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後疫情時代的台灣社會,呈現出一種極具反差的景象:桃園國際機場的出境大廳人聲鼎沸,航空公司不斷增闢航線以應對井噴式的海外旅遊需求;與此同時,國內眾多觀光景點卻面臨著假日人潮不如預期的窘境。此種大規模的「集體出走」,不僅是市場的選擇,更是一種深刻的社會表態。
本系列報導的序章,旨在剖析此現象背後的核心問題,指出將國旅困境單純歸因於「價格過高」的論述,是如何遮蔽了問題的真正本質。事實上,眾多旅客寧願花費更高的預算前往海外,所追求的並非絕對的「廉價」,而是一種具備確定性、被尊重感與文化深度的「價值」。國旅市場的根本危機,源於一場從美學、文化體驗到商業倫理的全面性信任崩潰。
本文將作為系列報導的總論,首次提出並系統性地勾勒出構成台灣國旅系統性崩壞的八大病灶。
這八個面向
—美學的怠惰、情慾的誤用、記憶的掏空、信任的瓦解、人性的掠奪、基建的癱瘓、人力的斷層與數位的淺薄—
彼此環環相扣,共同編織成一張使本土觀光動彈不得的沉重網絡。從全台高度同質化的老街與夜市文創園區,所反映出的「中華民國美學」的創造力匱乏;到部分觀光活動以媚俗的展演取代深層文化連結;再到歷史場域被改造為缺乏靈魂的商業空間,這些現象都指向一個更深層的文化認同與價值傳承的斷裂。
Lia 耗費大量心力與時間撰寫本系列專欄,完成本診斷書的目的,並非進行無謂的攻擊或廉價的謾罵,而是期望透過一次徹底、誠實且結構化的病理分析,為台灣的觀光前景提供一個清晰的思考起點。
當「不如出國」從個人牢騷演變為社會共識,其所反映的,是整體觀光體質的嚴重失調。專欄將逐一深入這八大病灶的肌理,探究其歷史成因、政策背景與社會心理機制,期望能超越表層的價格爭論,引導讀者共同思考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
我們期望在自己的土地上,看見什麼樣的風景?我們又該如何重新建立一套能夠讓本地人自豪、讓外來者尊敬的觀光文明?這趟診斷之旅,是為了一次更健全的重新啟程。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清晨五點,天光未明,桃園國際機場的航廈燈火通明,宛如一座不眠的鋼鐵叢林。電子看板上,飛往東京、大阪、首爾、曼谷的航班資訊以一種近乎勝利的姿態密集滾動,下方是數條蜿蜒的人龍,他們推著大小不一的行李箱,臉上混合著睡意與難以掩飾的雀躍。
空氣中,濃縮咖啡的香氣、行李箱滾輪劃過地面的喀喀聲、免稅店香水的甜膩氣息,以及期待出境的旅客嘈雜聲,共同構成了一首屬於「出走」的交響序曲。這裡的每一個場景,都在宣告一個事實:島嶼上的人們正以一種近乎報復性的熱情,湧向世界。這是一場集體的、向外的、對遠方的奔赴。
然而,當視線從這座沸騰的離境口岸抽離,轉向島嶼內部的脈絡,另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正悄然上演。
在一個陽光和煦的週六下午,台灣中南部某個以歷史建築群聞名的觀光小鎮,本應是人潮川流不息的黃金時段,此刻卻顯得有些意興闌珊。幾家主打「經典老店」的店家,門口掛著風格一致的紅布條,音響播放著早已不再流行的「K-pop」。
街道上,遊客三三兩兩,他們緩慢地踱步,眼神中少有探索的熱切,更多的是一種完成任務式的疲憊。
「烤香腸」、「臭豆腐」、「鹽酥雞」、「滷味」、「胡椒餅」及「紅茶冰」,意態闌珊的小販們,販賣著一成不變的「台灣特色小吃」,街旁的小攤擺滿了廉價進口的仿冒動漫周邊。
