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蘇丹與南蘇丹峰會:石油與和平的脆弱交易

經濟崩潰邊緣,一場立足於現實主義的短暫和解

· 權力結構-非洲大陸,國際組織-非洲聯盟,能源-要聞,資源競逐-要聞,外交戰略-外交官們的武器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3年4月13日,非洲聯盟(AU)委員會主席恩科薩扎娜·德拉米尼-祖馬博士(Dr. Nkosazana Dlamini-Zuma)發表聲明,對前一日在南蘇丹首都朱巴舉行的蘇丹總統奧馬爾·巴希爾(Omar Hassan al-Bashir)與南蘇丹總統薩爾瓦·基爾(Salva Kiir Mayardit)之間的峰會成果表示歡迎。非盟的聲明,以一種充滿希望的外交語言,讚揚了兩國領導人為推動雙邊關係正常化所展現的承諾,並對他們重申將全面執行2012年9月27日簽署的《合作協議》表示讚賞。然而,在這份樂觀聲明的背後,是兩個國家在經歷了長達一年多的敵對狀態、邊境衝突與 crippling 的經濟相互毀滅後,被逼到懸崖邊緣的無奈與現實。這次峰會並非源於兄弟情誼的復甦,而是一場在經濟徹底崩潰前夕,由共同的絕望所催生的脆弱和解。其核心驅動力,是雙方都已無法再承受因石油運輸爭端而導致的經濟窒息。

這次峰會的直接背景,是自2012年1月起,南蘇丹為抗議蘇丹就石油過境收取高昂費用,而斷然採取的「經濟核選項」—關閉其境內所有油田的生產。這個決定,對於一個石油收入佔政府預算98%的新生國家而言,無異於經濟自殺;而對於依賴過境費與加工石油為生的蘇丹,同樣造成了災難性的衝擊,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與社會動盪。在長達十五個月的僵持中,兩國不僅經濟上相互折磨,軍事上也頻繁爆發邊境衝突,一度瀕臨全面戰爭的邊緣。2012年9月,在非盟高級別執行小組(AUHIP)的艱苦調解下,雙方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簽署了一份涵蓋石油、安全、貿易、邊界等九大議題的《合作協議》,但這份協議因雙方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在隨後的數月裡幾乎淪為一紙空文。因此,巴希爾總統此次歷史性地到訪朱巴,與昔日的敵人基爾總統握手言和,其最根本的動機,是雙方都已認識到,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是兩國都無法逃避的殘酷現實。

非盟聲明中特別歡迎的幾項成果—包括兩國總統承諾將根據《執行矩陣》解決阿卜耶伊(Abyei)地區的爭端,以及決定成立一個由兩國副總統主持的高級部長級聯合委員會以加速決策—反映了雙方試圖建立機制、繞開官僚阻礙以重建信任的意願。然而,這些承諾的背後,依然隱藏著深刻的結構性矛盾。最棘手的阿卜耶伊地區主權爭議,其核心問題並未得到解決,成立委員會更多的是一種將難題暫時擱置的策略性手段。此外,兩國之間漫長且尚未最終劃定的邊界、相互指責對方支持本國叛亂武裝等核心安全問題,在峰會中也未取得實質性突破。因此,儘管這次朱巴峰會成功地讓石油再次流動,為兩個瀕臨破產的國家重新注入了生命線,但它所換來的和平,是一種基於經濟需求的脆弱和平。只要那些根本性的政治與安全衝突根源依然存在,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讓這對相互依存卻又彼此猜忌的鄰居,再次滑向敵對的深淵。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朱巴的握手—絕望中的現實主義

2013年4月12日,南蘇丹首都朱巴的機場,上演了極具歷史諷刺意味的一幕。蘇丹總統奧馬爾·巴希爾走下專機,與前來迎接的南蘇丹總統薩爾瓦·基爾握手擁抱。在鏡頭前,兩位領導人面帶微笑,氣氛融洽,彷彿他們所代表的兩個國家之間,從未有過長達數十年、造成數百萬人死亡的血腥內戰,也未曾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兵戎相見、相互進行毀滅性的經濟封鎖。

