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與Lyft告別廉價補貼的神話:後疫情時代的價格衝擊

零工經濟的永續性挑戰與消費者代價

· 金融經濟,權力結構-美國,巨頭戰爭,世界與災難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捲全球,零工經濟的樣貌已然永久改變。以美國市場為例,諸如Uber與Lyft等共享乘車服務的費用經歷了驚人漲幅。數據顯示,自2021年2月至7月,平均車資逐月刷新紀錄,與疫情前相比,漲幅超過50%。這場價格風暴的直接導火線,是疫情趨緩後被壓抑的出行需求猛烈反彈,而司機供給卻遠遠未能跟上。疫情期間的失業救濟金、對健康安全的顧慮,以及送餐服務等更具吸引力的替代選項,共同導致了嚴重的司機短缺。儘管兩大平台投入數億美元的激勵措施以召回司機,但這僅是短期應對。更深層的結構性因素在於,投資者對企業實現盈利的壓力,迫使這些長期依賴風險投資補貼來吸引用戶的公司,必須終結「燒錢換市場」的舊模式。這不僅是一次短期的價格波動,而是共享乘車產業走向成熟、消費者開始承擔服務真實成本的轉折點,預示著那個廉價便利的時代或已一去不復返。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微涼的秋風拂過城市的肌理,人們似乎正從一場漫長的夢魘中緩緩甦醒。隨著疫苗的普及與封鎖的解除,街道再次被人潮與車流注滿,那份熟悉的喧囂本應是復甦的信號。然而,對於數以百萬計習慣了指尖輕點便能召喚座駕的都市人而言,這份回歸日常的喜悅,卻被手機應用程式上顯示的驚人數字沖淡了。那曾是屬於我們的,一個廉價、便利且幾乎理所當然的時代,似乎正悄然遠去。

試想一個場景:2020年1月,在疫情尚未全面籠罩的紐約,從甘迺迪國際機場(JFK)到曼哈頓中城的一趟Uber車程,費用大約是50美元。而今天,同樣的路徑,平均價格可能已飆升至75美元,漲幅高達50%。這並非孤例,而是席捲全美的普遍現象。根據樂天情報(Rakuten Intelligence)的數據追蹤,從2021年2月到7月,Uber與Lyft的平均車資連續數月打破歷史紀錄。至7月份,消費者為每趟行程支付的費用,已比2020年1月時高出超過五成。螢幕上跳動的數字,不僅是冰冷的數據,更是對每一位消費者荷包的直接衝擊,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這項早已融入現代生活的服務背後的經濟邏輯。

疫情催化劑:供需失衡的完美風暴

這場價格飆升最直接的催化劑,無疑是新冠肺炎大流行所引發的極端供需失衡。2020年初,隨著各州實施嚴格的封鎖措施,美國人的出行需求瞬間跌入谷底,Uber的乘車預訂量一度暴跌75%。彼時,道路空曠,司機們無單可接,整個共享乘車行業彷彿被按下了暫停鍵。

然而,當經濟活動重啟,被壓抑已久的需求以遠超預期的速度反彈時,供給端—也就是司機的數量卻遠遠落在後頭。這場「司機荒」的形成,背後有多重複雜因素交織。

首先,是政府推出的擴大失業保險福利。在疫情最嚴峻的時期,這些福利為許多失去收入的司機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安全網。然而,當經濟開始復甦,對於部分司機而言,待在家中領取救濟金的收入,甚至比冒著健康風險上路載客更為穩定。正如共享乘車領域的知名部落客,「Rideshare Guy」的創辦人哈利·坎貝爾(Harry Campbell)所分析的,失業保險是導致司機回歸緩慢的首要因素。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在那些較早停止發放額外聯邦失業救濟的州,如邁阿密、休斯頓和亞特蘭大,Uber觀察到司機回流速度較快,車資也隨之下降;而在紐約、舊金山、洛杉磯等主要城市,高昂的價格與司機短缺現象持續存在。

其次,健康安全是司機們揮之不去的憂慮。駕駛共享汽車,本質上是一個與陌生人在密閉空間近距離接觸的工作。在病毒依然存在的環境下,每一次接載乘客都意味著一次潛在的感染風險。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人們保持六英尺的社交距離,但這個規則在車內顯然無法實現。相比之下,送餐服務應運而生,成為許多零工經濟從業者的替代選項。送餐不僅減少了與人直接接觸的機會,工作模式也更為靈活。許多司機在疫情期間轉向外送平台後,發現自己更喜歡這種工作形態,從而降低了重返載客行列的意願。共享乘車平台不僅要與同業競爭司機,更要與整個零工經濟領域,特別是蓬勃發展的餐飲外送服務爭奪勞動力。

企業的豪賭:短期激勵與長期挑戰

面對嚴峻的司機短缺,Uber和Lyft別無選擇,只能投入巨額資金,展開一場規模空前的「司機召回戰」。2021年4月,Uber宣布撥款2.5億美元用於司機激勵計畫,旨在提高司機的收入,吸引他們重返平台。Lyft的投入更為驚人,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其在司機激勵上的支出高達5.72億美元。這些獎金、補貼和保證收入,在短期內的確奏效。根據Lyft的報告,近幾個月司機數量確有回升。