遊者偶爾停下腳步,也只是為了購買一杯連鎖品牌的手搖飲,或是對著一處被過度彩繪的牆面拍下幾張缺乏溫度的美照。空氣中瀰漫的,不是發現的喜悅,而是一種被通俗氾濫、卻終究流於表面的空洞。
這兩端—機場的熱烈與景區的庸俗,形成了當代台灣社會一道深刻的裂隙。
它迫使我們提出一個尖銳且無法迴避的問題:當我們擁有世界級的地理景觀與多元的文化底蘊時,為何人們的身體與心靈,卻如此一致地選擇了「逃離」?將答案簡單歸咎於「國旅太貴」,確實是一種智識上的懶惰,它掩蓋了一場更深層、更複雜的系統性崩潰。這不僅僅是經濟的選擇,更是一場關於價值、信任與認同的文化迷航。
失落的價值承諾:當爭論停留在價格的淺水區
「花同樣的錢,我不如去日本。」這句話,幾乎已成為台灣社會在討論國內旅遊時,不必經過思考就能脫口而出的標準答案。媒體與社群平台樂此不疲地製作各類比價圖表,將墾丁高價民宿的房價遠高於沖繩海景酒店,將台灣高鐵的票價與日本新幹線的周遊券對比,每一次的結論,似乎都將國旅的失敗導向「CP值」的潰敗。
此種論述雖然直觀,卻也極具誤導性,它將一場複雜的系統失靈,簡化為單純的數字遊戲,從而忽略了消費行為背後真正恐懼人心的心理機制。
問題的本質,從來不是絕對的價格,而是相對的「價值」。絕大多數選擇出國的旅客,其旅程的總體開銷,事實上遠高於一次深度的國內旅遊。他們所追求的,是一種可預期的、高品質的、具備文化厚度的體驗回報。當一名旅客花費6000元台幣,在京都入住一間傳統町屋,他所換取的,不僅僅是一張床鋪,而是一整套精心維護的文化符碼:是庭園中枯山水的靜謐,是服務人員舉手投足間的款待儀軌,是拉開和室紙門時透進的晨光,是每一份料亭背後「不時不食」的季節感。這一切共同構成了一種穩定的「價值承諾」,消費者清楚地知道自己付出的金錢將會轉換成何種等級的精神滿足。
反觀台灣的觀光市場,這份「價值承諾」卻是殘缺甚至蕩然無存的。超越鄰國五星旅宿的消費水準,帶來的體驗卻如一場充滿未知的冒險。一晚要價近萬元的山區度假村,可能提供的是陳舊發霉的設施、毫無熱情的接待,自備牙刷與替換品以及與周遭地景毫無關聯的即時料理包餐飲。
一趟前往離島的旅程,可能伴隨著混亂的交通接駁、資訊不透明的收費,以及被商業氣息過度侵蝕的自然風光。在這種高度不確定的體驗風險下,消費者的心理帳戶會自動進行權衡:與其在國內花費一萬元,去賭一個可能只有兩千元價值的體驗,不如花費一萬五千元到海外,換取一個至少有二萬元價值的尊榮回憶。
因此,「國旅太貴」的抱怨聲浪,更深層的翻譯其實是「國旅不配這個價格」。
實話往往更為尖銳,它控訴的不是價格本身,而是價格與體驗之間的巨大鴻溝。這背後,是一場從業者到管理者,對「品質」二字的背棄。當一個市場的參與者,不再以提供卓越的服務為榮,而是以如何從一次性的交易中榨取最大利潤為目標時,信任的崩塌便是必然的結果。人們選擇出國,正是在用行動,為這份在自己土地上失落的價值承諾,尋找一個替代性的慰藉。
崩壞的系統:八大病灶的初步診斷
這場從價值失衡到信任崩潰的連鎖反應,並非偶然,而是源於一套深植於台灣觀光體質內的系統性病灶。它們互為因果,彼此強化,共同織成了一張困住國旅發展的巨網。
任何單一的改革或政策補貼,若未能觸及這套系統的根本,都將如同將藥膏貼在腫瘤之上,徒勞無功。
本系列報導,將作為一份診斷書,從以下八個核心面向,對此系統進行一次徹底的病理切片。
—這是一份極其不討喜的診斷書,卻是療程開始前,無法迴避的第一步—
病灶一:萬物皆可複製貼上—從老街到夜市再到文創園區的美學怠惰
