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核武選項:克里姆林宮決策鏈與戰術部署

核威懾下的戰略模糊及其潛在風險

· 權力結構-俄羅斯,戰爭與和平-烏克蘭戰爭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在2022年9月30日俄羅斯單方面宣布併吞烏克蘭四個地區後,克里姆林宮的核武言論隨之升級,引發全球高度關注。儘管多數分析認為核打擊的發生機率依然極低,但俄羅斯總統普丁的相關發言,已迫使各國政府不得不嚴肅對待此一情境。從政策與軍事部署的雙重角度觀察,俄羅斯的核武威脅並非單純的恫嚇,其背後蘊含著一套複雜的戰略信號、部署程序與決策邏輯。

俄羅斯的核武庫主要分為兩類:用於全面戰爭的「戰略核武」,以及被認為可能在衝突升級初期使用的「戰術核武」。戰術核武的當量較低、射程較短,但其威力仍遠超過廣島原子彈。根據專家分析,若俄羅斯決意動用核武,極可能優先選擇戰術級別。然而,戰術核武的部署程序極為繁複且容易被觀測。其彈頭與載具平時分開存放於高度戒備的儲存設施中,啟用命令下達後,需經歷從地堡取出彈頭、裝入特殊溫控卡車、運送至機場或飛彈基地、再與發射載具結合等一系列步驟。整個過程耗時數小時甚至數日,為西方情報機構提供了清晰的觀測窗口與反應時間。

在決策層面,俄羅斯的核武發射程序理論上需要總統、國防部長與武裝部隊總參謀長三人中的至少兩人同意,透過俗稱「核手提箱」的電子通訊設備下達指令。此一設計與美國總統擁有唯一發射權的制度形成對比,旨在體現決策的審慎性。然而,其軍事準則允許在國家生存遭受威脅時使用核武,而普丁總統透過併吞烏克蘭領土,並宣稱將動用一切手段保衛「俄羅斯領土完整」,此舉正是在刻意製造一種「戰略模糊」,試圖將烏克蘭在其主權領土上的反攻,詮釋為對俄羅斯本土的生存威脅,從而為動用核武創造理論依據。此種操作的本質,是以核威懾作為心理與政治工具,意圖嚇阻西方的軍事援助,而非真正意圖走向核末日。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地球軌道上,無數衛星正以一種冷靜到近乎漠然的視角,日復一日地掃視著俄羅斯廣袤的國土。它們的鏡頭下,一個個標示著核武器儲存設施的點位,構成了這個時代最令人不安的地圖。這些沉默的影像,是世界賴以窺探人類最強大、也最危險武器動態的關鍵窗口。近幾週,隨著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節節失利,克里姆林宮的主人—普丁總統的言辭,正讓這些衛星影像的意涵變得前所未有的沉重。

「這不是虛張聲勢。」普丁在宣布將動用「一切可用手段」保衛俄羅斯領土時如此說道。這句話,伴隨著對烏克蘭四個地區的非法併吞,將核武器這個自冷戰結束後便逐漸淡出公眾視野的幽靈,重新召喚回國際政治的舞台中心。美國總統拜登甚至發出警告,稱世界正瀕臨「末日決戰」(Armageddon)的邊緣。

儘管一場全面的核打擊,在所有理性的評估中,依然被視為極不可能發生的場景,但作為一名長期在國際衝突與外交辭令間穿梭的觀察者,我深知,核武器的真正力量,有時並不在於其爆炸的瞬間,而在於其被談論、被威脅、被準備部署的過程之中。克里姆林宮當前的舉動,與其說是一份邁向毀滅的作戰計畫,不如說是一場精心設計、充滿風險的政治溝通。要理解這場溝通的真實意涵,我們必須深入剖析俄羅斯核武庫的結構、其複雜的部署程序,以及那條秘而不宣的決策鏈。

武庫,戰術與戰略的界線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俄羅斯的核武庫並非鐵板一塊。它主要由兩種截然不同的武器構成:「戰略核武器」與「戰術核武器」。這兩者間的區別,是理解當前危機的關鍵。

