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美元的黎明:美國聯準會如何擘劃下一世代的貨幣

科技競逐與金融穩定間審慎探索

· 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科技與AI,人權社會-數位人權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2年1月20日美國聯準會發布《貨幣與支付:數位轉型時代的美元》白皮書,發布了關於央行數位貨幣(CBDC)的關鍵討論文件,正式就「數位美元」的潛在利弊展開全國對話。此舉的背後,是美國應對國內外雙重挑戰的深層焦慮。首先,其國內支付系統的基礎設施被指陳舊,交易結算緩慢且成本高昂,對小微企業構成負擔,而數位美元有望提供近乎即時且零成本的支付選項,並可能解決數百萬「無銀行帳戶」家庭的金融普惠問題。其次,從宏觀政策角度看,數位美元或將為聯準會提供更直接、更高效的貨幣政策傳導工具。然而,更深層的驅動力來自外部:私人加密貨幣的崛起與中國等競爭對手積極推進的數位人民幣,正挑戰著美元的全球霸權與美國的貨幣監管能力。儘管前景誘人,數位美元的設計與推行卻面臨巨大障礙,包括可能顛覆現有商業銀行體系、引發嚴重的用戶隱私爭議,以及如何平衡匿名性與金融監管等根本性問題。聯準會的審慎態度,反映了這場貨幣革命的極高風險。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我們的時代,金錢的形態正經歷著一場深刻而靜默的革命。曾經由金屬與紙張定義的價值符號,正加速轉化為螢幕上流動的數位代碼。在這場由技術驅動的浪潮中,全球最有權勢的貨幣管理者—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也正被迫思考一個根本性問題:美元的未來,是否應該由中央銀行親自鑄造為純粹的數位形式?2022年1月20日,聯準會發布了其備受矚目的白皮書《貨幣與支付:數位轉型時代的美元》,這份文件並未給出明確答案,卻正式拉開了美國社會探索「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即「數位美元」的序幕。

這不僅僅是一場技術升級的探討,更是一次關乎國家金融基礎設施、貨幣政策效能、乃至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重大戰略考量。聯準會主席傑洛姆.鮑爾(Jerome Powell)審慎地表示:「我們正投入一個嚴肅的計畫,以理解其技術與政策議題。」這份謹慎的背後,是一個金融帝國在十字路口的深思。筆者認為,數位美元的辯論,揭示了美國在維持其貨幣主權時所面臨的三重挑戰:老化的國內金融「管道」、失控的私人數位貨幣創新,以及來自國家級對手的貨幣科技競逐。

老舊的金融管道:效率與普惠的內部驅動力

推動數位美元構想的首要動力,源於對美國現行支付體系效率的質疑。儘管信用卡與行動支付已十分普及,但其後端的清算與結算系統,在許多專家看來,仍帶有濃厚的二十世紀色彩。大西洋理事會地緣經濟中心主任喬許.利普斯基(Josh Lipsky)直言:「這個系統的管道仍基於現金系統……很多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甚至更早。」當消費者刷卡時,一筆交易需要通過銷售點系統、Visa或Mastercard等支付網絡、消費者銀行與商家銀行等多個中介機構,資金在帳戶間的實際轉移,最多可能需要三天時間。

這個漫長的鏈條不僅效率低下,更伴隨著成本。商家為每筆交易支付的「交換費」,對利潤微薄的小企業而言是沉重的負擔,這些成本最終可能轉嫁給消費者。央行數位貨幣的設計,則可能徹底繞過這個複雜的體系。理論上,它允許資金像遞交現金一樣,以點對點的方式,從一個數位錢包直接、即時地轉移到另一個錢包,且無需手續費。聯準會將扮演一個中央總帳的角色,記錄所有數位美元的流動。

除了效率,金融普惠是另一項重要訴求。根據統計,美國仍有數百萬家庭沒有銀行帳戶,他們在日益無現金化的世界中被邊緣化。透過一個由聯準會直接或間接發行的數位錢包,政府可以將退稅或經濟刺激款項等款項,直接、即時地存入公民帳戶,免去了郵寄支票的延遲與不便。

貨幣政策的「聖杯」?效能的極致追求

對於經濟學家而言,數位美元更具吸引力的一點,在於它可能成為貨幣政策傳導的革命性工具。目前,聯準會透過設定「聯邦基金利率」(銀行間的隔夜拆借利率),來影響整個經濟的借貸成本。這是一個間接且時常存在滯後的過程,政策效果的傳遞鏈條漫長而複雜。

