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3月,隨著COVID-19疫情演變為全球大流行,恐慌情緒席捲全球金融市場,觸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美元荒」(Dash for Cash)。在這場危機中,投資者、企業乃至各國政府瘋狂拋售包括黃金、政府公債在內的幾乎所有資產,只為換取被視為唯一安全港的美元現金。為應對這場全球性的流動性危機,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The Fed)於3月20日前後果斷採取行動,大規模擴展並啟用與全球主要央行的「貨幣互換額度」(Swap Lines),實質上扮演了全球最終貸款人的角色。此一事件,闡釋其不僅未如多年來預測般削弱美元地位,反而以一種極端壓力測試的方式,強而有力地再次確認了美元作為全球首要儲備貨幣的霸權地位。回溯其歷史根源,檢視其權力基礎,並從世界政治角度分析美國如何利用此「過度的特權」作為政策工具,同時探討其面臨的長期挑戰。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歷史總在不經意間,以最極端的方式揭示世界運作的底層邏輯。2020年3月,當一種看不見的病毒讓世界陷入停滯,城市靜默,航班停飛,一種同樣無形卻更為洶湧的恐慌,正席捲全球金融體系。在那些令人心驚膽顫的日子裡,市場的拋售是無差別的,股票、債券、黃金、甚至比特幣,所有過去被視為可以避險的資產,都如同斷線的風箏般墜落。然而,在這場混亂的風暴眼中,卻有一個資產標的逆勢而上,成為所有人追逐的最終避難所—那就是美元。
這場全球性的「美元荒」,遠比病毒本身更能說明我們所處的金融世界格局。多年以來,關於美元霸權即將衰落的預言不絕於耳,歐元的誕生、人民幣的崛起,似乎都在為一個後美元時代的到來鋪陳序曲。然而,這場百年一遇的全球大流行病,卻以一種近乎殘酷的清晰度,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當真正的、深不見底的危機來臨時,全球資本的本能反應不是逃離美元,而是以前所未有的渴望擁抱美元。這不僅是一次金融現象,更是一次對支撐當代國際秩序權力結構的深刻回顧與驗證。
布列敦森林的幽靈:一個意外誕生的金融帝國
要理解美元今日的地位,必須將目光投向1944年的新罕布夏州。在二戰的硝煙即將散盡之際,同盟國的700多名代表齊聚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旨在設計一個能避免戰前混亂重演的、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在當時美國國力如日中天的背景下,各國同意將美元作為世界官方儲備貨幣,並將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其他國家的貨幣則與美元掛鉤。
「布列敦森林體系」的建立,正式加冕美元為全球貨幣體系的國王。儘管這套體系在1970年代因美國無法維持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兌換率而崩潰,但美元的王權卻並未隨之瓦解。相反地,它藉由一種強大的「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s)得以延續並自我強化。如同社群網路或操作系統一樣,一種貨幣的使用者越多,它對所有使用者而言就越有價值。由於全球絕大多數的商品(特別是石油)、跨國貸款與國際貿易,都已習慣以美元計價和結算,轉換至另一種貨幣的成本與摩擦力將極其巨大。這使得美元的影響力,早已超越了任何國際協議的範疇,內化為全球經濟運作的基礎設施。
美元霸權的三大支柱
在後布列敦森林時代,美元的霸權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而2020年的危機,恰好是對這三大支柱的極限測試。
第一,是其作為「全球交易媒介」的無可替代性。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全球近90%的外匯交易都涉及美元。無論是巴西的鐵礦石出口商,還是韓國的半導體製造商,他們在進行國際貿易時,最通用、最高效的結算工具依然是美元。
第二,是其作為「終極避險資產」的獨特地位。在全球投資者的認知中,美國公債被視為「無風險資產」。這背後,是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實力,以及其獨立、可信的中央銀行—聯邦準備理事會的信譽背書。當一個國家的本地經濟與貨幣體系瀕臨崩潰時(如近年來的黎巴嫩),民眾會瘋狂地尋求美元作為價值儲存的工具,甚至不惜在黑市上以高價換取。這種信任,是數十年穩定運行的結果,難以在短期內被取代。
第三,也是在危機中展現得最淋漓盡致的,是聯準會作為「全球最終貸款人」的角色。2008年金融海嘯與2020年疫情危機中,全球都出現了嚴重的美元流動性短缺。此時,聯準會透過其「貨幣互換額度」工具,向歐洲、日本、英國等主要國家的央行直接提供數千億美元的貸款,讓他們能夠向本國的金融機構注入急需的美元流動性。此舉猶如為瀕臨休克的全球金融系統注入了強心針,避免了更大範圍的崩潰。在這兩個時刻,聯準會實質上扮演了世界中央銀行的角色,而這種能力,是任何其他國家的央行都無法企及的。
「過度的特權」及其武器化
由美元霸權所帶來的,是一種被法國前財長季斯卡稱為「過度的特權」(Exorbitant Privilege)的獨特優勢。美國可以透過印製本國貨幣,來支付其進口商品與海外債務,而無需擔心外匯儲備不足的問題。然而,這項特權更深遠的體現,是在地緣政治領域。