戰略核武器是冷戰時期美蘇相互保證毀滅(MAD)的基石。它們通常搭載於洲際彈道飛彈(ICBMs)或潛射彈道飛彈(SLBMs)之上,擁有動輒數十萬噸TNT當量的巨大威力,射程可達近萬公里。正如核資訊計畫主任漢斯·克里斯滕森(Hans Kristensen)所言,一枚此類武器足以摧毀任何一座主要城市。它們是國家的終極武器,理論上,是所有選項中最後被觸碰的。

相比之下,戰術核武器則是為戰場使用而設計。它們的爆炸當量通常較低(儘管「低」是相對的),射程被限制在500公里以內。例如,可由戰機搭載的RN-40重力炸彈,其爆炸當量估計為3萬噸,這個數字已是當年投在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約1.5萬至2萬噸)的兩倍。根據美國分析家的估計,俄羅斯擁有的戰術核彈頭數量,比美國多出近千枚。

在當前的烏克蘭危機中,幾乎所有西方與烏克蘭的官員都相信,如果莫斯科真的跨越核門檻,它首先動用的,將會是戰術核武器。其背後的邏輯是,動用戰術核武旨在達成特定的軍事或政治目標—例如,摧毀一個重要的軍事集結點、迫使烏克蘭投降、或嚇阻北約的進一步介入—而非引發一場全球性的核浩劫。然而,即便是這樣「有限」的核打擊,其部署過程也遠比許多人想像的更為複雜和漫長。

漫長的部署鏈,從地堡到發射架的可見路途

與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可在數分鐘內發射的戰略核武不同,俄羅斯的戰術核武器在和平時期,遵循著一套嚴格的「彈彈分離」儲存原則。日內瓦的核武專家帕維爾·波德維格(Pavel Podvig)指出,這些彈頭通常被存放在遠離其運載系統(如飛彈發射車或戰機)的高度安全的中央儲存設施裡。

讓我們以鄰近烏克蘭邊境的別爾哥羅德(Belgorod)地區一處已知的核武儲存點為例,來推演一次 hypothetical 的部署流程。

命令下達與彈頭提取:當克里姆林宮發出啟用命令後,駐守在該基地的專業人員—隸屬於俄軍精銳的「第12總局」將會進入戒備森嚴的地下掩體(bunkers),取出指定的核彈頭。

特殊運輸:這些彈頭將被小心翼翼地裝入具有氣候控制功能的特殊容器中,再由卡車運出基地。這個過程充滿了可被觀測的細節。

轉運與結合:卡車車隊將駛向預定的空軍基地或飛彈部隊的集結點。抵達後,技術人員需要花費時間,將彈頭與戰機的掛架或短程彈道飛彈的發射器進行精密的結合與測試。

軍事分析家們普遍認為,從命令下達到實際具備發射能力,整個過程可能需要數小時,甚至長達數天。這條漫長而繁複的後勤鏈,雖然確保了核武在平時的絕對安全,但在戰時,它也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戰略弱點:整個過程極難在各國情報機構(尤其是衛星偵察)的監視下保持隱形。

當然,俄羅斯也意識到這一點。從衛星照片上可以看到,許多核武儲存設施的入口處,都設計了類似車庫或屋頂的遮蔽結構。這樣,當卡車駛入時,外界將無法直接觀測到裝載的具體內容。然而,如此大規模、高規格的調動,其本身就是一個強烈的信號。在核威懾的領域裡,有時候,「被看見」正是溝通的一部分。每一個步驟,從彈頭的異動到運輸車隊的集結,都可以被解讀為一次升級的警告,為外交斡旋留下了最後的、也是最驚心動魄的時間窗口。

克里姆林宮的鑰匙,一道可能的安全閥?

