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洞鞋的逆襲:Crocs品牌重鑄與政治風險

「醜時尚」經濟學背後的供應鏈脆弱性

· 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巨頭戰爭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曾被視為時尚絕緣體的Crocs,在過去十年間上演了零售業最引人注目的逆轉之一,年營收增長近三倍。其成功的核心在於兩大支柱:一是執行長Andrew Rees自2017年主導的品牌革新,大膽擁抱「醜即是美」的獨特定位,將經典洞洞鞋轉化為自我表達的畫布;二是名為「Jibbitz」的小飾品,這項高毛利的個性化配件,不僅貢獻了近8%的總銷售額,更顯著提升了客單價與顧客黏著度。然而,這場華麗轉身的背後潛藏著巨大風險。首先,公司超過半數產能位於越南,面臨著美國未來可能針對該國徵收近50%懲罰性關稅的地緣政治威脅。其次,2022年對休閒鞋品牌Hey Dude的高價收購案,至今仍是拖累公司業績並引發多起集體訴訟的棘手難題。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時尚的殿堂裡,美與醜的界線從來不是涇渭分明,它更像是一條隨文化思潮與世代態度而流動的河。沒有哪個品牌比Crocs更能體現這種悖論—那雙充滿孔洞的橡膠鞋,一度是時尚評論家口中的「災難」,卻在今日成為一種席捲全球的文化符號。無論你對它的評價是「絕對噁心」還是「我戀愛了」,都無法否認它的存在感。這家公司以一種近乎挑釁的姿態,在愛與恨的兩極評價中,建立起一個年營收近四十億美元的商業帝國。

這趟不可思議的旅程,始於一場深刻的自我剖析與再造。時間回到2014年,Crocs的年營收約為12億美元,公司正深陷於庫存過多、品牌形象模糊的泥淖。然而,近十年後,這個數字翻了將近三倍。這背後的驅動力,不僅僅是舒適或懷舊,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行銷革命,其核心便是「個人化」。走進任何一家Crocs門市,你都能看到貨架上那些被各色飾品點綴的鞋款,它們像是在無聲地邀請顧客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這些被稱為「Jibbitz」的小巧飾品,正是Crocs高利潤模式的關鍵引擎。每個售價約5至7美元,看似不起眼,卻在2024年為公司帶來了高達2.71億美元的銷售額,佔年度總營收的8%。根據公司內部調查,高達四分之三的消費者在購買鞋子的同時會選購Jibbitz。這項策略的精妙之處在於,它以極低的邊際成本,將單筆交易的金額提升了5%到20%不等,從而實現了在售價低於100美元,甚至50美元的產品上,獲得可與Nike、Hoka等高端運動品牌相媲美的60%高毛利率。

然而,Jibbitz的成功並非一蹴可幾。這個創意最初來自科羅拉多州的一對夫婦,Crocs在2006年以2000萬美元將其收購。但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由於缺乏創新投入,Jibbitz的業務一度從8000萬美元的高峰迅速下滑。直到2014年後,新的管理團隊重新構想了這條產品線,他們透過社群媒體聆聽消費者的聲音,捕捉時下流行的符號與元素,才讓Jibbitz重獲新生,成為品牌復興的基石。

當然,品牌的重生不能僅靠小飾品。2017年,Andrew Rees接任執行長,他大刀闊斧地削減了公司超過250種的冗餘產品線,將所有資源重新聚焦於最經典的洞洞鞋(Clog)上。他所主導的行銷策略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不再試圖說服消費者這雙鞋有多麼舒適與實用,而是直接擁抱它的「醜」,並將其升華為一種獨一無二的個性宣言。這場「做你自己(Come As You Are)」的行銷活動,成功地將產品的物理屬性,轉化為一種情感和文化價值。

Crocs更深諳「稀缺性」與「話題性」的威力。透過與Pixar的《怪獸電力公司》等知名IP聯名,或與Post Malone、Bad Bunny等頂流藝人合作推出限量款,公司精準地觸動了市場的興奮點。這些合作款往往在發售後迅速售罄,其目的不在於銷量本身,而在於創造巨大的社群討論聲量。這種策略不僅僅是製造稀缺,更是驅動文化對話,讓每一次發售都成為一次成功的品牌事件。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意外地成為Crocs增長的催化劑。全球性的居家隔離讓舒適的室內鞋履需求大增,同時,這雙易於穿脫和消毒的鞋子,也成為了無數前線醫護人員的摯愛。需求激增推動公司股價飆升,僅在2020至2021年間,營收就增長了近10億美元。

