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就敘利亞化武問題達成協議,安理會決議避免立即軍事威脅

強權外交下的危機解除與戰爭陰影下的有限妥協

· 權力結構-美國,權力結構-中西亞,權力結構-俄羅斯,外交戰略-外交官們的武器,戰災創傷-戰爭罪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3年9月26日,在經歷了數週的激烈外交角力與瀕臨軍事衝突的緊張對峙後,美國與俄羅斯終於在聯合國安理會就一份旨在解除敘利亞化學武器庫的決議草案達成共識。這項協議的誕生,標誌著自同年8月21日大馬士革郊區發生致命沙林毒氣攻擊以來,國際社會在敘利亞問題上一次重大外交突破,成功將一觸即發的軍事危機拉回談判軌道。該決議草案的核心內容,是要求巴夏爾·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必須全面申報並徹底銷毀其所有化學武器,並為此接受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的國際核查人員入境。然而,這份決議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在於它並未包含自動觸發軍事打擊的條款。若敘利亞未能遵守協議,安理會需再度開會並通過第二份決議,才能授權採取包括武力在內的懲罰性措施。這項安排,是美國及其盟友為換取俄羅斯支持而做出的重大讓步,也反映了莫斯科在保護其盟友阿薩德政權免受外部軍事干預上的堅定立場。

這場外交風暴的起點,是8月21日發生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姑塔(Ghouta)地區的化學武器攻擊事件。根據聯合國調查報告的間接證據及西方情報機構的評估,該次攻擊造成了數百至上千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大量婦女與兒童,跨越了美國總統歐巴馬先前設下的「紅線」。事件震驚全球,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迅速將矛頭指向阿薩德政權,並開始部署軍事力量,準備對敘利亞發動一場旨在懲罰並遏止化武使用的「有限度」空襲。然而,軍事行動面臨著重重阻礙:英國國會意外否決了參戰提案,美國國內民意普遍反對再次陷入中東戰事,而俄羅斯與中國則在安理會擺出了一旦訴諸武力就將動用否決權的強硬姿態。正當軍事打擊箭在弦上之際,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於9月9日出人意料地提出一項外交倡議:說服敘利亞將其化學武器庫置於國際監督之下並最終銷毀。這個被視為「普丁的外交突襲」的提議,迅速得到瀕臨絕境的阿薩德政權的積極回應,也為急於尋找替代方案的歐巴馬政府提供了一個體面的台階。

美俄兩國隨後在日內瓦展開了由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主導的密集談判。談判的焦點,始終圍繞在決議是否應援引《聯合國憲章》第七章。第七章授權安理會採取包括軍事行動在內的一切必要手段,來維護或恢復國際和平與安全。美國堅持必須納入具有自動懲罰效力的第七章條款,以確保阿薩Д政權不敢違抗;俄羅斯則堅決反對任何為動武預先開綠燈的措辭,主張任何後續行動都必須回到安理會重新討論。最終達成的妥協版本,雖在文本中提及了若敘利亞不合作將會面臨第七章措施,但移除了自動觸發的機制。這項決議被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薩曼莎·鮑爾(Samantha Power)形容為「兩週前完全無法想像的結果」,它既實現了銷毀敘利亞化學武器的核心目標,也避免了一場可能使整個中東地區陷入更大動盪的軍事衝突。然而,它也引發了敘利亞反對派的強烈不滿,他們認為國際社會的焦點從推翻阿薩德政權轉移到了處理其化學武器,這無異於在客觀上延長了該政權的壽命。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13年9月26日,紐約聯合國總部內的氣氛,從數週以來劍拔弩張的對峙,轉為一種謹慎而複雜的緩和。美國與俄羅斯,這兩個在敘利亞內戰中立場南轅北轍的全球主要力量,經過一場驚心動魄的外交斡旋後,終於就一份旨在全面銷毀敘利亞化學武器的安理會決議草案達成了共識。這份協議的誕生,不僅意味著美國即將發動的懲罰性軍事打擊被暫時擱置,更象徵著一場由俄羅斯主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外交倡議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它將國際社會的焦點,從是否對阿薩德政權動武,轉移到如何以非軍事手段解除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具體操作上。

