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1年3月31日,美國總統拜登公布了規模龐大的「美國就業計畫」,其中一項提議引發了全國性的反思:提撥200億美元專款,用於重新連結因過去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而被分割的社區。此舉的核心,是正視並試圖彌補聯邦高速公路系統在20世紀中葉,對城市內非裔美國人及其他少數族裔社區所造成的歷史性傷害。這些公路的興建,常以「都市更新」為名,透過強制徵收土地,實際上摧毀了大量完整的社區網絡,包括住宅、商家與教堂,導致數以萬計的家庭流離失所。以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富蘭克林-桑葚高速公路(Franklin-Mulberry Expressway)為例,這條被當地人稱為「無盡之路」(Highway to Nowhere)的未完成高架道路,當年為修建其僅約1.4英里的路段,便拆毀了近千棟房屋,迫使超過1500位居民搬遷,其中絕大多數為非裔美國人。這道巨大的水泥傷疤,不僅切斷了社區的物理聯繫,更帶來了長期的負面影響,包括惡化的空氣品質、持續的噪音污染,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與資產貶值。拜登政府的提案,意圖將聯邦資金從過去的「破壞者」角色,轉變為「修復者」,支持地方政府拆除或改造這些具有隔離性質的基礎設施,並以公園、經濟適用房及服務本地居民的商業設施取而代eterminate。然而,這項轉向也面臨著複雜的挑戰,包括共和黨對於聯邦權力介入地方決策的質疑,以及地方社區對於重建過程可能引發仕紳化(Gentrification)的深層憂慮。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現代國家的發展進程中,基礎設施建設常被視為進步與繁榮的同義詞。鋼筋水泥澆灌的高速公路,如同動脈般串連起城市的經濟活動,承載著效率與現代化的承諾。然而,當我們將目光移向這些宏偉工程的陰影之下,會發現某些道路的軌跡,並非通往光明的未來,而是碾壓過特定群體的家園與記憶,成為一道道刻在城市肌理上難以癒合的傷疤。
2021年春季,拜登政府提出的「美國就業計畫」(American Jobs Plan),將這一歷史遺留問題推向了全國政策辯論的中心。計畫中一項看似不起眼、卻極具象徵意義的提議,是動用聯邦資金,拆除那些在歷史上被用來隔離甚至摧毀少數族裔社區的高速公路。這不僅是對水泥建築的物理改造,更是一次對國家發展史中結構性不平等的深刻反思與修補嘗試。
一道貫穿城市的傷痕:巴爾的摩的「無盡之路」
要理解這項政策的重量,我們必須回到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市西區。在這裡,一條名為富蘭克林-桑葚的高架公路(Franklin-Mulberry Expressway)突兀地切開了城市景觀。它全長僅1.4英里,卻被當地居民賦予了一個沉痛的名字:「無盡之路」(The Highway to Nowhere)。這條路始於1950年代艾森豪總統推動全國州際公路系統的時代背景,其初衷是為了讓車輛能快速穿梭於港口、市中心與郊區之間,服務軍事、商業與通勤需求。
然而,這個宏大的藍圖在地方層次的執行,卻演變成一場社區的災難。巴爾的摩市議會議員約翰・布洛克(John Bullock)如此形容:「現實情況是,這裡曾經擁有完整的商業、教堂、家庭與社區網絡,卻因為這條公路的興建而被徹底撕裂。」為了修建這條道路,政府動用「土地徵用權」(eminent domain),在第一輪拆遷中就導致數百個家庭流離失所。根據後續統計,整個未完成的工程計畫,總計摧毀了971棟房屋與62家企業,超過1500名居民被迫遷離家園。歷史數據清晰地顯示,在所謂的「都市更新」浪潮中,非裔美國人社區不成比例地承受了最沉重的代價。
這條公路最終並未完成。由於時任市議員、後來成為馬里蘭州聯邦參議員的芭芭拉・米庫斯基(Barbara Mikulski)等在地行動者的強烈反對,工程被迫中止。但傷害已經造成。米庫斯基的繼任者、聯邦參議員克里斯・范・霍倫(Chris Van Hollen)站在這條廢棄的公路上感嘆道:「你看到的是數十年前建造,卻從未完工的高速公路。他們成功地阻止了公路的延伸,但在此之前,這1.5英里的路段已經建成,取代了900多人的家園,分裂了一個曾經穩定而充滿活力的非裔美國人社區。所以,你就在這裡看到了這道傷疤。」
水泥結構下的長期代價
這道傷疤的影響,遠不止於最初的物理破壞。數十年來,研究人員不斷發現,這些貫穿市中心的高速公路對周邊社區造成了持續性的傷害。
首先是環境與健康的代價。巴爾的摩市的數據顯示,鄰近州際公路連接點的區域,空氣品質是全市最差的。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的研究證實,惡劣的空氣品質會加劇如氣喘等呼吸道疾病的惡化。常年不斷的車流噪音與空氣污染,成為沿線居民日常生活中無可迴避的健康威脅。
其次是經濟的衰退與隔離。這些公路如同人為的峽谷,將社區一分為二,阻礙了居民的步行往來與商業活動的自然延伸。不僅在巴爾的摩,在底特律等以非裔人口為主的城市,經濟學家也指出,高速公路的興建加劇了人口外移與市中心的經濟衰退。當較富裕的白人家庭沿著新建的公路遷往郊區,他們帶走了稅基與消費力,而被留下的社區則陷入長期的投資不足與公共服務惡化的困境。諷刺的是,這些為「服務」城市而建的道路,其高昂的維護成本,最終卻成為壓垮城市財政的重擔之一,底特律在2013年申請破產,便是這段複雜歷史中的一個註腳。
這種由基礎設施所固化的結構性不平等,正是華盛頓的政策制定者們宣稱希望解決的問題。拜登總統在談及此計畫時表示:「過去的投資,時常未能滿足那些被遺忘的邊緣化社區的需求。」
拆除與重建:聯邦資金的角色轉向
