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推文引發的跨國風暴:NBA在中國的金錢與言論自由

商業巨擘遭遇極權政治的壓力測試

· 權力結構-美國,權力結構-中國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9年10月4日,時任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休士頓火箭隊總管的達雷爾・莫雷(Daryl Morey),其一則支持香港抗議者的個人推文,瞬間引爆了一場席捲太平洋兩岸的政治與商業風暴。北京方面對此做出迅速且嚴厲的回應,中國籃球協會、主要贊助商及官方媒體與轉播商騰訊,全面中止與火箭隊的合作,並停播NBA季前賽事,使聯盟在中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市場前景命懸一線。此事件的獨特性在於,它徹底打破了過往西方企業遭遇中國政治壓力時,選擇道歉和妥協的慣例模式。NBA最初發表的「令人遺憾」聲明,在美國國內引發了跨黨派的強烈反彈,迫使聯盟總裁亞當・席佛(Adam Silver)最終選擇公開捍衛莫雷的言論自由。這場風波不僅是一次公關危機,更成為一個標誌性案例,深刻揭示了在全球化時代,跨國企業在面對中國巨大的經濟利益與其本國核心價值(如言論自由)產生根本性衝突時,所陷入的艱難困境與兩難抉擇。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當代全球化的棋盤上,商業與政治的邊界從未如此模糊。資本的流動跨越國界,追逐著利潤與增長,而意識形態與國家價值的潛在斷層線,則靜靜地隱藏在這片繁榮的表象之下。然而,有時僅需一顆微小的石子,便足以在看似平靜的湖面激起千層巨浪,暴露出水面下那些深刻而不可調和的矛盾。2019年10月,NBA休士頓火箭隊總管達雷爾・莫雷的一則推文,正是這樣一顆石子。它以短短數言,將一個全球最成功的體育聯盟,瞬間推上了地緣政治的風口浪尖,迫使其在中國龐大的市場利益與美國社會的核心價值之間,走上一條前所未有的鋼索。

風暴的起點:七個英文單字的蝴蝶效應

事件的引爆點,是一則發布於2019年10月4日的推文。在香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持續發酵的背景下,莫雷在其個人推特帳號上,發布了一張帶有「為自由而戰,與香港站在一起」(Fight for Freedom, Stand with Hong Kong)字樣的圖片。對於熟悉西方民主社會言論自由傳統的觀察者而言,這或許僅是一次個人化的政治表態。然而,這則訊息在越過太平洋後,卻被解讀為對中國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直接挑戰,從而點燃了一場席捲全國的怒火。

北京的反應之快、力道之猛,遠超乎NBA的預期。中國籃球協會—其主席正是前火箭隊傳奇中鋒姚明率先宣布中止與火箭隊的所有交流合作。緊接著,浦發銀行、李寧等中國贊助商紛紛終止合作關係;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CTV)及持有NBA獨家數位轉播權的科技巨頭騰訊,亦宣布暫停播出火箭隊的比賽,甚至將兩場即將在中國舉辦的NBA季前熱身賽從轉播名單上撤下。一時間,莫雷的個人言論,迅速演變為整個NBA聯盟在中國市場的生存危機。

黃金帝國的裂痕:NBA的「中國夢」

要理解這場風暴的嚴重性,就必須先理解中國市場對NBA的戰略意義。自姚明在2002年以狀元身份加盟休士頓火箭隊以來,NBA在中國的影響力便開始了爆炸性的增長。姚明不僅是一位籃球運動員,更是一座文化橋樑,他為NBA打開了通往數億潛在球迷的大門。如今,中國擁有近三億籃球人口,幾乎與美國總人口相當。根據騰訊的數據,僅上一個賽季,就有近4.9億中國觀眾收看了NBA賽事。

這不僅僅是人氣的體現,更是巨大的商業利益。就在風暴發生前的幾個月,騰訊剛與NBA續簽了一份為期五年、價值至少15億美元的數位媒體轉播協議。從官方商品銷售到品牌贊助,中國已穩固地成為NBA在海外最重要、增長最快的市場。休士頓火箭隊憑藉姚明的歷史遺產,更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莫雷的推文,無異於在聯盟這座精心構築了近二十年的黃金帝國上,鑿開了一道危險的裂痕。