台灣觀光地景最令人憂心的,莫過於其高度的「可替換性」。從北部的九份、中部的鹿港到南部的墾丁,許多標榜在地特色的歷史街區,其商業景觀卻呈現出驚人的雷同:統一規格的紅布條、淘寶批發生產的「文創」商品、千篇一律的懷舊小吃。
國旅觀光正在以一種難以置信的<同質性>快速擴張,乍一看甚至會有來到社會主義集體建制的錯覺,這種現象的背後,是一種被譏諷為「中華民國美學」的思維慣性,它追求快速、廉價、可複製的標準化方案,卻完全扼殺了文化獨特性。
當文化部、觀光署等公部門以補助案的方式,鼓勵地方進行「景觀營造」時,其審核標準往往也傾向於這些安全、可預期的視覺元素,從而由上而下地加速了全台美學的均質化。旅行本應是探索差異的過程,但在這種美學怠惰之下,卻淪為一場在不同地點之間,尋找相同元素的單調循環。
病灶二:失控的情色凝視—以鶯歌燕舞為獻祭的文化墮落
為了在競爭激烈的觀光市場中迅速攫取注意力,一種將文化「奇觀化」、甚至「情色化」的行銷手段應運而生。
許多地方節慶,其核心的宗教祭儀或歷史傳承被刻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重金禮聘的藝人表演、身材姣好的舞者,以及缺乏文化脈絡的聲光特效。
傳統孔廟大典,祭祀現場擠滿了上百位的爆乳短裙「禮生」;漁港的傳統祭典,宣傳重點竟成了「比基尼女郎沙灘排球」;原住民文化的各種祭典,被地方政府簡化為可以輕易消費的歌舞環節。更遑論近些年已然喪心病狂的「啦啦隊」模式。
這種操作的本質,是將深刻的文化符碼,掏空其內涵後,再包裝成一種易於吞嚥的感官刺激品。它或許能帶來短期的媒體曝光與人流,但長期而言,卻是對在地文化最嚴重的貶低與傷害,讓觀光客成為失控的凝視者,而非尊重的參與者。
病灶三:被掏空的記憶—我們如何把歷史修成一具空殼
對於有形文化資產的保存,台灣社會普遍存在一種「重殼不重核」的迷思。
許多被指定的歷史建築,在所謂的「修復」與「活化」過程中,其內在的歷史紋理與場所精神(genius loci)被粗暴地抹除。常見的操作是,保留建築的立面或結構,內部則進行大規模的清空與改造,植入與其歷史毫無關聯的商業設施,如連鎖咖啡廳、精品店或餐廳。
台北的松山文創園區、台中的審計新村等案例,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現了此種傾向。加上無數扭曲歷史的「鴕鳥命名法」,原台北刑務所官舍-「榕錦園區」。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更多的是族繁不即備載的更名,一個文明國家面對歷史波折,更重要的是留下記憶,無論其好與壞,歷史遺產是為了學習過錯,而非欲蓋彌彰。
當歷史空間失去了故事的能力,不再能引導人們與過去進行對話,它就退化成了一座精美的「意識形態冷氣房」,一個僅供消費者休憩與拍照的背景。旅行者在此無法感受時間的厚度,只能消費當下的空間。
而在古蹟與歷史遺址更是慘不忍睹,除卻故宮與國父紀念館等國家級地標,各種日據時期留存下來的木造神社廳堂,被土地開發商輕易碾平,僅存保留的建物也被無情地打上數千隻裝潢鋼釘與現代油漆。安平古堡的石造城牆,使用各種便宜水泥、補土隨意填補。
一切都是為了-「標案」與「利益」。
更令人發笑的是我們不會看到各種保護團體為這些遺落發聲,反而會看到無數的護天橋、護圓環、護地下道團體,鋪天蓋地在各大媒體與短影音平台呼籲「保留歷史」。30-40年的鋼筋水泥他們重拳出擊,數百年的建築群為了開發被破壞殆盡時他們唯唯諾諾。
病灶四:「盤子」的戰爭—當「不如出國」成為全民共識