然而,當一艘船航行得又快又遠時,也最容易忽視水面下的冰山。對Crocs而言,最大的外部風險,正來自於其賴以成功的全球供應鏈。自2021至2024年,越南佔據了Crocs一半以上的產能。這個東南亞製造中心,卻可能成為美國未來貿易政策的打擊目標。倘若華府重啟貿易保護主義,對來自越南的進口商品徵收高達46%的懲罰性關稅,這將對Crocs的成本結構造成毀滅性打擊。為了維持利潤率,公司極有可能需要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無疑會削弱其長久以來建立的價格競爭力。

除了地緣政治的外部威脅,公司內部亦非高枕無憂。2022年,Crocs斥資25億美元收購了休閒鞋品牌Hey Dude,這筆交易至今仍被許多投資者視為一個沉重的包袱。Hey Dude在被收購時正處於高光時刻,但隨後便遭遇了供應鏈中斷、通膨上升以及品牌認知度不足等一系列問題。2024年,Hey Dude的全年銷售額下降了超過13%,而Crocs主品牌則實現了約9%的增長。許多投資者質疑,公司正將從Crocs品牌辛苦賺來的利潤,投入到一個前景不明的品牌上。

更糟的是,這筆收購還引發了多起集體訴訟。訴訟指控公司透過向第三方批發商「塞貨」(Channel Stuffing)的方式,人為地誇大了Hey Dude的初期營收增長,從而誤導了投資者。儘管公司高層對贏得訴訟表示信心,並稱這類訴訟在股價波動時並不罕見,但Hey Dude庫存過剩、經銷商被迫打折銷售的問題卻是不爭的事實。為此,Crocs已終止了與許多經銷商的合作關係以收回品牌控制權,但這也直接導致了銷售額的下滑。

面對內憂外患,Crocs將未來的增長希望寄託於全球市場。目前,品牌來自北美以外的營收佔比不到一半。在國際市場中,韓國和中國擁有最多的實體店鋪,但與美國本土相比仍有巨大差距。公司的未來戰略,是在這些新市場中複製其在美國的成功經驗:尋找並影響當地的潮流引領者,讓Crocs成為時尚與個性的代名詞。

歸根結底,投資者對Crocs最大的疑慮在於,它的成功究竟是一場可持續的商業變革,還是一個終將破滅的時尚泡沫?公司管理層堅信,經典的洞洞鞋作為一個「空白畫布」,為消費者提供了無盡的表達空間,這使其能夠持續地與廣大消費者產生共鳴。然而,在變幻莫測的全球貿易格局與充滿挑戰的內部整合面前,這隻曾經的「醜小鴨」能否繼續高飛,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平衡難題。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ow Crocs Made a Comeback
https://www.wsj.com/articles/how-crocs-made-a-comeback-11623337201

Bloomberg: Crocs CEO Says He’s Confident Controversial Hey Dude Deal Will Pay Off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3-08-03/crocs-ceo-is-confident-controversial-hey-dude-deal-will-pay-off

Reuters: Crocs steps up local production in India, reduces reliance on China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retail-consumer/crocs-steps-up-local-production-india-reduces-reliance-china-2023-09-21/

Forbes: Crocs: The Ugly Duckling That Turned Into A Swan For Investors
https://www.forbes.com/sites/greatspeculations/2021/08/17/crocs-the-ugly-duckling-that-turned-into-a-swan-for-investors/

Financial Times: Crocs’ cool reinvention
https://www.ft.com/content/3c2a65a2-97a7-4b13-9a3b-640a232f0c7f

Vogue Business: The unapologetic persistence of Crocs
https://www.voguebusiness.com/fashion/the-unapologetic-persistence-of-crocs

The New York Times: How Crocs Became an Unlikely Fashion Darling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12/style/crocs-fashi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