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2月4日,美國零售巨頭梅西百貨(Macy's, Inc.)投下一枚震撼市場的訊息,宣佈將在未來三年內關閉125家經營表現最弱的百貨門市,裁撤約2000個公司職位,並關閉位於辛辛那提的總部之一。這項被稱為「北極星」(Polaris)的重組計畫,不僅是對其不斷下滑的銷售額與利潤所採取的應對措施,更成為一個時代的註腳,標誌著曾引領美國消費文化一個世紀的傳統百貨業,正步入結構性的黃昏。梅西百貨的歷史,是美國資本主義與中產階級消費文化崛起的縮影。自1858年於曼哈頓十四街的一家小乾貨店起家,在史特勞斯兄弟(Straus brothers)的經營下,梅西百貨不僅擴張成全球最大的百貨公司,其先驅廣場(Herald Square)的旗艦店更成為紐約的地標。1924年創辦的梅西感恩節大遊行,則將其品牌形象深植於數代美國人的家庭記憶中,成為節日傳統不可或缺的一環。二戰後的經濟榮景,更將其單日營業額推向百萬美元的歷史高峰。然而,這顆閃耀的明星,其光芒的黯淡並非始於朝夕。1980年代的管理層收購(Leveraged Buyout),使公司背負上沉重的債務,為日後的財務困境埋下伏筆。1994年,在破產邊緣的梅西被競爭對手聯合百貨(Federated Department Stores)收購,雖暫時化解危機,卻也開啟了另一段截然不同的公司治理路徑。2005年,聯合百貨在合併了五月百貨公司(May Department Stores)後,決定將旗下所有地方性品牌,如芝加哥的馬歇爾·菲爾德(Marshall Field's)等,全數更名為「梅西百貨」。此一集中化、全國性的品牌策略,雖在短期內創造了統一的市場形象,卻也抹去了各地區消費者所珍視的在地情感連結,為品牌忠誠度的流失種下了遠因。進入21世紀,亞馬遜(Amazon)代表的電子商務浪潮,對實體零售業發起了顛覆性的挑戰。梅西百貨雖早早佈局線上銷售並一度取得領先地位,但高昂的運輸與營運成本,使其線上業務的利潤率始終難以與實體店面相比。過多的實體店面從資產變為負擔,而消費習慣的轉變早已不可逆轉。在新冠疫情全面爆發前夕所提出的「北極星」計畫,是梅西百貨為求生而進行的自我修正,試圖藉由縮減規模、優化資產配置,來應對一個不再以大型百貨公司為消費中心的未來。這不僅是一家百年企業的掙扎,更是對過去數十年來,以金融槓桿、規模擴張為核心的商業政策所進行的深刻反思。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紐約的冬季,空氣中時常瀰漫著一種既清冷又飽含期待的氣息,特別是在感恩節至新年期間,那顆巨大的紅色星星-梅西百貨(Macy's)的標誌-總能點亮曼哈頓的夜空,也點亮數代美國人關於節慶的集體記憶。然而,當時序進入2020年2月,這顆星星散發的光芒卻顯得有些黯淡。在疫情尚未席捲全球的寂靜時刻,梅西百貨發布了一項艱難的決定,預告了即將到來的風暴,也為一個輝煌時代的遠去,寫下了沉重的序言。
這項名為「北極星」(Polaris)的轉型計畫,目標直指公司內部最脆弱的環節。梅西百貨宣布,將在未來三年內關閉125家門市,約佔其總數的五分之一,同時削減近4000個企業與後勤職位。這項大規模的收縮策略,是對多年來實體零售業績持續下滑的直接回應,也是對未來消費模式轉變的痛苦承認。曾經,梅西百貨是美國夢的具象化身,它的櫥窗展示著富足,它的樓層承載著選擇的自由。如今,它的關店清單,卻成為了見證美國中產階級消費版圖變遷的地圖。
從鍍金時代到世界大戰:一個零售帝國的崛起
梅西百貨的故事,始於1858年,一個正處於工業化浪潮中的美國。羅蘭·赫西·梅西(Rowland Hussey Macy)在曼哈頓開設的小小乾貨店,在近半世紀後,由德裔猶太移民史特勞斯兄弟-內森(Nathan)與伊西多(Isidor Straus)-接手,並將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1902年,兄弟二人做出了極具遠見的決定,將店址向北遷移二十個街區,落腳於今日聞名遐邇的先驅廣場。此舉不僅奠定了梅西百貨作為紐約地標的地位,更使其成為當時被譽為「仕女逛街大道」(Ladies' Mile)的高檔購物區核心。
史特勞斯兄弟的經營哲學,融合了商業雄心與對時代脈動的精準把握。1911年,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隔年,伊西多·史特勞斯與其妻子艾達(Ida)在鐵達尼號的沉沒中罹難,他們之間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為這個商業品牌增添了一抹傳奇且動人的人文色彩。即便遭遇如此悲劇,內森·史特勞斯仍舊帶領公司持續擴張。1924年,梅西百貨的版圖已擴及先驅廣場的整個街區,並自豪地宣稱自己是「世界最大的商店」。