「盤子」一詞從閩南語迷因(meme)近些年快速演變發展為流行用語,精準地捕捉了台灣消費者在國內旅遊時普遍的心理狀態:一種對於被欺騙、被佔便宜的深刻恐懼。
這種不信任感,源於市場中長期存在的資訊不對等與價格不透明。許多觀光區的住宿與餐飲業者,其定價策略並非基於成本與品質,而是基於對遊客「一生只來一次」的預期,以及「大家都是這個價格」的心態。當非法與無良民宿為了賺錢而將房價訂的與五星飯店一致時,即是惡性循環的開始,飯店業者不滿與民宿統等價位,進而調高房價。此舉將無線循環拉高旅宿售價,而消費者只能被動的成為羔羊。
每當旅宿業者試圖在單次交易中實現利潤最大化,台灣旅宿業者已然猖狂到國定假日與周休價格成倍飆升,更駭人聽聞的是但凡附近有音樂季或是短期活動,甚至單日單場次的巨星演唱會,能夠開出6-10倍的天價住房。
這種短視的經營模式,透過社群媒體的快速傳播,極高的售價與不對等服務內容,早已揚名海外,形成了一種國際性集體性的負面印象。
於是乎,消費者發展出各種防禦機制,從詳盡的事前比價,到對任何非標準化商品的高度警惕。
當每一次消費都像一場心理戰,旅行的樂趣早已消失殆盡。
「不如出國」的共識,正是台灣旅客在這場信任的盤子戰爭之下的全面敗退。
「不如去別國」的共識,更是Lia 許多國際友人對於台灣旅宿這場盤子戰爭的撤底放棄。
病灶五:遊客抑或獵物?從天價水果到墾丁滷味的掠奪式經濟
如果說「盤子」現象還帶有被動、結構性的色彩,那麼「掠奪式經濟」則是一種更為主動、更具惡意的商業行為。從士林夜市專門針對外國觀光客的天價現切水果,到墾丁大街上一盤要價近千元的滷味,再到各大漁港一桌數萬元的海鮮餐廳,這些事件的共通點,是業者利用了遊客身處陌生環境、資訊不對等的弱勢地位,進行了近乎敲詐的交易。
這些行為已非單純的商業道德瑕疵,而是一種對觀光產業社會契約的公然撕毀。
國旅無時無刻傳遞的訊息是:在這裡,你不是受歡迎的客人,而是一隻待宰的獵物。每一次成功的掠奪,都像是對台灣觀光形象的一次凌遲,其造成的傷害,遠非後續任何耗資千萬的行銷廣告所能彌補。
病灶六:被癱瘓的旅程—風景區為何總在自我毀滅?
台灣坐擁亞熱帶多樣性的地質與生態景觀,但通往這些美景的道路,卻往往是一場災難。
核心問題在於,主管機關對於風景區的規劃,長期停留在「點」的思維,而缺乏「廊道」與「系統」的整合觀念。
一個風景區的成功,絕不僅僅是景點本身,更包含了從出發地到景點,再到周邊服務設施的完整體驗鏈。
然而在台灣,這條鏈路卻是斷點處處。前往太魯閣的公路在假日必定癱瘓,阿里山的停車位一位難求,許多國家公園的步道與解說系統維護不善。
公有景區被餐廳業者圈地當作內用場地,海灘上插滿私人業者的洋傘,國家海灘被鐵絲網關起成為私人海灘,漫天要價的收費停車場,這些基礎設施的嚴重滯後與主管機關對於地方惡勢力的放任,都導致觀光承載量極為脆弱,景區的體驗極為糟糕。每逢連續假期,熱門景區便上演著交通堵塞、人滿為患、垃圾遍地、四處收費的「自我毀滅」戲碼,將自然美景帶給人的療癒,完全消磨在漫長的等待與混亂的過程之中。
病灶七:誰來為你服務?資本主義的貪婪,觀光業的缺工、低薪與專業斷層
構成一次美好旅行的關鍵,往往是「人」的溫度。
然而,台灣觀光產業的勞動結構,堪稱資本主義的奇蹟,要求人員支撐起高品質的服務體系,卻只願意發香蕉。
在追求成本最小化的資本邏輯下,飯店、餐飲、旅行社等領域的基層員工,長期處於低薪、長工時、缺乏職涯發展前景的惡劣勞動條件之中。翻開各大人力銀行的觀光職缺,即可見識到何謂「奇蹟」。精通英日語,儀態端周,這些都是隨處可見的條件,但資方給付的薪資呢?月休4天32K?
