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3月14日,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布了一項史無前例的「禁航令」(No-Sail Order),要求所有郵輪在美國水域暫停營運。此指令的頒布,是全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郵輪產業造成災難性衝擊的標誌性事件,也讓全球最大的郵輪營運商—嘉年華郵輪集團(Carnival Corporation)—陷入了公司成立以來最嚴峻的生存危機。此前一個月,該集團旗下的「鑽石公主號」郵輪因在日本橫濱港外爆發大規模群聚感染而成為全球焦點。船上約3700名乘客與船員中,最終超過700人檢測呈陽性,這起事件將郵輪這個封閉環境的病毒傳播風險暴露無遺,徹底動搖了消費者對郵輪旅遊安全的信心。
嘉年華集團的發展史,可謂是現代郵輪產業的縮影。自1972年以一艘船起家,嘉年華透過將郵輪旅遊從富裕階層的專屬品轉變為大眾可負擔的度假選項,徹底改變了行業生態。在1980年代引領了一波造船熱潮,並在隨後的數十年間,透過一系列併購,建立起一個擁有超過百艘船隻的龐大郵輪帝國。然而,這個看似堅不可摧的海上王國,其商業模式的內在脆弱性在這次疫情中被完全放大。分析指出,郵輪公司對於此次疫情的準備顯然不足,它們既無法應對數千名乘客的緊急疏散,也缺乏在密閉空間內控制疫情快速擴散的有效機制。
禁航令的頒布,使嘉年華集團的營運陷入停滯,並引發了連鎖性的財務危機。在2020年的前幾個月,公司股價暴跌,迫使其透過發行債券緊急籌集現金以維持流動性,同時大規模地讓員工休假或直接裁員。儘管公司計劃在同年8月1日恢復部分航行,但其不僅面臨美國國會對其健康與安全措施的嚴格調查,更艱鉅的挑戰在於如何重建與公眾之間的信任。分析人士認為,這需要業者提出極具說服力的保證,並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讓客戶消除疑慮重返郵輪。郵輪產業的未來,已繫於這場信任的重建之戰。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0年3月14日,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升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正式下達「禁航令」,一紙命令讓所有在美國港口停靠的郵輪陷入了無限期的停擺。這項指令對全球郵輪產業而言,無疑是一次歷史性的重擊,而對於掌控著行業半壁江山的巨擘—嘉年華郵輪集團(Carnival Corporation)—這意味著其賴以生存的商業模式被按下了暫停鍵,一場空前的生存危機已然來臨。
禁航令的頒布並非突如其來。此前數週,全球的目光早已聚焦於停泊在日本橫濱港外的「鑽石公主號」。這艘隸屬於嘉年華集團的郵輪,在2020年2月成為疫情早期的爆發點。船上約3700名乘客與船員被迫在海上進行隔離,但病毒仍在船艙的密閉空間內迅速傳播,最終導致超過700人確診感染。這起事件如同一場失控的實驗,向全世界揭示了現代郵輪在面對高度傳染性疾病時的極端脆弱性。「鑽石公主號」的遭遇,以及隨後在嘉年華集團旗下其他船隻上陸續發生的疫情,使得郵輪從一個承載著歡樂與夢想的度假天堂,驟變為公眾眼中充滿未知的「海上培養皿」。
從大眾市場的開拓者到危機的中心
嘉年華集團的歷史,始於1972年的一艘二手船「 Mardi Gras」。其創辦人泰德・阿里森(Ted Arison)的革命性理念,是打破郵輪旅遊作為少數富人專屬消遣的傳統,將其打造成普通中產階級也能負擔的度假產品。透過相對低廉的價格與充滿娛樂性的船上體驗,嘉年華成功地將自身定位為「樂趣之船」(The Fun Ships),開創了郵輪產業的大眾市場時代。
這一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在1980年代,嘉年華引領了一場全行業的造船熱潮,並將自身品牌塑造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郵輪航線」。1987年公司上市後,更是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在接下來的十年中,透過收購或入股多家知名的郵輪公司—如荷美航運(Holland America Line)、歌詩達郵輪(Costa Cruises)及冠達郵輪(Cunard Line)等—迅速擴張其船隊規模。時至今日,嘉年華已發展成為一個旗下擁有九個郵輪品牌、超過百艘船隻的龐大海上帝國,其業務直接與傳統的酒店及度假村行業展開競爭。
在過去數十年的經營中,嘉年華並非一帆風順。它曾應對過船上的諾羅病毒等疾病爆發,也經歷過自然災害與海上事故的考驗。其中最為嚴重的事件,是2012年旗下歌詩達郵輪的「協和號」(Costa Concordia)在義大利外海發生的觸礁側翻事故,該事故導致32人罹難,重創了公司的聲譽。為挽回頹勢,公司於2013年聘請了阿諾德・唐納德(Arnold Donald)出任執行長。在他的領導下,嘉年華透過整合旗下各品牌資源、統一控制成本等策略,成功穩定了營運,並使其市值在2017年攀升至近450億美元的高峰。然而,過去所有危機管理的經驗,在新型冠狀病毒這場全球大流行病面前,都顯得捉襟見肘。
