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員國領導人齊聚於此,舉行該組織的第十三次元首峰會。會議召開的背景,是一個充滿變數與挑戰的世界。在中東,敘利亞的化學武器危機正將大國推向軍事對抗的邊緣;而在上合組織的南部門戶,國際聯軍正準備在2014年結束其在阿富汗長達十三年的軍事存在,留下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權力真空與安全隱患。
正是在這樣一個「日益複雜」的國際與區域情勢下,上合組織的領導人們進行了「深入的意見交換」。最終達成的共識,不僅為這個成立已十二年的組織,鞏固了其賴以生存的安全基石,更為其注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的強大動力。比什凱克峰會,標誌著上合組織的一次深刻演進:它不再僅僅是一個應對共同安全威脅的防禦性聯盟,更開始展現出主動塑造區域經濟與政治秩序的雄心。
安全基石的再加固
自2001年在上海宣告成立以來,安全合作始終是上合組織存在的核心理由。這個組織的誕生,本身就是為了應對後冷戰時代,中亞地區出現的「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這「三股勢力」的嚴峻挑戰。在比什凱克,這一核心使命得到了再次的確認與強化。聯合宣言明確指出,安全合作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該組織的「首要任務和主要目標」。
這份承諾的背後,是深切的現實憂慮,其核心,便是迫在眉睫的「後阿富汗時代」。隨著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即將在2014年大規模撤出阿富汗,上合組織的所有中亞成員國—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噩夢:一個再度陷入內戰的阿富汗,可能會成為極端思想、恐怖分子與毒品的輸出源頭,直接衝擊整個中亞地區的穩定。
因此,峰會決議加強成員國在安全領域的協同作戰能力,便具有了極強的針對性。上合組織地區反恐怖機構(RATS)的角色被進一步凸顯。其執行委員會主任張新楓在峰會期間指出,當代的「三股勢力」已呈現出新的特點,它們日益擅長「透過網路傳播宗教極端主義並招募更多追隨者」,同時與「販毒、武器走私和有組織犯罪高度關聯」。這些描述,幾乎就是對阿富汗及周邊地區安全挑戰的精準素描。為此,上合組織決定,「加強其資訊處理能力,並協調成員國的網路安全機構」,以應對這一不斷演變的威脅。
在傳統安全領域之外,比什凱克峰會還成為上合組織集體發聲、參與全球熱點問題治理的一次重要展示。當時,敘利亞巴沙爾·阿薩德政府被指控對平民使用化學武器,美國歐巴馬政府正積極尋求國會授權,準備對敘利亞發動軍事打擊。在這一關鍵時刻,上合組織的聯合宣言,明確表達了與西方國家截然不同的立場。成員國一致主張,應在「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避免對敘利亞進行「外部干預,特別是武力干預」。同時,他們對俄羅斯提出的、將敘利亞化學武器置於國際社會監管之下的外交倡議表示支持,並建議敘利亞加入《禁止化學武器公約》。
這一立場,不僅成功地與後來的外交解決方案相契合,更重要的是,它向上合組織內外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號:在重大的國際安全危機中,這個組織有能力、也有意願,形成統一的、非西方的聲音,並倡導一種基於多邊主義與不干涉原則的解決路徑。
經濟引擎的初啟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誕生
如果說安全合作是上合組織過去十二年穩步發展的「壓艙石」,那麼在比什凱克峰會上被熱烈擁抱的一項全新經濟倡議,則為其未來的航程,裝上了一台強勁的「新引擎」。
就在峰會召開前一周的9月7日,首次以中國國家主席身份訪問中亞的習近平,在哈薩克的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了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演講。在那裡,他首次公開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宏大構想。他呼籲,中國與中亞國家應以更寬的胸襟、更廣的視野,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一條跨越歐亞大陸的經濟合作走廊。
這一構想,在隨後的比什凱克峰會上,得到了成員國的「熱烈歡迎」。這份歡迎,源於該倡議精準地契合了中亞各國最深層次的發展渴望。作為深處大陸腹地的內陸國,交通不便與經濟結構單一(主要依賴能源與原材料出口),是長期以來制約中亞國家發展的兩大瓶頸。「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恰恰為破解這兩大難題,提供了一幅極具吸引力的藍圖。
變地理劣勢為優勢:透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公路、鐵路、油氣管道、通訊光纜),將中亞從歐亞大陸的「窪地」,轉變為連接東亞與歐洲的「樞紐」,從「陸鎖國」(land-locked)變為「陸聯國」(land-linked)。
