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與火共存之道:冰島火山裂縫噴發,國家災防與能源政策的深度考驗

地熱共生下的生存挑戰與能源轉型的根本性思辨

· 權力結構-歐洲,能源-海洋、地熱、生質能源,能源-要聞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12月18日晚間,冰島西南部雷克雅內斯半島的斯瓦特森基(Svartsengi)火山系統甦醒,一道長達四公里的熾熱裂縫劃破了凜冬的永夜,迫使鄰近的格林達維克(Grindavik)漁鎮居民全數撤離。此次噴發屬於「裂縫式噴發」,熔岩自地表裂隙中相對平緩地湧出,雖未如好萊塢電影中火山爆發般劇烈,其高流動性的岩漿卻對基礎設施構成直接而嚴峻的威脅,包括重要的地熱發電廠與世界知名的藍湖溫泉。冰島,這座坐落於歐亞與北美兩大板塊交界處的島嶼,其火山活動是地質宿命,卻也是國家發展的基石。冰島當局長年致力於火山活動的監測與預警,此次精準的撤離行動展現了其災防體系的成熟。然而,事件也突顯了冰島在利用地熱能源實現近乎完全的能源自主背後,所必須承擔的固有風險。這場大自然的展演,不僅是對冰島應急管理能力的壓力測試,更迫使我們深思,人類在追求與自然共生的永續發展模式時,應如何權衡其所帶來的利益與潛在的代價。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北國的深冬被無盡的黑夜籠罩,一道撕裂凍土的火光,在冰島的雷克雅內斯半島(Reykjanes Peninsula)燃起,為這片靜謐的土地帶來了騷動與不安。這不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而是一場醞釀已久的、源自地球深處的必然。筆者認為,這場噴發不僅是地質學上的壯觀景象,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冰島這個國家與自然力量之間,那種既脆弱又堅韌的共生關係。

時間回到2023年12月18日晚間約10時17分,在經歷了數週頻繁的地震活動後,斯瓦特森基(Svartsengi)火山系統終於按捺不住其躁動的能量。地面應聲裂開,一道長達近四公里的火紅裂縫噴湧出巨量的熔岩,將夜空染成一片詭譎的橘紅色。岩漿泉的高度一度達到百米,熾熱的河流以驚人的速度向四周漫延。與大眾認知中那種伴隨著巨大爆炸與火山灰的錐狀火山噴發截然不同,這次冰島上演的是一場典型的「裂縫式噴發」(Fissure Eruption)。

從地質學的角度分析,裂縫式噴發的視覺衝擊或許不如從單一火山口爆發的史特龍布利式(Strombolian)或培雷式(Peléan)噴發,其熔岩的黏稠度較低,流動性極強,能夠迅速覆蓋廣大的地表。岩漿並非從一個中央管道向上噴發,而是沿著地殼的脆弱線—斷層與裂隙—滲出。冰島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這類地質活動的溫床。它恰好坐落於大西洋中洋脊之上,這裡是歐亞板塊與北美板塊相互分離的邊界。隨著板塊以每年約兩公分的速度分離,地函中的岩漿得以湧升至地表,塑造了冰島獨特的地貌,也使其成為全球火山活動最頻繁的地區之一。冰島全國擁有超過30個活火山系統,而雷克雅內斯半島在沉寂了近八百年之後,於近年再度進入了一個活躍期。這意味著,我們今日所見證的,可能僅僅是一個將持續數十年甚至數個世紀的地質新紀元的序幕。

此次噴發對人類社會最直接的衝擊,體現在對格林達維克(Grindavik)這座擁有約四千名居民的漁鎮的威脅。早在11月初,冰島氣象局(Icelandic Meteorological Office)便已偵測到密集的地震群與地表變形,研判地下有岩漿貫入,並發布了高度預警。基於精準的科學監測數據,當局果斷下令全鎮居民強制撤離,此舉無疑是避免人命傷亡的關鍵決策。這充分展現了冰島在長期與火山共存的歷史中,所發展出的一套成熟、高效的災害應變與預警體系。從火山學家的監測分析,到民防單位的疏散規劃,再到民眾的配合,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國家級災防體系的韌性。

