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2月6日凌晨,一場芮氏規模7.8的毀滅性強震,在土耳其與敘利亞邊境地區的地底深處撕開了一道長達百餘公里的口子。這場百年未見的強震,加上九小時後發生的另一場規模7.5的餘震,共同構成了一場複雜而致命的雙重打擊,其釋放的能量,據專家評估,堪比1980年聖海倫火山的猛烈噴發。這場天災的發生,從地球科學的角度來看,具有其必然性。震央所在的東安納托力亞斷層,正位於安納托力亞、阿拉伯與非洲三大板塊的交會之處,是一個地質活動極為活躍與複雜的區域。阿拉伯板塊持續向北推擠,迫使較小的安納托力亞板塊向西「逃逸」,這種板塊間的水平錯動,在地表形成了「走滑斷層」。數百年來積累的應力,在2月6日這天瞬間釋放,造成了劇烈的地表搖晃。此次地震的破壞力之所以如此巨大,另一關鍵因素在於其震源深度極淺,僅約18公里,使得地震波能夠以最小的能量衰減,將毀滅性的力量直接傳遞至地表。
然而,將這場自然災害演變成一場數萬人罹難的人道主義災難的,卻不僅僅是地質因素。當板塊運動的必然性,與長期的制度失靈和政治沉痾交會時,悲劇的規模便被不成比例地放大。在土耳其,儘管該國在1999年伊茲米特大地震後,已制定了現代化的建築抗震規範,但此次震災中大量建築物「鬆餅式」的垂直坍塌,暴露了法規與現實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數十年來,土耳其政府為刺激經濟與解決住房問題,多次推行「建築特赦」(imar affı)政策,允許違規或缺乏安全許可的建築,在繳納罰款後就地合法化。這項政策,無異於為不肖建商大開方便之門,使得成千上萬的民眾,在不知不覺中,居住在無法抵禦強震的「紙牌屋」之中。而在邊境另一側的敘利亞,情況則更為複雜與絕望。地震所衝擊的,是該國歷經十多年內戰而滿目瘡痍的西北部地區。這裡聚集了數百萬因戰火而流離失所的平民,他們的居所本就脆弱不堪。震後,國際救援物資的運送,更因該地區分屬政府軍與反對派勢力控制的複雜政治格局,而困難重重,使得本已嚴峻的人道危機雪上加霜。因此,這場悲劇不僅是一次地質學上的示警,更是對國家治理能力、法規執行效力,以及國際社會在面對破碎國家時人道救援機制的一次嚴峻檢驗。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3年2月6日的凌晨,當土耳其東南部與敘利亞北部的居民仍在沉睡,大地深處一股積蓄了數百年的能量,以雷霆萬鈞之勢迸發。地殼的猛烈撕裂,將熟悉的家園瞬間變為人間煉獄。這不僅是一次地震,而是一場在地質、政治與社會斷層線上同時發生的複合型災難。它無情地提醒著我們,儘管人類的文明看似堅實,但在地球的原始力量面前,我們的生存是多麼依賴於科學的認知、制度的穩固,以及最根本的,對生命的敬畏。
這場芮氏規模7.8的強震,是該區域數百年來最強烈的一次地質活動。然而,悲劇並未就此終結。九小時後,當倖存者仍在瓦礫堆中徒手挖掘、搜救隊伍尚在集結之時,一場規模7.5的強烈餘震,再度重擊了這片已然破碎的土地。這場罕見的「雙主震」序列,不僅加劇了物理上的破壞,更摧毀了無數家庭殘存的希望。這場悲劇的成因,既深刻地銘刻在地殼的構造之中,也清晰地反映在人類社會的治理缺失之上。
地殼下的必然:三大板塊交會處的火藥庫
要理解這場災難的源頭,我們必須將目光投向地表之下。土耳其所在的位置,是全球地質構造最為複雜的區域之一。它如同一個巨大的壓力鍋,被數個主要的地球構造板塊包圍並持續擠壓。此次地震的元兇,是東安納托力亞斷層帶,它構成了北方的歐亞板塊與南方持續向北移動的阿拉伯板塊之間的邊界。
在這場巨大的板塊角力中,夾在中間的安納托力亞微板塊(涵蓋了土耳其大部分領土),正被阿拉伯板塊以每年約2.5公分的速度,向西推擠,形成一種地質學上稱為「向西逃逸」的構造運動。這種板塊之間並非直接碰撞,而是水平相互滑動的邊界,被稱為「走滑斷層」(Strike-slip Fault)。當板塊相互滑動時,斷層面會因巨大的摩擦力而被鎖住,使得板塊的運動能量,以應變的形式,在岩層中逐漸累積。這個過程可能持續數十年,甚至數百年。最終,當累積的應力超過了岩層所能承受的極限時,斷層便會瞬間破裂、滑動,將累積的能量在幾十秒內猛烈釋放,引發地震。
地質學家估計,2月6日這場強震,所釋放的正是東安納托力亞斷層帶上,積累了至少三到五個世紀的應變能量。此次斷層的破裂長度,綿延了超過一百英里。而另一個導致其破壞力如此驚人的關鍵因素,是其極淺的震源深度。規模7.8的主震,震源深度僅約18公里,而7.5的餘震更淺,僅10公里。相較於發生在數十甚至數百公里深處的深源地震,淺源地震的能量在傳遞至地表的過程中衰減極少,因此能造成遠比同規模深源地震更為劇烈的地表搖晃與破壞。
建築法規的失靈:紙牌屋倒塌背後的人為因素
儘管地震的發生與其強度,是由無法抗拒的自然力量所決定,但建築物的倒塌規模與生命的逝去數量,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面映照出人類社會治理成敗的鏡子。地震本身不殺人,殺人的是倒塌的建築。這句在災防界的老生常談,在此次土耳其的災情中,得到了最為慘痛的驗證。
事實上,土耳其對地震的風險並不陌生。橫貫該國北部的北安納托力亞斷層,是世界上最活躍的斷層之一,曾在1939年至1999年間,引發了一系列致命的強震。特別是1999年造成超過一萬七千人死亡的伊茲米特大地震,成為土耳其防災史上的一個分水嶺。此後,土耳其引進了現代化的建築抗震規範,在法規層面上,對新建物的結構設計、鋼筋用量與混凝土品質,都有著嚴格的要求。
