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閱兵政治:中國軍工擴張下的戰略佈局與全球影響

從武器進口到出口大國,中國透過軍備發展重塑其國際版圖

· 權力結構-中國,戰爭與和平-印巴戰爭,權力結構-印太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5年5月,巴基斯坦聲稱其採購自中國的戰機,在印巴短暫的空中對峙中,成功擊落了印度的法製軍機,此一事件,再次將全球的目光聚焦於中國快速崛起的國防工業。這起未經證實的戰果,不僅是單純的軍事捷報,更成為北京數十年來致力於軍事現代化與武器出口戰略的縮影。從歷史上長期依賴蘇聯及俄羅斯軍備,到躋身全球前五大武器出口國,中國的轉變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躍進,其背後更深層的動機,也遠遠超越了單純的商業利益。

長期以來,解放軍的裝備以外購為主,特別是俄羅斯製的戰鬥機等核心裝備。然而,近二十年來,北京對國有及民營國防企業投入鉅額資金,其核心目標是實現「自力更生」。這項政策的根本邏輯在於,一個國家的軍隊若需仰賴外國供應鏈,其應對突發事件的反應速度、效率與效能都將受到嚴重制約。因此,建立一個能夠快速供應軍隊所需裝備的獨立國防工業體系,成為中國國家安全的基石。閱兵典禮,便成為了展示這份自主實力的最佳舞台。典禮上陳列的洲際彈道飛彈、超過百架的各式軍機與上萬名士兵,不僅是對內的民族自信心展示,更是對外,特別是向美國及其盟友傳遞一個明確的訊息:中國已具備先進的軍事能力,並且有決心透過這份力量,來實現其戰略目標。

然而,儘管中國的武器出口額顯著增長,其在全球軍火市場所佔的份額擴張卻不如預期。分析指出,中國的軍備客戶群體相對有限,主要集中在那些因政治或經濟因素,而無法從西方國家獲得軍備的「全球南方」國家。中國武器的吸引力在於其相對低廉的價格、多樣化的產品線(從無人機到飛彈系統),以及較少的政治附加條件。更重要的是,北京提供了極具彈性的支付方式,允許客戶以礦產、能源或其他資源來換取軍事裝備。這種模式使其能夠在成熟的歐美軍火市場之外,開拓出獨特的利基市場。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歷史的鏡頭拉遠,觀看一個國家的崛起時,其軍隊的步伐與武器的轟鳴,往往是最清晰的註腳。它們不僅僅是鋼鐵與硝煙的集合,更是國家意志、科技實力與國際雄心的具體展現。2025年5月,一則來自南亞次大陸的消息,再次為這段觀察提供了新的素材:在巴基斯坦與印度的短暫空中對峙中,伊斯蘭堡方面宣稱,其裝備的中國製戰機擊落了新德里所部署的法製軍機。儘管事件的真相仍眾說紛紜,缺乏決定性的證據,但它已然像一顆投入國際政治湖泊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這不僅僅是一次局部衝突的戰術紀錄,更象徵著中國在全球國防工業版圖中,從一個昔日的追隨者,逐漸轉變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參與者,甚至是規則的挑戰者。

這場未經證實的空戰捷報,成為北京數十年來國防自主與軍備出口戰略最生動的廣告。它所揭示的,是一個國家如何從昔日仰賴外國技術輸入,一步步走向建立獨立且全面的國防工業體系的漫長道路。這條路的起點,源於一種深刻的戰略不安全感。在過往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武器庫中,充斥著來自蘇聯及後續俄羅斯的裝備。這種依賴,對於一個追求完全主權與戰略自主的大國而言,無疑是個潛在的制約。任何地緣政治的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關鍵技術與零件的供應中斷,從而影響軍隊的戰備狀態與反應能力。

於是,「自力更生」成為了中國軍工發展的核心指導原則。北京深知,真正的國家安全,不僅僅在於擁有多少軍隊,更在於能否自主地為這些軍隊提供持續、可靠且先進的裝備。近二十年來,中國以前所未有的決心與規模,向國有及私營國防企業投入了鉅額的資源。這項龐大的投資,目標不僅是模仿或逆向工程,而是要建立一個從基礎研究、材料科學,到系統整合與尖端武器製造的完整產業鏈。其根本邏輯在於,若一支軍隊的命脈掌握在他人手中,那麼它在任何潛在衝突中,快速、有效應對的能力都將大打折扣。

而閱兵,便成為了展示這份「自力更生」成果最華麗的舞台。在天安門廣場前,當東風系列洲際彈道飛彈車隊緩緩駛過,當殲-20隱形戰機呼嘯著劃過天際,這不僅僅是一場為了紀念特定歷史事件的儀式,更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戰略溝通。它向國內民眾展示國家的強盛,凝聚民族自信;同時,也向全世界,特別是向華盛頓及其在亞太地區的盟友,傳遞一個清晰而有力的訊息:「中國已經是一個擁有先進軍事實力的國家,並且有能力、有意志去運用這份力量,來捍衛與實現其核心戰略利益。世界,必須嚴肅對待。」這是一種不言而喻的力量展示,一種超越外交辭令的國家表態。

然而,從一個武器的製造者到一個成功的出口者,是兩段截然不同的旅程。儘管中國在閱兵式上展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軍事硬體,並成功躋身全球前五大武器出口國之列,但其在全球軍火市場的擴張之路,卻並非一帆風順。數據顯示,儘管在2020至2024年間,中國的武器進口量持續下降,達到了歷史低點,但其出口市場的份額增長卻出現了瓶頸。這背後反映出一個結構性的困境:中國的軍備客戶群體,有其明顯的局限性。

