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正式加入北約:北歐安全架構與蘇芬隔閡

軍事整備狀態與條約束縛威懾的結合

· 國際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權力結構-歐洲,權力結構-俄羅斯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在布魯塞爾總部正式迎接芬蘭共和國成為其第31個成員國,此舉標誌著歐洲安全版圖的一次根本性轉變。芬蘭的加入,是北約歷史上最快的接納流程之一,更重要的是,它終結了該國自冷戰以來奉行數十年的軍事不結盟政策。這一歷史性的戰略轉向,其直接催化劑是俄羅斯於2022年2月對烏克蘭發動的全面入侵。這場戰爭徹底顛覆了芬蘭國內的安全觀念,民眾對加入北約的支持率從入侵前2022年1月的約30%,飆升至同年5月的76%,形成了一股不可逆轉的政治共識。對芬蘭人民而言,北約的集體防禦條款,特別是第五條所承諾的「對一國的攻擊即是對全體的攻擊」,被視為應對一個愈發具有侵略性鄰國的唯一可靠保障。芬蘭的加入對北約具有直接且重大的軍事價值:它使得北約與俄羅斯的陸地邊界增加了一倍以上,新增了超過1300公里(約800英里)的直接對峙線。這條從波羅的海延伸至北極圈的漫長邊境,不僅極大地擴展了北約的行動縱深,也為聯盟在北歐地區的防禦規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戰略彈性。

芬蘭並非空手而來,而是以歐洲防禦最完善、武裝最精良的國家之一的姿態加入聯盟。與許多在冷戰後大幅削減國防開支的歐洲國家不同,芬蘭從未放鬆其對俄羅斯的戒備。它維持著一套高效的「全民防衛」體系,能夠在短時間內動員超過80萬人的龐大後備軍力,這支力量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其砲兵實力更是位居歐洲前列。在過去十年中,芬蘭持續推進軍事現代化,採購了包括先進的地對空飛彈、火箭系統在內的多種高科技武器裝備。尤為關鍵的是,芬達成了向美國採購F-35匿蹤戰鬥機的協議,此舉將確保其空軍在未來數十年內與北約盟國的完全互操作性。從戰略層面看,芬蘭的加入使北約的防禦前沿大幅向東北推進,直接貼近對俄羅斯具有高度戰略價值的科拉半島(Kola Peninsula)。該地區是俄羅斯北方艦隊的母港所在地,並部署了其大部分的海基核子嚇阻力量。北約如今能夠在更近的距離上監控俄羅斯在該地區的軍事活動,這無疑對克里姆林宮的戰略規劃構成了新的、複雜的挑戰。芬蘭的軍事實力與其關鍵的地理位置相結合,使其不僅僅是北約防護傘下的受益者,更是一個能夠顯著增強聯盟集體防禦能力的貢獻者。

對於俄羅斯總統佛拉迪米爾・普丁(Vladimir Putin)而言,芬蘭的加入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戰略挫敗,其結果充滿了諷刺意味。普丁發動對烏克蘭的戰爭,其公開宣稱的目標之一便是阻止北約的擴張、削弱西方聯盟的團結。然而,戰爭的實際後果卻適得其反。它不僅未能分裂西方,反而促成了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團結的跨大西洋陣線,並最終將北約直接帶到了俄羅斯第二大城聖彼得堡的門口。克里姆林宮將北約此次擴張斥為對其國家安全的威脅,並揚言將採取反制措施,但其發動的戰爭本身,恰恰是促使其中立鄰國尋求庇護於其「對手」軍事聯盟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芬蘭的入盟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它經歷了數月的外交斡旋,主要障礙來自土耳其。安卡拉方面指控芬蘭與瑞典(兩國同時申請加入)為庫德族武裝組織提供了庇護。經過一系列談判,土耳其最終批准了芬蘭的成員資格,但瑞典的申請案當時仍在等待所有成員國的最終同意。這凸顯了北約以共識為基礎的決策機制之複雜性。儘管如此,芬蘭的成功加入,已然重塑了北歐和波羅的海地區的安全動態,為歐洲的防禦架構注入了新的力量與決心。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3年4月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芬蘭國旗在軍樂聲中緩緩升起,與其他三十面盟國的旗幟並列飄揚。這一莊嚴的儀式,不僅象徵著一個新成員的加入,更代表著歐洲地緣戰略格局的一次結構性斷裂,以及一段長達數十年之中立政策的正式終結。芬蘭的入盟,是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全面侵略戰爭的直接背景下,以驚人速度完成的一次歷史性轉向。它不僅是對克里姆林宮侵略行徑的直接回應,也深刻地改變了北歐、波羅的海乃至整個北極地區的軍事平衡。

