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口費案的歷史迴響:從愛德華茲案看川普案的法律挑戰

政治動機與競選財務法的界線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3月30日,紐約曼哈頓的一個大陪審團投票決定,就前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在2016年競選期間支付「封口費」一事,以34項偽造商業紀錄的重罪罪名對其提出刑事起訴。此舉使川普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面臨刑事指控的前總統,在美國政壇與司法界投下了一枚震撼彈。該案的核心,是一筆由川普時任私人律師麥可・柯恩(Michael Cohen)支付給成人片女星史多美・丹尼爾斯(Stormy Daniels)的13萬美元款項,以換取她對十年前與川普發生婚外情一事的緘默。然而,這場看似史無前例的法律風暴,卻在十多年前的一宗案件中,有著驚人相似的歷史迴響-2011年,前民主黨參議員及總統參選人約翰・愛德華茲(John Edwards)同樣因涉及在競選期間,利用支持者的資金支付封口費給情婦,而遭到聯邦政府以違反競選財務法的罪名起訴。

這兩起案件的核心法律爭點高度一致:支付款項的真實「意圖」(Intent)。在美國競選財務法規中,任何「為影響聯邦公職選舉」而提供的有價之物,均可被視為一筆「競選捐款」,必須遵守來源、金額上限與公開申報的嚴格規定。檢方的核心論點在於,無論是愛德華茲案還是川普案,支付封口費的目的都是為了在選情關鍵時刻,壓制可能對候選人形象造成毀滅性打擊的負面消息,因此這筆錢的性質應被認定為非法的、未申報的競選捐款。然而,兩案的辯護策略也如出一轍,均主張支付款項的動機是出於「個人因素」-為了保護家庭、避免妻子與家人因婚外情醜聞而承受羞辱與痛苦,而非出於政治考量。

愛德華茲案的最終結果,為理解川普案所面臨的法律挑戰提供了一個關鍵參照。2012年,經過長達六週的審判,陪審團對愛德華茲的一項指控做出了無罪裁決,並在另外五項指控上陷入僵局,導致審判以流審告終,聯邦司法部隨後放棄了重審。陪審員事後表示,他們大多相信愛德華茲知曉此事,但檢方未能提出足夠的「直接證據」,以排除合理懷疑地證明其動機「純粹」是為了競選,而非保護家庭。這一判決凸顯了檢方面臨的極高證明門檻。相比之下,曼哈頓地區檢察官在起訴川普時,似乎掌握了更為直接的證據鏈,包括由川普本人簽署的報銷支票、柯恩與八卦媒體大亨大衛・佩克(David Pecker)的合作證詞,以及一段川普與柯恩討論另一筆封口費的錄音。然而,川普案的法律建構也更為複雜,它並非直接以違反聯邦競選財務法起訴,而是以一項紐約州法中的「偽造商業紀錄罪」作為基礎,再透過一個新穎的法律理論,將其與潛在的選舉法違規行為掛鉤,從而將輕罪升級為重罪。這一策略的法律穩固性,成為該案在未來審判中最具不確定性的環節。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美國憲政歷史的長卷中,2023年3月30日無疑是標註了特殊一頁的日子。當日,紐約曼哈頓地區檢察官辦公室證實,一個由普通公民組成的大陪審團,已投票決定對美國第45任總統唐納・川普提出刑事起訴。儘管起訴書的具體內容在數日後才被公開,但其核心已是全球皆知的秘密:一筆在2016年總統大選前夕,為掩蓋一樁陳年緋聞而支付的「封口費」。這一刻,不僅使川普成為合眾國歷史上第一位身負刑事指控的前總統,也將一段幾乎被人遺忘的政治法律劇,重新拉回了公眾的視野。那是十多年前,另一位前途光明的總統參選人-約翰・愛德華茲-同樣因為封口費,而站上聯邦法庭的被告席。這兩樁時空相隔的案件,如同鏡像般相互映照,為理解川普所面臨的司法困境,提供了一份珍貴的歷史判例與法律剖析的藍圖。

歷史的借鏡:約翰・愛德華茲案的警示

約翰・愛德華茲,這位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民主黨參議員,曾是政壇的明日之星。他作為約翰・凱瑞(John Kerry)的副手參加了2004年大選,並在2008年投入民主黨總統初選,與巴拉克・歐巴馬及希拉蕊・柯林頓同台競爭。然而,在其苦心經營的「愛家好男人」形象背後,卻隱藏著一個足以摧毀其政治生涯的秘密:他與競選團隊的攝影師瑞爾・亨特(Rielle Hunter)發生婚外情,並育有一女,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其妻子伊莉莎白正與末期癌症搏鬥的悲劇時期。

醜聞曝光後,為了阻止亨特將此事公之於眾,愛德華茲的兩位富豪支持者-一位是年近百歲的女繼承人瑞秋・「邦妮」・梅隆(Rachel "Bunny" Mellon),另一位是其競選財務主席佛瑞德・巴隆(Fred Baron)-在2007年至2008年間,以各種隱蔽的方式,提供了近百萬美元的資金。這些錢被用來支付亨特的生活開銷、豪華酒店住宿、私人飛機旅行,甚至還有一名競選助理出面,假冒是孩子的父親。

