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3月10日,在北京的斡旋下,中東地區的兩大宿敵—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意外地宣布同意恢復中斷七年的外交關係。這一突破性的外交成果,不僅重塑了中東的地緣政治格局,也清晰地標示出中國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緊接著在3月20日至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莫斯科進行國是訪問,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深化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並提出一份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文件。這兩個在十天內接連發生的重大外交事件,凸顯了北京當前外交戰略的雙重性:一方面,它以「不干涉內政」的獨特模式,在傳統由美國主導的地區成功扮演和平締造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它在歐洲戰事中因其與俄羅斯的緊密關係,使其和平倡議在西方世界面臨普遍的懷疑。本文將深入剖析中國「大國外交」模式的特點與侷限,探討其為何能在中東取得成功,卻在烏克蘭問題上步履維艱,並分析這一系列外交行動如何激化了與美國的全球影響力競爭,促使華盛頓重新調整其在關鍵區域的外交佈局。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歷史的劇本,有時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刻,上演最出人意表的轉折。2023年3月10日的北京,見證了這樣一個時刻。在全球媒體的鏡頭前,三位官員並排而坐,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居中的是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他的左右兩側,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國家安全顧問與伊朗的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他們宣布,在中國的調解下,這兩個隔著波斯灣怒目相向長達七年的宿敵,同意在兩個月內恢復外交關係。
這場在沙漠之外實現的握手,其震撼力遠不止於中東。它像一顆投入全球外交池塘的石子,激起的漣漪迅速擴散至華盛頓、莫斯科與布魯塞爾。僅僅十天後,世界的目光又轉向克里姆林宮的紅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莫斯科,與他口中的「親愛的朋友」普丁總統會晤,討論深化雙邊關係以及烏克蘭的未來。從北京的和平締造者,到莫斯科的座上賓,中國在短短兩週內,向世界展示了一種複雜、自信且充滿矛盾的新外交姿態。
中東的破冰船—「不干涉」模式的吸引力
要理解北京在中東外交上的成功,必須先回顧利雅德與德黑蘭之間那道深可見骨的裂痕。作為伊斯蘭世界遜尼派與什葉派的領導者,沙烏地與伊朗的代理人戰爭幾乎燃遍了從敘利亞到葉門的每一寸土地。2016年,因沙烏地處決知名什葉派教士,引發伊朗示威者衝擊沙國駐德黑蘭大使館,兩國正式斷交,中東的教派對立與地緣政治緊張達到了頂點。
在過去,調解此類衝突的角色,幾乎總是由華盛頓扮演。然而,美國的立場使其難以勝任。華盛頓與伊朗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且長期處於敵對狀態;同時,其作為沙烏地的傳統安全夥伴,也使其難以被德黑蘭視為公正的調解人。美國的外交介入,往往伴隨著對人權、民主等議題的附加條件,這對許多非西方國家構成了壓力。
而中國的介入,則提供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模式。北京同時與利雅德和德黑蘭維持著良好的經濟與政治關係,是雙方重要的能源客戶與貿易夥伴。更關鍵的是,中國奉行其一貫的「不干涉內政」原則。在調解過程中,北京專注於將雙方帶到談判桌前,聚焦於共同關切的安全與穩定議題,而刻意避開了對各自國內治理、宗教政策或人權紀錄的評判。這種務實的、非價值判斷的、「只談生意不談是非」的姿態,對於那些厭倦了西方說教式外交的國家而言,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中國證明了自己有能力在一個美國影響力相對減弱的地區,填補權力真空,並取得華盛頓難以企及的外交成果。
烏克蘭的迷霧—中立表象下的戰略困境
然而,當外交舞台從中東轉移到戰火紛飛的烏克蘭,中國的「不干涉」模式便立即面臨了嚴峻的考驗。在訪問莫斯科期間,習近平提出了中國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十二點立場,內容涵蓋了尊重各國主權、停火止戰、啟動和談等一系列原則性呼籲。北京試圖將自己定位為一個中立的、負責任的、致力於和平的大國。
