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北約發布共同政治宣言,建立制度化安全夥伴關係

宣言確立共同價值與戰略利益,應對全球安全挑戰

· 國際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權力結構-印太,印太局勢-武士之國的甦醒,權力結構-歐洲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3年4月30日,日本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共同發布了一份歷史性的政治宣言,正式確立了雙方深化政治對話與實務合作的制度化框架。這份文件不僅是雙方關係的里程碑,更反映了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傳統安全聯盟的地理邊界正在變得模糊,而跨區域的安全合作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穩定力量。宣言的基礎建立在雙方共享的價值觀—個人自由、民主、人權與法治—以及在阿富汗維穩任務中並肩合作的經驗之上。透過在阿富汗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SAF)任務,日本以其重要的財政貢獻,支持了北約領導的軍事與重建行動,這種實務層面的互動加深了彼此的互信與理解,為更高層次的戰略夥伴關係奠定了堅實基礎。宣言明確指出,儘管歐洲—大西洋地區與亞太地區的安全環境存在差異,但兩地的安全動態相互關聯、彼此影響。此一認知是推動雙方合作的核心動力,意在共同應對包括網路防禦、反恐、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海洋安全及人道主義援助與災害防救等新興的跨國威脅。根據宣言內容,雙方將在北約於2011年通過的「更高效、更靈活夥伴關係政策」指導下,建立一個「個別夥伴合作計畫」(Individual Partnership and Cooperation Programme),此舉標誌著日本與北約的合作將從過去的臨時性、個案式互動,轉向一個更具系統性與前瞻性的長期戰略合作關係。日本同時任命其駐比利時王國大使為駐北約代表,此舉為雙方提供了常態化的高層政治諮商管道。這份宣言的簽署,不僅是日本在首相安倍晉三領導下,尋求在國際安全事務中扮演更積極角色的具體體現,同時也代表著北約正將其戰略視野從傳統的歐洲防務擴展至全球範圍,承認亞太地區的穩定對於全球安全至關重要。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的國際關係光譜中,傳統的聯盟體系與地理疆界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2013年4月30日,日本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在布魯塞爾共同發布的《共同政治宣言》,正是此一趨勢下最明確的註腳。這份文件不僅僅是一紙外交辭令的彙編,它象徵著一個以歐洲—大西洋防務為核心的軍事聯盟,與一個在亞太地區堅守和平憲法的經濟強權,正式跨越了地理與歷史的隔閡,尋求建立一種前所未有的制度化安全夥伴關係。此一發展的背後,是雙方對於全球安全環境相互依存的共同認知,以及應對新興跨國威脅的迫切需求。

宣言的開篇即宗旨在於奠定雙方關係的基石:共享的價值觀與共同的安全挑戰。文件強調,「個人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是連結日本與北約的根本紐帶。然而,驅動雙方走得更近的催化劑,則是近年來在阿富汗戰場上並肩維穩的合作經驗。自2001年阿富汗戰爭爆發以來,日本雖受限於憲法無法派遣作戰部隊,卻以龐大的財政援助,支持由北約領導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SAF)以及阿富汗的國家重建。這種非軍事但至關重要的貢獻,讓北約成員國深刻體會到日本作為國際安全貢獻者的價值與可靠性,也讓日本在實務層面熟悉了與多國部隊協作的模式。這段共同的歷史,為雙方從單純的價值同盟,走向具體的安全合作夥伴,鋪平了道路。

跨越地理的戰略交集:從歐洲—大西洋到亞太

宣言中最具核心意涵的論述,在於對兩個看似遙遠區域—歐洲—大西洋與亞太—其安全環境相互關聯性的承認。文件寫道:「在一個更全球化、更相互連結的世界裡,這兩個地區的任何一方都會受到其邊界以外的政治和安全發展的影響,同時也能夠影響這些發展。」這段話打破了冷戰時期以地理防線劃分的舊有思維,反映了當代安全威脅的無國界特徵。

對北約而言,這代表著其戰略視野的根本性擴展。在其2010年發布的《戰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中,北約已明確將網路攻擊、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全球性威脅列為核心關注重點。這些威脅的來源與影響範圍早已超越歐洲大陸。與此同時,亞洲的經濟崛起與權力轉移,特別是中國快速的軍事現代化及其在東海、南海日趨強硬的姿態,以及北韓持續的核武與飛彈挑釁,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全球的航運自由、經濟穩定與核不擴散體制—這些同樣是北約成員國的核心利益所在。與日本這樣的亞太關鍵國家建立緊密夥伴關係,能為北約提供理解並應對該區域複雜動態的重要視角與合作槓桿。