數位美元則提供了一種更直接的可能性。經濟學家們設想,如果聯準會能夠對儲存在數位錢包中的資金直接設定利率(無論是正利率還是負利率),它將能更精準、更迅速地影響家庭層面的消費與儲蓄決策。這將大大提升貨幣政策的效能與反應速度。然而,這種前所未有的直接干預能力,也引發了對政府權力過度擴張的深層憂慮,這點我們稍後會詳述。

政治的賽局:來自外部的雙重壓力

儘管內部改革的呼聲存在,但真正迫使聯準會加速研究的,是來自外部的雙重壓力。第一重壓力來自於不受監管的私人數位貨幣。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興起,以及Facebook曾試圖推出的Diem(前身為Libra)等穩定幣計畫,都暴露出一個巨大的監管盲點:大量的資金與支付活動,可能在中央銀行的監控範圍之外流通。這不僅對金融穩定構成潛在威脅,也削弱了央行制定貨幣政策所需的數據掌握能力。聯準會理事萊爾.布雷納德(Lael Brainard)便曾警告:「合法的數位公共貨幣,有助於驅逐虛假的數位私人貨幣。」

第二重,也是更具戰略性的壓力,來自於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中國人民銀行開發的數位人民幣(e-CNY)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試點,其發展進度遙遙領先。中國推動數位人民幣,不僅是為了加強國內的金融監控,更被視為是挑戰美元在全球支付體系中霸權地位的長期戰略。透過一個獨立於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系統的跨境支付網絡,數位人民幣可能為其他國家提供一個繞開美國金融制裁的替代方案。在這場關乎未來貨幣體系主導權的競賽中,美國的缺席是不可想像的。

潘朵拉的盒子:銀行、隱私與權力的三大挑戰

儘管數位美元的願景充滿吸引力,但打開這個盒子可能釋放出的風險,也同樣巨大。

首先,它對現有的商業銀行體系構成了生存威脅。如果公民可以將資金安全地存放在由聯準會支持的無風險數位錢包中,他們還有什麼理由將錢存入需要支付存款保險、面臨營運風險的商業銀行?這可能導致大規模的存款從商業銀行體系流出,即「銀行業脫媒」(Disintermediation),從而削弱銀行放貸的能力,顛覆整個金融中介體系。為此,聯準會提出的可能方案是「中介模式」,即由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來提供面向客戶的錢包服務,而聯準會僅在後端進行結算,避免與商業銀行直接競爭。

其次,是無法迴避的隱私問題。實體現金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其匿名性。而數位美元的每一筆交易,理論上都可以被中央總帳記錄。如何在保護用戶隱私與防止洗錢、恐怖主義融資等非法活動之間取得平衡,是一個極其棘手的政治與法律問題。一個缺乏足夠隱私保護的數位美元,可能淪為國家監控公民經濟活動的工具。

最後,是關於「可程式化貨幣」(Programmable Money)的爭議。一些設計方案提出,數位美元可以被編寫特定指令,例如,只能用於購買特定商品,或在特定時間後過期以刺激消費。這種功能在應對經濟危機時或許有效,但它賦予了政府前所未有的權力來控制公民的經濟行為,這與自由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背道而馳,引發了深刻的倫理與哲學辯論。

綜上所述,聯準會的踟躕不前,並非出於技術上的無能,而是源於對這些深層次結構性風險的清醒認識。創建數位美元,不僅是發行一種新型態的貨幣,更是在重新定義國家、市場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在這場全球性的貨幣競賽中,美國的策略似乎是「謀定而後動」,寧願慢一些,也要確保設計的正確性。然而,科技與地緣政治的時鐘並不會為任何人停留,數位美元的未來,仍懸而未決。

資料來源

The Federal Reserve: Money and Payments: The U.S. Dollar in the Ag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publications/files/money-and-payments-20220120.pdf

The White House: The Future of Money and Payments
https://www.whitehouse.gov/ostp/news-updates/2022/09/16/the-future-of-money-and-payments/

The Atlantic Council: The future of the dollar
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programs/geoeconomics-center/the-future-of-the-dollar/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A future in the U.S.?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central-bank-digital-currency-a-future-in-the-u-s/

Reuters: Explainer: What is a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finance/what-is-central-bank-digital-currency-2022-09-09/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hat Is a ‘Digital Dollar’ and How Would It Work?
https://www.wsj.com/articles/what-is-a-digital-dollar-and-how-would-it-work-11642704791

Financial Times: The Federal Reserve’s digital dollar dilemma
https://www.ft.com/content/38600d8f-6240-4246-86d7-ff70fdf4e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