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的沉默戰役:美國政府如何避開那場「必然」的經濟衰退

鮑爾的鷹派預言回望全球經濟的獨特韌性

· 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2年8月26日,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Jay Powell)在年度全球央行年會上發表了強硬談話,預示為抑制通膨將不惜引發經濟陣痛,此番言論隨即引發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普遍預期。然而,超過一年的時間過去,美國經濟展現了出乎意料的韌性,並未陷入預言中的衰退。本文將從專業翻譯官與政策分析的角度,剖析鮑爾當時的用詞邏輯,並深入探討美國經濟得以抵禦高強度升息週期的幾個關鍵支柱:後疫情時代異常充裕的民間儲蓄與持續的政府支出、勞動力市場因結構性轉變而維持的強勁態勢,以及企業部門與房地產市場在高利率環境下的特殊緩衝機制。筆者將藉由對這些結構性因素的解讀,分析這場被延遲或可能消弭的衰退背後,是哪些力量共同作用,以及潛藏於未來路徑上的諸多挑戰。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歷史的指針撥回到2022年那個炎熱的八月,懷俄明州傑克森霍爾(Jackson Hole)的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肅殺之氣。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The Federal Reserve)主席傑羅姆・鮑爾站在全球央行年會的講台上,他接下來的每一句話,都將透過無數的電波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牽動著全球市場最敏感的神經。作為一名專業的外交翻譯,筆者深知在這樣的高風險場合,每一個詞彙的選擇都等同於一次精密的政策宣示。

鮑爾當時的發言,堪稱是近代聯準會歷史上最為直白的鷹派宣言之一。他清晰地表示:「雖然更高的利率、更慢的增長與更疲軟的勞動市場狀況將會降低通膨,但它們也將為家庭與企業帶來一些痛苦。這些是降低通膨不幸的代價。」這段話語氣堅定,不帶一絲猶豫,它準確地向市場傳遞了一個訊息:聯準會為了抑制失控的通貨膨脹,已做好準備,願意承受一場經濟衰退作為必要的犧牲。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包括筆者在內,都解讀為這是政策制定者在引導市場預期,為即將到來的經濟寒冬預作準備。

隨後數月,《華爾街日報》的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經濟學家預測美國經濟將在未來一年內步入衰退。市場的悲觀情緒幾乎成為共識,金融機構與企業紛紛收緊信貸,調整投資策略,彷彿都在為一場無法避免的風暴尋找掩護。

然而,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那場被反覆預言的衰退,卻始終沒有到來。這不僅讓許多經濟學家感到意外,更迫使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傳統經濟模型在高壓環境下的有效性。資深經濟學家黛安・斯旺克(Diane Swonk)坦言:「我非常樂意為此前的錯誤判斷致歉。當你的預測是錯的,而經濟卻展現出更強的韌性時,那是一件美妙的事。」

那麼,那場被預言的衰退究竟去了哪裡?這背後並非單純的幸運,而是一系列在後疫情時代獨特的經濟、社會與政策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一場典型的經濟衰退,其觸發點通常源自三個循環:消費者支出下降,導致企業利潤縮減並裁員;或是企業率先裁員,削弱了民眾的消費能力,進而衝擊企業營運;再不然,則是某個關鍵產業(如房地產)的急遽降溫,並將寒氣傳導至整個經濟體系。但在聯準會於2022年3月啟動本輪激進的升息循環時,這三個領域的基礎異常穩固,並且至今依然保持著相當的強度。

消費者的堅實後盾:被低估的儲蓄與財政遺澤

剖析這股韌性的首要關鍵,在於消費者的支出能力。簡單來說,市場上流動的資金遠比預期的要多。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美國政府推行了數輪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方案,同時,由於封鎖與社交限制,民眾的消費活動大幅減少。這使得美國家庭累積了數兆美元的「超額儲蓄」。當經濟活動在2021年後重啟時,這些儲蓄便成為一股強大的消費動能,有效抵銷了高通膨對購買力的侵蝕。

此外,聯邦層級的刺激措施其影響力也持續發酵。許多在疫情期間撥付給州與地方政府的資金,在2022年至2023年間才真正轉化為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這些公共投資不僅創造了就業機會,也為相關產業鏈注入了穩定的需求,形成了一道抵禦經濟下行的防火牆。

勞動市場的結構性轉變:職位供給的持續與薪資的追趕

資金的充裕,也因為絕大多數人仍保有工作而得以延續。美國的失業率持續在疫情前的歷史低點徘徊,這反映了兩個深層的結構性現象。其一,是「嬰兒潮」世代的大規模退休潮。這波戰後出生的人口集中退出勞動力市場,縮減了勞動力的總體供給,從而緩解了就業市場的競爭壓力。

