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全球化時代的關稅壁壘:美中貿易政策的延續與分歧

「中國衝擊」產業政策,華盛頓的戰略轉向

· 權力結構-美國,權力結構-中國,金融經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5月14日,美國白宮宣布對價值約18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一系列新關稅,此舉被視為拜登政府對華貿易戰略的關鍵一步。新措施精準地鎖定在電動車、太陽能電池、鋼鋁及半導體等戰略性產業,其中電動車的關稅稅率從25%一舉提升至100%。此項政策不僅延續了川普政府時期開啟的關稅壁壘,更標誌著華盛頓已形成一種跨黨派共識:過去數十年以接觸和自由貿易為核心的對華政策已告終結,取而代之的是一場以強化國內產業與限制戰略對手為目標的長期競爭。這項轉變的背後,是源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對美國製造業就業造成衝擊的「中國衝擊」(China Shock)論述。拜登政府的策略,是將關稅作為其國內產業政策(如《降低通膨法案》)的配套措施,旨在保護新興的本土潔淨能源產業鏈。然而,無論是拜登的「精準打擊」,還是其競選對手川普所提出的、對所有中國商品加徵至少60%關稅的「全面覆蓋」方案,都面臨著同一個核心問題:關稅成本的最終承擔者。經濟學證據普遍指向,這些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將轉嫁給美國的進口商與消費者,對中低收入家庭的影響尤為顯著。無論今年十一月大選結果如何,美國對華政策的基調已定,一個以重建本土製造業、降低對華依賴為導向的新經濟時代,已然來臨。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歷史的鐘擺回溯至二十一世紀之初,世界仍沉浸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樂觀氛圍之中。那是一個相信市場開放與經濟融合能夠弭平分歧、促進共同繁榮的時代。然而,二十餘年後的今天,華盛頓吹拂的,卻是一股截然不同的政策寒風。關稅壁壘高築,自由貿易的舊日詞彙,正被「國家安全」與「產業韌性」等更具防禦性色彩的語言所取代。2024年5月14日,拜登總統簽署的行政命令,正是這股時代逆風中最響亮的一聲號角。

這項命令針對價值18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實施了大幅度的關稅提升。其中,電動車的關稅稅率從25%飆升至100%,太陽能電池從25%增至50%,特定鋼鋁產品的稅率也提高到25%。這些數字不僅僅是貿易統計表上的變動,它們是華盛頓對華經濟戰略一次清晰的再定義,也是對過去數十年全球化信念的一次修正。此舉象徵著,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主政,一個新的跨黨派共識已然在美國政壇 cementing:與中國的經濟競爭,已進入一個全新的、更具對抗性的階段。

要理解今日政策的根源,必須回望那段被稱為「中國衝擊」(China Shock)的歷史。2001年,中國正式成為WTO的一員,消除了貿易關係中的諸多不確定性。隨之而來的是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與出口的爆炸性擴張,大量外國投資將中國打造成為「世界工廠」。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間,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額增長了超過五倍。然而,這股浪潮的另一面,是美國本土製造業就業崗位的快速流失。大量廉價的中國商品湧入市場,使得許多美國工廠及其工人在價格競爭中敗下陣來。儘管經濟學家對於「中國衝擊」的確切影響範圍仍有辯論,但其在政治層面所引發的深遠影響,卻是毋庸置疑的。正是這股潛藏在「鐵鏽帶」地區的失落與不滿,為唐納·川普在2016年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川普政府在2018年發動的貿易戰,徹底顛覆了以往的對華政策範式。他對價值約36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範圍涵蓋了從電子產品到服裝玩具的各個領域,這使得當時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約有三分之二都受到了關稅的影響。拜登總統上任後,儘管其政府內部對此曾有不同意見,且面臨著高通膨的壓力,但他最終選擇完整保留了這些前朝留下的關稅措施。

而今年五月的這項新政令,則是拜登政府在延續川普路線的基礎上,刻下的獨特印記。相較於川普當年的廣泛覆蓋,拜登的關稅策略顯得更具「針對性」。其矛頭精準地指向了與其國內產業政策密切相關的幾個關鍵領域。近年來,拜登政府傾注大量資源,通過《降低通膨法案》和《晶片法案》等立法,試圖在美國本土重建半導體與潔淨能源的產業鏈。然而,與此同時,中國在這些領域的產能也在政府的大力補貼下急劇擴張。白宮的官方論述是,中國的國家補貼政策導致了嚴重的產能過剩,這些遠超全球市場吸收能力的產品,正以不公平的低價傾銷至國際市場,對美國 nascent 的本土產業構成了直接威脅。