2011年,聯邦司法部對愛德華茲提起訴訟,指控他犯有六項聯邦重罪,包括共謀、收受並隱瞞非法競選捐款,以及向聯邦選舉委員會提交虛假陳述。檢方的核心論點是:這筆錢的唯一目的,是為了保護愛德華茲的總統候選人資格免受致命打擊,因此,它在本質上就是一筆為了影響選舉結果的非法競選獻金。然而,愛德華茲的辯護團隊則堅稱,這筆錢是為了保護伊莉莎白免受更多情感創傷的「私人贈與」,與競選活動無關。最終,在2012年,陪審團未能達成一致裁決。他們在其中一項指控上宣告愛德華茲無罪,在另外五項上陷入僵局,法官只能宣布流審。司法部最終放棄了對愛德華茲的進一步追訴。愛德華茲案的結果,為後來的同類案件劃下了一道極高的門檻:檢方必須證明,被告的動機「超越合理懷疑」地是出於政治目的,而非個人因素。

案件的對比:證據強度與法律結構的差異

當我們將愛德華茲案的框架套用於川普案時,兩者在證據層面與法律結構上的差異便顯得尤為突出。

在資金軌跡與證據鏈上,川普案的檢方似乎處於一個更有利的地位。愛德華茲案中的資金來自於第三方捐贈者,且透過複雜的網絡流動,使得檢方難以建立一條清晰的、將愛德華茲本人與資金流動直接聯繫起來的證據鏈。加之其中一位關鍵捐贈者已經去世,另一位年事已高未能出庭作證,導致案件的證據基礎相對薄弱。

相比之下,川普案的資金軌跡更為直接。13萬美元的封口費雖由麥可・柯恩先行墊付,但後續的報銷,卻是以「法律服務費」的名義,透過川普集團(The Trump Organization)分期支付給柯恩。檢方掌握了相關的發票、分類帳紀錄,以及由川普本人親筆簽署的數張報銷支票。更重要的是,此案中的多位核心人物,包括已為此認罪並服刑的柯恩、以及負責在媒體端執行「捕殺與封殺」(Catch and Kill)負面新聞策略的《國家詢問報》前發行人佩克,都轉為檢方的合作證人。此外,檢方還握有一段川普與柯恩討論支付另一筆封口費給《花花公子》模特兒凱倫・麥克道格(Karen McDougal)的錄音。這些物證與人證,共同構成了一個比愛德華茲案更為緊密的證據網絡。

然而,在法律結構上,川普案卻面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愛德華茲案是一宗直接由聯邦檢察官,依據聯邦競選財務法提起的聯邦案件,其法律適用性清晰明確,爭議點僅在於事實認定。而川普案,則是一宗由紐約州地方檢察官,依據紐約州法律提起的州級案件。其基礎罪名「偽造商業紀錄」,在紐約州法中本屬於輕罪。曼哈頓地區檢察官艾文・布拉格(Alvin Bragg)之所以能將其升級為34項重罪,是援引了一條允許在「意圖犯下或隱瞞另一項罪行」時加重刑罰的條款。檢方意圖連結的「另一項罪行」,正是違反聯邦及紐約州的選舉法。這種以州級輕罪為外殼,包裹聯邦層級犯罪意圖的「套娃式」法律建構,在法律界引發了巨大爭議,被認為是一種新穎甚至有些牽強的法律理論。這也成為川普辯護團隊在審判中,用以攻擊起訴正當性的主要突破口。

「個人」與「政治」動機的永恆辯證

歸根結柢,無論是愛德華茲案還是川普案,其最終的核心都回歸到了一個難以量化的心理學與法律學的交叉點:如何界定一個政治人物行為的動機。對於一個身處激烈選戰中的候選人而言,其個人聲譽與政治前途幾乎是同義詞。任何可能損害其家庭形象的醜聞,都不可避免地會對其選情造成衝擊。辯方完全可以主張,即使支付封口費的時間點臨近選舉,其根本動機依然是維護家庭和諧這一私人領域的考量。

愛德華茲案的無疾而終,已經證明了要讓12名陪審員一致確信,被告的行為完全是出於政治算計,是何其困難。川普案的檢方雖然手握看似更強的證據,但他們不僅需要跨越這道動機認定的高牆,還必須說服陪審團與上訴法院,他們所採用的那套新穎的州法與聯邦法連結理論是站得住腳的。這場即將到來的審判,不僅僅是對一位前總統的行為的裁決,更將是對美國法律體系如何處理政治與個人行為界線的一次深刻檢驗,其判決結果,無疑將在未來的政治法律光譜中,留下一道清晰的判例刻痕。

資料來源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Archives):Former Presidential Candidate John Edwards Indicted for Conspiracy, Illegal Campaign Contributions and False Statements
https://www.justice.gov/opa/pr/former-presidential-candidate-john-edwards-indicted-conspiracy-illegal-campaign

Manhattan District Attorney's Office:District Attorney Bragg Announces 34-Count Felony Indictment of President Donald Trump
https://www.manhattanda.org/district-attorney-bragg-announces-34-count-felony-indictment-of-former-president-donald-j-trump/

The New York Times:The Trump Indictment and the John Edwards Case
https://www.nytimes.com/2023/04/04/briefing/john-edwards-case.html

The Associated Press (AP):A look at the 2011 campaign finance case against John Edwards as Trump is indicted in New York
https://apnews.com/article/trump-indictment-john-edwards-campaign-finance-2011-e12911b33989c93a0595eb488344e78a

Reuters:Explainer: How a failed prosecution of John Edwards could echo in Trump's case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how-failed-prosecution-john-edwards-could-echo-trumps-case-2023-04-03/

National Public Radio (NPR):The John Edwards case ended in a mistrial. Could Trump's case be different?
https://www.npr.org/2023/04/05/1168128489/the-john-edwards-case-ended-in-a-mistrial-could-trumps-case-be-different

The Washington Post:The striking parallels between the Trump and John Edwards cases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2023/03/31/striking-parallels-between-trump-john-edwards-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