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1年12月,美國通膨年增率飆升至7%,創下近四十年來的最高紀錄,正式宣告了後疫情時代「萬物齊漲」的來臨,也迫使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The Federal Reserve)從經濟的扶持者轉變為通膨的抑制者。在此一關鍵轉折點,全球市場的目光都聚焦於一個核心指標:美國政府公債殖利率。此數據,尤其是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不僅是衡量美國經濟健康狀況的晴雨計,更是聯準會貨幣政策意圖向全球傳導的主要媒介。它深刻影響著從個人房貸到企業融資的各項借貸成本。隨著聯準會預備升息以對抗過熱的經濟,公債殖利率的攀升,預示著始於2020年的超低利率時代已然終結。一場旨在為經濟降溫、雖痛苦卻必要的緊縮週期,正由這個無聲的指標,向世界發出最清晰的信號。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金融世界的龐大交響樂中,若說股市是激昂的小號,匯市是多變的弦樂,那麼美國政府公債的殖利率,就是那位無聲的指揮家。它不常佔據新聞的頭條,卻以其細微的擺動,沉穩而有力地指揮著全球資本的流向、設定著經濟活動的節奏。從華爾街的交易員到尋常百姓的房屋貸款,無一不受其影響。2022年初,在全球經濟從疫情的重創中復甦,卻又陷入通膨高燒的困境時,這位指揮家的每一個動作,都變得至關重要。
信號的解剖學:讀懂債券殖利率的語言
要理解這位指揮家的意圖,首先必須解讀其獨特的語言。一般而言,我們所說的「債券殖利率」(Bond Yield),指的是投資者持有一張債券至到期日所能獲得的年化報酬率。一張政府債券,本質上是政府向投資者開出的一張借據,其核心要素在發行時便已固定:
票面價值(Face Value):借據的本金金額,也是到期時政府承諾償還的金額。
票面利率(Coupon Rate):政府承諾每年支付的固定利息率。
到期日(Maturity Date):借據的有效期,一般從2年至30年不等。
然而,債券的生命並非靜止。一經發行,它便能在次級市場上被自由買賣,其市場價格會因應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波動。這便引出了理解殖利率的關鍵法則:債券的市場價格與其殖利率,呈反向關係。
舉例而言,當經濟前景看好,聯準會預期將提升利率時,新發行的債券將會提供更高的票面利率,這使得市場上流通的、利率較低的舊債券吸引力下降。為了賣出舊債券,持有者只能降價求售。對於用更低價格買入這張舊債券的新投資者來說,雖然每年的利息金額不變,但相對於其更低的買入成本,其實際的年化報酬率(即殖利率)便因此上升了。反之亦然。
晴雨計的讀數:從疫情谷底到通膨高峰
過去兩年,債券殖利率的走勢,如同一面忠實的鏡子,映照出美國經濟的劇烈轉變。
2020年,為應對新冠疫情對經濟的毀滅性衝擊,聯準會果斷地將短期利率降至趨近於零,並大量購買債券以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此舉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借貸成本,鼓勵消費與投資。受此影響,美國公債殖利率也應聲跌至歷史最低點,一個「廉價資金」的時代就此開啟。
然而,隨著疫苗的普及與經濟的快速反彈,新的問題浮現了。被壓抑的消費需求猛烈釋放,卻遭遇了全球供應鏈的中斷與勞動力短缺的瓶頸,供需的嚴重失衡,點燃了通膨的烈火。物價從二手車、建材到民生食品,無一不漲。到了2021年12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到驚人的7%,這是自1982年以來從未見過的高峰。
這個數字,成為了政策的轉捩點。它宣告了聯準會此前所持的「通膨暫時論」的終結,並迫使其將政策重心從刺激經濟,轉向抑制通膨。而債券殖利率,也早在聯準會正式行動前,便開始向上攀升,預先反映了市場對於「廉價資金」時代即將結束的預期。
聯準會的指揮棒: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聯準會的主要政策工具,是其直接控制的聯邦基金利率(一種短期利率)。然而,對實體經濟影響更為深遠的,是如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這類的長期利率。聯準會正是透過操作短期利率,並輔以其公開聲明與前瞻指引,來間接影響長期利率的走勢。
當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等官員公開表達對通膨的擔憂,並暗示將加速升息時,市場便會預期未來的借貸成本將全面上升。投資者會拋售現有的低收益率債券,導致其價格下跌、殖利率上揚。這個過程,便是貨幣政策的傳導。聯準會的公開聲明,如同一次戰略性的火力偵察,其目的不僅是宣示意圖,更是為了引導市場這支龐大友軍,在主帥發動總攻前,先行調整其利率陣地。