在任何核彈頭被移動之前,最關鍵的一步,是來自最高層的發射命令。這個過程極度機密,且可能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有所調整。但根據國防分析家們基於公開文件和消息來源的推斷,俄羅斯的核武發射程序,存在著一個與美國截然不同的「集體決策」機制。

理論上,啟動核選項需要三位最高層級官員的參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國防部長以及武裝部隊總參謀長。他們各自持有一個被稱為「切格特」(Cheget)的核手提箱,這本質上是一個可以接收和發送核打擊授權碼的電子通訊設備。

一些國防專家相信,發射命令需要這三人中的至少兩人同意才能執行。如果這一機制屬實,它將與美國的系統形成鮮明對比—在美國,總統擁有下令發射核武的唯一、絕對權力,無需任何人的批准。俄羅斯的這套系統,在設計上似乎包含了一道內部制衡的「安全閥」,旨在防止任何個人在衝動之下做出無法挽回的決定。

然而,在當前俄羅斯的政治現實下,這道安全閥的有效性備受質疑。在一個權力高度集中於普丁個人的體系中,國防部長與總參謀長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或願意違背總統的意志,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此外,負責實際操作核武的「第12總局」官兵,在接到命令時是否會無條件執行,也成為分析家們討論的焦點。這條從克里姆林宮延伸至前線發射按鈕的命令鏈,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存在著猶豫、質疑甚至抗命的微小可能,而正是這些人性中的不確定性,構成了防止末日降臨的脆弱防線。

以國家存續為名的戰略模糊

最終,所有的技術程序與決策機制,都服務於國家的最高戰略—俄羅斯的軍事準則。該文件明確規定了可以使用核武器的兩種情況:一、當俄羅斯或其盟友遭受核武器或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攻擊時;二、當俄羅斯面臨常規武器的侵略,且國家本身的「存續受到威脅」時。

正是這第二條款中的模糊措辭—「國家存續受到威脅」為當前的危機埋下了伏筆。普丁總統透過舉行偽公投並宣布併吞烏克蘭的四個地區,正在進行一場極具危險性的法律與政治操弄。他試圖單方面地將這些烏克蘭的土地定義為「俄羅斯固有的領土」。如此一來,烏克蘭軍隊為收復失土而發動的任何反攻,都可能被克里姆林宮重新詮釋為「對俄羅斯國家存續的威脅」。

這是一種典型的「戰略模糊」操作。其目的,並非真的要因為頓巴斯的一寸土地而發動核戰,而是要藉由創造這種可能性,來達到其政治目的:嚇阻西方國家向烏克蘭提供足以改變戰局的先進武器,並迫使基輔回到談判桌前。這是一場高風險的心理戰,普丁正試圖將核威懾的紅線,從俄羅斯公認的國界,向前推進到他新劃定的、虛幻的邊界之上。

世界正透過衛星的眼睛,緊盯著那些存放著毀滅力量的設施。然而,這場危機的核心,或許並不在於那些硬體的調動,而在於對意圖的解讀,以及對模糊辭令的詮釋。當核大國的領導人開始重新定義「領土完整」與「國家存續」的涵義時,冷戰時期建立的穩定威懾框架,正受到最嚴峻的挑戰。我們所面臨的真正風險,可能不是一場蓄意的核末日,而是在這片由謊言與威脅構成的迷霧中,一次致命的誤判。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ow a Russian Nuclear Strike Might Play Out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wsj-explains/how-a-russian-nuclear-strike-might-play-out/9445C516-8D99-4A59-822C-6523624A4533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Russian Nuclear Weapons: Doctrine, Forces, and Modernization
https://fas.org/sgp/crs/nuke/R45861.pdf

Reuters: What is Russia's nuclear doctrine and what does it mean for Ukraine?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what-is-russias-nuclear-doctrine-what-does-it-mean-ukraine-2022-09-21/

The New York Times: What Are Tactical Nuclear Weapons?
https://www.nytimes.com/2022/10/03/world/europe/russia-ukraine-tactical-nuclear-weapons.html

Associated Press: Putin’s nuclear threats put world on edge
https://apnews.com/article/russia-ukraine-putin-nuclear-weapons-moscow-632152cd3da79545591bde4c3116540a

CSIS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Russia’s Nuclear Weapons: What They Are and How They Are Controlled
https://www.csis.org/analysis/russias-nuclear-weapons-what-they-are-and-how-they-are-controlled

Financial Times: Vladimir Putin’s nuclear threat raises risk of escalation in Ukraine
https://www.ft.com/content/38555848-d30e-452f-8a0b-1934c568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