次日,非洲聯盟委員會主席恩科薩扎娜·德拉米尼-祖馬發表了一份充滿讚揚與期許的聲明,祝賀兩位總統的「富有成果的峰會」,稱其為「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又一證明」。非盟的樂觀並非毫無根據,這次峰會的確打破了長達一年多的外交僵局,為兩個瀕臨崩潰的經濟體,重新接上了賴以為生的生命線。

然而,要真正理解這次朱巴峰會的本質,就必須剝去外交辭令的溫情外衣,直面其背後冷酷的現實主義驅動。這不是一次基於理想主義的和解,而是一場在經濟徹底崩潰前夕,由共同的絕望所催生的務實交易。它所達成的和平,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其脆弱的本質,因為它建立在經濟需求的沙灘之上,而非政治互信的岩石之上。這場峰會的核心議題只有一個,那便是讓維繫兩國命脈的石油,重新開始流動。

相互毀滅的經濟戰爭

要理解為何巴希爾與基爾這對宿敵願意坐到一起,必須回溯到2011年7月9日,南蘇丹在歷經慘烈的獨立戰爭後,正式宣告獨立。這場看似和平的分裂,卻埋下了一顆經濟定時炸彈。

被詛咒的財富—石油的分配

獨立的劃界,造成了一個怪誕的經濟現實:新生的南蘇丹,繼承了分裂前蘇丹約75%的石油儲量,石油出口構成了其政府收入的98%。然而,南蘇丹是一個內陸國,其所有的石油出口,都必須依賴一條橫貫其北方鄰居蘇丹、並最終抵達紅海岸邊蘇丹港的輸油管道。

這意味著,蘇丹掌握了南蘇丹的經濟命脈。對於因失去南方油田而財政陷入困境的喀土穆(蘇丹首都)政府而言,向南蘇丹的石油過境徵收高昂的費用,成為了彌補損失的直接手段。蘇丹提出的每桶超過30美元的過境費,被南蘇丹視為經濟勒索;而南蘇丹堅持的不到1美元的報價,則被蘇丹看作是忘恩負義的羞辱。

談判破裂後,蘇丹開始強行扣押南蘇丹在蘇丹港的待售原油,以抵繳其單方面認定的「過境費」。作為回應,2012年1月,薩爾瓦·基爾總統做出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決定—下令全國所有油田停止生產。他以一種悲壯的姿態宣稱,南蘇丹寧願犧牲經濟,也絕不屈服於喀土穆的「盜竊」行為。

一場史無前例的、以石油為武器的經濟相互毀滅戰,就此打響。

從經濟戰到熱戰—赫格里格的炮火

關閉油田的決定,迅速將經濟爭端推向了軍事衝突的邊緣。邊境地區的緊張局勢急劇升級,雙方軍隊頻繁發生小規模交火。2012年4月,衝突達到了頂點。南蘇丹軍隊攻佔了位於兩國邊境爭議地區、但由蘇丹控制的赫格里格(Heglig)油田。

赫格里格油田是蘇丹當時最重要的產油區,佔其全國產量的一半。南蘇丹的軍事佔領,對喀土穆而言是不可接受的侵略與羞辱。巴希爾政府迅速動員軍隊,對南蘇丹展開大規模反擊,並對南蘇丹境內目標進行了多次空襲。在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下,南蘇丹軍隊在佔領十天後撤出赫格里格,但這場短暫而激烈的武裝衝突,已將兩國推向了全面戰爭的邊緣。

