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索上的飛行:美國聯準會的「軟著陸」挑戰

貨幣政策、經濟運氣與無法預測

· 權力結構-美國,金融經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底,隨著美國聯準會(Fed)連續第三次會議決定將利率維持在22年來的高點,並暗示升息週期可能結束,全球金融市場開始熱烈討論一個經濟學中最令人嚮往卻又極其罕見的場景:「軟著陸」(Soft Landing)。此概念意指中央銀行在成功將失控的通膨率拉回其2%的政策目標時,能夠避免引發經濟衰退或失業率大幅攀升。為對抗一度飆升至9%以上的四十年來最高通膨,聯準會自2022年起採取了激進的升息手段。然而,升息這項工具猶如一柄重鎚,雖能有效抑制經濟過熱,卻也極易因力道過猛而導致經濟硬著陸。當前情勢的獨特性在於,它與歷史上最常被引用的1994-95年軟著陸案例有著根本不同:當時的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是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通膨成為問題前為經濟降溫;而今日的聯準會,則是在高通膨已成事實後試圖力挽狂瀾,這是一項史無前例的挑戰。儘管目前通膨已降至3.1%,失業率保持穩定,但能源價格波動、消費者行為的不可預測性以及聯準會自身過度緊縮的風險,都使這趟航程依然充滿變數。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經歷了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劇烈的動盪之後,人們的目光如今高度聚焦於美國聯邦儲備系統—這個全球最有權力的中央銀行—正試圖完成的一項近乎於經濟學神話的高難度操作。它被稱為「軟著陸」,一個在財經詞彙中代表著「經濟極樂世界」(economic nirvana)的狀態。這猶如駕駛一架龐大的飛機,在經歷了劇烈的高空亂流後,平穩地降落在跑道上,沒有顛簸,沒有損傷。然而,歷史告訴我們,這樣的完美降落,少之又少。

「軟著陸」的理想與「鈍器」的現實

所謂的「軟著陸」,其核心定義是,中央銀行能夠透過其貨幣政策工具,將高於目標的通貨膨脹率成功壓制下來(聯準會的目標是2%),同時又不會對經濟造成重大衝擊,也就是避免引發經濟衰退或導致失業率顯著上升。

為了給一度飆升至9%以上的通膨烈火降溫,聯準會自2022年3月起,啟動了一輪數十年來最為激進的升息週期,將聯邦基金利率從接近零的水平,一路推升至22年來的最高點。升息,是聯準會對抗通膨最主要的武器。然而,經濟學家們普遍同意,升息是一個「鈍器」(blunt instrument)。它不像外科手術刀那樣可以精準切割,更像是猛力踩下汽車的煞車,而非輕柔地點煞。當你猛踩煞車時,雖然車速降下來了,但車內的某些東西,甚至車輛本身,都有可能因此而損壞。整個市場最深層的憂慮便在於此:在聯準會猛力抑制通膨的過程中,經濟體系的某個脆弱環節是否會突然斷裂。

歷史的迴響與截然不同的挑戰

每當論及軟著陸,人們總會回溯至1990年代中期,由時任聯準會主席艾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所主導的經典案例。在1994年至1995年間,聯準會為應對當時看似過熱的經濟,將利率從3%迅速提升至6%。最終,通膨和失業率雙雙下降,經濟持續增長,成就了一次完美的軟著陸。

然而,將今日的情境與當年類比,會忽略一個根本性的差異。1990年代中期的聯準會,是在通膨尚未構成嚴重問題時,採取了「先發制人」(preemptive strike)的策略,目的是預防經濟走向不可持續的過熱。而今日的聯準會面臨的,是一個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局面:它試圖在經歷了一段極高通膨之後,才著手讓經濟軟著陸。聯準會主席傑洛姆·鮑爾(Jerome Powell)自己也承認,後疫情時代的特殊情況,為實現這一目標創造了一線可能,因為當前的通膨很大程度上源於供應鏈中斷等特殊因素,而非傳統的需求過熱。

未知航程上的多重亂流

儘管截至2023年底的數據令人鼓舞—通膨已顯著降溫至3.1%,失業率也維持在3.7%的低位—但宣告成功還為時過早。這趟飛行的航道上,依然佈滿了各種可見與不可見的亂流。

首先是外部衝擊的風險。 全球地緣政治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進而重新點燃通膨的火焰。這是聯準會無法掌控的變數。

其次是內部需求的不可預測性。 消費者支出是美國經濟的最大引擎。疫情期間被壓抑的需求,在解封後一度以驚人的力道釋放,甚至出現了所謂「泰勒絲和碧昂絲經濟學」(人們願意為演唱會等體驗性消費一擲千金)。但誰也無法預測,這種消費熱情何時會突然冷卻。一旦消費者信心動搖,認為就業市場不再穩固而開始縮減開支,經濟便可能迅速失速。

最後,也是最大的威脅,來自於聯準會自身。 貨幣政策的效果存在著漫長且可變的「滯後性」(lag)。這意味著,今天的升息決策,其對經濟的全部影響可能在幾個月甚至一年後才會完全顯現。聯準會當前正面臨著最艱難的判斷:他們是否已經做得足夠了?如果他們將高利率維持得「過久、過緊」(too tight for too long),就可能在通膨已被馴服後,無謂地將經濟推入衰退的深淵。

正是出於這種考量,聯準會選擇了進入「觀望模式」(wait and see mode)。他們暫停了升息的腳步,但小心翼翼地避免過早宣布「任務完成」。因為一旦過早宣告勝利,而通膨卻意外重燃,他們將不得不重啟升息,這不僅會嚴重打擊其信譽,更會對經濟造成二次傷害。

一場融合了技巧與運氣的豪賭

最終,軟著陸的實現,與其說是一門科學,不如說是一門藝術,一場融合了政策技巧與純粹經濟運氣的艱難平衡。正如一位經濟學家所言,經濟不像飛機,它不會「降落」後就停滯不前;它是一個永遠在增長或收縮的動態系統。即便達成了軟著陸的狀態,如何將經濟維持在那種精妙的平衡中,又是另一個巨大的挑戰。

聯準會的歷史性豪賭仍在繼續。目前的跡象顯示,他們可能正走在一條通往成功的狹窄路徑上。但前方航程依然未知,任何一次意外的氣流,都可能讓這架力求平穩的飛機再次劇烈搖晃。全世界都在屏息以待,觀看這場21世紀以來最受矚目的貨幣政策實驗,最終將迎來怎樣的結局。

資料來源

The Federal Reserve: Summary of Economic Projections - December 13, 2023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monetarypolicy/fomcprojtabl20231213.htm

The New York Times: The Fed’s Big Question: Has It Done Enough, or Too Much?
https://www.nytimes.com/2023/12/12/business/economy/fed-interest-rates.htm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ed Holds Rates Steady, Sees Three Cuts in 2024
https://www.wsj.com/articles/fed-holds-rates-steady-sees-three-cuts-in-2024-e4a05a10

Associated Press: The Fed is set to keep its key rate steady and signal that its inflation fight is likely over
https://apnews.com/article/federal-reserve-interest-rates-inflation-economy-powell-520e550e5881e7d23f5b72e0a248f220

Reuters: Fed's 'soft landing' hopes brighten, but can it stick the landing?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us/feds-soft-landing-hopes-brighten-can-it-stick-landing-2023-12-14/

Brookings Institution: What is a “soft landing”?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what-is-a-soft-landing/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IIE): The US economy's soft landing is a model for Europe
https://www.piie.com/blogs/realtime-economics/us-economys-soft-landing-model-eur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