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4月11日,隨著巴黎奧運的腳步日近,一項價值15億美元的龐大工程正與時間賽跑,其目標是實現一個世紀以來巴黎人不敢奢望的夢想:在市中心的塞納河中安全地游泳。這不僅是為即將到來的奧運鐵人三項與公開水域游泳賽事做準備,更被視為一項重大的城市環境治理與永續發展的指標性計畫。然而,最新的水質檢測數據,為這場與時間和污染的競賽,蒙上了一層不確定的陰影。
巴黎的困境,根源於其19世紀沿用至今的「合併式下水道系統」。在該系統中,家庭污水與路面雨水匯入同一管道。平日此系統運作無礙,但一旦遭遇暴雨,管網無法負荷暴增的逕流,為防止市區淹水,過量的混合廢水便會被直接排入塞納河,造成嚴重的細菌污染。為了解決此一長達百年的問題,巴黎市政府啟動了宏大的治水計畫,其核心是在奧斯特里茨車站附近,建造一座巨大的地下蓄水池。此蓄水池容量高達五萬立方公尺(相當於20座奧運標準游泳池),旨在暴雨期間充當一個巨大的緩衝設施,暫時儲存溢流的廢水,待降雨緩和後再將其送往處理廠淨化,從而避免直接污染河川。
儘管工程進展順利,預計在奧運前夕的五月投入使用,但塞納河當前的真實水質狀況依然令人擔憂。根據獨立水質檢測公司Fluidion於2024年2月下旬在奧運賽事預定地點採集的樣本分析,水中大腸桿菌(E. coli)的含量高達每100毫升約兩萬個單位。此數值是世界鐵人三項組織所訂定安全上限(1000個單位)的20倍之多,顯示在當時的條件下,河水對人體健康構成顯著風險。
天氣成為此計畫最大的不確定因素。雖然夏季的高溫與陽光有助於殺死細菌,歷史數據也顯示塞納河在炎熱月份的水質確實會大幅好轉,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就足以在數小時內讓細菌含量急遽回升,使先前的一切努力付諸東流。巴黎奧運官員已坦言,他們「沒有B計畫」,唯一的應變措施是,若比賽日水質不達標,可能會將賽事延後數日舉行。這項15億美元的投資,不僅是在為一場體育盛事做準備,更是一場關於城市基礎設施現代化、歷史遺產永續轉型,以及人與自然關係重塑的艱鉅挑戰。其最終的成功與否,不僅影響奧運賽事的順利舉行,更將決定巴黎市民能否在2025年夏天,重新擁抱這條穿城而過的母親河。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流淌過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是這座光之城的靈魂。它見證了無數的歷史更迭,承載了藝術與詩歌的浪漫想像。然而,在這優雅的波光粼粼之下,卻也隱藏著一個多世紀以來不為人知的秘密—它同時扮演著城市下水道系統的溢流閥。當奧運的榮光即將再次降臨巴黎,一個大膽的承諾被提出:讓運動員在這條傳奇的河流中競技。這不僅僅是一項體育賽事的安排,更是一場耗資15億美元,旨在洗刷百年污染、重塑城市與河流關係的巨大工程。
自1923年以來,出於公共衛生考量,在塞納河游泳便一直是被嚴格禁止的。污染的根源,深植於這座城市現代化的歷史肌理之中。19世紀中葉,在奧斯曼男爵(Baron Haussmann)的主持下,巴黎建構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下水道系統。但其設計採用了「合併式」,即家庭產生的生活污水與來自街道的雨水,全部匯入同一套地下管網。這一設計在當時是革命性的,卻也為今日的挑戰埋下了伏筆。在正常天氣下,所有廢水都會被引導至處理廠;可一旦暴雨來襲,急遽增加的雨水灌入管網,遠超其負荷能力。為了防止污水回灌、造成市區大規模淹水,系統的設計便是將這些未經處理的混合廢水,直接排入塞納河。這便是所謂的「合併式下水道溢流」(CSO),也是塞納河長期遭受細菌污染的根本原因。
奧斯特里茨的地下巨人: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為了解決這個歷史性的結構問題,巴黎的工程師們向地下深處尋求答案。整個治水計畫的核心,是一座位於奧斯特里茨車站(Gare d'Austerlitz)旁、深埋地下的巨大圓柱形蓄水池。這項工程的宏偉程度,被官員形容為「在巴黎地表之下,建造一座新的大教堂」。
這座蓄水池的直徑約50公尺,深度超過30公尺,其內部容量高達五萬立方公尺,足以容納相當於20座奧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它的運作原理,是為城市的下水道系統增加一個巨大的「海綿」或「緩衝區」。當暴雨來臨時,一條新建的隧道會利用重力,將即將溢流的混合廢水引導至此。廢水將被暫時儲存在這個地下空間中,直到降雨高峰過去、下水道管網恢復正常流量後,再被緩緩泵出,送往位於下游的污水處理廠進行淨化。
這個巧妙的設計,旨在從源頭上阻斷污染進入塞納河的主要途徑。然而,挑戰在於時間。整個工程團隊正夜以繼日地工作,力求在2024年5月、也就是奧運開幕前夕,讓這座地下巨人全面投入運營。從混凝土澆灌到複雜的機電設備安裝,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精準無誤。這不僅是對工程技術的考驗,更是對巴黎市政府執行決心與效率的檢驗。
科學的直言:水質檢測的嚴峻現實
儘管工程藍圖令人振奮,但科學數據卻呈現出一個更為冷靜甚至嚴峻的現實。為了客觀評估塞納河當前的狀況,獨立水質監測公司Fluidion受委託,在奧運賽事預定河段進行了常規採樣分析。其執行長丹・安格列斯庫(Dan Angelescu)展示了2024年2月下旬的檢測結果,畫面令人警醒。
在紫外線燈的照射下,培養皿中呈現亮色的菌落,清晰地標示出大腸桿菌(E. coli)的存在。經過對六個不同樣本的綜合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當時河水中的大腸桿菌含量,約為每100毫升兩萬個菌落形成單位。大腸桿菌本身雖不全然是致病元兇,但它被廣泛視為糞便污染的關鍵指標菌,其高含量意味著水中可能存在其他多種致病病毒與細菌,對游泳者的健康構成腸道感染等風險。
