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7月21日,美國政壇經歷了自林登·詹森總統以來最不尋常的一次權力交接預演-現任總統喬·拜登(Joe Biden)透過一封公開信,正式宣布退出總統大選,並全力支持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接棒參選。此一決定,不僅為一場早已充滿不確定性的選舉投下了震撼彈,也將賀錦麗這位美國歷史上首位女性、非裔及南亞裔副總統,瞬間推向了民主黨乃至整個國家的政治舞台中心。拜登的退選,發生在一系列對其領導力構成嚴峻考驗的事件之後:持續低迷的民調支持率、對其年齡與執政能力的普遍擔憂、以及不久前其主要對手-前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遭遇暗殺未遂事件後,國內政治氛圍的劇烈轉變。這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了一個歷史性的時刻,迫使民主黨在距離大選僅僅百餘日的關頭,進行了一次倉促但關鍵的世代交替與戰略重置。
賀錦麗的接棒,為民主黨帶來了新的契機與活力,也賦予了選戰全新的動態。分析認為,她的候選人身份具備多項潛在優勢,足以重塑選舉的攻防格局。首先,她有望重新激發在拜登任內熱情有所消退的民主黨核心支持群體。作為一位相對年輕(59歲)的有色人種女性,賀錦麗的形象與背景,更容易與年輕選民、非裔社群及女性選民產生共鳴。特別是在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後,墮胎權成為動員郊區女性選民的關鍵議題。根據《華爾街日報》的民調顯示,墮胎權是影響搖擺州郊區女性投票意向的最主要因素,而超過半數的女性受訪者認為川普在此議題上的政策過於嚴苛。賀錦麗作為一位旗幟鮮明地捍衛生育權的女性領導人,具備將此議題效應最大化的能力。此外,她曾任檢察官的背景,使其在辯論中展現出強悍、精準的風格,這在2020年民主黨初選辯論及副總統辯論中已得到驗證。面對同樣以辯論風格著稱的川普,賀錦麗的法律專業與辯論技巧,被視為能夠有效對其構成挑戰的利器。
然而,賀錦麗的競選之路並非一片坦途,她所面臨的挑戰同樣巨大且複雜。在拜登宣布退選之初,多項民調-如愛默生學院(Emerson College)的數據-顯示,在與川普的對決中,賀錦麗的支持率明顯落後。這固然有選民對其尚不熟悉、反應尚未發酵的因素,但也反映了她需要克服的固有劣勢。其中,最為棘手的莫過於她在拜登政府內所承擔的政策包袱,特別是移民問題。作為被指派處理邊境移民「根本原因」的負責人,賀錦麗的表現持續受到共和黨的猛烈抨擊,川普競選團隊已將此作為攻擊她的主要火力點之一。此外,根據蒙茅斯大學(Monmouth University)的調查,44%的選民將「強有力的領導者」視為理想候選人的重要特質。相較於川普早已塑造出的強人形象,賀錦麗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向全國選民證明她不僅是拜登的副手,更是一位能夠獨立領導國家的最高統帥。她的競選團隊,面臨著一項艱鉅的任務:既要繼承拜登政府的政績,又要巧妙地與其不受歡迎的政策進行切割,同時塑造出一個既能團結民主黨基本盤,又能爭取中間選民認同的全新候選人形象。這場選舉,從此不再僅僅是政策路線的選擇,更成為一場關於領導力、個人魅力與世代認同的激烈角逐。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政治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時刻,個人的抉擇會與歷史的巨浪交會,從而改變潮水的方向。2024年7月21日,當美國總統喬·拜登透過社群媒體發布那段簡短而沉重的影片時,整個國家的政治時鐘似乎被瞬間撥快。他以國家利益為名,宣布放棄競選連任,將民主黨的旗幟交給了副總統賀錦麗。這不是一次尋常的權力交接,而是在選戰已進入白熱化階段時,一次前所未有的陣前換將。空氣中瀰漫著不安、驚訝,以及一絲如釋重負的複雜情緒。對於民主黨而言,這是一場高風險的賭注;對於賀錦麗而言,這是一場臨危受命的考驗;而對於美國的未來,這是一個充滿未知數的轉捩點。
一位總統的退場:時代的催促與現實的考量
拜登的決定,雖然突然,卻並非無跡可尋。自上任以來,關於他81歲高齡以及健康狀況的疑慮,始終是縈繞其總統任期的陰影,也是對手攻擊的焦點。儘管白宮方面不斷強調其精力充沛,但數次公開場合的失言與步履蹣跚,都透過現代媒體被無限放大,加深了選民對其能否勝任第二個四年任期的擔憂。這種擔憂,直接反映在持續低迷的民調數字上。在多個關鍵搖擺州,拜登的支持率長期落後於他的前任及對手-唐納·川普。