促進經濟多元化:透過貿易便利化與投資合作,幫助中亞國家發展加工製造業與特色農業,擺脫對初級產品出口的過度依賴,提升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因此,峰會的聯合宣言中,成員國一致承諾,將「擴大貿易規模、便利投資,提升區域交通水平,並加強交通、能源和資訊網絡基礎設施」。更具前瞻性的是,宣言還呼籲「盡快展現一個多邊融資機構,以更好地為合作項目提供資金」。這一看似技術性的呼籲,實則點燃了後來催生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與絲路基金等全新國際金融機構的思想火花。
「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與上合組織的結合,是一次完美的相互賦能。對於前者而言,上合組織為其提供了一個現成的、以政治互信與安全合作為基礎的多邊平台,大大降低了這一宏大跨國計畫的政治風險與協調成本。對於後者而言,這一倡議則為其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與實質性內容。它使得上合組織的合作,從相對務虛的安全與政治領域,擴展到了能夠帶來實實在在經濟利益的基礎設施與貿易領域,極大地增強了組織的吸引力與凝聚力。一個以安全合作保障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促進長治久安的「雙引擎」驅動模式,自此開始成形。
制度化的未來
除了安全與經濟這兩大支柱,比什凱克峰會還在組織的長期制度化建設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領導人們批准了一份旨在落實《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五年行動綱要。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程國平表示,該綱要「確認了在二十多個領域近七十項合作措施」。
這份行動綱要的意義在於,它試圖將成員國之間高層次的政治共識,轉化為各個政府職能部門之間日常化、機制化的合作流程。從教育、體育、旅遊等人文交流,到執法部門的聯合行動,綱要為未來五年的務實合作,設定了具體的「路線圖」與「時間表」。這標誌著上合組織正努力從一個以高層峰會驅動的、相對鬆散的組織,向一個合作更深入、更細化、更具可持續性的制度化平台轉變。
此外,峰會還規劃了擴大合作網絡的步驟,計畫在當年啟動成員國與觀察員國執法部門的合作,並在2014年將此類合作擴展至對話夥伴。
一個新時代的序曲
回望歷史,2013年的上合組織比什凱克峰會,無疑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關鍵節點。它不僅在阿富汗變局的前夜,堅定地鞏固了組織賴以立足的安全根基,更極具遠見地擁抱了「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將深刻改變歐亞大陸面貌的世紀倡議。
這次峰會,是中國在全球舞台上日益自信、並開始為全球治理提供公共產品的一個早期縮影。它也是上合組織自身發展成熟,從一個區域安全論壇,向一個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綜合性組織演變的重要里程碑。正如時任上合組織秘書長德米特里·梅津採夫所言,該組織在過去十二年中,已在所有方向上得到了良好發展,並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比什凱克峰會,正是為這個光明的未來,譜寫下了一段充滿希望的序曲。
資料來源
Xinhua: SCO summit promotes regional stability, cooperation
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13xivisit/2013-09/14/content_16970176.htm
Reuters: China's Xi urges 'Silk Road' revival in Central Asia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idUSBRE986082/
The Guardian: Syria crisis: US and Russia agree deal to avert military strike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3/sep/14/syria-crisis-us-russia-deal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sation summit
http://en.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19204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The SCO's Bishkek Summit: A New Beginning?
https://carnegiemoscow.org/2013/09/19/sco-s-bishkek-summit-new-beginning-pub-52994
The Diplomat: What Did the SCO Summit Accomplish?
https://thediplomat.com/2013/09/what-did-the-sco-summit-accomplish/
Xinhua: SCO issues declaration on Bishkek summit
http://www.xinhuanet.com/english/china/2013-09/13/c_132719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