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隨著全球生育率持續探底的警訊不斷加劇,一股由矽谷科技菁英推動的「生育主義」(Pronatalism)運動正從邊緣走向公眾視野的中心。以創投資本家馬爾科姆與西蒙・柯林斯夫婦為代表,他們與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等科技巨頭共同主張,持續下降的出生率是人類文明面臨的最重大威脅,將引發經濟衰退、社會保障體系崩潰乃至地緣政治的連鎖瓦解。此運動不僅是文化倡議,更與尖端生物科技緊密相連。開放AI(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等人投資的基因預測新創公司,讓父母得以在胚胎植入前篩選智商等特定性狀,柯林斯夫婦便公開表示已為其子女進行此類篩選。此舉立即引發了深刻的倫理爭議。反對者認為,這種以科技手段追求「優質」後代的作法,無異於為早已被唾棄的「優生學」穿上新衣,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與歧視。相較於科技菁英的長遠宏大構想,經濟學家與社會學家則指出,問題的根源在於當前養育成本過高、公共支持不足的現實困境,並呼籲政府提供更慷慨的育兒支持政策,而非寄望於充滿道德風險的技術解決方案。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一個孩子的誕生,曾是家庭與社群最質樸的喜悅,是物種繁衍的自然詩篇。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生育正逐漸演變為一道複雜的經濟方程式、一場激烈的文化辯論,甚至是一項攸關文明存續的宏大工程。當全球多數已開發國家的生育率紛紛跌破維持人口穩定的世代更新率2.1時,一場發軔於美國矽谷的「生育主義」運動,正挾帶著資本、科技與極具爭議的理念,試圖為人類的未來開出一張激進的藥方。
這場運動的代表人物,是年輕的創投資本家夫婦馬爾科姆與西蒙・柯林斯(Malcolm and Simone Collins)。他們育有四名五歲以下的孩子,並宣稱這僅僅是個開始。他們創立基金會,積極倡導生育主義,其核心論點簡潔而駭人:持續的低生育率將導致「人口崩潰」,進而觸發全球經濟體系與地緣政治秩序的崩塌。柯林斯先生在訪談中描繪了一幅黯淡的前景:「我們從未設想過全球經濟會年復一年地萎縮。一旦這種情況發生,我們世界所依賴的整個經濟和地緣政治體系將開始分崩離析。」
這樣的憂慮,在科技界找到了強大的共鳴者。擁有12名子女的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便是此論點最著名的旗手,他多次在公開場合警告,「文明的崩潰」是低生育率的必然結果,並稱「生孩子是在為未來投票」。Skype的共同創辦人雅安・塔林(Jaan Tallinn)則透過捐助者建議基金,向柯林斯夫婦的基金會捐贈了近五十萬美元。他們共同的信念是,人口是文明的基礎,而基礎正在流失。
這群科技菁英不僅僅是思想家,更是行動派。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尖端生物科技,視之為扭轉頹勢的關鍵。OpenAI的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不僅表達了擁有一個大家庭的願望,更投資了如「基因組預測」(Genomic Prediction)這樣的新創公司。這些公司提供的服務,允許父母在進行體外受精(IVF)時,對胚胎進行基因序列分析,篩選出特定性狀,例如未來患上某些疾病的機率,甚至是與智商(IQ)相關的遺傳標記。
柯林斯夫婦毫不諱言他們是這項技術的實踐者。他們透露,其一個胚胎在智力潛能的預測中,達到了驚人的99.8個百分位,他們稱之為「冠軍」。他們相信,當父母能夠為後代選擇他們所珍視的特質—無論是運動能力、智力還是親社會性—人類群體將在短短幾個世代內發生徹底的改變。
然而,當「選擇」與「基因」這兩個詞彙結合,歷史的迴響便不由得令人感到一絲寒意。生物倫理學家立即指出了其中巨大的道德風險。這種技術引發了所有類型的倫理問題。過去的歷史告訴我們,人們曾利用類似的邏輯來歧視、隔離甚至滅絕特定族群,這就是臭名昭著的「負面優生學」(Negative Eugenics)運動。批評者警告,儘管當前的技術看似是賦予父母個人選擇的自由,但其本質上可能導向一種「自由市場優生學」,富裕階層能夠「訂製」出更具優勢的後代,從而創造出基於基因的、難以逾越的新階級鴻溝,最終歧視了社會中的大部分群體。
與此同時,經濟學家們則對生育主義者提出的問題根源,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診斷。賓州大學的經濟學家赫蘇斯・費南德茲-維拉維德(Jesus Fernandez-Villaverde)認為,文化問題並非癥結所在,經濟壓力才是抑制生育意願的根本原因。「在世界範圍內,教育已經變得極其昂貴,不僅是金錢成本,還有時間成本。」他分析道,現代父母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確保孩子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使得養育多個孩子成為一項沉重的經濟負擔,除非家庭收入極高,否則難以承擔。
日本的現況便是一個嚴峻的例證。其生育率長年在1.3左右徘徊,遠低於世代更新水平,政府已在考慮縮減社會保障計畫。面對人口結構的快速老化與勞動力萎縮,經濟成長的前景岌岌可危。