因此,攀升的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實質上是聯準會即將揮舞升息這根指揮棒的前奏。它直接預告了:未來的房屋貸款利率將會更高,企業的融資成本將會增加,整個經濟的運轉速度將會放緩。
政策分析:一場必要的降溫行動
聯準會的政策轉向,以及隨之而來的殖利率上升,是一場旨在為經濟進行「必要降溫」的艱難行動。這背後,是一場痛苦但不可避免的權衡。
首先,其影響是全球性的。美國十年期公債被視為全球「無風險利率」的基準。當這個基準上升時,全球的資產定價模型都必須隨之調整。從雪梨的房貸、法蘭克福的企業債,到新興市場的政府主權債務,所有借貸活動的成本都會被墊高。聯準會的緊縮政策,實際上是在為全球的金融環境踩下煞車。
其次,這項行動伴隨著顯著的風險。更高的利率無可避免地會抑制消費支出與企業投資,減緩經濟增長,甚至可能引發經濟衰退。這正是決策者面臨的兩難:是選擇承受一場可控的經濟放緩,來換取物價的長期穩定?還是放任通膨持續蔓延,最終侵蝕掉所有人的儲蓄與經濟根基?聯準會的選擇,顯然是前者。
其最終目標,是達成其「物價穩定」的法定職責。透過讓資金變得更昂貴,聯準會希望能為過熱的需求降溫,給予混亂的供應鏈喘息與恢復的時間,最終引導通膨回到其長期設定的2%目標。
2022年初,美國公債殖利率的持續攀升,是這場全球經濟大戲從第一幕(疫情衰退)過渡到第二幕(通膨高燒)之後,第三幕(政策緊縮)正式開啟的序曲。它清晰地宣告,那個由央行無限量寬鬆所支撐的超低利率時代,已經結束。這位無聲的指揮家,已經舉起了他的指揮棒,準備引導全球經濟進入一個更具挑戰、也更為顛簸的新樂章。全世界都在屏息凝神,關注著這場精心策劃的降溫行動,最終是能帶領經濟軟著陸,還是會引發一場更劇烈的震盪。
資料來源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Consumer Price Index - December 2021
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archives/cpi_01122022.pdf
Federal Reserve: Federal Reserve issues FOMC statement (December 15, 2021)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pressreleases/monetary20211215a.htm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hy Does the 10-Year Treasury Yield Matter?
https://www.wsj.com/articles/why-does-the-10-year-treasury-yield-matter-11615792921
Reuters: U.S. consumer prices increase strongly in December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us-consumer-prices-increase-strongly-december-2022-01-12/
Bloomberg: Powell Says Fed Will Use Tools to Ensure Higher Inflation Does Not Become Entrenched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2-01-11/powell-says-fed-will-use-tools-to-stop-higher-inflation-getting-entrenched
Financial Times: Jay Powell signals Fed is ready to raise rates in March to fight inflation
https://www.ft.com/content/11624328-7243-424a-85d0-42173f4e240b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s the Federal Reserve falling behind the curve on inflation?
https://www.piie.com/blogs/realtime-economic-issues-watch/federal-reserve-falling-behind-curve-inf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