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茲卡病毒為全球衛生緊急事件,應對與新生兒缺陷的關聯

記取伊波拉教訓,重拾領導力的先發制人

· 國際組織-聯合國,世界與災難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6年2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陳馮富珍(Margaret Chan)在日內瓦總部宣布,將由蚊蟲傳播的茲卡病毒(Zika virus)及其相關的神經系統併發症,特別是與新生兒小頭畸形(microcephaly)的異常聚集,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這是WHO所能發出的最高級別警報,也是繼2009年H1N1流感、2014年小兒麻痺症和2014年伊波拉疫情後,該組織第四次動用此一機制。這項決定,是基於一個獨立專家委員會的建議,旨在動員全球性的研究、資金與協調行動,以應對這場在拉丁美洲迅速蔓延、並帶來潛在毀滅性後果的疫情。與以往的緊急事件不同,此次的核心威脅並非病毒本身的高致死率,而是其與巴西及其他地區數千例新生兒嚴重腦部發育缺陷之間日益明顯的、令人不安的科學關聯。

茲卡病毒的威脅,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從一個幾乎無人知曉的醫學名詞,演變為一場席捲西半球的公共衛生風暴。該病毒最早於1947年在烏干達的茲卡森林中被發現,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它僅被視為一種能引起輕微發燒、皮疹和關節疼痛的地區性病毒,其症狀溫和,通常在數日內即可自癒,因而長期未受到國際衛生界的高度重視。然而,自2015年5月巴西首次確認本土傳播病例以來,病毒便藉由其高效的傳播媒介—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在缺乏免疫力的廣大人口中爆炸性傳播。到2016年初,已有超過20個美洲國家和地區報告了茲卡病毒的活躍傳播。真正拉響全球警報的,是2015年下半年來自巴西東北部地區的數據。當地衛生官員注意到,在茲卡疫情爆發約九個月後,新生兒小頭畸形的病例數量出現了異常的、超過二十倍的驚人增長。小頭畸形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疾病,患兒的頭圍遠小於正常標準,通常伴隨著嚴重的腦部發育不全與終身殘疾。儘管當時科學上尚未完全證實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但強烈的時空關聯性,已足以讓科學家與公共衛生專家相信,這絕非偶然。

世界衛生組織此次的果斷行動,被廣泛解讀為其在經歷了2014年西非伊波拉疫情應對遲緩的慘痛教訓後,一次旨在重塑其全球公共衛生領導者形象的關鍵舉措。在伊波拉危機初期,WHO因官僚拖沓、未能及時宣布PHEIC而備受抨擊,被指責錯失了將疫情控制在萌芽階段的黃金窗口。記取了這一教訓,WHO此次在茲卡與小頭畸形之間的科學證據鏈尚未完全閉合的情況下,便選擇了「預防原則」,採取了最為有力的應對姿態。PHEIC的宣布,將有助於打破各國間的協調壁壘,加速診斷試劑、疫苗與治療方法的研究進程,並為受影響國家提供國際技術與資金支持,以加強對埃及斑蚊的控制。這場危機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挑戰了傳統公共衛生應對的預設模式—其主要威脅並非來自於病毒本身對受感染者造成的直接致命性,而是來自於它對下一代所構成的、潛在的、災難性的神經系統損害—從而將一場傳染病疫情,轉化為一場深刻的社會與倫理危機,特別是在那些嚴格限制墮胎的拉丁美洲國家,對女性的生育權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16年2月1日,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總部,一場緊急委員會會議的結論,將一種在數月前還默默無聞的病毒,推上了全球公共衛生議題的風口浪尖。WHO總幹事陳馮富珍正式宣布,茲卡病毒及其相關的神經系統併發症,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這項決定,標誌著國際社會對這場在美洲大陸迅速蔓延的疫情,從被動觀察轉向了主動出擊的戰略轉折點。這不僅是對一種新興傳染病的宣戰,更是WHO在經歷了伊波拉危機的慘痛教訓後,一次自我救贖式的行動。

茲卡病毒,一種主要由埃及斑蚊傳播的蟲媒病毒,其本身對大多數感染者的威脅並不大。約80%的感染者甚至沒有任何症狀,其餘出現的症狀也多為輕微的發燒、皮疹、結膜炎和肌肉酸痛,通常在一週內自行痊癒。然而,讓全球衛生官員夜不能寐的,是該病毒與兩種嚴重神經系統疾病之間日益浮現的魔鬼關聯:在成人中,它被懷疑是導致格林-巴利綜合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一種罕見的急性神經病變)病例增加的原因;而更令人恐懼的是,它被強烈懷疑能穿過胎盤屏障,攻擊發育中的胎兒大腦,導致新生兒出現小頭畸形及其他嚴重的先天性腦部缺陷。

這場危機的核心,在巴西。自2015年5月該國確認首例茲卡病例以來,疫情迅速席捲全國。同年10月,巴西衛生部首次注意到,東北部地區的新生兒小頭畸形病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爆炸性增長。在以往,巴西全國每年報告的小頭畸形病例僅約150例,但到2016年1月底,疑似與茲卡病毒相關的病例已飆升至超過4000例。無數家庭的希望,在嬰兒出生的那一刻,變成了終身的絕望。儘管科學家們仍在爭分奪秒地尋找確鑿的因果證據,但巴西衛生研究人員已在死亡畸形胎兒的腦組織中、在新生兒的羊水裡,都檢測到了茲卡病毒的存在。證據鏈雖未完整,但其指向性已不容忽視。