因此,從政策邏輯上看,此次加徵的關稅,可以被視為是美國國內產業政策的「另一隻手」。華盛頓的決策者認為,如果一方面投入巨資扶持本國的電動車、太陽能和半導體製造,另一方面卻任由得到大量補貼的低價進口商品衝擊市場,那麼其產業政策的成效將被嚴重削弱。關稅,在此刻成為了一道必要的防火牆,旨在為新生產線的成長爭取時間與空間。

然而,這道防火牆的建造成本由誰來承擔?這是一個在經濟學界與政策圈中爭論不休的問題。關稅本質上是一種稅,其設計初衷是為了限制進口、保護國內產業。但這筆稅金最終是由出口方(中國生產商)降價吸收,還是由進口方(美國企業和消費者)買單,情況十分複雜。大量的經濟研究證據顯示,川普時期的關稅成本,絕大部分都由美國的進口商以更高的價格承擔,並最終以物價上漲的形式,傳導至了消費者端。

這也解釋了為何關稅政策會對不同收入階層的家庭產生差異化的影響。對於高收入家庭而言,進口商品價格上漲所增加的開銷,在其總收入中佔比極小;但對於中低收入家庭而言,這筆額外的支出,卻可能對其生活預算構成實質性的壓力。

當下的政策分野,正體現在對此成本效益的不同權衡之上。拜登政府強調其「針對性」策略,是為了國家長期戰略利益而付出的必要代價。而川普則在其競選活動中,提出了更為激進的方案:他不僅主張對所有國家的進口商品普遍徵收10%的關稅,更揚言要對所有來自中國的商品,加徵至少60%的懲罰性關稅。這意味著,若其政見得以實施,美中貿易關係將面臨比2018年更為劇烈的衝擊。

在美中兩大經濟體關係日趨緊張的背景下,歐洲的角色顯得尤為關鍵。歐盟在一定程度上認同美國對於中國經濟行為的某些擔憂,例如國家補貼與產能過剩問題。然而,歐洲大陸在整體上,對於完全追隨美國的強硬關稅路線,仍抱持著猶豫和謹慎的態度,擔心全面的貿易戰將對自身經濟造成不可預測的損害。

不論今年十一月的選舉將把哪一位候選人送入白宮,一個清晰的趨勢已經浮現:那個以「在美國製造更多東西、不過度依賴中國」為核心目標的政策方向,已不太可能逆轉。過去十年,華盛頓的決策者們對於這些根本性問題的思考方式,已經發生了結構性的轉變。一個以戰略競爭為基調,以重建本土供應鏈為優先事項的時代已經來臨。美國消費者與企業,都將在這個由關稅壁壘重新劃定邊界的新世界中,學習適應新的規則與代價。

資料來源

The White House: FACT SHEET: President Biden Takes Action to Protect American Workers and Businesses from China’s Unfair Trade Practices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4/05/14/fact-sheet-president-biden-takes-action-to-protect-american-workers-and-businesses-from-chinas-unfair-trade-practices/

Reuters: Biden hikes tariffs on Chinese EVs, solar cells, steel, aluminum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biden-hike-tariffs-chinese-evs-other-strategic-sectors-2024-05-14/

The New York Times: What to Know About the ‘China Shock’ and How It Affected the Economy
https://www.nytimes.com/2024/05/15/business/economy/china-shock-tariffs.html

Associated Press: What to know about the new US tariffs on Chinese electric vehicles and other strategic goods
https://apnews.com/article/biden-china-tariffs-evs-solar-1c6e1e56994a5595c2e088a8536b281b

The Economist: What Donald Trump’s proposed 60% tariff on Chinese goods would do
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e-and-economics/2024/02/06/what-donald-trumps-proposed-60-tariff-on-chinese-goods-would-do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IIE): US-China trade war tariffs: An updated assessment
https://www.piie.com/research/piie-charts/us-china-trade-war-tariffs-updated-assessment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 Where Do Biden and Trump Stand on Trade?
https://www.cfr.org/in-brief/where-do-biden-and-trump-stand-t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