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8月,隨著賀錦麗(Kamala Harris)正式成為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這場原本看似格局已定的總統大選,被徹底顛覆並重新開機。賀錦麗的驟然登場,雖然為一度士氣低迷的民主黨注入了強心針,帶來了創紀錄的政治捐款,卻也讓她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一位現任副總統,她卻是近代美國政治中,最缺乏清晰公眾定義的主要政黨總統候選人。這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資訊真空」。因此,八月下旬在芝加哥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DNC),便成為她向全國選民進行自我介紹,並主導自身形象詮釋權的關鍵戰場。她的核心任務有三:
第一,切割與拜登政府低支持率的連結,重新聚焦其擔任加州檢察官及總檢察長的強勢履歷;
第二,提出一套能取信於民的執政願景;
第三,利用自身法律背景,與官司纏身的對手川普形成尖銳對比。
與此同時,共和黨陣營也迅速調整策略,對賀錦麗發起了系統性的攻擊,試圖將她描繪為「激進的自由派」,並全力將她與拜登政府的政策爭議綑綁。選戰的焦點,已從政策辯論,轉為一場激烈的候選人「定義權」爭奪戰。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4年的夏天,美國政治上演了一場數十年來未有之變局。一場原本被視為沉悶重賽的總統大選,因現任總統拜登的退選與副總統賀錦麗的接棒,瞬間風雲變色。當賀錦麗正式站上芝加哥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舞台時,她不僅是接受提名,更是在執行一項極其艱鉅的任務:在短短幾個月內,為一個全國人民都熟悉、卻又不甚了解的自己,塑造一個清晰的總統形象。
這是一場在「資訊真空」中進行的戰役。過去,任何一位主要政黨候選人,都需經歷長達數月、州過一州的黨內初選廝殺。這個過程如同壓力測試,將候選人的政策立場、個人特質乃至弱點,鉅細靡遺地展現在公眾面前。然而,賀錦麗幾乎完全跳過了這個階段。這使得她雖然擁有現任副總統的知名度,其個人的總統藍圖與執政風格,對大多數選民而言,仍是一片模糊。
一份近期的民調數據,精準地勾勒出這個輪廓:約八成的選民自認清楚川普(Donald Trump)的經濟政策方向,但僅有約六成的人,對賀錦麗有同樣的把握。筆者認為,這場選戰的勝負關鍵,已不僅是傳統的左右路線之爭,更在於誰能成功地填補這個資訊真空,主導對「賀錦麗是誰」的最終詮釋權。
芝加哥的三重任務—檢察官、政策與對手
面對這項挑戰,賀錦麗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演說與整體活動的鋪陳,清晰地展示了一套三管齊下的自我塑造策略。
首先,是身份的重塑:從副總統回到檢察官。
賀錦麗的團隊深知,她過去四年副總統的身份,既是資產,也是負債。為了擺脫拜登政府在經濟、移民等議題上的低迷支持率所帶來的包袱,她選擇性地將聚光燈投向她擔任副總統之前的職業生涯。她在演說中,反覆強調自己作為加州地方檢察官、州總檢察長以及聯邦參議員的經歷。「在那些職位上,我對抗了各種類型的加害者」,她向台下的支持者說道,「那些虐待婦女的惡棍、欺騙消費者的騙子、以及為了一己之私破壞規則的作弊者。」
這套話語體系的目標非常明確:將自己從一個被動的政策執行者(副總統),重新定位為一個主動出擊、捍衛法治的強勢角色。這不僅有助於建立一個獨立於拜登之外的個人品牌,更為她接下來的策略埋下了伏筆。
其次,是願景的提出:建構一套可信的治理議程。
除了個人履歷,賀錦麗必須讓選民相信,她擁有一套能為他們帶來實質利益的治理方案。這需要超越抽象的口號,提出具體的政策方向,以證明她已為執掌大位做好了準備。
是對比的建立:以法治之名對抗川普
這是賀錦麗自我定義策略中最具攻擊性的一環。她巧妙地將自己的檢察官背景,作為一面鏡子,映照出對手川普的法律困境。「作為總檢察長,我曾追究華爾街大銀行的詐欺責任。」她高聲說道,隨後話鋒一轉,「而唐納·川普,剛剛被判犯有詐欺罪。」
這不僅是政治攻擊,更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身份對決。她將選戰框架設定為「執法者」對抗「罪犯」,試圖在選民心中建立一個簡單而鮮明的對比,從而將川普的法律問題,轉化為自己最有利的政治武器。
共和黨的回應—重整旗鼓後的攻擊軸線
賀錦麗的登場,無疑打亂了川普陣營原先的選戰計畫。在經歷了短暫的錯愕與調整後,共和黨迅速確立了針對賀錦麗的反擊策略,其核心同樣是爭奪對她的定義權。
攻擊軸線一:標籤化,將其定義為「激進的自由派」
這是共和黨對付民主黨候選人的傳統策略。他們會翻出賀錦麗過去在某些議題上的左傾言論或表態,例如她在演說中曾提到「我們需要對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採取激進的態度」,並將其放大,試圖在中間選民與溫和派心中,植入她過於激進、不可信賴的印象。
攻擊軸線二:解構其優勢,攻擊其檢察官記錄
針對賀錦麗極力塑造的「強勢檢察官」形象,共和黨採取了「釜底抽薪」的策略。他們指控賀錦麗在擔任總檢察長期間,與罪犯達成寬鬆的認罪協商,將危險份子放回街頭。川普的競選廣告宣稱:「賀錦麗庇護了販賣古柯鹼的非法移民,免於被驅逐出境。」這種攻擊旨在瓦解賀錦麗最核心的形象資產,將其從法治的捍衛者,扭曲為公共安全的破壞者。