紙上的和平—《阿迪斯阿貝巴協議》

赫格里格衝突的血腥教訓,讓雙方以及作為主要調解者的非洲聯盟意識到,必須為這對新生鄰居的關係,建立一套全面的行為準則。在以南非前總統塔博·姆貝基(Thabo Mbeki)為首的非盟高級別執行小組(AUHIP)不懈的穿梭外交下,2012年9月27日,巴希爾與基爾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簽署了一攬子的《合作協議》。

這份協議涵蓋了九大領域,試圖為兩國之間所有懸而未決的問題提供一個解決框架,包括:

石油問題:就恢復石油生產與設定合理的過境費達成協議。

安全問題:建立一個非軍事化的邊境緩衝區(SDBZ),並停止相互支持對方國家的叛亂武裝。

公民權問題:解決居住在對方國家的國民的法律地位問題。

貿易與經濟合作:推動邊境貿易正常化。

債務與資產分割:處理分裂後遺留的國家債務問題。

然而,協議的簽署並未帶來真正的和平。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使得協議的執行步履維艱。在最關鍵的安全問題上,雙方都指責對方缺乏誠意,遲遲不肯從邊境地區撤軍,導致非軍事區的建立一再拖延。沒有安全保障,恢復石油生產便無從談起。於是,在協議簽署後的數月裡,石油管道依然空空如也,兩國經濟繼續在螺旋式下墜的軌道上滑行。

朱巴的和解—共同利益下的務實妥協

時間來到2013年初,長達一年多的經濟窒息,其後果已經顯現無遺。

對於南蘇丹,這個世界上最年輕、也最貧困的國家之一,失去了幾乎全部的政府收入,意味著國家機器的停擺。公務員薪水無法發放,基礎設施建設停滯,進口商品價格飛漲,人道主義危機日益加深。

對於蘇丹,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失去了南方石油的過境費與相關收入,導致其外匯儲備枯竭,蘇丹鎊大幅貶值,國內物價飛漲,城市中頻繁爆發因經濟困難引發的抗議示威,對巴希爾政權的穩定構成了直接威脅。

正是在這種雙方都已「痛到無法呼吸」的背景下,重啟談判、落實協議,成為了兩國領導人唯一的理性選擇。2013年3月,雙方終於在阿迪斯阿貝巴就落實安全協議的具體時間表達成一致,為元首峰會的舉行掃清了最後的障礙。巴希爾歷史性的朱巴之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行的。

峰會的核心交易

此次朱巴峰會,其核心成果正如非盟聲明所言,是兩位總統「重申了他們對全面執行所有九項《合作協議》內容的承諾」。這不僅僅是口頭的重申,更是向各自國內的軍事與官僚強硬派,發出了一道不可違逆的最高指令。

峰會之後,雙方立即採取了實質性步驟:

蘇丹與南蘇丹的石油部長舉行會談,敲定恢復石油生產的技術細節。

兩國軍方開始協調從邊境地區撤軍,為建立非軍事緩衝區採取實際行動。

此外,非盟聲明中特別提及的兩項決定,也反映了雙方試圖建立長效機制的努力:

關於阿卜耶伊問題:兩位總統承諾將根據《執行矩陣》解決這一棘手問題。阿卜耶伊是一個位於兩國邊境、石油資源豐富且主權歸屬懸而未決的地區。根據之前的協議,該地區應舉行公投來決定其歸屬,但因雙方對投票資格存在根本分歧而遲遲未能舉行。此次峰會雖然沒有提出新的解決方案,但將問題重新納入既定的解決軌道,避免了其成為阻礙其他領域合作的絆腳石。

成立高級部長級聯合委員會:這個由兩國副總統共同主持的委員會,旨在建立一個能夠繞開中層官僚的拖延與掣肘、進行「快速決策」的高層溝通渠道。這是在承認現有聯合機制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一次務實的制度創新。