根據奧運賽事所採用的世界鐵人三項組織標準,游泳水域的大腸桿菌含量上限為每100毫升1000個單位。二月的檢測結果,是此一安全標準的整整20倍。這個數字,無情地突顯出這項淨化工程所面臨的挑戰是何等艱鉅。
天氣的變數與「沒有B計畫」的政策決心
所有工程與努力的成敗,最終可能取決於一個最不可控的因素:天氣。塞納河的水質,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與氣候關聯性。根據Fluidion的長期監測數據,在炎熱乾燥的夏季,強烈的紫外線輻射與溫暖的水溫能有效殺死水中的細菌,大腸桿菌的含量有時能自然下降至每100毫升數百個單位的安全範圍。但反之,一場夏季的午後雷陣雨,就可能在短短數小時內,將大量的污染物沖刷進河道,讓水質迅速惡化,回到不安全的水平。
這種高度的不確定性,讓奧運組織者面臨巨大的壓力。當被問及替代方案時,官方的回應是明確而堅決的:「我們沒有B計畫。」這意味著,不存在將游泳賽事移至其他湖泊或專用場館的備用選項。唯一的應變措施,是利用賽程的彈性,若比賽當日因暴雨導致水質不佳,可將賽事延後數天,等待河流透過自然淨化與蓄水池的調控,恢復至安全標準。
這項決策,體現了強大的政治決心。它將奧運的聲譽與這項城市改造計畫的成功,進行了深度綑綁。這是一場高風險的押注,但其背後所追求的,遠不止一場順利的體育比賽。
願景與遺產:從奧運泳道到市民的河流
這項15億美元的投資,其真正的目標是奧運之後的巴黎。長期的願景,是在2025年夏天,正式向公眾開放三個位於市中心的塞納河游泳區,讓巴黎市民在一個世紀後,能再次自由地躍入這條屬於他們的河流。
為了建立公眾的信心,法國總統馬克宏與巴黎市長伊達戈等政要,皆已公開承諾,將在奧運之後親自下河游泳。這不僅是政治作秀,更是一種強而有力的象徵性姿態,代表著政府對其治理成果的信心與擔當。
最終,巴黎奧運最激烈的一場競賽,或許並非在田徑場或游泳池中,而是在城市的地表之下,在科學家的實驗室裡,以及在與變幻莫測天氣的持續對抗中。這場競賽的終點線,不僅是讓奧運選手安全地完成比賽,更是要將一條潔淨、充滿活力的塞納河,作為永續的遺產,歸還給巴黎的市民與未來世代。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Paris's $1.5 Billion Race to Make the Seine River Swimmable for the Olympics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on-the-news/pariss-15-billion-race-to-make-the-seine-river-swimmable-for-the-olympics/68B50A72-622E-4A0B-927A-459B98A38B6B
Reuters: Paris says Seine cleanup on track for Olympics despite pollution concerns
https://www.reuters.com/sports/olympics/paris-says-seine-cleanup-track-olympics-despite-pollution-concerns-2024-04-08/
Associated Press (AP): A vast new basin inaugurated in Paris is key to holding swimming events in the Seine during the Olympics
https://apnews.com/article/paris-olympics-2024-seine-swimming-m Hidalgo-austerlitz-bassin-357d62058479b19b6ba0c57dfa0b62b1
The Guardian: Is the Seine really clean enough for Paris Olympics swimmers?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4/apr/10/is-the-seine-really-clean-enough-for-paris-olympics-swimmers
City of Paris (Mairie de Paris): Baignade en Seine : le bassin d'Austerlitz, une innovation « made in Paris »
https://www.paris.fr/pages/baignade-en-seine-le-bassin-d-austerlitz-une-innovation-made-in-paris-26333
Le Monde: Paris Olympics: The Seine, a 'non-plan B' for the opening ceremony and aquatic events
https://www.lemonde.fr/en/paris-2024-olympics/article/2024/03/13/paris-olympics-the-seine-a-non-plan-b-for-the-opening-ceremony-and-aquatic-events_6602377_6016.html
Surfrider Foundation Europe: Paris 2024: the murky waters of the Seine
https://surfrider.eu/en/latest/news/paris-2024-the-murky-waters-of-the-seine-18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