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9年7月18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提高工資法案》(Raise the Wage Act),旨在將聯邦最低時薪逐步提升至15美元。此舉直接回應了當時美國勞動市場一個日益顯著的矛盾現象:一方面,就業市場創下連續超過百個月增加工作機會的歷史紀錄;另一方面,實質薪資的增長卻異常緩慢,始終未能達到健康經濟體系下應有的3.5%年增長率。這種「有工作卻無加薪」的困境,反映了美國勞工在經濟擴張的果實分配中,正處於日益不利的地位。數據顯示,勞工薪酬佔國內總收入(GDI)的比例已降至數十年來的低點。若與2001年的水平相比,相當於全體美國受薪階級每年總共減少了近8000億美元的收入。經濟學家指出,此一現象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四大結構性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是「自動化」的推進,機器人技術與人工智慧正逐步取代例行性工作,對中低技能勞工的薪資構成直接壓力。其次是「工會組織」的式微,工會成員比例相較於1980年代已腰斬,大幅削弱了勞工集體談判的籌碼。第三,「競業禁止條款」的濫用,此類合約限制了員工跳槽的能力,即便在低薪崗位也相當普遍,從而抑制了薪資的市場化競爭。最後,「零工經濟」的興起與「全球化」的壓力,使得企業更容易將工作外包或以更不穩定的形式僱用勞工,進一步削弱了本土勞工的議價能力。儘管眾議院的立法行動展現了政治層面的應對姿態,但該法案當時要在參議院取得進展的前景並不樂觀,突顯了要扭轉此一薪資停滯趨勢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尾聲,美國的勞動市場向世界呈現了一幅充滿矛盾的圖景。官方數據描繪了一幅亮麗的畫面:連續超過一百個月的就業增長,創造了歷史上最長的擴張紀錄,失業率降至半世紀以來的低點。然而,掀開這些總體經濟數據的表層,另一番景象卻浮現出來—數千萬美國勞工的薪資單,並未如預期般隨著經濟的繁榮而水漲船高。這是一個關於失衡的時代故事,一個關於工作機會與實質報酬之間日益脫鉤的經濟難題。
2019年7月,當美國眾議院投票通過旨在將聯邦最低工資提升至每小時15美元的《提高工資法案》時,這不僅是一項立法議程,更是對此一潛在社會問題的政治回應。它迫使我們深入探究,為何在一個理論上應當讓勞工處於極有利談判地位的市場環境中,他們的議價能力卻顯得如此脆弱?
統計數據背後的鴻溝
傳統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當勞動力市場趨緊、失業率下降時,雇主為了爭奪並留住有限的人力資源,理應會提高工資。然而,2019年美國的平均時薪年增長率僅在3.2%左右徘徊,始終未能突破被多數經濟學家視為健康水平的3.5%門檻。
更具說明性的一項數據,是勞工報酬在國民經濟大餅中所佔的份額。根據統計,美國員工薪資與福利佔國內總收入(Gross Domestic Income, GDI)的比例,在2018年第三季度已下滑至52.7%,呈現連續第四個季度的下降。這個數字與歷史水平形成鮮明對比:1970年時,該比例高達59%;即便是經歷了網路泡沫破滅後的2001年,也仍維持在57%。這意味著,如果今天的美國勞工能拿回與2001年時相同比例的經濟果實,他們的口袋裡每年將會多出近8000億美元,相當於每位在職員工增加5100美元的年收入。這筆消失的巨額財富,正是當前薪資停滯困境最真實的量化體現。
削弱議價能力的四股結構性力量
造成此一困境的原因,並非景氣循環的短期現象,而是數十年來多股強大結構性力量匯流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層面,系統性地削弱了勞工的議價能力。
一、技術變革下的自動化壓力
機器人技術與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重塑勞動市場。從卡車駕駛、倉儲管理到超市結帳,大量例行性的、可預測的體力與腦力勞動,正逐漸被自動化系統所取代。例如,研究指出,餐飲服務人員的工作任務中,有高達91%的比例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這不僅意味著部分工作崗位的消失,更重要的是,它對仍在崗位上的勞工產生了巨大的薪資抑制效應。布魯金斯學會的分析師指出,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工,其工作最容易受到自動化的衝擊。當企業擁有「以機器取代人力」的選項時,身處這些產業的勞工便喪失了要求更高薪資的有力籌碼。
二、集體談判力量的式微
工會,作為勞工集體向資方爭取權益的傳統組織,其在美國的影響力已大幅衰退。2018年的數據顯示,美國的工會會員比例,僅約為1983年時的一半。工會的式微,意味著集體薪資協商機制的崩解。過去由工會為整個產業設定的薪資與福利標準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勞工個體與資方之間,力量極不對等的單獨談判。與此同時,雇傭合約的內容也變得對勞方愈發不利。
三、限制勞動力流動的合約枷鎖