人力X
奴隸O
這直接導致了兩個後果:一是大量有經驗的專業人才流失,或轉向海外尋求更好的發展;二是年輕世代投身產業的意願低落,造成了嚴重的缺工與人才斷層。當業者不願將利潤投資於員工的培訓與福利,而是選擇以實習生、計時人員來填補人力缺口時,服務品質的參差不齊便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一個連自身從業人員都無法善待的產業,如何能奢求它去溫暖地款待遠道而來的旅客?
又或者,這些舉措只是觀光資方對於國家開放低廉「移工」的勒索手段?
病灶八:為打卡而生,因流量而死—社群媒體如何謀殺了旅行的意義
社群媒體的崛起,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旅行方式與動機。
Instagram、TikTok 等短影音平台的演算法,將視覺奇觀的權重置於一切之上,旅行從一種內在的個人體驗,異化為一場向外展示的符號競賽。在此趨勢下,許多新興景點的誕生,並非源於其內在的文化或自然價值,而是因為它們具備成為「爆紅」打卡點的潛力。
業者與地方政府也投其所好,刻意打造各種裝置藝術、彩繪牆、天空步道。這種「為打卡而生」的KPI 景點,其生命週期極為短暫。它們因流量而生,也因流量的退去而迅速死亡,留下的往往是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的廢棄設施。更嚴重的是,它正在重新定義旅行的意義,將深度浸潤的過程,壓縮為抵達、拍照、上傳、離開的淺薄流程。
曾幾何時人們對於異地,一位帥哥的眼眸,一位迷路的孩子,一家神秘餐館,都能夠創造另人難忘的回憶。
又是從何時開始,人們在旅途中只在乎自己的帳號因為某個短影音、發文而獲得了多少個讚與點閱數。
是誰謀殺了旅行中最珍貴的,關於偶遇、迷路與發現的可能性。
一份診斷書的承諾
從機場那股義無反顧奔向世界的熱潮,到國內景點那份略顯尷尬的寂寥,兩者之間,橫亙著的是台灣觀光一整套失靈的系統。本文所剖析的八大病灶,如同一組相互關聯的器官衰竭,共同導致了這場集體的迷航。將這一切的癥結簡化為價格問題,無疑是放棄思考的表現;將選擇出國的民眾標籤化為崇洋媚外,更是對他們追求美好體驗的權利的傲慢否定。事實上,正是因為人們心中對於「好的旅行」仍存有一把清晰的標尺,這場集體出走,才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自身供給側的千瘡百孔。
本系列報導《失格的風景》,存在的目的,是作為一份坦承不諱的診斷書。
Lia 拒絕提供廉價的樂觀或速成的解方,因為在釐清病理之前,任何治療方案都可能是毒藥。在後續的章節中,我們將會逐一深入這八個病灶的核心,從政策的失誤、資本的邏輯、社會的變遷等多重角度,進行更為細緻的解剖。這將是一趟艱難的旅程,必然會觸碰到許多既得利益者的痛處,也必然會挑戰許多習以為常的觀念。
然而,這份誠實是必要的。因為唯有徹底理解崩壞如何發生,我們才有可能去想像重建的藍圖。為一片失格的風景進行診斷,是為了重新找回它的靈魂,是為了讓我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未來在踏上這片土地的旅程時,能重新感受到那份本應存在的、無可取代的驕傲與感動。這份診斷,是為了讓下一次的啟程,不再是逃離,而是歸來。
而我們的第一步,將從檢視那無所不在的怠惰開始。
資料來源
文獻與論文:
(United States)
U.S.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 Trends and Policy Issues for Congress / USA / R43463
An Analysis of Tourist Spending by International Visitors to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 International
Explaining US travel behavior with perceived threat of pandemic, consumer sentiment, and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 International / PMC10150163
Recent Developments 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to the United States / USA / IN12589
A Sustainable Tourism Policy Research Review / International
(European Union)
Tourism policy in the European Union: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 International
European Union tourism policy: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the European Union: Recent trends and policy developments / European Union / PE 568.343
Overtourism: impact and possible policy responses / European Union / IPOL_STU(2018)629184
European Union Policies Promotion Through Tourism / International
(Japan)
Japan's Inbound Tourism Boom: Lessons for its Post-COVID-19 Revival / International (IMF) / IMF Working Papers Volume 2020 Issue 169
The future of Japan's tourism: Path for sustainable growth towards 2020 / International (McKinsey)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Japan Policies / International
Japan: Selected Issues / International (IMF) / IMF Staff Country Reports Volume 2020 Issue 040