中國武器的主要買家,大多集中在「全球南方」的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選擇中國製的武器,其背後有多重因素的考量。首先是價格。相較於動輒天價的歐美先進武器系統,中國提供了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這對於國防預算有限的國家而言,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其次是產品的多樣性。中國的軍工體系如今能夠提供涵蓋海、陸、空、天的全方位產品線,從基礎的輕武器、無人機,到相對複雜的飛彈系統與軍用直升機,能夠滿足不同層級客戶的需求。

更為關鍵的是,中國在武器出口上附加的政治條件,遠比西方國家寬鬆。它不像美國那樣,會對武器的最終用途進行嚴格的限制與監管。這種「不干涉」的姿態,對於一些面臨內部衝突或地緣政治壓力,且不願受制於西方的國家而言,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此外,北京在交易方式上展現了高度的靈活性。傳統的貨幣交易之外,中國非常擅長運用「資源換裝備」的模式,允許客戶以其豐富的礦產、石油、天然氣或其他大宗商品來支付軍購費用。這種創新的交易模式,為那些缺乏硬通貨,但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國家,打開了一扇獲取現代化軍備的大門。

然而,正是這些優勢,反過來也揭示了中國軍火出口的內在天花板。它很難打入那些擁有成熟國防工業基礎,並且長期採購歐美裝備的「成熟市場」。在這些國家眼中,中國的武器系統在技術成熟度、實戰經驗與全壽期保障等方面,仍然與西方頂尖產品存在差距。長久以來,國際市場普遍存在一種看法,即中國製的武器,在品質與性能上,仍遜於西方對手。儘管這種看法可能帶有偏見,但它確實影響了潛在買家的決策。許多防務專家指出,中國的武器系統大多未經高強度實戰的檢驗,其在複雜電磁環境下的可靠性與戰場生存能力,仍是一個未知數。

更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出口的武器版本,在技術規格與性能上,與其自用的裝備存在「代差」。這是一種常見的國際軍售慣例,即便是美國,其出口的F-35戰機與自用版本在軟硬體上也有所區別。但對於中國而言,這種差異可能會加劇外界對其產品質量的疑慮。儘管如此,我們也必須看到,隨著過去二十年中國國防科技的不斷進步,其出口武器的質量也在同步提升。2025年5月印巴之間的空中摩擦,無論真相如何,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中國武器不行」的傳統觀念。它提醒著世界,隨著技術的迭代,中國製武器的性能正在穩步追趕,即便尚未全面超越西方頂尖水平,但在特定領域與特定場景下,已具備相當的競爭力。

最終,要理解中國的武器出口戰略,我們不能僅僅將其視為一門生意。如果說資金是這盤棋局的一部分,那麼影響力,無疑是其更深遠的追求。對北京而言,軍售從來都不只是為了賺取外匯,它更是一種建立與深化戰略夥伴關係、投射地緣政治影響力的重要工具。

當中國透過軟性貸款的方式,向柬埔寨出口直升機時,其目的顯然不是為了那筆貸款的利息收入。真正的目標,是透過這種軍事合作,在該國建立起長期的戰略與外交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可以在未來的國際事務中,轉化為外交上的支持、戰略要地的使用權,或是在區域組織中的同盟立場。每一筆軍售訂單,都像是在對方國家的政治與軍事精英階層中,埋下了一顆親善的種子,並建立起一套依賴於中國技術標準與後勤保障的體系。這是一種無形的權力,一種能夠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的戰略資產。

因此,從北京的視角來看,閱兵與軍售,是一體兩面的戰略工具。閱兵是對全球,特別是競爭對手發出的威懾信號,展示其硬實力;而軍售,則是對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發出的合作邀請,藉此擴展其影響力網絡。前者是「秀肌肉」,後者是「交朋友」。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中國重塑國際秩序、爭取更大話語權的宏大目標。

這條道路依然充滿挑戰。技術上的追趕、市場的開拓、以及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地緣政治風險,都將是北京未來必須面對的課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已經成功地將其國防工業,從一個單純的防衛工具,轉變為一個實現其全球抱負的關鍵槓桿。世界各國,無論是夥伴還是對手,都必須重新評估、理解並適應這個由中國軍工崛起所帶來的新現實。

資料來源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Trends in International Arms Transfers, 2023
https://www.sipri.org/publications/2024/sipri-fact-sheets/trends-international-arms-transfers-2023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China’s Military-Civil Fusion Strategy
https://www.csis.org/analysis/chinas-military-civil-fusion-strategy

Reuters:China's military might on display at National Day parade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idUSKBN1WH05A/

The Diplomat:Assessing China’s Arms Exports
https://thediplomat.com/2024/03/assessing-chinas-arms-exports/

Defense News:What did Pakistan use to shoot down Indian aircraft? It’s a mystery.
https://www.defensenews.com/air/2019/03/06/what-did-pakistan-use-to-shoot-down-indian-aircraft-its-a-mystery/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China’s Arms Sales
https://www.cfr.org/report/chinas-arms-sales

Financial Times:China’s military machine: how Beijing became a world-class arms maker
https://www.ft.com/content/10207398-e712-11e9-9743-db5a370481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