中立的終結:芬蘭的歷史性戰略抉擇

芬蘭的軍事不結盟政策,並非一種抽象的哲學選擇,而是源於其痛苦的歷史經驗和殘酷的地理現實。在1939年的冬季戰爭中,芬蘭以驚人的韌性抵抗了蘇聯的入侵,雖保住了國家主權,卻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戰後的數十年裡,為了在強大的蘇聯陰影下求得生存與發展,芬蘭奉行了一種務實的、被外界稱為「芬蘭化」(Finlandization)的中立政策。這意味著在內政上維持西方式的民主與市場經濟,在外交上則謹慎避免觸怒莫斯科,並在軍事上保持不結...盟。這套生存法則,是小國在大國旁維持自主的艱難藝術。

然而,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軍隊越過烏克蘭邊境的那一刻,芬蘭社會賴以維繫安全感的傳統基石瞬間崩塌。俄羅斯對一個主權鄰國的公然侵略,讓芬蘭人民意識到,僅憑自身的國防力量和與俄羅斯維持的表面關係,已不足以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數十年來在芬蘭政壇與民間根深蒂固的中立思想,在短短幾週內被徹底顛覆。民意調查數據清晰地記錄了這場劇變:對加入北約的支持率,從戰前的三成左右,如火山噴發般躍升至超過76%。公眾輿論的巨大轉變,迅速轉化為跨黨派的政治行動。芬蘭政府與國會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完成了加入北約的國內決策程序。對芬蘭而言,北約第五條的集體防禦承諾,從一個遙遠的理論概念,變成了在國家滅亡面前唯一可信賴的具體保障。對於芬蘭的人民與社會,曾經的蘇芬戰爭、納粹瓜分,都促使一個國家在面對歷史變局時,為確保自身生存而做出的清醒而果決的選擇。

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芬蘭的軍事貢獻

芬蘭的加入,對北約而言絕非僅僅是地圖上的擴張,而是實質戰力的顯著增強。與許多在冷戰結束後大幅裁軍、轉向小規模專業化軍隊的西歐國家不同,芬蘭從未懈怠其國防建設。其國防體系的核心是「全民防衛」(Total Defence)概念,這是一種將整個社會納入國防體系的綜合戰略,要求所有公民在國家面臨危機時各司其職。

這一體系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其龐大且高效的後備動員能力。芬蘭常備軍規模不大,但其預備役體系能夠在戰時迅速動員起一支超過80萬人、甚至接近90萬人的龐大部隊。這些後備軍人並非紙上兵力,他們定期接受回營訓練,熟悉裝備與戰術,保持著高度的戰備狀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芬蘭擁有全歐洲規模最龐大的砲兵部隊之一,這在當前烏克蘭戰場凸顯傳統火砲重要性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

在軍事裝備現代化方面,芬蘭也走在歐洲前列。近年來,它持續投資於先進的防空系統、精確制導武器和裝甲部隊。其中,最具指標性意義的決策,是斥巨資向美國購買64架F-35A「閃電II」第五代匿蹤戰鬥機,以取代其老化的F/A-18「大黃蜂」機隊。這筆採購案不僅將大幅提升芬蘭的制空與打擊能力,更關鍵的是,它確保了芬蘭空軍能夠與北約盟國的空軍力量實現無縫接軌與高度的互操作性。此外,芬蘭海軍擅長在波羅的海複雜的群島與淺水環境中作戰,其獨特的近岸作戰能力,為北約在該海域的行動增添了新的維度。芬蘭的地理位置本身就是一項無可比擬的戰略資產。其長達1340公里的對俄邊界,為北約提供了從波羅的海直達北極的廣闊戰略縱深,使得聯盟能夠在多個方向上對俄羅斯的西北部地區施加壓力,並更有效地監控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軍事集結。

克里姆林宮的戰略悖論:一次弄巧成拙的侵略

從克里姆林宮的視角來看,芬蘭加入北約是其外交與安全政策的一次災難性失敗。俄羅斯總統普丁發動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其核心目標之一便是要遏制北約的東擴,將北約的軍事基礎設施推離俄羅斯邊界。然而,其行動卻引發了完全相反的連鎖反應。戰爭的殘酷性不僅未能威嚇住俄羅斯的鄰國,反而極大地增強了它們尋求集體安全保障的決心。