如今的開發者與都市計畫者認為,拆除部分州際公路系統,是糾正過往一連串失敗決策的契機。一份2018年針對西巴爾的摩的評估報告建議,拆除「無盡之路」東段的兩座橋梁,將釋放出更多土地用於開發。規劃藍圖中,這片新空間將被改造為運動場、公園與新的零售中心。報告同時呼籲,應對附近排屋的空置地段進行修復,並拓寬人行道,營造更友善的步行環境。
如果國會通過包含相關條款的基礎設施法案,聯邦資金將能幫助這些構想轉化為現實。這代表著聯邦政府的角色,將從過去那個以效率為名、行破壞之實的規劃者,轉變為一個試圖提供資源、彌合創傷的協助者。
挑戰與展望:社區的聲音與政治的現實
然而,拆除公路並非一勞永逸的解方,其過程充滿了複雜的挑戰。西巴爾的摩社區組織者阿希亞・帕克(Ashiah Parker)表達了許多在地居民的共同心聲。她歡迎改變的到來,但強調社區必須在決策桌上佔有一席之地。「我們絕對不希望我們的聯邦夥伴在這裡蓋起大型共管公寓,讓現有居民根本無力負擔。」她補充道,「我們同時也需要確保經濟發展能夠真正落實,例如開設雜貨店或其他能服務鄰里既有居民的小型企業。」
這種擔憂,直指「重建」過程中可能伴隨的「仕紳化」(Gentrification)風險。居民們害怕,一個更美觀、更宜居的新社區,最終可能導致房價與租金飆漲,反而迫使那些承受了數十年公路之苦的家庭再次搬遷。此外,也有居民認為,在投入巨資處理道路問題之前,政府應優先修復該地區大量廢棄的房屋。
在政治層面,這項提案也面臨阻力。儘管拆除廢棄公路的想法,在兩黨議員中都獲得了部分支持,但在具體執行方式上卻存在分歧。共和黨參議員表示,他們雖然不否認過去的規劃失誤,也同意應予以糾正,但堅信這類決策應由州與地方層級制定,因為他們最接近民眾,能做出更平衡的判斷。這反映了兩黨在聯邦與地方權力劃分上的根本哲學差異。
最終,這場關於拆除高速公路的辯論,已超越了交通工程或都市計畫的範疇。它迫使美國社會直面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我們應如何處理歷史的遺產?當「進步」的代價是不均等地由特定群體來承擔時,後代是否有責任、又有何種方式來進行彌補?這場圍繞著水泥、預算與社區規劃的討論,其核心實則是一場關於國家記憶、集體責任與修復性正義的對話。其最終結果,不僅將重塑美國城市的物理地貌,也將在更深層次上,定義這個國家如何走向一個更為公平的未來。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Can Removing Highways Fix America’s Cities?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7/business/economy/highways-racism-infrastructure.html
NPR: 'A Political Act': How Federal Highways Buttressed Segregation In St. Paul
https://www.npr.org/2021/04/07/984784455/a-political-act-how-federal-highways-buttressed-segregation-in-st-paul
The Washington Post: ‘Highway to nowhere’: Plan to tear down urban roads sees a boost from infrastructure bill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local/trafficandcommuting/highways-to-nowhere-infrastructure-racism/2021/04/10/e7379c6a-9884-11eb-a6d0-13d207a42191_story.html
Reuters: 'Highways to nowhere': U.S. transport chief vows to address racist legacy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highways-nowhere-us-transport-chief-vows-address-racist-legacy-2021-04-08/
Associated Press: Buttigieg: Racist legacy of highways haunts US infrastructure
https://apnews.com/article/race-and-ethnicity-us-news-pete-buttigieg-lifestyle-travel-164694f29199d7d13f1912f2c8309a9d
The Guardian: 'A scar on the city': the case for tearing down urban highways
https://www.theguardian.com/cities/2021/jun/03/a-scar-on-the-city-the-case-for-tearing-down-urban-highways
Bloomberg CityLab: The Case for Tearing Down America’s ‘Highway to Nowhere’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features/2021-06-03/biden-s-infrastructure-plan-could-tear-down-baltimore-s-highway-to-no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