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4月8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將依據《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向台積電(TSMC)提供高達66億美元的直接補助,以支持其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擴大投資。作為回應,台積電承諾將其在美總投資額,從400億美元大幅提升至650億美元,並增設第三座晶圓廠。這項美台之間史上規模最大的單一外國直接投資合作案,不僅僅是一項商業決策,更是一場牽動全球科技、經濟與軍事格局的戰略部署的核心環節。其背後所反映的,是華盛頓對於一個極端脆弱的全球供應鏈,所抱持的深切焦慮:當前,全球超過90%的最先進半導體晶片,都集中在台灣這座小島上,由台積電這一家公司所生產。
這種極度的產業集中,其程度遠超過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對全球石油市場的控制力。在人工智慧(AI)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全球的今日,這些用於訓練AI模型的先進晶片,已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戰略物資。然而,其生產地,卻與中國大陸的海岸線,相隔不足一百英里。隨著北京方面日益增強其對台的軍事壓力與統一的政治意圖,這條全球科技的生命線,正暴露在巨大的地緣政治風險之下。長期以來,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被譽為抵禦潛在入侵的「矽盾」(Silicon Shield)。該理論認為,由於台積電在全球經濟中的關鍵地位,任何對其營運的軍事破壞,都將引發災難性的全球經濟衝擊,從而使任何潛在的侵略者,都必須三思而後行。然而,近年來,這一理論正受到日益增強的質疑。著名投資家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短暫持有台積電股票後便迅速出清,並直言地緣政治是其主要考量。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更提出了極端的「焦土」想定,暗示一旦台灣遭到入侵,美國及其盟友,將不惜摧毀這些晶圓廠,以防止其落入中國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的《晶片法案》,便成為一項旨在「去風險化」(de-risking)的國家安全政策。其核心目標,是透過提供鉅額補貼,將一部分關鍵的晶片產能,「在岸」(on-shoring)至美國本土。台積電的亞利桑那州計畫,正是此一戰略的重中之重。然而,這條供應鏈重組之路,充滿了挑戰。複製台積電在台灣數十年來所建立的精密產業生態系,極其困難且成本高昂。其在美國的建廠計畫,已面臨了工程延宕、成本超支,以及因引進台灣技術人員而引發的勞工爭議。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我們談論21世紀的權力時,我們的目光,或許會投向航空母艦的甲板、金融中心的數據螢幕,或是聯合國的會議廳。然而,在當代全球力量的版圖中,一個更為微小、卻也更為核心的物件,正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它是一片指甲大小的矽晶片,例如Nvidia的H100。訓練一個先進的人工智慧模型,需要數千片這樣的晶片協同運作。而這場正在重塑世界的AI革命,其最根本的硬體基礎,幾乎全部源自於同一個地方:台灣。更精確地說,是源自於一家名為「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的企業。
TSMC一家公司,便生產了全球超過90%的最先進半導體。這種對單一戰略物資的高度集中,其程度遠非沙烏地阿拉伯之於石油可比。然而,這個全球數位經濟的心臟,卻坐落在世界上最危險的地緣政治斷層線之上。其大部分的先進晶圓廠,都沿著台灣的西海岸聚集,距離中國大陸,不足一百英里。當北京方面從不諱言其統一台灣的決心,並持續以軍事演習升高區域緊張態勢時,一個攸關全球未來的問題,便浮現出來:我們是否將整個世界的科技未來,押注在了一座過於脆弱的島嶼之上?
一座島嶼的非對稱優勢:台灣如何煉成晶片霸權
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霸權地位,並非偶然。它源於數十年前,一系列極具遠見的政府政策與產業創新。1980年代,當許多國家仍在猶豫之時,台灣政府便投入鉅資,支持半導體技術的研發。而TSMC的創辦人張忠謀,則開創了一種革命性的商業模式—「專業晶圓代工」(pure-play foundry)。
在此之前,半導體產業的巨頭,如英特爾(Intel),都是同時進行晶片設計與生產的整合元件製造商(IDM)。而TSMC的模式,是專注於製造,而不涉足設計。它將自己定位為所有晶片設計公司的生產夥伴。這種專注,使其能夠將所有資源,都投入到提升製造工藝與擴大生產規模之上,最終形成了一個無人能及的正向循環:最先進的客戶,會帶著他們最先進的設計,來尋找最先進的製造商;而最先進的製造商,則能透過為這些客戶服務,來進一步磨練其技術,並獲得資金,投入下一代的研發。數十年下來,這種模式,造就了TSMC在先進製程領域,難以撼動的技術壁壘與市場地位。
矽盾理論的辯證:資產或是人質?