但這一立場,在華盛頓與歐洲各國首都,迎來的卻是普遍的懷疑。西方官員與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的和平方案存在一個根本性的矛盾:它呼籲尊重主權,卻從未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主權的公然侵犯;它呼籲停火,卻沒有提出任何要求俄羅斯撤軍的具體路徑。在西方看來,這份計畫更像是一種旨在鞏固當前戰線、給予俄羅斯喘息之機的策略,而非真正通往公正和平的藍圖。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批評最為直接,他認為中國「不可能兩全其美」—既試圖提出和平建議,又在為俄羅斯點燃的戰火「火上澆油」。這種不信任的根源,在於中國與俄羅斯之間深刻的戰略協同。習近平與普丁共享對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深刻不信任,並將削弱西方影響力視為共同目標。如果俄羅斯在這場戰爭中被嚴重削弱,對中國而言將是戰略上的損失。因此,北京的任何和平倡議,都難以擺脫其潛在的親俄立場嫌疑。在烏克蘭問題上,中國並非一個沒有利害關係的第三方,其自身的戰略計算,使其難以獲得衝突另一方以及整個西方世界的信任。
全球影響力的賽局—華盛頓的再動員
北京在外交舞台上的頻繁動作,無疑觸動了華盛頓最敏感的神經。尤其是在中東取得的成功,被許多美國決策者視為一個警訊,標誌著美國在該地區數十年主導地位的潛在鬆動。中國正試圖向世界證明,它不僅是一個經濟強國,也能提供一套不同於西方的、可供選擇的全球治理與安全方案。
作為應對,美國的外交機器也開始重新動員。就在習近平訪問莫斯科的同時,布林肯正在訪問非洲的衣索比亞與尼日。這只是近期一系列美國高層官員出訪的一部分,其目的在於重新鞏固與那些北京正積極拉攏的國家的關係。一位分析家指出,「沒有什麼比一個競爭對手更能讓美國集中注意力了」。中國的全球外交攻勢,客觀上促使美國重新投入資源與精力,去經營那些近年來可能有所忽視的地區。
這場競逐不僅體現在官員的互訪上,也體現在預算的分配上。中國在2023年將其外交預算提高了12%,以支持其「大國外交」的擴展。這場競賽的核心,是兩種不同外交哲學的較量。一方是美國傳統上附加了民主、人權等價值觀的模式,另一方則是中國所倡導的、以經濟利益和不干涉為基礎的模式。對於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許多國家而言,中國模式的吸引力正在上升,這將是未來數年國際關係中最值得關注的動態之一。
新秩序的輪廓
2023年春天的這一系列事件,清晰地勾勒出一個正在變化中的世界秩序輪廓。中國已經證明,它有意願、也有能力在全球範圍內投射其外交影響力,並在特定條件下取得成功。然而,它的能力邊界也同樣清晰。其外交模式的成敗,高度依賴於衝突的性質以及中國在其中的利害關係。
在中東,它作為一個相對中立的經濟夥伴,得以游刃有餘。但在歐洲,它作為俄羅斯的戰略盟友,其任何調解努力都註定會被蒙上陰影。這並不意味著一個由中國主導的新秩序即將來臨,而更可能是一個更加多元、權力更加分散、也更加充滿競爭的國際格局的開端。在這個新格局中,各國將擁有更多的戰略選項,而大國之間為了爭奪影響力的外交角力,也將在世界每一個角落,更加頻繁地上演。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hina Wants to Be a Global Peacemaker. The U.S. Is Wary.
https://www.wsj.com/articles/china-wants-to-be-a-global-peacemaker-the-u-s-is-wary-87421528
Reuters: China's Xi pushes Ukraine peace plan, calls Putin 'dear friend' in Moscow
https://www.reuters.com/world/world-leaders-welcome-xi-putin-summit-with-deep-suspicion-2023-03-20/
The Guardian: Saudi Arabia and Iran agree to restore ties in deal brokered by China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3/mar/10/saudi-arabia-and-iran-agree-to-restore-ties-in-deal-brokered-by-china
Associated Press: Explainer: Why did Saudi Arabia and Iran break relations
https://apnews.com/article/middle-east-iran-saudi-arabia-dubai-united-arab-emirates-c625a77f6336a53697954a8b79b517a9
Foreign Minist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s Position on the Political Settlement of the Ukraine Crisis
https://www.fmprc.gov.cn/mfa_eng/zxxx_662805/202302/t20230224_11030713.html
U.S. Department of State: Secretary Antony J. Blinken at a Press Availability (March 20, 2023)
https://www.state.gov/secretary-antony-j-blinken-at-a-press-availability-ten/
Al Jazeera: Analysis: What China’s Saudi-Iran deal means for the Middle East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23/3/11/analysis-what-chinas-saudi-iran-deal-means-for-the-middle-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