慣性的妥協:跨國企業的「中國式道歉」

在莫雷事件之前,西方跨國企業因觸碰中國政治紅線而引發爭議的案例屢見不鮮。從航空公司將台灣標註為國家,到奢侈品牌的地圖上缺少特定島嶼,這些企業在面臨中國官方與民間的抵制壓力時,幾乎形成了一套標準化的應對程序:迅速刪除爭議內容,發表措辭誠懇的道歉聲明,強調對中國主權的尊重,並將事件歸咎於個人失誤或文化誤解,以求盡快平息事態,恢復商業關係。

例如,就在不久前,運動品牌Nike因其合作設計師支持香港抗議者,而在中國撤回了一個鞋履系列;奢侈品零售商Tiffany也因一則被中國網民認為支持抗議者(以遮住右眼的形象作為符號)的廣告而公開道歉。這種「道歉換市場」的模式,長期以來被視為在中國經商的潛規則。這是一種務實的商業計算,即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象徵性的退讓與道歉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意外的僵局:來自美國本土的逆向壓力

起初,NBA似乎也準備沿用這套熟悉的劇本。聯盟最初的聲明,使用了「令人遺憾」(regrettable)一詞來形容莫雷的言論,並強調其觀點不代表聯盟或火箭隊。然而,這份試圖安撫中國市場的聲明,卻在美國國內引發了另一場更猛烈的風暴。從民主黨到共和黨,美國政治人物罕見地口徑一致,嚴厲批評NBA為了商業利益而向中國的言論審查「叩頭」。媒體評論與社群網路上,更是充斥著對NBA犧牲美國核心價值的憤怒。

聯盟這才意識到,自己陷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兩難困境。其品牌形象在美國,深深植根於鼓勵運動員表達自我、參與社會議題的文化之中。如果NBA的高層被視為屈從於北京的壓力,為了金錢而壓制言論自由,那麼它在本土市場所建立起的品牌信譽將會受到重創。這場危機的核心矛盾就此暴露:NBA同時面對著兩個巨大卻價值觀迥異的消費者群體,而安撫一方的舉動,必然會激怒另一方。

最終,在國內巨大的輿論壓力下,NBA總裁亞當・席佛的立場發生了轉變。他公開表示,聯盟不會為莫雷行使言論自由而道歉,並承認此事件已造成了實質的經濟後果。這番表態雖然捍衛了聯盟的價值觀,卻也使其與中國市場的關係進一步陷入冰點。

這場由一句推文所引發的風波,最終演變成一場關於全球化、商業倫理與地緣政治的深刻對話。它殘酷地透露了一個事實:對於在全球舞台上運作的商業巨擘而言,試圖在西方的自由價值與中國的政治紅線之間「兩全其美」的時代,或許已經結束。莫雷事件成為一個分水嶺,它迫使所有將目光投向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開始重新評估那份誘人利潤背後,可能潛藏的、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巨大風險。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Daryl Morey’s Tweet on Hong Kong and the N.B.A.’s China Crisis
https://www.nytimes.com/2019/10/08/sports/basketball/nba-china-hong-kong.html

Reuters: China state media says NBA's Morey crossed the line with Hong Kong tweet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idUSKBN1WM08B/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NBA Commissioner Defends Free Speech After China Backlash
https://www.wsj.com/articles/nba-commissioner-defends-free-speech-after-china-backlash-11570511883

The Guardian: NBA's Daryl Morey: how one tweet threw the league into crisis
https://www.theguardian.com/sport/2019/oct/09/nba-daryl-morey-houston-rockets-china-hong-kong

Associated Press: China CCTV cancels NBA broadcast after Morey's Hong Kong tweet
https://apnews.com/general-news-28c983b999e145899b841a4a4f89d448

ESPN: Adam Silver says NBA won't regulate speech after Daryl Morey's tweet
https://www.espn.com/nba/story/_/id/27793466/adam-silver-says-nba-not-regulate-speech-daryl-morey-tweet

Foreign Policy: The NBA Is Learning a Hard Lesson About Business in China
https://foreignpolicy.com/2019/10/08/the-nba-is-learning-a-hard-lesson-about-business-in-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