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的烏托邦願景與現實考驗:解構下一代網際網路的技術迷霧

去中心化理想與資本權力的第二回合

· 巨頭戰爭,科技與AI,人權社會-數位人權,金融經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自2021年以來,「Web3」一詞迅速從技術圈的行話演變為席捲全球創投界的投資風暴。作為網際網路的第三代願景,Web3旨在建立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的線上生態系統,以顛覆當前由少數科技巨頭壟斷數據與權力的Web2時代。該概念最早由以太坊共同創辦人Gavin Wood於2014年提出,其核心理念是讓用戶重新掌握自身數據的所有權,並能透過個人化的單一帳戶,在一個無需銀行或科技公司等中介機構的環境中自由交換資訊與價值。理論上,這個去中心化的世界將透過加密貨幣(代幣)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來激勵用戶參與網路的運營與治理。然而,這幅烏托邦藍圖正遭受來自各方的嚴峻質疑。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視其為行銷術語,推特共同創辦人多爾西(Jack Dorsey)更批評它不過是被創投基金控制的「貼著不同標籤的中心化實體」。技術層面的懷疑論者則指出,當前的區塊鏈技術在運算能力、頻寬與儲存空間上,遠不足以支撐一個全球規模的實用網路。儘管爭議不斷,數十億美元的真實資金已湧入Web3新創公司,無論其最終能否實現,這場由資本驅動的網路哲學辯論,都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深刻影響數位世界的發展軌跡。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矽谷的會議室與全球創投基金的決策桌上,一個新名詞正以驚人的速度凝聚著共識與資本——Web3。它被譽為網際網路的下一個篇章,一個承諾將權力從巨頭手中歸還給用戶的數位革命。然而,在這股由數十億美元投資所掀起的熱潮之下,Web3究竟是一場深刻的範式轉移,抑或只是一場精心包裝的投機泡沫?這場辯論,正定義著我們對未來數位生活的想像。

網際網路的三個世代:從開放荒野到圍牆花園

要理解Web3的革命性,必須回溯網際網路的演進歷程。第一代網際網路,即現今所稱的Web1.0,是一個相對去中心化的時代。在那個由原始HTML構成的靜態網頁世界裡,任何掌握程式碼知識的人,都可以從自己的電腦上建立並發布內容。它更像一片開放的數位荒野,沒有中央的統治者。但彼時,技術的門檻相當高,絕大多數用戶只是被動的內容消費者。

隨後到來的,是我們正身處其中的Web2.0時代。JavaScript、HTML5等技術的成熟,讓網路變得前所未有的互動化。Facebook、Google、Amazon等平台的崛起,將內容創作的門檻降至零。任何人,無論是否懂得程式碼,都能在這些平台上分享生活、發表觀點。然而,這種便利性的代價,是權力的急遽中心化。我們使用的社群媒體、搜尋引擎,幾乎都由兩三家公司所掌控。在Web2的商業模型中,用戶數據成為了最核心的資產。這些科技巨頭收集、管理並利用我們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精準的廣告投放,從而建立起龐大的數據帝國。用戶以個人數據交換免費服務,不知不覺間,我們從網路的使用者,變成了網路的產品。這種數據壟斷的格局,引發了人們對隱私侵犯與權力濫用的深層憂慮。

Web3的藍圖:一個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承諾

正是在對Web2的反思之上,Web3的願景應運而生。該術語由以太坊(Ethereum)區塊鏈的共同創辦人Gavin Wood在2014年的一篇部落格文章中首次提出。他構想的Web3,是一個開放且徹底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

其技術基石,是區塊鏈(Blockchain)—一種分散式帳本技術。在這個理想的Web3世界裡,數據和運算不再由Facebook或Google的中央伺服器所控制,而是分散在全球成千上萬的電腦節點上。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這個網路的一部分。理論上,用戶將能透過一個個人化的單一帳戶,無縫地在社群、郵件、購物等不同服務之間切換,所有活動都將在區塊鏈上創建一個公開的、由用戶自己掌控的紀錄。這意味著,用戶將真正擁有自己的數據,並可以選擇是否以及如何將其出售,而不是被動地讓平台無償利用。在這個模型中,銀行或科技公司等傳統的中介機構將不再是必需品。

