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上限的政治險境:全球金融體系的信任決心

華府政治對峙下,全球金融基石的美元信譽

· 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5月,全球金融市場的目光聚焦於華盛頓,一場圍繞美國國債上限的政治對峙,幾乎將全球經濟推向未知的深淵。這場危機的核心並非美國的償債能力,而是一個可被政治武器化的制度設計。作為全球金融體系的「重力中心」,美國公債被視為最安全的「無風險」資產,其殖利率是全球所有金融商品定價的基準。然而,當國會兩黨將舉債上限作為政治籌碼時,等於是將整個體系的穩定性置於險境。若美國未能按時支付其債務利息,即構成「技術性違約」,其後果將是災難性的。根據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的評估,即使是短暫的違約,也可能導致美國近百萬人失業;若僵局持續,後果堪比2008年金融海嘯,將蒸發超過700萬個工作崗位與10兆美元的家庭財富。最終,儘管危機在最後一刻得以化解,但這次事件已對美元的絕對信譽,造成了難以彌補的侵蝕。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金融世界的運作,往往建立在一套看似堅不可摧的假設之上。其中最核心的一條,便是美利堅合眾國的信用是絕對的。全球數十兆美元的資產,從各國央行的外匯儲備到普通人的退休基金,都將美國政府公債視為最可靠的價值儲存工具。然而,當一個國家的內部政治分歧,嚴重到足以動搖其立國之本的信用時,這不僅是其國內的治理危機,更是對全球穩定的一次嚴峻考驗。2023年5月所上演的美國債務上限之爭,正是這樣一個危險的時刻。

全球金融的「太陽」:美國公債的基準角色

要理解這場危機的嚴重性,首先必須理解美國公債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獨特地位。在投資領域,所有資產的風險與回報,都需要一個參照點來衡量。投資者總是在問:「我為承擔的額外風險,能獲得多少額外回報?」而這個計算的起點,是一個理論上的「零風險」投資,在現實世界中,這個角色長久以來由美國財政部發行的公債(Treasury Bonds)所扮演。它被視為地球上最安全、最穩健的借款人所發行的債務。

筆者作為一名長期觀察國際政治經濟的譯者,時常需要向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解釋這個抽象概念。一個貼切的比喻是,美國公債利率就像是金融系統的「太陽」。所有其他金融產品—無論是企業債券、三十年期房屋貸款利率,甚至是其他主權國家的債務其定價都像行星一樣,圍繞著這顆「太陽」運轉。如果美國公債的殖利率是4%,那麼被認為風險稍高的AAA級企業債券,其發行利率可能就是5%,而風險更高的資產則會層層遞加上去。這個基準利率的穩定性,是整個系統得以有序運作的基石。

不僅如此,美國公債本身也是全球金融機構資產配置的核心。從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到世界各地的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無不持有大量的美國公債作為其高流動性、高安全性的儲備資產。這種信賴的基礎很簡單:市場普遍預期,美國政府永遠會履行其償債義務。

政治的「膽小鬼遊戲」:將經濟穩定作為武器

然而,美國的債務上限制度,為這個看似完美的金融邏輯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債務上限並非對政府支出的限制,而是對財政部為「已發生」的開支進行融資能力的限制。當政府支出超過稅收時,財政部需要發行新債來彌補差額。一旦觸及國會設定的上限,若無法提高此上限,財政部將無權再借款,最終導致資金耗盡,無法支付包括公債利息、社會安全金、軍人薪資在內的一切帳單。

這種制度設計,在近年來已演變為一場被稱為「膽小鬼遊戲」(Game of Chicken)的政治對峙。在野黨利用執政黨提高債務上限的急迫性,將其作為談判籌碼,要求削減政府開支或推動其他政治議程。2011年,類似的對峙就曾導致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史上首次下調了美國的AAA主權信用評級,儘管當時並未造成長期的市場動盪,但已然敲響了警鐘。

2023年的危機,正是在此背景下重演。共和黨掌控的眾議院堅持要求拜登政府大幅削減財政支出,才同意提高上限。白宮方面則堅持提高上限不應附加任何條件。雙方在長達數週的時間裡互不相讓,而財政部估算的「X-Date」(現金耗盡之日)—大約在6月1日—則一天天逼近。

違約的災難性後果:一部經濟恐怖片

倘若這場政治對峙未能及時化解,美國真的發生債務違約,其後果將遠超一次普通的經濟衰退。這相當於從金融體系的「太陽」中心引爆一顆隕石。

首先,被視為「無風險」的美國公債將被證明並非絕對安全。投資者會立即要求更高的利率,以彌補新增的信用風險。由於美國公債是全球定價的基準,這將瞬間推高市場上所有借貸工具的利率,從企業融資到民眾的信用卡和房貸,整個社會的資金成本將急劇上升。

其次,全球金融機構持有的巨量美國公債將會貶值,導致其資產負債表出現巨大虧損,可能引發連鎖性的金融恐慌與信貸緊縮。當市場陷入混亂時,企業為了自保,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凍結招聘、裁撤員工。

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對此進行了沙盤推演。報告指出,即使是僅持續數日的「短暫違約」,在財政部優先支付債券持有人、而延遲支付社會安全金等款項的情境下,脆弱的美國經濟也將陷入一場溫和的衰退,並損失近百萬個工作機會。而如果違約持續數週,投資者未能按時收到款項,其經濟衝擊將堪比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超過700萬美國人將失去工作,股市暴跌將抹去10兆美元的家庭財富。

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賽局。最終,在距離「X-Date」僅剩幾天之際,白宮與國會終於達成協議,同意在限制部分政府支出的前提下,暫停債務上限的效力至2025年初。災難得以避免,但全球金融體系已經在懸崖邊緣走了一遭。

從政策分析的角度來看,這次事件暴露了美國治理體系中的一個深層結構性弱點。將財政的程序性授權與黨派的政治鬥爭捆綁,無異於將核武器的發射按鈕交到了爭吵不休的對手手中。雖然危機暫時解除,但導致危機的根源並未消失。對於全世界而言,這次事件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當全球金融的基石,會週期性地因為其國內政治鬥爭而面臨崩塌風險時,世界各國是否應該開始思考,如何為自己的經濟安全建立更多元的支撐?這場驚心動魄的政治對峙,或許不會是最後一次。

資料來源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The U.S. Debt Ceiling: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https://www.cfr.org/backgrounder/us-debt-ceiling-everything-you-need-know

Moody's Analytics: Going Down to the Wire
https://www.moodysanalytics.com/-/media/article/2023/going-down-to-the-wire.pdf

Reuters: Explainer: What happens if the U.S. defaults on its debt?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what-happens-if-us-defaults-its-debt-2023-05-18/

The White House: President Biden Signs Bipartisan Budget Agreement to Prevent Default, Protect Historic Economic Progress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3/06/03/president-biden-signs-bipartisan-budget-agreement-to-prevent-default-protect-historic-economic-progress/

The New York Times: A U.S. Default Would Be a Catastrophe. Here’s How It Could Happen.
https://www.nytimes.com/2023/05/03/business/dealbook/us-debt-ceiling-default.html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The Potential Macroeconomic Effect of Debt Ceiling Brinkmanship
https://home.treasury.gov/news/featured-stories/the-potential-macroeconomic-effect-of-debt-ceiling-brinkmanship

Associated Press: A look at the 2011 debt-ceiling showdown, the last time the US came this close to the brink
https://apnews.com/article/debt-ceiling-2011-obama-boehner-biden-mccarthy-a61f50a8a70c2a513b19280d44080a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