Japanese cultural heritage travel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Vietnam / International
(South Korea)
Tourism as a Driver of Soft Power: The Case of South Korea / International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ourism Policy in South Korea: A Path Dependency Perspective i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 South Korea / ART001407937
IMPLEMENTING SUSTAINABLE TOURISM: THE CASE OF FAIR TOURISM IN SOUTH KOREA / USA (Purdue University)
Policies to Promote Medical Tourism in Korea: A Narrative Review / International / PMC6123590
International Tourists' Perceived Sustainability of Jeju Island, South Korea / International
媒體專欄:
The Guardian / Flying hurts the planet but it's vital for island tourism. Is there a greener way?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3/dec/15/cop28-agreement-electric-aviation-renewable-energy
The Guardian / Travel body accuses government of 'sabotaging' UK tourism industry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5/apr/22/travel-body-accuses-government-of-sabotaging-uk-tourism-industry
The Guardian / Can we bring tourism and public health strategy together?
https://www.theguardian.com/local-government-network/2011/jul/28/wellbeing-tourism-public-health-strategy
The Guardian / Paradise cost: the Pacific islands changing the future of tourism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3/dec/12/pacific-islands-tourism-the-price-of-paradise
Financial Times / Can the experience economy make tourism more sustainable?
https://visionaryrealms.ft.com/can-the-experience-economy-make-tourism-more-sustainable
Financial Times / How solar is powering a greener kind of tourism
https://red-sea-global.ft.com/how-solar-powering-greener-kind-tourism.html
Bloomberg / Spain’s Tourism Backlash Is a Cautionary Tale for All of Europe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4-05-29/spain-s-tourism-backlash-is-a-cautionary-tale-for-all-of-europe
The Economist / How to get tourism right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3/07/20/how-to-get-tourism-right
The New York Times / Overtourism Is a Problem. But Don’t Blame the Tourists.
https://www.nytimes.com/2023/08/08/opinion/overtourism-solutions-europe.html
The Washington Post / The one thing Americans want from a vacation is getting harder to find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23/07/07/overtourism-travel-stress-authenticity/
日本経済新聞 (Nikkei) / 観光立国へ日本の潜在力を引き出そう
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ZQODK224350S4A520C2000000/
読売新聞 (Yomiuri Shimbun) / 観光客の集中是正し「質」の向上を図れ
https://www.yomiuri.co.jp/editorial/20240417-OYT1T50241/
朝日新聞 (Asahi Shimbun) / (社説)観光の再生 持続可能なかたち探る
https://www.asahi.com/articles/DA3S15320297.html
조선일보 (The Chosun Ilbo) / [만물상] 작년 해외 관광 2800만명
https://www.chosun.com/opinion/manmulsang/2025/01/22/ECAY4ALCBVDWDIENTHHHV5HG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