面對此困境,主流經濟學家提出的解方也與矽谷的科技方案大相徑庭。費南德茲-維拉維德博士是一位由聯邦政府資助的慷慨育嬰假的堅定倡導者,他認為聯邦政府應該為父母雙方支付長達12個月的育嬰假。這樣的政策在北歐國家已被證明能有效支持家庭,並穩定生育率。
然而,柯林斯夫婦對此類政府干預抱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解決方案應來自於企業文化與工作模式的變革,例如讓女性更容易在家工作。同時,他們更強調一場深刻的文化轉變的必要性。西蒙・柯林斯目前正以共和黨人身份競選賓州州議員,她認為,如果社會不對母親身份所伴隨的犧牲賦予足夠的文化地位,就很難激勵人們生育超過世代更新水平的孩子。
這場辯論的核心,暴露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一方是矽谷的科技樂觀主義與長線思維(Long-termism)。他們習慣於思考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後的世界,因此能夠敏銳地察覺到人口結構變遷的深遠影響。在他們看來,投資於解決生育率問題,是確保未來科技能夠持續發展、人類文明得以延续的根本前提。
另一方則是倫理學家與社會學家對當下的關切。他們批評這些科技菁英「想得太遠,以至於忽略了現在」。他們質疑,在熱切地規劃一個由「優質」人類組成的遙遠未來時,誰來關心眼下這些孩子的照護、教育與健康問題?如果社會的基本支持系統本就殘缺不全,那麼創造更多的孩子,是否只是製造了更多的社會問題?
歸根結底,這場生育主義的浪潮,迫使我們直面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人類的未來,應該依靠技術的精心設計,還是社會制度的溫暖扶持?
矽谷的生育主義者們提供了一個看似高效、前衛甚至誘人的答案——用科技克服生物學的限制,用個人選擇打造更美好的未來。但這個答案的背後,潛藏著將人類生命工具化、將社會達爾文主義推向極致的巨大風險。而另一種答案,則顯得更為樸實,也更為艱難。它要求我們建立一個更公平、更具支持性的社會,降低養育成本,保障父母的權益,讓生育回歸其本質——一個充滿愛與希望的自然選擇,而非一項沉重的經濟負擔或一場充滿焦慮的基因競賽。
我們無需回到生八個孩子的時代,但或許需要找到一種方法,讓生兩個孩子重新成為一個輕鬆、自然且被社會普遍支持的選項。正如經濟學家所期望的,我們需要的不是人口的急遽增長,而是穩定,或至少是一種平緩、可控的下降,避免墜入崩潰的懸崖。這場關於子宮與未來的辯論,才剛剛開始。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The Pronatalists Are Coming
https://www.nytimes.com/2024/05/23/style/pronatalists-simone-malcolm-collins.html
The Guardian: ‘I’m doing my part’: the Silicon Valley zealots wanting to save humanity by having more babies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4/may/11/pronatalism-silicon-valley-humanity-more-babies
WIRED: The Tech Bro–Breeding Program Is Here
https://www.wired.com/story/the-tech-bro-breeding-program-is-her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hy Silicon Valley Is So Worried About Falling Birth Rates | Tech News Briefing | WSJ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tech-news-briefing/why-silicon-valley-is-so-worried-about-falling-birth-rates-tech-news-briefing-wsj/9266F53D-A491-4566-B161-00030E40A7C2
Business Insider: A new generation of tech-funded pronatalists is fighting for the future of humanity. They believe the world is running out of people.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pronatalism-movement-tech-funding-simone-collins-elon-musk-2023-11
UnHerd: Can Simone Collins save the world?
https://unherd.com/2023/07/can-simone-collins-save-the-world/
The Economist: What to do about falling birth rates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4/05/23/what-to-do-about-falling-birth-r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