然而,這種依賴金錢激勵的模式,猶如飲鴆止渴,難以持久。對於司機而言,獎金可能佔其每週總收入的30%之多。可以想見,一旦平台停止或大幅削減這些獎勵,司機的收入將應聲下降,屆時可能引發新一輪的司機出走潮,讓平台再次陷入供需失調的困境。Uber也意識到這一點,並表示隨著司機數量的增加,將逐步縮減激勵措施。

企業的長期挑戰在於,如何在沒有高額補貼的情況下,依然讓這份工作具備足夠的吸引力。這不僅僅是金錢問題,更關乎工作尊嚴與職業發展。為此,平台開始嘗試一些新的策略。例如,Uber針對其平台上有大量移民司機的特點,為他們提供免費的線上語言課程,希望以此作為一種賦能工具,幫助他們提升技能,尋求更好的發展。這些舉措雖然立意良善,但能否從根本上解決零工經濟長期以來關於勞工權益的結構性問題,仍有待觀察。

揭開面紗:補貼神話的終結

倘若將視線拉遠,我們會發現,疫情更像是一面放大鏡,加速並暴露了一個早已存在的趨勢:共享乘車的廉價時代,在疫情之前就已開始步向終結。

過去十年,Uber和Lyft之所以能夠提供遠低於傳統計程車的價格,並非因為其商業模式本身具有魔力,而是源於一種簡單粗暴的策略:風險投資補貼。初創公司從投資者那裡籌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然後用這筆錢同時補貼乘客(提供大幅折扣)和司機(提供高於市場水平的激勵),以迅速佔領市場。乘客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廉價便利,卻未曾意識到,他們支付的車資遠非這趟旅程的真實成本。每一趟行程的背後,都有華爾街的資本在為其虧損買單。

然而,資本的耐心是有限度的。隨著兩家公司相繼上市,來自投資者的壓力與日俱增。他們要求看到一條清晰的、可持續的盈利路徑,而非無止境的燒錢擴張。因此,早在疫情爆發前,平台就已開始悄悄削減對乘客的折扣,並調整司機的計價方式。疫情引發的司機短缺,只是給了它們一個將價格結構正常化、加速轉向盈利模式的絕佳契機。

此外,各地的監管政策變化也成為推高成本的另一股力量。以加州為例,2020年底生效的第22號提案(Prop 22),雖然讓共享乘車公司免於將司機歸類為正式員工,但也要求它們提供包括最低收入保障、醫療津貼在內的新福利。這些新增的營運成本,最終不可避免地會通過更高的車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正如分析師所言,如果消費者希望司機獲得更好的福利與保障,那麼我們也應該準備好為此支付略高的價格。

未來展望:告別廉價,回歸價值

對於廣大消費者而言,這意味著必須調整心態與預期。共享乘車的價格或許不會永遠停留在目前的高峰,但那個由資本補貼堆砌出的「黃金十年」已經結束。我們可能再也無法看到過去那種低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價格。

這場價格的重新校準,標誌著一個行業從野蠻生長的初創階段,邁向了更為成熟和理性的商業階段。當風險投資的潮水退去,企業必須證明自己能夠依靠核心業務實現盈利。在這個新的平衡點上,價格將更真實地反映勞動力、技術、營運和監管的綜合成本。

乘客或許會為更高的費用感到不悅,但這或許能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便利從來不是免費的。每一次順暢的出行背後,都有一個活生生的司機在付出時間與勞動。一個更健康的產業生態,應當是在為消費者提供可靠服務的同時,也為勞動者提供一份體面且可持續的收入。

或許,在未來的某個日子,當我們再次點開應用程式,看到那個不再「廉價」但卻合理的數字時,心中會多一份釋然。因為我們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次出行的費用,也是為了一個更公平、更可持續的零工經濟未來,所共同承擔的代價。

資料來源

The real reason Uber and Lyft are so expensive right now
https://www.theverge.com/2021/5/11/22429447/uber-lyft-price-increase-surge-driver-shortage-gas

Why Are Uber and Lyft So Expensive Right Now?
https://www.wsj.com/articles/why-are-uber-and-lyft-so-expensive-right-now-11627051945

Why Your Uber Ride Is So Expensive Now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20/technology/uber-lyft-expensive.html

Uber, Lyft prices are high. They may never be cheap again.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technology/2021/07/14/uber-lyft-prices-high/

Uber and Lyft prices are at a record high. Here’s why
https://www.latimes.com/business/story/2021-08-04/uber-lyft-ride-hailing-prices-record-high

Uber, Lyft fares are surging. The companies say it's because they can't find enough drivers
https://www.cbsnews.com/news/uber-lyft-prices-driver-shortage/

Uber and Lyft prices surge as economy reopens, but drivers are slow to return
https://www.npr.org/2021/06/17/1007204123/uber-and-lyft-prices-surge-as-economy-reopens-but-drivers-are-slow-to-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