近年來,美國越來越頻繁地將美元的主導地位「武器化」,將其作為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的核心工具,其中最典型的便是金融制裁。由於全球絕大多數的跨國銀行交易,都必須經過位於紐約的美元清算系統,這給予了美國財政部一個強大的執法槓桿。美國可以透過禁止特定國家(如伊朗、俄羅斯)、企業或個人使用美元清算系統,來有效地將其逐出全球金融體系。這種「金融絞刑」的威懾力,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超越了傳統的軍事威脅。
王權的挑戰者與歷史的長弧
然而,正如歷史所昭示的,沒有任何帝國的統治是永恆的。美元的霸權,也面臨著來自內外的雙重挑戰。
內部的挑戰,正是來自於美國自身對這份特權的濫用。當制裁越來越頻繁地被用作解決外交爭端的首選工具時,它也促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包括盟友與對手)開始認真思考,如何建立一個能繞開美元的替代性支付體系,以降低對美國金融管轄權的依賴。
外部的挑戰,則主要來自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最大的貿易國,北京正不遺餘力地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從設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到積極推廣數位人民幣,其意圖不言而喻。然而,儘管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在穩步提升,但其要真正挑戰美元,仍面臨著巨大的結構性障礙,包括嚴格的資本管制、尚不夠開放與深厚的國內金融市場,以及最為關鍵的——缺乏獨立透明的制度與法治所帶來的信任赤字。
危機之後,王冠依舊
2020年3月的全球市場崩盤,是一場教科書級別的金融壓力測試。它以最真實的方式,回答了「當世界末日來臨時,你會持有什麼?」這個問題。答案不是黃金,不是歐元,也不是人民幣,而是美元。這場危機證明,儘管美國的國內治理與公共衛生應對在疫情中備受質疑,但其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依然根深蒂固、難以動搖。
歷史的長弧或許預示著,美元的霸權終有迎來黃昏的一天。但這一天的到來,其速度將取決於美國如何管理其作為全球貨幣發行國的責任,以及挑戰者能否提供一個更具吸引力、更值得信賴的替代方案。就目前而言,美元的王冠或許有些鏽跡,但2020年的這場風暴,卻將其擦拭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醒目。在可預見的未來,世界仍將生活在美元的時代。
資料來源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Coordinated central bank action to address pressures in global U.S. dollar funding markets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pressreleases/monetary20200319b.htm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 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Over-the-counter (OTC) Derivatives Markets in 2022
https://www.bis.org/statistics/rpfx22.htm
The New York Times: The U.S. Dollar Is Still King. The Coronavirus Showed Why.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07/business/economy/dollar-global-currency-coronavirus.html
Reuters: Analysis: In coronavirus crisis, the dollar is king and a problem for the world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health-coronavirus-dollar-analysis-idUSKBN21B190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The Future of the U.S. Dollar
https://www.cfr.org/backgrounder/future-us-dollar
The Economist: The dollar’s dominance is as secure as ever
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e-and-economics/2020/05/14/the-dollars-dominance-is-as-secure-as-eve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Currency Composition of Offici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COFER)
https://data.imf.org/?sk=E6A5F467-C14B-4AA8-9F6D-5A09EC4E62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