面對來自海峽對岸日益增長的軍事威脅,台灣這座獨步全球的半導體產業,逐漸衍生出一個被稱為「矽盾」(Silicon Shield)的地緣政治理論。該理論的核心論點是,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任何對台灣的軍事入侵,都將導致TSMC的工廠停擺,從而引發全球性的晶片短缺,對從汽車、智慧型手機到雲端運算的各行各業,都造成災難性的衝擊。據估算,這種衝擊所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每年可能高達六千億至一兆美元。因此,這面由矽晶片構成的經濟盾牌,將能有效嚇阻潛在的侵略行為,因為其代價,是包括侵略者在內的任何一方,都無法承受的。
TSMC的領導層,也曾公開表達過類似的觀點,稱任何以武力控制TSMC的企圖,都只會使其工廠變為「無法運作」的廢墟。然而,近年來,這面「矽盾」,究竟是堅實的防禦,還是一個高價值的「人質」,正引發日益激烈的辯論。著名投資家華倫・巴菲特,在2023年,於買入台積電股票僅數月後,便迅速將其幾乎全數出清,並坦言地緣政治風險是其主要考量。這項舉動,無疑向市場傳遞了一個強烈的憂慮信號。
華盛頓的應對:晶片法案與供應鏈的「去風險化」
面對這個單點故障可能引發全球系統性崩潰的風險,華盛頓的焦慮,與日俱增。美國政府的應對策略,可以被總結為一個詞:「去風險化」(de-risking)。而其核心的政策工具,便是2022年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案》。
這部法案,並非單純的產業補貼政策,而是一項徹頭徹尾的國家安全戰略。其目標,是投入超過五百億美元的鉅額資金,吸引包括TSMC、三星(Samsung)與英特爾在內的全球頂尖晶片製造商,在美國本土(即「在岸」,on-shoring),建立與運營最先進的晶圓廠。TSMC在亞利桑那州的龐大投資計畫,正是這一戰略佈局中,最為關鍵的一枚棋子。其目標,是確保即便在最壞的情況下,美國依然能夠掌握一部分關鍵晶片的自主生產能力。
複製的困境:為何台積電難以離開台灣
然而,這條「去風險化」的道路,遠比想像中更為崎嶇。建造一座先進的晶圓廠,其成本高達200億美元,堪稱人類歷史上最昂貴的工廠。但真正的挑戰,並不在於資金,而在於生態系的複製。
TSMC在台灣的成功,不僅僅是其廠房內的先進設備,更是其周邊數十年來所培養起來的,一個由數百家專業供應商、承包商、以及高素質、高紀律性的工程師與技術人員,所共同構成的緊密產業聚落。這個生態系,能夠以極高的效率與彈性,應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疑難雜症。而試圖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法律與勞工環境中,複製這樣一個複雜的生態系,已被證明是極其困難的。TSMC在亞利桑那州的建廠計畫,已然面臨了嚴重的工程延宕、成本超出預期,以及因計畫引進台灣熟練技術工人,而與美國本地工會所產生的緊張關係。其在日本與德國的設廠計畫,同樣也面臨著各自的挑戰,且其生產的,也並非最尖端的晶片。
最壞的想定:焦土策略的言外之意
在供應鏈重組的緩慢進程,與地緣政治威脅的急迫性之間,存在著一個危險的時間差。這也引發了關於「最壞想定」(worst-case scenario)的討論。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歐布萊恩,便曾發表過極具爭議性的言論。他暗示,一旦中國成功入侵台灣,美國及其盟友,絕不會讓這些世界上最先進的晶圓廠,落入中國手中。他甚至將其,與二戰期間,英國為防止法國艦隊落入納粹德國之手,而將其擊沉的歷史事件,相提並論。
這番言論,雖然駭人聽聞,卻也清晰地揭示了華盛頓決策圈的一種底線思維:先進晶片的製造能力,已被視為一項攸關國家安全與未來軍事平衡的根本性資產。確保這項技術,不被戰略競爭對手所掌握,其優先級,甚至高於保護這些設施本身。
無法抽離台灣的晶片
美國及其盟友,正在投入數千億美元的資金,進行一場歷史性的全球供應鏈重組。然而,現實是,即便在最樂觀的「去風險化」情景之下,全世界,包括美國自身,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高度依賴台灣所生產的晶片。正如一位觀察家所言:「將晶片工廠移出台灣,或許是可能的;但要將台灣,從全球晶片產業的核心位置移出,卻是極其困難的。」
這場圍繞著晶片供應鏈的競逐,才剛剛開始。但其核心的矛盾,已然清晰可見:全球化的科技,與民族國家的安全利益之間,正發生著劇烈的碰撞。而台灣,這座以科技實力傲立於世的島嶼,也因此,被推上了決定21世紀世界格局的風口浪尖。
資料來源
The White House: President Biden Announces TSMC’s Historic Investment of $65 Billion to Bring Leading-Edg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o the U.S.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4/04/08/president-biden-announces-tsmcs-historic-investment-of-65-billion-to-bring-leading-edge-semiconductor-manufacturing-to-the-u-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hat a U.S. Push to De-Risk the Chip Supply Chain Would Look Like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wsj-explains/what-a-us-push-to-de-risk-the-chip-supply-chain-would-look-like/54433BDD-8822-4B21-BF09-E8C2B3F02715
Reuters: Buffett says 'uncomfortable' with TSMC investment given geopolitical risk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berkshire-sold-some-tsmc-due-geopolitical-tensions-buffett-says-nikkei-2023-04-12/
Financial Times: TSMC is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company
https://www.ft.com/content/13d39366-c951-4043-85f8-c682b13c1a63
The Economist: The world’s dependence on Taiwan for chips is risky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1/05/29/the-worlds-dependence-on-taiwan-for-chips-is-risky
Foreign Affairs: The Tech Cold War’s New Front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united-states/tech-cold-wars-new-front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The CHIPS and Science Act: A New Strategy for U.S. Competitiveness
https://www.csis.org/analysis/chips-and-science-act-new-strategy-us-competi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