這場危機的引爆點,是同年8月21日凌晨發生在大馬士革郊區姑塔地區的恐怖事件。數枚攜帶沙林神經毒劑的火箭彈擊中了平民區,導致超過一千四百人死亡,其中包含四百多名兒童。聯合國調查小組事後提交的報告雖未明確指認元兇,但其詳盡的彈道分析與環境樣本檢測結果,與美、英、法等國情報部門的結論一同指向敘利亞政府軍。這場二戰後最大規模的化學武器攻擊,悍然跨越了美國總統歐巴馬曾多次警告的「紅線」,將白宮推向了必須採取軍事行動的邊緣。

在接下來的數週裡,戰爭的陰影迅速籠罩中東。美國海軍驅逐艦在地中海東部集結,準備隨時向敘利亞的軍事目標發射戰斧巡弋飛彈。法國總統奧朗德亦表達了堅定的參戰意願。然而,歐巴馬的動武決心卻在國內外遭遇了始料未及的阻力。長達十年的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已讓美國民眾對任何新的軍事干預感到極度厭倦,民調顯示超過六成的民眾反對空襲敘利亞。更具決定性的是,美國最堅實的盟友英國,其國會下議院以微弱票數否決了首相卡麥隆的參戰動議,使華盛頓陷入了可能「單獨行動」的尷尬境地。而在聯合國,俄羅斯與中國早已明確表示,任何未經安理會授權的軍事行動都將是「侵略行為」,並誓言動用否決權。

正當歐巴馬政府在國內外政治壓力下舉步維艱之際,莫斯科抓住了歷史的契機。9月9日,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提出了一項石破天驚的建議:敘利亞應將其全部化學武器庫交由國際社會監管,並承諾在未來徹底銷毀。對於瀕臨美國軍事打擊的阿薩德政權而言,這無疑是救命稻草,大馬士革方面次日便迅速宣布接受提議。而對於亟欲擺脫政治困境的歐巴馬政府來說,這個方案提供了一個既能達成「移除化武威脅」之戰略目標,又能避免一場充滿不確定性且不受歡迎的戰爭的完美出路。美國國務卿凱瑞與拉夫羅夫隨即在日內瓦展開了為期三天的密集談判,為這份歷史性的安理會決議奠定了基礎。

決議的妥協藝術:《聯合國憲章》第七章的魔鬼細節

美俄日內瓦談判的核心,以及後續安理會草案磋商的焦點,始終圍繞著一個關鍵的法律與政治問題:《聯合國憲章》第七章。該章節授權安理會在認定和平受到威脅或破壞時,可以採取包括經濟制裁乃至軍事干預在內的一切強制性措施。美國與法國堅持,決議必須援引第七章,並包含「自動觸發」機制,即一旦聯合國或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認定敘利亞方面未能履行承諾,例如隱匿武器或阻撓核查,將自動授權對其採取懲罰性行動,無需再次投票。這被西方國家視為確保決議具有威懾力與執行力的必要保障。

然而,俄羅斯對此堅決反對。莫斯科的立場是,任何形式的自動動武授權,都等同於為西方國家未來干預敘利亞內政預先簽署了一張空白支票,重演2011年利比亞模式的覆轍。俄羅斯認為,任何關於敘利亞違約的指控,都必須提交安理會進行審議,並通過一項全新的決議來決定應對措施。這意味著俄羅斯將保留在未來任何懲罰性動議上的否決權。

經過艱苦的討價還價,最終達成的決議草案文本體現了一種精巧的妥協。這份後來被正式命名為聯合國安理會第2118號的決議,其措辭強硬,明確要求敘利亞政府不得使用、研發、生產、獲取、儲存或轉讓化學武器,並必須在決議通過後一週內提交一份全面、詳盡的化武庫清單。決議授權OPCW的先遣小組立即前往敘利亞展開核查與銷毀工作。在最關鍵的執行問題上,決議明確指出,「如果出現不遵守本決議的情況,包括未經授權轉讓化學武器,或在敘利亞境內任何地方使用化學武器,將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採取措施」。