然而,此次震災中,大量近年來新建的公寓大樓,卻如紙牌屋般應聲垂直坍塌,將居民埋葬其中。這清晰地暴露出,嚴格的法規與鬆散的執行之間,存在著一道致命的鴻溝。數十年來,一個被稱為「建築特赦」(imar affı)的政策,在土耳其被反覆推行。這項政策允許那些在建造過程中,未遵守建築法規、缺乏必要許可或存在結構缺陷的建築,在屋主向政府繳納一筆罰款後,便能取得合法地位。這項政策,往往在選舉前被當作爭取選票的政治工具,同時也為政府帶來了可觀的財政收入。然而,其代價,卻是將數百萬民眾的生命安全,置於巨大的風險之中。每一次的特赦,都等同於對不肖建商的縱容,以及對建築安全的公然漠視。當板塊錯動的巨大能量,衝擊這些在制度漏洞下被「合法化」的脆弱結構時,大規模的崩塌便成為了不可避免的結局。
破碎國度裡的雙重災難:敘利亞的援助困境
當斷層線越過邊境,延伸至敘利亞北部時,天災便與一場已持續超過十年的殘酷人禍,交織在一起。地震所重創的伊德利布(Idlib)與阿勒坡(Aleppo)等地區,是敘利亞內戰中,反對派勢力最後的主要據點。這裡聚集了超過四百萬人口,其中絕大多數是因戰火而從敘利亞其他地區逃難至此的境內流離失所者。多年的圍困與轟炸,已將此地的基礎設施摧毀殆盡,民眾普遍居住在臨時搭建或結構受損的建築中,生活本已極度艱難。
地震的降臨,對他們而言,無疑是末日般的雙重打擊。震後,國際社會的救援努力,立即面臨了嚴峻的政治與後勤挑戰。該地區的對外聯繫,幾乎完全依賴於土耳其邊境的巴布哈瓦(Bab al-Hawa)這一個唯一被聯合國授權的人道救援通道。然而,地震本身已嚴重破壞了通往該口岸的道路。更為複雜的是,任何援助的進入,都牽涉到與敘利亞阿薩德政府、反對派武裝以及其他各方勢力的複雜協調。救援行動因此被嚴重延誤,在黃金救援的72小時內,能夠進入災區的國際援助微乎其微,使得無數埋在瓦礫下的生命,在漫長的等待中逝去。敘利亞的悲劇,凸顯了在主權分裂、衝突持續的地區,現有的國際人道救援機制是何等的脆弱與無力。
天災下的治理檢驗
回顧這場橫跨兩國的災難,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多層次的悲劇。在最深層,是地球板塊運動的必然規律。中間層,是土耳其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建築安全監管的長期忽視與妥協。而在最上層,則是敘利亞內戰所造成的政治破碎,使得人道主義精神在複雜的權力糾葛面前寸步難行。
科學家早已明確警告,這片土地下的斷層,總有一天會再次錯動。下一次大地震的發生,不是「是否會」的問題,而是「何時會」的問題。此次地震,是對兩國乃至國際社會治理能力的一次極端檢驗。未來的挑戰在於,土耳其政府是否能真正吸取血的教訓,徹底終結以安全為代價的「建築特赦」,並嚴格落實建築法規的執行。而國際社會,則必須深刻反思,如何建立一個更有效、更超越政治分歧的人道應變機制,以確保在未來的災難中,救援不再因國界或勢力範圍而遲到。否則,斷層線上的悲劇,只會一再重演。
資料來源
Reuters: Turkey's earthquake-proof buildings became death traps
https://www.reuters.com/investigates/special-report/turkey-earthquake-buildings/
The Associated Press: Why did the earthquake in Turkey and Syria kill so many people?
https://apnews.com/article/why-so-deadly-turkey-syria-earthquake-633015a67a622b7a976228303f708cb8
The Guardian: ‘It was like Armageddon’: survivors tell of earthquake horror in Turkey and Syria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3/feb/06/it-was-like-armageddon-survivors-tell-of-earthquake-horror-in-turkey-and-syria
BBC News: Turkey earthquake: Why was it so deadly?
https://www.bbc.com/news/64542348
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M 7.8 - 27 km E of Nurdağı, Turkey
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ventpage/us6000jllz/executive
National Geographic: The science of the Turkey earthquake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science/article/turkey-earthquake-fault-shaking-aftershocks
Nature: Turkey-Syria earthquake: what scientists know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0363-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