新世界的經濟引擎:代幣經濟學與DeFi

一個沒有中央運營商的網路,要如何維持運作?Web3的設計者們提出了一套基於「代幣經濟學」(Tokenomics)的激勵機制。

在這個體系中,用戶可以透過參與網路的運營(例如,貢獻自己的電腦算力或儲存空間來驗證交易)來獲得虛擬代幣,即加密貨幣作為獎勵。這些代幣不僅可以用於交易,更可以被賦予治理權,讓持有者能夠對網路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投票。

這個系統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所謂的「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其理念是,如果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可以被發行成一個代幣,如果人與軟體、電腦之間的每一次互動都能被金融化,那麼一個龐大的、可互相交易和估值的加密貨幣生態系統便能被創造出來。這套經濟模型,被視為是驅動Web3世界運轉的底層引擎。

烏托邦的裂縫:來自技術與權力的雙重質疑

儘管Web3的願景聽起來令人神往,但它正遭受來自技術現實與權力結構兩個層面的嚴峻拷問。

首先是技術上的可行性。 許多工程師與懷疑論者,如部落客Stephen Diehl,認為Web3在實用層面上根本無法成立。與Web2高效的中心化伺服器相比,當前的區塊鏈技術在運算能力、頻寬和儲存方面都存在巨大瓶頸,難以支撐需要處理海量數據的全球性應用。

其次,也是更致命的指控,是其「假性去中心化」。 推特共同創辦人傑克·多爾西(Jack Dorsey)等批評者一針見血地指出,Web3並非由「用戶」所擁有,而是由Andreessen Horowitz(a16z)等大型風險投資基金及其有限合夥人所擁有。大量的資金和早期代幣分配,集中在少數幾個參與者手中,使他們對整個生態系擁有了不成比例的影響力。在批評者看來,Web3不過是一個「貼著不同標籤的中心化實體」,權力只是從科技巨頭手中,轉移到了新一批的資本巨鱷手中。

最後,是籠罩在整個體系之上的投機泡沫陰影。 許多人認為,當前的代幣和加密貨幣市場,本質上是一個巨大的投機泡沫。一旦泡沫破裂,所有關於用它來建構下一代網際網路的宏大敘事,都將隨之煙消雲散。

儘管前路迷霧重重,Web3所代表的哲學理念—對去中心化、用戶主權和透明度的追求——已經成功點燃了資本的熱情。數十億美元的真實資金正源源不斷地投入到Web3新創公司的建設中。這意味著,即使Web3最終被證明是一個無法完全實現的理想,這場運動中所催生的技術、思想和實驗,也必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地衝擊和改變我們與數位世界的關係。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What Is Web3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2/03/18/technology/web3-definition-internet.html

The Verge: What is web3?
https://www.theverge.com/22828208/web3-decentralization-crypto-nft-blockchain-explained

Wired: What Is Web3?
https://www.wired.com/story/what-is-web3/

Bloomberg: Jack Dorsey-Backed Fund Plans to Create a ‘Truly Decentralized’ Bitcoin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12-17/jack-dorsey-backed-fund-plans-to-create-a-truly-decentralized-bitcoi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hat Is Web3? The So-Called Next Version of the Internet Explained
https://www.wsj.com/articles/what-is-web3-the-so-called-next-version-of-the-internet-explained-11642786638

Gavin Wood's Blog (Web3 Foundation): DApps: What Web 3.0 Looks Like
https://web3.foundation/about-us/

Andreessen Horowitz (a16z): Why Web3 Matters
https://a16z.com/2021/10/08/why-web3-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