同年,一項看似無心的行銷活動,卻成為了定義梅西品牌形象的永恆資產。為慶祝擴建完成,梅西舉辦了一場小型的遊行,吸引了近萬名群眾圍觀。這便是日後聞名全球的「梅西感恩節大遊行」的雛形。這場遊行巧妙地將商業活動與家庭節慶的溫暖氛圍結合,讓梅西百貨的紅色星星標誌,從此成為開啟美國節日購物季的代名詞。
即便在經濟大蕭條的陰霾下,梅西百貨依然屹立不搖。而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數百萬美國軍人返鄉,國家經濟迎來爆炸性增長時,梅西的生意也達到了巔峰。連續兩年,其單日節日銷售額突破一百萬美元,按今日幣值計算,已超過1400萬美元。在冷戰時期,梅西百貨更被賦予了政治意涵,成為展示美國資本主義制度優越性與消費選擇多樣性的櫥窗。1959年,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訪美,其行程中便包含參觀梅西百貨,透過鏡頭向世界傳遞了美國市場經濟的繁榮景象。
槓桿收購與品牌整合:光芒下的政策陰影
然而,帝國的根基,往往在最輝煌的時刻,悄然埋下動搖的種子。1980年代,華爾街盛行「槓桿收購」(Leveraged Buyout),企業高管透過舉債來收購自己所服務的公司。1986年,時任梅西百貨董事長兼執行長的愛德華·芬克爾斯坦(Edward Finkelstein)發起了價值35億美元的槓桿收購,將公司私有化。這項操作雖然讓管理層掌握了公司的絕對控制權,卻也讓梅西百貨背負了巨額的債務。這些債務如同沉重的枷鎖,嚴重限制了公司在未來應對市場變化時的財務彈性,最終將其推向了破產保護的深淵。
1994年,來自俄亥俄州的競爭對手-聯合百貨公司(Federated Department Stores)-出手收購了在破產邊緣掙扎的梅西百貨。這筆交易暫時挽救了梅西的品牌,卻也使其成為一個更龐大零售集團的一部分。時間快轉至2005年,當時已是全美第一大百貨連鎖的聯合百貨,合併了排名第二的五月百貨公司(May Department Stores Company),並做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將公司更名為「梅西公司」(Macy's, Inc.),同時將旗下所有收購而來的、在各地擁有深厚歷史與顧客情感的地方百貨品牌,如芝加哥的馬歇爾·菲爾德(Marshall Field's)、波士頓的費林(Filene's)等,全數統一更名為「梅西百貨」。
這項政策的初衷,是為了打造一個從東岸到西岸、品牌形象高度統一的全國性百貨帝國。透過鋪天蓋地的全國性電視廣告,邀請眾多名人為其站台,梅西試圖塑造一種「一站式」的明星吸引力。然而,這項看似高效的品牌整合策略,卻忽略了零售業中「在地化」與「情感連結」的價值。對於許多地方的消費者而言,那些被抹去的品牌,不僅僅是一個購物場所,更是幾代人的共同記憶與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將它們全部置換成千篇一律的紅色星星,雖然擴大了梅西的版圖,卻也在無形中稀釋了品牌的獨特性與顧客的忠誠度。
數位浪潮的衝擊與實體通路的困境
當梅西百貨忙於內部整合與品牌擴張之時,一場來自外部的、更為深刻的產業革命已然來臨。2008年的金融海嘯重創了美國的消費市場,所有實體零售商都面臨嚴峻挑戰,梅西的資產負債表也出現了巨額虧損。直到2010年,憑藉著線上銷售兩位數的增長,公司才勉強恢復盈利。然而,這次危機也預示了更大的挑戰。
亞馬遜(Amazon)的崛起,徹底改變了人們的購物方式。消費者忽然意識到,他們不再需要依賴大型百貨公司,在實體商場中穿梭,就能以更低的價格、更便捷的方式,獲得幾乎所有商品。傳統的實體零售商,從梅西到蓋璞(The Gap),猛然驚覺他們在全美各地的購物中心裡,擁有太多、太多的實體店面。這些曾經帶來現金流的資產,轉眼間變成了需要支付高昂租金與維護費用的沉重負擔。
於是,關店潮開始了。梅西百貨不斷削減成本,關閉營運不佳的門市。2014年,公司裁員1800人,以求每年節省一億美元的開支。平心而論,梅西的線上策略並非完全失敗,Macy's.com一度成為全美第七大受歡迎的線上商店。但問題在於,線上銷售的利潤結構與實體店截然不同。對於像梅西這樣擁有龐大實體庫存與運營體系的傳統零售商而言,線上銷售的每一筆訂單,都伴隨著難以壓縮的運輸與物流成本,這些成本嚴重侵蝕了其利潤空間。
這形成了一種兩難的困境:不轉向線上,將被時代淘汰;全面轉向線上,其獲利能力又難以支撐龐大的企業架構。在新冠疫情來臨前的幾年,梅西百貨正是在這種掙扎中緩慢前行。因此,2020年2月所提出的「北極星」計畫,並非突發奇想,而是對這場延續了十多年的結構性危機,所進行的一次痛苦但必要的戰略收縮。