未竟的和平—潛藏在和解之下的暗流

儘管朱巴峰會取得了關鍵的經濟突破,為兩國帶來了喘息之機,但Lia的分析必須指出,這次和解並未觸及導致兩國長期衝突的根本性問題。

懸而未決的邊界與代理人戰爭

兩國之間長達兩千公里的邊界線,仍有多個地段尚未最終劃定。這些主權爭議區,不僅是潛在的軍事衝突引爆點,也使得邊境貿易與人員往來的正常化充滿困難。

更為致命的是,雙方都未曾真正停止支持對方國家的叛亂武裝。喀土穆長期指責朱巴為在蘇丹南科爾多凡州和青尼羅州活動的「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北方局)」(SPLM-N)提供庇護與支持。而朱巴也反過來指責喀土穆向南蘇丹境內的反政府民兵提供武器與援助。這種相互利用代理人進行的「代理人戰爭」,是雙方安全困境的核心,只要這種深層次的不信任與敵意不消除,任何安全協議都將是脆弱的。

阿卜耶伊的火藥桶

將阿卜耶伊問題暫時擱置,是一種務實的外交策略,但這個問題的本質,決定了它不可能被長期擱置。對於與南蘇丹關係密切的恩哥克-丁卡族(Ngok Dinka)和親蘇丹的米塞里亞族(Misseriya)牧民而言,這片土地是他們世代的家園與生存的根本。任何最終的歸屬方案,都可能引發其中一方的暴力反抗,從而將兩國再次拖入衝突的泥潭。

脆弱的內部

諷刺的是,對於南蘇丹而言,其最終的災難並非來自北方的宿敵。就在這次朱巴峰會僅僅八個月之後的2013年12月,南蘇丹執政的「蘇丹人民解放運動」(SPLM)內部,因總統基爾與其副手里克·馬查爾(Riek Machar)之間的權力鬥爭而徹底分裂,一場席捲全國、遠比獨立戰爭更為殘酷的內戰就此爆發。

這場內戰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即使外部的和平得以維繫,國家內部的脆弱性、治理能力的缺失與政治精英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同樣是摧毀一個新生國家的致命因素。

回望2013年4月的朱巴峰會,它無疑是蘇丹與南蘇丹關係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它是一次由經濟理性戰勝政治敵意的罕見時刻,成功地將兩個國家從相互毀滅的懸崖邊拉了回來。非洲聯盟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調解角色,其聲明所寄予的「一個非洲,共享繁榮與和平」的期望,也反映了整個大陸對這對「連體嬰」國家能夠和平共處的深切期盼。

然而,這次峰會的成果,終究是治標不治本。它用經濟利益的黏合劑,暫時糊住了兩國關係的巨大裂痕,卻未能真正修復其破碎的政治與安全基礎。最終,南蘇丹的和平,並非毀於喀土穆的炮火,而是崩塌於其內部的權力鬥爭。這段歷史以一種悲劇性的方式,深刻地昭示了一個道理:對於一個新生國家而言,外部的和平固然珍貴,但建立一個穩健、包容、有韌性的內部治理結構,才是其能否真正走向長治久安的根本所在。

資料來源

African Union: The African Union welcomes the Outcomes of the Summit between Presidents of Sudan and South Sudan
https://au.int/en/pressreleases/20130413/african-union-welcomes-outcomes-summit-between-presidents-sudan-and-south

Reuters: Sudan's Bashir visits South Sudan to push oil, trade deal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sudan-south-bashir-idUSBRE93B0BB20130412

Al Jazeera: Sudan's Bashir in South Sudan for talks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13/4/12/sudans-bashir-in-south-sudan-for-talks

BBC News: Sudan's Omar al-Bashir in landmark South Sudan visit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frica-22116035

The Guardian: Sudan and South Sudan agree to resume oil exports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3/mar/12/sudan-south-sudan-oil-exports

Sudan Tribune: Bashir and Kiir meet in Juba to discuss pending issues
https://www.sudantribune.com/spip.php?article46221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Sudan and South Sudan's Merging Crises
https://www.crisisgroup.org/africa/horn-africa/sudan/sudan-and-south-sudans-merging-cri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