其二,則是職位空缺的數量仍然遠高於疫情前的水準。這意味著即使經濟增長放緩,企業對於勞動力的需求依然強勁。這種「事求人」的局面,賦予了勞動者更強的議價能力,也促使薪資持續增長。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出現在2023年7月,那是兩年來首次,美國的薪資增長速度正式超越了通膨率。這不僅意味著民眾的實質購買力開始回升,更為消費支出提供了最根本的支撐,有效阻止了經濟陷入「裁員—消費緊縮」的惡性循環。

與此同時,企業部門的體質也比過往的緊縮週期更為健康。許多大型企業在2020年至2021年的超低利率環境中,已透過發債鎖定了長期的低成本資金,或選擇大幅降低自身的負債水平。這使得它們在聯準會快速升息的過程中,受到的利息成本壓力相對較小,這也成為一道重要的緩衝,避免了企業因資金成本飆升而被迫進行大規模裁員。

房地產市場的「冰凍」異象:高利率下的鎖定效應

在聯準會歷次的升息週期中,房地產市場通常是最敏感、也最先受到衝擊的一環。其傳導機制相當直接:聯準會升息推高抵押貸款利率,購屋成本急劇增加,導致新屋銷售放緩,接著衝擊建築業、家具業以及所有相關的就業與消費。然而,這一次,這個傳統的傳導機制卻出現了「失靈」。

儘管抵押貸款利率飆升至二十年來的高點,新屋銷售的確有所放緩,但並未引發市場的連鎖崩盤。其背後的原因,在於一種被稱為「抵押貸款冬天」(mortgage winter)或「鎖定效應」(lock-in effect)的現象。數據顯示,超過90%的美國屋主,其現有的抵押貸款利率低於6%,更有超過60%的屋主,其利率甚至低於4%。

這意味著,對於絕大多數的既有屋主而言,若要在此刻換房,不僅要面對高昂的房價,更需承擔比過去高出一倍甚至更多的貸款利率。巨大的利差使得他們幾乎被「鎖定」在現有的房產中,不願出售。這導致二手房市場的供給極度稀缺,從而支撐了房價,避免了如2008年那樣的崩盤。可以說,這些屋主在無意中,集體對沖了高利率與高通膨的雙重衝擊,也意外地穩定了整個經濟體系中最脆弱的一環。

地平線上的陰霾:挑戰並未遠離

然而,我們必須在此提出警示。美國經濟在2022年至2023年所展現的韌性,不代表未來的道路將一帆風順。相反地,一些逆風正在形成,其力道不容小覷。

首先,曾經作為消費支柱的超額儲蓄正逐漸耗盡,許多家庭的財務緩衝已所剩無幾,同時,信用卡等消費者債務正在快速攀升。其次,一些突發事件的影響仍充滿不確定性,例如2023年好萊塢編劇與演員的大規模罷工,其對就業數據與整體經濟的全面影響,仍有待評估。最重要的是,通膨雖然已從高點回落,但距離聯準會2%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這意味著貨幣政策在短期內難以轉向寬鬆。

在最近一次的記者會上,鮑爾的用詞依然極其審慎。他小心翼翼地避開了「樂觀」這樣的字眼,只是表示「通往軟著陸的路徑是存在的」。作為一名長期觀察外交辭令的翻譯官,筆者認為,這恰恰反映了決策者當下的心境:他們意識到,經濟或許比想像中更有能力承受風暴,但前方的航程依然漫長且充滿變數。

結論而言,美國經濟之所以能夠推遲甚至可能避免一場廣泛預期的衰退,是源於後疫情時代一系列獨特條件的偶然交會:一筆龐大的民間儲蓄、持續的財政支持、因人口結構變遷而吃緊的勞動市場、以及因利率鎖定效應而「冰封」的房地產市場。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一套複雜的緩衝系統,化解了數十年來最強升息週期的初步衝擊。然而,當這些有利條件逐漸消退時,美國經濟真正的考驗,或許才正要開始。前方的路途,仍需以極度的審慎與理性來應對。

資料來源

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 Monetary Policy and Price Stability (Jerome H. Powell's 2022 Jackson Hole Speech)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speech/powell20220826a.htm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Economists in WSJ Survey Now See 63% Chance of Recession
https://www.wsj.com/articles/economists-in-wsj-survey-now-see-63-chance-of-recession-11665918915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Real Earnings News Release - July 2023
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archives/realer_08102023.htm

Reuters: US consumer spending slowing as excess savings depleted, SF Fed says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us-consumer-spending-slowing-excess-savings-depleted-sf-fed-says-2023-08-16/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The Mortgage Rate Lock-In Effect
https://www.stlouisfed.org/on-the-economy/2023/may/mortgage-rate-lock-in-effect

Associated Press: Hollywood strikes have cost California’s economy an estimated $5 billion, industry experts say
https://apnews.com/article/hollywood-strikes-writers-actors-economy-california-f050b4028a47833a6962306788b77051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Job Openings and Labor Turnover Survey News Release
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jolt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