壓垮駱駝的最後幾根稻草,或許來自於2024年夏季接連發生的兩件大事。首先是6月份的總統辯論,拜登在台上的表現被普遍認為差強人意,聲音沙啞、言語時有停頓,未能有效緩解外界對其年齡的疑慮,反而使其成為共和黨新一輪攻擊的素材。其次,是7月13日發生在賓州的川普遇刺未遂事件。這一突發的暴力事件,極大地改變了選舉的基調,引發了民眾對川普的同情,使其支持度在短期內顯著上升,也讓原本聚焦於川普法律爭議的選戰主軸,發生了偏移。在這樣的背景下,民主黨內部的焦慮情緒達到了頂點。要求拜登退選的聲音從暗流轉為公開呼籲,黨內菁英與金主們的耐心正被消磨殆盡。拜登的最終退選,可以被解讀為一位資深政治家在審時度勢後,為其政黨的勝選前景所做出的艱難但理性的決斷。
賀錦麗的優勢:重組「歐巴馬聯盟」的希望
賀錦麗的登場,猶如為一盤陷入僵局的棋賽注入了全新的變數。她的候選人資格,為民主黨帶來了拜登所不具備的幾項關鍵戰略優勢,其核心目標,在於重新喚醒並集結曾在2008年將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送入白宮的「歐巴馬聯盟」。
這個聯盟的基石,是有色人種選民、年輕世代與女性選民的高度參與。賀錦麗的個人背景-作為首位非裔、南亞裔女性副總統-本身就帶有強大的象徵意義,能夠與這些群體建立更直接的情感連結。在非裔社群中,拜登的支持率出現了鬆動的跡象,而賀錦麗的親自溝通,被認為有機會在底特律、費城等關鍵城市的非裔聚居區,催生出歷史性的投票率。對於因拜登年齡而感到疏離的年輕選民而言,59歲的賀錦麗代表了更具活力的世代。正如愛默生學院的民調所指,18至29歲的年輕人在拜登參選時投票動機最低,賀錦麗的出現,被期望能點燃這群選舉基礎的熱情,不僅僅是投票,更包括參與電話拜票、挨戶拜訪等基層動員工作。
而最大的變數,來自於女性選民,特別是居住在郊區的中間派女性。自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保障墮胎權的「羅訴韋德案」後,生育自由成為民主黨最強而有力的選舉武器。賀錦麗在此議題上的立場堅定,且其女性身份使她的論述更具說服力。《華爾街日報》的民調清晰地指出,在搖擺州的郊區,墮胎權是驅動女性投票的首要議題。賀錦麗的競選團隊,顯然將以此為支點,將選舉描繪成一場捍衛女性身體自主權的「自由之戰」。
此外,賀錦麗的職業背景也為她提供了獨特的武器。她曾擔任加州總檢察長和地區檢察官的經歷,塑造了她精準、強硬的辯論風格。在2020年民主黨初選的舞台上,她曾因在「校車接送種族融合」議題上成功詰問拜登而一戰成名,支持率一度飆升。在與前副總統邁克·彭斯(Mike Pence)的辯論中,她那句冷靜而堅決的「副總統先生,我正在說話(Mr. Vice President, I'm speaking)」,成為了廣為流傳的政治金句,塑造了她不畏強權的女性形象。面對同樣以攻擊性辯論風格著稱的川普,民主黨人期望賀錦麗能夠複製這些成功經驗,在全國矚目的辯論舞台上與之抗衡,並有效揭示其政策的弱點與性格的缺陷。
前方的挑戰:政策遺產與領導力的證明
儘管前景可期,但賀錦麗眼前的道路依然充滿荊棘。她所繼承的,不僅是拜登的支持與祝福,還有其政府在過去三年半中所積累的政策包袱。其中最為沉重的,便是移民問題。拜登曾指派賀錦麗負責處理導致中美洲移民湧入美國的「根本原因」,這項任務艱鉅且成效有限,使她成為共和黨口中「邊境危機」的直接責任人。川普的競選廣告早已將矛頭對準她,諷刺她「只有一項工作,就是修復邊境」,並質疑她治理整個國家的能力。如何有效辯護拜登政府的移民政策,同時提出能說服中間選民的未來方案,將是她面臨的首要政策考驗。
更深層次的挑戰,在於領導力的塑造。根據蒙茅斯大學的民調,選民極度渴望一位「強有力的領導者」。川普憑藉其獨特的個人風格與過往的執政經歷,早已在支持者心中建立了這樣一種形象。而賀錦麗,在過去幾年中,其公眾形象主要被定義為拜登的副手。現在,她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從副手到主帥的角色轉換。她需要向美國人民展示,她將如何領導這個國家?她的「世界自由領袖時刻」會是什麼?這不僅需要清晰的政策闡述,更需要透過每一次演講、每一次訪談,傳達出自信、果決與遠見。
此外,初期的民調數據也為她的競選敲響了警鐘。愛默生學院等機構在拜登退選後不久所做的民調顯示,賀錦麗的支持率顯著落後於川普。雖然民調專家指出,這些初步反應多是基於選民的「膝跳反射」和既有知名度,隨著競選的深入,數字有望回升。但這也意味著,賀錦麗沒有犯錯的空間,她必須迅速縮小差距,並證明自己能夠突破川普約46%的穩定支持率上限,向贏得選舉所需的50%邁進。