其中最顯著的例子,是「競業禁止條款」(non-compete agreements)的擴散與濫用。傳統上,這類條款主要用於防止掌握核心商業機密的高階主管跳槽至競爭對手公司。然而,如今它卻被廣泛應用於中低薪資的崗位。馬里蘭大學經濟學家伊凡・史塔爾(Evan Starr)的研究估計,年收入在4萬美元以下的勞工中,約有七分之一的人簽署了此類條款。他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在嚴格執行競業禁止條款的州,勞工整個職業生涯的薪資增長,明顯低於不執行此類條款的州。其原因在於,這些條款嚴重限制了勞工的職業流動性。當一名低薪工人無法輕易地從一家公司跳槽到另一家願意支付更高薪資的公司時,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便失靈了,現有雇主也失去了為留住人才而加薪的壓力。這種現象甚至蔓延至實習生群體,阻礙了他們從臨時性工作轉向待遇更優渥的全職崗位的路徑。
四、全球化與零工經濟的雙重衝擊
最後,全球化與零工經濟的興起,從外部與內部兩個維度,共同改變了傳統的雇傭關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國企業面臨來自海外低工資國家的激烈競爭。為了降低成本,許多公司選擇將生產線外包至墨西哥、中國或印度等地。2017年的數據顯示,墨西哥汽車組裝工人的平均時薪不到8美元,而北美同業的中位數時薪則為15至16美元。這種巨大的薪資差距,使得美國本土工人在薪資談判中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資方隨時可以「用海外工人取代你」作為威脅,從而壓低國內的薪資水平。
與此同時,國內「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增長,則催生了大量自由工作者與獨立承包商。這種非典型的雇傭關係,雖然提供了彈性,但也意味著工作的不確定性,以及勞工權益的喪失。零工經濟的工作者通常沒有最低工資保障、健康保險、退休金等全職員工享有的福利,其議價能力也遠低於傳統雇員。儘管在紐約等少數地區,政府立法為Uber和Lyft司機設定了最低收入標準,但在全國範圍內,這仍是例外而非通則。
政治應對的侷限
面對這個由多重因素交織而成的複雜問題,眾議院通過的《提高工資法案》提供了一個直接的、雖然充滿爭議的解決方案。支持者認為,提高法定最低工資,是確保底層勞工能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必要手段。然而,此法案在當時由共和黨掌控的參議院中幾乎沒有通過的可能。反對者則擔憂,強制性的工資上漲可能會增加企業負擔,反而導致工作機會的減少,尤其對小型企業造成衝擊。
這場立法攻防,突顯了政治體系在應對深層次結構性經濟問題時的侷限性。薪資停滯的困境,並非單靠一項法案就能迎刃而解。它需要的是一整套涵蓋教育與職業培訓、勞動法規改革、反壟斷執法,乃至於國際貿易協定談判的綜合性政策。
歸根結底,美國經濟的長期健康,不能僅僅建立在亮眼的就業數字之上。一個無法讓廣大勞動者公平分享其成果的繁榮,終將是脆弱而不穩定的。如何在這場由技術、全球化與市場規則共同塑造的變局中,重新平衡勞資雙方的力量,將是美國社會在未來數年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資料來源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Union Members Summary (2019)
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union2.nr0.htm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Noncompete agreements are widespread and harm wages and competition
https://www.epi.org/publication/noncompete-agreements/
Brookings Institution: Autom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ow machines are affecting people and places
https://www.brookings.edu/research/automation-and-artificial-intelligence-how-machines-are-affecting-people-and-places/
The New York Times: House Passes Bill to Raise Minimum Wage to $15 an Hour
https://www.nytimes.com/2019/07/18/us/politics/house-minimum-wage.html
Reuters: U.S. House passes $15 minimum wage bill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usa-congress-wage/u-s-house-passes-15-minimum-wage-bill-idUSKCN1UD228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hy Is U.S. Wage Growth So Sluggish?
https://www.wsj.com/articles/why-is-u-s-wage-growth-so-sluggish-11562923802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Why Wages Aren’t Growing in America
https://hbr.org/2019/07/why-wages-arent-growing-in-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