伊波拉的陰影:一次旨在避免重蹈覆轍的決策

WHO此次宣布PHEIC的決策速度與果斷性,與其在2014年應對西非伊波拉疫情時的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而這種對比絕非偶然。在伊波拉疫情初期,儘管無國界醫生等一線組織已在2014年3月發出警報,但WHO直到同年8月才正式宣布其為PHEIC。這五個月的延誤,被一份由獨立專家小組事後發布的調查報告嚴厲批評為「一系列的疏忽」,是導致疫情從一場可控的地區性爆發,演變為一場造成超過一萬一千人死亡的全球性人道主義災難的關鍵因素之一。報告直指WHO內部的官僚文化、資金短缺以及未能有效挑戰成員國政府的政治敏感性,使其在全球衛生安全體系中扮演的「哨兵」角色嚴重失職。

這份報告的結論,無疑給WHO的信譽與領導力帶來了沉重打擊。因此,面對茲卡病毒這一全新的、充滿不確定性的威脅,陳馮富珍及其領導團隊顯然決心不再重蹈覆轍。她在宣布PHEIC的記者會上坦言,專家委員會的共識是,茲卡與小頭畸形之間的因果關係雖未被科學證實,但其可能性「極高」。在這種情況下,「等待確鑿的科學證據,可能會讓後果變得無法挽回」。這是一種基於預防原則的決策,旨在搶在危機全面失控之前,動員起有效的國際應對。

PHEIC的宣布,具有實質性的催化作用。它將授權WHO總幹事向全球發布臨時建議,協調各國的應對措施,如加強監測、統一病例定義、分享研究數據等。更重要的是,它向全球的研究機構、疫苗開發商和捐助方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引導科研資源優先投入到茲卡病毒的快速診斷試劑、治療藥物與疫苗的研發上。同時,它也為受影響國家請求國際援助、獲取緊急資金提供了正當性與便利。

多重戰線的挑戰:從蚊蟲控制到倫理困境

應對茲卡病毒,是一場需要在多個戰線上同時展開的複雜戰爭。

第一戰線:病媒控制。 茲卡病毒的主要傳播者—埃及斑蚊,是人類公共衛生領域一個狡猾而頑固的對手。它同時也是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和黃熱病的傳播媒介。與許多在夜間活動的蚊子不同,埃及斑蚊主要在白天叮咬人類,使得傳統的蚊帳防護效果大打折扣。它高度適應城市環境,能夠在任何微小的積水中(如廢棄的輪胎、花盆托盤、堵塞的排水溝)繁殖,這使得在人口稠密的貧民窟地區,徹底清除其滋生源成為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大規模噴灑殺蟲劑的效果,也因蚊蟲日益增強的抗藥性而受到限制。為此,科學家們正在探索更具創新性的方法,例如釋放經過基因改造的「不育」雄蚊,或感染了能抑制病毒複製的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的蚊子,以期從根本上壓制蚊媒的種群數量。

第二戰線:科學研究。 儘管PHEIC的宣布將加速研究進程,但挑戰依然巨大。首先是診斷,茲卡病毒的症狀與登革熱、基孔肯雅熱極為相似,且病毒在血液中的存在時間很短,這使得準確的即時診斷變得非常困難。開發一種廉價、快速且可靠的診斷試劑盒是當務之急。其次是疫苗,儘管已有多個研究團隊投入研發,但一支疫苗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通常需要數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對於正在育齡期或計劃懷孕的女性而言,這是一個過於漫長的等待。

第三戰線:社會與倫理。 茲卡疫情對社會層面的衝擊,或許比病毒本身更為複雜和棘手。在疫情最嚴重的拉丁美洲,天主教會的影響根深蒂固,絕大多數國家對墮胎有著極其嚴格的法律限制,甚至完全禁止。在此背景下,多國政府(如薩爾瓦多、哥倫ビア)向女性發出了「推遲懷孕一至兩年」的官方建議。然而,這種建議在缺乏普及的避孕措施和性教育的地區,被許多女權組織批評為不切實際,是將防疫的全部責任轉嫁給女性。對於那些已經懷孕並可能感染了茲卡病毒的婦女而言,她們被迫面臨一個殘酷的抉擇:在法律與信仰的雙重壓力下,生下一個可能患有嚴重終身殘疾的孩子。這場疫情,因此意外地成為一場關於女性身體自主權、生育權與公共衛生政策之間關係的激烈辯論的催化劑。

此外,即將於2016年8月在里約熱內盧舉辦的夏季奧運會,也為這場危機增添了額外的複雜性。巴西政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需要在短短數月內,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十萬運動員、官員和遊客證明,他們有能力控制疫情,確保奧運會的安全。一場大規模的滅蚊行動已在里約展開,但其成效仍有待觀察。茲卡病毒,這個曾經無人問津的微生物,如今已成為考驗全球衛生安全體系、挑戰科學研究速度、並觸動社會倫理神經的一場全面危機。

資料來源

Reuters: WHO declares Zika virus a global health emergency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health-zika-who-idUSKCN0VB22U2016020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WHO statement on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2005) (IHR 2005) Emergency Committee on Zika virus and observed increase in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neonatal malformations
https://www.who.int/news/item/01-02-2016-who-statement-on-the-first-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health-regulations-(2005)-(ihr-2005)-emergency-committee-on-zika-virus-and-observed-increase-in-neurological-disorders-and-neonatal-malformations

The New York Times: W.H.O. Declares Zika Virus a Global Health Emergency
https://www.nytimes.com/2016/02/02/health/zika-virus-world-health-organization.html

The Guardian: Zika virus: WHO declares globa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6/feb/01/zika-virus-who-declares-global-public-health-emergency

BBC News: Zika virus: WHO declares global emergency
https://www.bbc.com/news/health-35459397

The Lancet: Zika virus: a new global threat to health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6)00220-5/fulltext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About Zika Virus
https://www.cdc.gov/zika/about/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