系統性風險下的應對失據
分析指出,郵輪產業之所以在此次疫情中受創尤深,根源在於其商業模式的內在特性。郵輪本質上是一個人口高密度、空間相對封閉的半封閉社群,這為呼吸道病毒的傳播提供了理想的環境。儘管郵輪公司在疫情初期便取消了部分亞洲航線,但隨著病毒在全球的擴散,其「全速前進至三月」的整體營運策略,顯然低估了疫情的嚴重性與傳播速度。
嘉年華集團及其他郵輪營運商,對於一場全球性的大流行病並未做好充分準備。它們的應急預案或許能處理數百人的腸胃炎爆發,卻無法應對一場需要將數千名潛在感染者進行安全疏散、並在船上進行大規模有效隔離的疫情。當病毒在船上開始快速傳播時,整艘船便成為一個無法輕易擺脫的困境。
禁航令的發布,是這場危機的必然結果,也直接導致了嘉年華集團的財務狀況急劇惡化。自2020年初以來,公司的股價一路暴跌,市值大量蒸發。為了在零收入的困境中維持生存,公司不得不緊急透過發行高利率債券來籌集現金,同時採取了包括讓員工無薪休假、直接裁員等嚴厲的成本削減措施。公司的銷售收入預計將在2020年出現災難性的下滑。
在質疑中探尋未來航向
儘管處於營運停擺的困境中,且正面臨著美國國會針對其健康與安全規程的質詢調查,嘉年華集團仍宣布計劃在2020年8月1日恢復部分航線。這一決定反映了公司試圖盡快重啟業務的迫切願望,但也凸顯了其未來將要面對的巨大挑戰。
最核心的難題,在於「信任」的重建。一位行業分析師指出,讓客戶重返郵輪將需要大量的說服工作、極具信服力的安全保證,以及最重要的—時間。郵輪公司或許寄望於公眾對於不愉快事件的記憶是短暫的,但在疫情的陰影持續籠罩之下,這種期望可能過於樂觀。未來的郵輪產業,可能需要徹底改造其船上的醫療設施、通風系統、衛生流程乃至乘客的登船篩檢標準,而這些改造都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
這場疫情不僅是一場財務危機,更是一場對郵輪產業存在價值的根本性拷問。當一個以提供無憂無慮的集體休閒體驗為核心產品的行業,其環境本身被證明存在著難以控制的健康風險時,它將如何說服消費者再次踏上旅程?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決定嘉年華集團乃至整個郵輪產業在風暴過後的最終命運。
資料來源: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Announces No Sail Order for Cruise Ships
https://www.cdc.gov/media/releases/2020/s0314-no-sail-order.html
Reuters: U.S. CDC extends 'no sail order' for cruise ships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health-coronavirus-usa-cruise/u-s-cdc-extends-no-sail-order-for-cruise-ships-idUSKCN21R3I8
The New York Times: C.D.C. Orders Cruise Ships to Stay at Sea
https://www.nytimes.com/2020/03/14/us/politics/coronavirus-cruise-ships.htm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arnival, Other Cruise Lines, Hit With ‘No-Sail’ Order
https://www.wsj.com/articles/carnival-other-cruise-lines-hit-with-no-sail-order-11584218335
The Guardian: Diamond Princess: the coronavirus-hit cruise ship with a deadly design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mar/19/diamond-princess-the-coronavirus-hit-cruise-ship-with-a-deadly-design
Associated Press: Troubled cruise ships must keep sick passengers at sea
https://apnews.com/article/b09e0a0a996515b690d7c07b36f78f8c
Bloomberg: Carnival Bond Deal Shows How Virus Is Forcing Companies to Pay Up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04-01/carnival-s-costly-bond-deal-shows-how-virus-is-rattling-de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