入侵,意圖分裂西方的決心和阻止北約的擴張,結果卻產生了相反的後果—這證明了克里姆林宮外交政策核心的深層次誤判—並激發了一個更為團結的跨大西洋安全陣線。芬蘭的加入,意味著北約的軍事存在直接推進到了距離俄羅斯歷史文化中心聖彼得堡僅約200公里的地方。這不僅是象徵意義上的羞辱,更帶來了實質性的軍事壓力。俄羅斯西北部的防禦體系,包括其在科拉半島的核潛艇基地和北方艦隊母港,如今都暴露在北約更近距離的偵察與潛在打擊範圍之內。莫斯科方面對此發出了憤怒的聲明,威脅將採取「軍事技術性質的報復措施」。然而,在俄軍主力深陷烏克蘭戰場、資源消耗巨大的情況下,其能夠在芬蘭邊境方向上做出何種程度的實質性軍力增強,仍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普丁的行動,非但沒能推開北約,反而將其拉得更近,創造出一個對俄羅斯更為不利的戰略環境。

漫長的外交角力與瑞典的等待

儘管芬蘭的入盟意願堅決、進程迅速,但其通往布魯塞爾的道路並非暢通無阻。根據北約章程,接納新成員需要所有現有成員國的一致同意。這使得土耳其和匈牙利一度成為芬蘭和瑞典入盟之路上的主要障礙。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的主要關切在於,他認為芬蘭和瑞典兩國對被土耳其視為恐怖組織的庫德工人黨(PKK)等團體過於寬容。

安卡拉方面向兩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引渡特定人員、加強反恐合作等。這引發了一場持續數月、錯綜複雜的外交談判。芬蘭政府憑藉其務實和低調的外交風格,相對順利地與土耳其達成了諒解,滿足了其大部分要求,最終換取了土耳其國會的批准。相比之下,瑞典的處境則更為複雜,其國內更為強大的庫德裔社群以及一系列意外事件(如焚燒古蘭經的抗議活動),使得瑞典與土耳其的談判更為艱難,其入盟進程也因此被延後。這場外交插曲,清晰地展現了北約內部決策的複雜性,即便是聯盟整體的戰略利益,有時也必須遷就個別成員國的特定國家利益。最終,芬蘭單獨先行加入,而瑞典則在等待中繼續努力。這一方面打破了兩國共同入盟的初衷,另一方面也凸顯了芬蘭在應對複雜國際關係時的靈活性。

芬蘭正式成為北約的一員,是21世紀歐洲安全史上的一個分水嶺事件。它不僅僅是軍事聯盟的一次擴員,更是對主權國家在面臨侵略威脅時有權選擇自身安全道路這一原則的有力肯定。芬蘭帶來的,不僅是精銳的部隊和關鍵的領土,更是一種堅韌不拔、全民皆兵的國防文化。它的加入,將波羅的海更緊密地整合進北約的防禦體系,並徹底改變了北極地區的戰略態勢。這一步棋,由赫爾辛基走出,由莫斯科催生,最終在布魯SELE完成,它所重繪的歐洲安全地圖,其影響將持續數十年之久。

資料來源:

NATO: Finland joins NATO as 31st Ally
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news_213448.htm

Reuters: Finland joins NATO in historic shift, Russia threatens countermeasures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finland-set-join-nato-historic-shift-while-sweden-waits-2023-04-04/

The Associated Press: Finland joins NATO, dealing a major blow to Russia over its war in Ukraine
https://apnews.com/article/finland-nato-russia-turkey-sweden-ukraine-stoltenberg-7054215f590d952f4b16339798418041

BBC News: Finland joins Nato military alliance in historic move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65173043

The New York Times: Finland Joins NATO, in a Blow to Russia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3/04/04/world/finland-nato-russia-ukraine-new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inland Joins NATO, Doubling Alliance’s Border With Russia
https://www.wsj.com/articles/finland-to-join-nato-doubling-alliances-border-with-russia-7752dc47

The Guardian: Finland joins Nato in historic shift leaving Sweden behind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3/apr/04/finland-to-join-nato-in-historic-shift-leaving-sweden-beh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