這項妥協的關鍵在於「將採取措施」這句話。它滿足了美國的要求,將第七章寫入了決議,對阿薩德政權構成了明確的威脅;但它並未規定這些措施是自動生效的,從而滿足了俄羅斯的核心關切。這項決議的文本,最終成為一場高風險外交妥協的產物—它成功移除了立即的戰爭威脅,卻也將大馬士革政權的存續與其化學武器的銷毀進程巧妙地綑綁在一起—從而根本性地改變了衝突的軌跡。正如一位西方外交官私下評論的,這份決議「給了每個人他們想要的東西」:美國得到了銷毀化武的承諾,俄羅斯保護了其盟友免受攻擊,而阿薩德則贏得了寶貴的生存時間。

強權政治的勝利與敘利亞人民的失落

從國際權力格局的角度分析,第2118號決議無疑是俄羅斯總統普丁的一次重大外交勝利。在美國因國內政治與盟友動搖而顯露猶豫之際,普丁果斷出手,不僅成功阻止了一場可能顛覆其在中東最後一個重要盟友的軍事行動,更將俄羅斯重新塑造成了中東地區不可或缺的和平締造者。莫斯科一舉打破了後冷戰時代以來由美國主導中東事務的單極格局,展現了其嫻熟運用外交手腕與安理會否決權,來捍衛自身戰略利益並挑戰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能力。

對歐巴馬政府而言,這項決議則是一次複雜的權衡。一方面,它使美國避免了陷入另一場代價高昂、結果難料的戰爭,同時以非軍事手段達成了消除敘利亞化武威脅這一具體的、可衡量的目標。這在國內政治上無疑是明智之舉。但另一方面,美國在此過程中被迫放棄了最初的強硬立場,接受了一份沒有自動懲罰機制的、由俄羅斯主導的方案,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作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威信。歐巴馬政府的「紅線」最終並未通過軍事力量來維護,而是透過一場外交交易被「化學性地」抹去。

然而,在這場大國之間的博弈中,最大的輸家或許是正在為自由而戰的敘利亞反對派。在姑塔化武攻擊之後,他們曾一度期盼西方的軍事干預能夠削弱阿薩德的軍事力量,改變戰場的均勢。但第2118號決議的達成,讓他們的希望徹底落空。國際社會的焦點從「阿薩德必須下台」的人道與政治訴求,急劇收縮為一個技術性的軍備控制問題。為了順利完成化武銷毀這一艱鉅任務,西方國家甚至不得不開始與那個他們不久前還準備轟炸的政權進行合作。這在客觀上賦予了阿薩德政權新的合法性,使其從一個「準備接受懲罰的罪犯」,轉變為「國際裁軍合作的夥伴」。對許多敘利亞人來說,這份由強權國家在紐約和日內瓦精心炮製的協議,是用他們的鮮血與苦難換來的,一份以犧牲他們追求自由的事業為代價的、冷酷的和平。決議的通過,並未停止敘利亞境內常規武器的殺戮,內戰的殘酷性絲毫未減,只是從國際媒體的頭條新聞中悄然隱退。

資料來源

Reuters: U.S., Russia agree on Syria U.N. chemical arms measure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syria-crisis-un-idUSBRE98P0Y820130927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2118 (2013)
https://www.undocs.org/S/RES/2118(2013

The New York Times: Russia and U.S. Reach Deal on Syria Chemical Arms
https://www.nytimes.com/2013/09/15/world/middleeast/syria-talks.html

The Guardian: US and Russia agree UN resolution on Syria chemical weapons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3/sep/26/us-russia-un-resolution-syria-chemical-weapons

BBC News: UN Security Council unanimously passes Syria resolution
https://www.bbc.com/news/world-middle-east-24313214

Organis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 (OPCW): Decision on Destruction of Syrian Chemical Weapons
https://www.opcw.org/media-centre/news/2013/09/decision-destruction-syrian-chemical-weapons

Foreign Policy: How the World Almost Went to War in Syria
https://foreignpolicy.com/2013/09/10/how-the-world-almost-went-to-war-in-sy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