然而,威脅並未因人員的撤離而解除。除了格林達維克鎮本身,噴發地點周邊還坐落著攸關國家命脈的重要基礎設施。其中之一,便是斯瓦特森基(Svartsengi)地熱發電廠,它為整個半島超過三萬名居民提供電力與熱水。另一個則是聞名全球的觀光景點—藍湖溫泉(Blue Lagoon),每年吸引著數十萬遊客。為了保護這些設施,冰島政府與工程團隊與時間賽跑,在預測的熔岩流路徑上,緊急修築了巨大的土石防禦壩。這是人類利用工程技術,試圖在大自然壓倒性的力量面前,爭取一線生機的努力。此舉的核心,反映了冰島在國家發展策略上的一項根本性權衡:如何在地質最活躍、風險最高的地方,建設並保護其賴以為生的關鍵基礎設施。

這便引出了更深層次的政策分析。冰島的國家形象與經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獨特的火山地質之上的。這個國家幾乎百分之百的電力來自於再生能源,其中地熱發電佔了約四分之一,其餘則為水力發電。這種潔淨的能源結構,使冰島在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上,佔據了道德與技術的制高點,更讓其人民無需依賴進口化石燃料,便能以低廉的成本獲得暖氣與電力,安然度過漫長的極地寒冬。正如受訪的冰島專家所言,他們為國家建設性地利用火山資源而感到自豪。

但這份自豪的背後,是與風險的共舞。為了最大化地熱能的利用效率,發電廠與相關管線設施必須盡可能地靠近熱源,也就是火山系統本身。這種佈局在平靜時期是經濟高效的,但在火山活躍期,則無異於將國家的能源心臟暴露在最前線的砲火之下。此次事件迫使冰島的決策者重新審視其國土規劃與能源基礎設施的脆弱性。未來的發展,是否應當考慮更分散式的能源佈局?在選址新的發電設施或擴建城鎮時,火山風險評估的權重是否需要進一步提高?這些不僅是工程技術問題,更是關乎國家長期安全的戰略抉擇。

從更廣闊的視角觀察,冰島的處境是全人類在面對自然時的一個縮影。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震動與噴發,都在提醒著我們,人類的文明與科技,在行星尺度(planetary-scale)的力量面前,依然渺小。但冰島的應對方式,也展現了人類的智慧與韌性。他們並未因火山的威脅而選擇逃離,而是透過科學研究、嚴密監測與務實的工程防禦,找到了一條與之共存的道路。這種務實而堅毅的態度,或許是所有面臨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地震等自然挑戰的國家,可以借鑒的經驗。

最終,熔岩的流動會停止,滾燙的岩石會冷卻,新的地貌將會形成。格林達維克的居民或許能重返家園,藍湖的溫泉也可能再次升起氤氳的霧氣。但這道烙印在大地上的裂痕,將會長久地留在冰島的國家記憶之中。它不僅是一次自然災害,更是一堂深刻的國家級公共政策課程,主題是風險、是韌性,更是關於一個民族如何在變動不居的星球上,找到自身永續生存的定位。

資料來源

Icelandic Meteorological Office: The eruption has started
https://en.vedur.is/about-imo/news/the-eruption-has-started

Reuters: Volcano erupts in Iceland near Grindavik after weeks of earthquake activity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iceland-volcano-erupts-after-weeks-heightened-seismic-activity-2023-12-18/

The Guardian: Iceland volcano erupts on Reykjanes peninsula after weeks of activity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3/dec/18/iceland-volcano-erupts-reykjanes-peninsula-weeks-activity

Associated Press: A volcano in Iceland has erupted after weeks of intense earthquake activity
https://apnews.com/article/iceland-volcano-eruption-grindavik-reykjanes-efa7378f81ad457229792518f972b91c

BBC News: Iceland volcano: Eruption begins on Reykjanes peninsula after weeks of quakes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67756413

National Geographic: Volcano erupts in Iceland, unleashing a 2-mile-long fountain of fire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science/article/volcano-erupts-in-iceland-unleashing-fountain-of-fire

The New York Times: Volcano Erupts in Iceland After Weeks of Warnings
https://www.nytimes.com/2023/12/18/world/europe/iceland-volcano-eruption-grindavi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