疫情的致命一擊
當梅西百貨宣布其重組計畫時,沒有人預料到,一場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危機將在數週後徹底鎖死全球經濟。新冠疫情的爆發,對梅夕百貨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全美數百家門市被迫暫時關閉,堆積如山的庫存被鎖在店內,成為不斷貶值的「老化資產」。2020年的前三季,梅西百貨的虧損超過9億美元。
幸運的是,過去從槓桿收購失敗中所學到的教訓,讓梅西在財務管理上相對謹慎。與其競爭對手,如傑西潘尼(J.C. Penney)、內曼·馬庫斯(Neiman Marcus)等因承擔過多債務而在疫情期間申請破產的公司相比,梅西的處境稍好一些。它得以在風暴中倖存下來,但生存本身,並不能回答那個最根本的問題。
正如許多分析師所指出的,梅西百貨必須找到一個存在的理由。當消費者可以在其他地方,以更低的價格買到許多相同的產品時,他們為什麼還要走進梅西的商店?儘管公司已投入資金升級了部分旗艦店,試圖將其打造成更具吸引力的「地標性場所」,但這項策略能否推廣至其餘數百家門市,仍是巨大的未知數。
從一個世紀前「世界最大商店」的榮光,到今日掙扎於關店與裁員的泥沼,梅西百貨的星光殞落,不僅是一家企業的興衰史,更是美國零售業、乃至整體經濟結構變遷的深刻反映。它見證了從實體經濟到數位經濟的轉移,從在地品牌到全國性品牌的整合與反思,以及金融政策如何深刻影響一家實體企業的長期命運。那顆熟悉的紅色星星,依舊會在感恩節的夜晚升起,只是在觀看遊行的群眾眼中,它所承載的意義,或許已不再如往昔那般明亮。
資料來源
The Associated Press: Macy’s to close 125 stores, slash 2,000 corporate jobs
https://apnews.com/article/business-us-news-ap-top-news-retail-industry-ohio-734d85834f71a473f1c876c49646b9df
Reuters: Macy's to shut 125 stores, cut 2,000 jobs in revival bid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macys-results/macys-to-shut-125-stores-cut-2000-jobs-in-revival-bid-idUSKBN1ZZ2O8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cy’s to Close 125 Stores, Cut 2,000 Jobs
https://www.wsj.com/articles/macys-to-close-125-stores-cut-2-000-jobs-11580852758
The New York Times: Macy’s to Close 125 Stores and Cut 2,000 Jobs
https://www.nytimes.com/2020/02/04/business/macys-store-closings.html
Forbes: Macy’s Will Close 125 Stores And Cut 2,000 Jobs
https://www.forbes.com/sites/laurendebter/2020/02/04/macys-will-close-125-stores-and-cut-2000-jobs/
Bloomberg: Macy’s to Shut 125 Stores, Exit Malls in Bid to Revive Sale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02-05/macy-s-to-shut-125-stores-as-part-of-three-year-revival-plan
The Washington Post: Macy’s is closing 125 stores and cutting 2,000 jobs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usiness/2020/02/04/macys-is-closing-125-stores-cutting-2000-jo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