對日本而言,與北約的合作則為其國家安全戰略提供了重要的多元化選項。在首相安倍晉三於2012年底第二次上台後,日本政府開始推動所謂的「積極和平主義」,尋求在國際安全領域扮演更具建設性的角色,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周邊安全環境。長期以來,日本的安全保障高度依賴《美日安保條約》。然而,與北約建立制度化關係,意味著日本能夠將其安全合作的網絡擴展至美國以外的28個民主國家,從而提升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外交份量與戰略縱深。透過與北約的合作,日本不僅可以汲取其在多國軍事行動、危機管理、網路防禦等領域長達數十年的專業知識與經驗,更能向區域內的潛在對手釋放一個明確信號:日本的背後,站著一個更廣泛的國際民主社群。

從對話到行動:制度化合作的具體路徑

這份宣言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理念上的宣示,更在於為未來的合作規劃了具體的制度化路徑。宣言的核心是雙方將共同制定一份「個別夥伴合作計畫」(Individual Partnership and Cooperation Programme, IPCP)。IPCP是北約為其全球夥伴國家量身打造的合作框架,旨在將雙邊合作從零散的、應急性質的活動,提升為一個有系統、有目標、可評估的長期計畫。這意味著日本與北約的合作將不再僅限於高層的政治對話,而是會深入到更具體的實務操作層面。

宣言中列舉了未來可能的合作領域,這些領域精準地反映了二十一世紀的安全挑戰樣貌:

海洋安全與反海盜: 文件特別提到了雙方在亞丁灣與索馬利亞沿岸海域的反海盜情報交換合作。這是日本海上自衛隊與北約海軍早已成功實踐的合作典範。將其納入宣言,意在將這種成功的模式常態化,並可能擴展至其他攸關全球貿易航線安全的領域。

網路防禦: 隨著網路攻擊日益成為國家級的威脅手段,建立跨國的早期預警與聯合防禦機制變得至關重要。北約擁有全球頂尖的網路防禦合作卓越中心(CCDCOE),與日本這樣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國家合作,將能極大增強雙方應對大規模網路威脅的能力。

災害防救與人道主義援助: 日本在應對如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等大規模自然災害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北約同樣擁有協調成員國進行大規模人道救援的成熟機制。雙方在此領域的合作,不僅具有實務價值,更能彰顯夥伴關係中的「軟性」與人道主義面向。

防衛科技與軍備控制: 宣言提及在國防科學技術領域加強合作,同時也強調了在裁軍,特別是輕小武器管制、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擴散方面的共同努力。這體現了合作的雙重性—既包含硬體技術的交流,也涵蓋了對國際和平與軍控體制的共同承諾。

為了確保這些合作能夠順利推行,宣言確認了一項關鍵的組織安排:日本正式指定其駐比利時王國大使擔任駐北約代表。這項舉措看似是一個行政程序,實則具有深遠的政治意涵。它將日本與北約總部的溝通管道從臨時性的特使訪問,提升為常設的、即時的官方對話機制。這將大大提高雙方在危機時刻的協商效率,也為日常的政策協調提供了穩固的平台—這是一段關係從友好走向真正制度化的重要標誌—確保了政治意圖能夠有效轉化為持續性的合作行動。

宣言背後的戰略意涵與區域反應

日本與北約的夥伴關係深化,無可避免地會在國際,特別是亞太地區,引發連鎖反應。對於美國而言,其在歐洲與亞洲的兩大核心盟友體系能夠直接對話與合作,完全符合其全球戰略佈局。這不僅有助於分擔美國在全球安全事務上的責任與成本,也強化了以共同價值為基礎的全球民主國家陣營。

然而,對於中國與俄羅斯而言,這份宣言可能會被解讀為一種戰略圍堵的延伸。北京與莫斯科長期以來對北約的存在抱持警惕,並反對其將影響力擴展至傳統防區之外。日本與北約的走近,很可能被其官方媒體與戰略分析家描繪成一個由美國主導,意圖將「亞洲北約化」的危險舉動,旨在遏制其區域影響力。這種觀點將加劇大國之間的猜疑與不信任,為亞太地區本已複雜的安全動態增添新的變數。

最終,這份於2013年春日簽署的宣言,其歷史意義不在於建立了一個新的軍事同盟,而在於它開創了一種新型態的跨區域安全合作模式。它證明了在一個相互連結的世界裡,安全不再是區域性的議題,而是全球性的共同事業。日本與北約的夥伴關係,是基於對此一現實的務實回應。這段關係的未來發展,將不僅僅影響東京與布魯sels的雙邊互動,更將深刻地牽動著二十一世紀全球權力平衡與國際秩序的演變。它是一個漫長過程的開始,而非終點。

資料來源

NATO and Japan issue joint political declaration
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official_texts_99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