攻擊軸線三:綑綁拜登,將其定義為「拜登政府的延續」
這是共和黨最重要的攻擊主軸。他們將不遺餘力地提醒選民,賀錦麗是拜登政府過去四年政策的共同制定者與支持者。從被共和黨稱為失敗的「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到邊境的移民危機,他們會將所有選民對拜登政府的不滿,完全轉嫁到賀錦麗身上。川普在造勢活動中,不斷使用「拜登-賀錦麗的入侵」等詞語,其目的就是將兩人的形象牢牢綁定,阻止賀錦麗成功切割,建立獨立形象。
重新校準的賽局—動員的能量與偶發的變數
這場突如其來的變局,也為雙方的陣營動員,帶來了新的化學反應。民主黨方面,賀錦麗的提名確實重新點燃了基層的熱情,提名宣布後的24小時內,就湧入了8100萬美元的驚人捐款,讓原本沮喪的黨內氣氛為之一振。
然而,共和黨的動員能量同樣不容小覷。七月份發生在川普造勢大會上的暗殺企圖,極大地刺激了其支持者的危機感與向心力,成為一股強大的催票動力。
在此期間,川普個人的一些失言,也為選情增添了變數。例如,他公開質疑賀錦麗的黑人血統身份認同,說道:「幾年前我還不知道她是黑人,直到她碰巧變成了黑人。」這種言論,被普遍認為是一次戰術失誤,可能疏遠他亟欲爭取的非裔及中間選民。
一場關於「定義」的戰爭
從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落幕的那一刻起,2024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就已正式演變為一場關於「定義賀錦麗」的激烈戰爭。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民主黨必須在選民心中,成功地將她塑造成一位經驗豐富、立場堅定、能夠代表未來的領導者。而共和黨則會傾盡全力,將她定義為一個激進的、失敗政策的延續者。
接下來的幾個月,雙方的文宣、辯論、媒體攻防,都將圍繞著這個核心目標展開。選民最終將在投票亭中,對哪一方的「定義」更具說服力,做出最終的裁決。這場定義之戰的結局,將不僅決定白宮未來的主人,也將為美國政治的撕裂與對立,寫下新的註腳。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How the Kamala Harris-Tim Walz Ticket Is Trying to Redefine the Democratic Party
https://www.nytimes.com/2024/08/21/us/politics/kamala-harris-tim-walz-democrats.html
Associated Press: Harris accepts Democratic nomination, bringing her historic bid for president to a new phase
https://apnews.com/article/democractic-convention-kamala-harris-president-chicago-biden-a9e9e1444b05973c52a265d6bd949dd2
Reuters: Harris aims to reintroduce herself to US at Democratic convention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harris-aims-reintroduce-herself-us-democratic-convention-2024-08-19/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n Convention Speech, Kamala Harris Will Try to Define Herself for Voters
https://www.wsj.com/politics/elections/in-convention-speech-kamala-harris-will-try-to-define-herself-for-voters-07b9490e
Politico: Harris Accepts Nomination and Kicks Off the ‘Fight of Our Lives’
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4/08/22/harris-dnc-speech-nomination-00175822
The Guardian: Kamala Harris accepts Democratic nomination with vow to ‘build a better future’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article/2024/aug/22/kamala-harris-dnc-speech-nomination
BBC News: The three big challenges for Kamala Harris at her convention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0xx28p723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