戰略的重新校準:一場全新的選舉
賀錦麗的入局,迫使川普的競選團隊必須徹底改變其攻擊策略。在過去的三年多時間裡,川普幾乎將所有火力都集中在攻擊「昏昏欲睡的喬」(Sleepy Joe)上。如今,他面對的是一位年齡、性別、背景與風格截然不同的對手。他過去對女性政治人物的攻擊方式,是否依然有效,或者會否引發女性選民的更大反感,將是一個未知數。川普需要為賀錦麗量身定做一套新的攻擊話語,而這需要時間和適應。
對民主黨而言,這同樣是一次巨大的組織挑戰。在如此晚的階段更換候選人,意味著競選的組織架構、募款策略、訊息傳遞都必須在幾週內完成重組。這是一次極為倉促的「上線」過程。而賀錦麗最重要、也最緊迫的決定之一,便是選擇她的副總統競選搭檔。這個選擇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不僅能幫助她在特定區域或人口群體中鞏固支持,也是她向外界展示其決策能力與政治判斷力的第一次重大考驗。
最終,這場選舉的核心,或許將回歸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一個深度撕裂的國家,哪一種領導風格與願景更能引領未來?是川普所代表的民粹主義與「美國優先」,還是賀錦麗試圖重塑的、一個更多元、更包容的「歐巴馬式」願景?賀錦麗能否像歐巴馬在2008年那樣,用她的言辭與自信,點燃選民的激情,將成為這場非典型選戰的決勝關鍵。美國的未來,懸於一線,正等待著選民在11月的投票日,做出最終的裁決。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Biden Drops Out of Presidential Race, Endorses Harris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4/07/21/us/biden-election-trump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iden Drops Out of 2024 Race, Endorses Harris
https://www.wsj.com/politics/elections/biden-drops-out-of-2024-race-endorses-harris-58564175
Associated Press: Biden withdraws from 2024 race, clearing path for Harris to confront Trump in a dramatic campaign shake-up
https://apnews.com/article/biden-drops-out-2024-election-harris-trump-635c342f1f874cff964d7c6e7a25a3b9
Reuters: Biden drops out of White House race, endorses Harris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biden-drops-out-white-house-race-endorses-harris-2024-07-21/
BBC News: Biden pulls out of US election race
https://www.bbc.com/news/live/world-us-canada-69333333
The Guardian: Joe Biden pulls out of 2024 presidential race and endorses Kamala Harris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article/2024/jul/21/joe-biden-pulls-out-of-2024-presidential-race
NPR: President Biden drops out of the 2024 presidential race
https://www.npr.org/2024/07/21/nx-s1-5009189/biden-drops-out-of-presidential-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