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自2025年2月以來,美國新任政府重啟對移民政策的強硬路線,迅速簽署行政命令,旨在全面打擊所謂的「庇護城市」(Sanctuary Cities),引發了聯邦與地方政府之間新一輪的緊張對峙。根據國土安全部的初步報告,新政府上任首月,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已在全美逮捕超過兩萬名無合法居留身份的移民,此數字相較於2024財政年度拜登政府時期的月平均逮捕數增加了一倍以上。此輪執法行動的核心目標,是那些採取政策限制與聯邦移民官員合作的地方司法管轄區。白宮方面主張,此舉是為了「恢復移民體系的完整性」,並優先處理有犯罪紀錄的非法移民。然而,行動中也授權執法人員逮捕在場的所有無證移民,並取消了前政府時期對於在教堂、醫院、學校等敏感區域執法的限制,此舉已在各地移民社區引發普遍的憂慮與不安。
庇護城市與聯邦政府之間的爭議,根本上源於對法律與權力劃分的不同詮釋。聯邦政府的核心手段是向地方執法部門發出「拘留請求」(Detainer),要求警方在預定釋放一名因地方罪行被捕的無證移民後,額外拘留最多48小時,以便ICE人員接管。然而,絕大多數庇護城市與州份拒絕遵守此類請求,其法律依據在於「拘留請求」本質上僅為行政要求,而非具備法律強制力的司法逮捕令。地方政府官員,例如丹佛市與舊金山市的代表,反覆強調,在沒有法院命令的情況下延長對個人的監禁,可能使地方政府面臨非法拘禁的法律訴訟。他們主張,地方執法資源應用於維護本地社區安全,而非被聯邦政府強行徵用以執行其移民政策。這種立場被聯-邦官員批評為一種「法律否決運動」,認為庇護城市選擇性地執行法律,為罪犯提供了庇護所。
這場衝突不僅是政策上的分歧,更觸及美國憲政結構中關於聯邦與州權力平衡的根本問題。儘管新政府威脅要扣留聯邦資金以施壓庇護城市,但過去的司法判例已多次確認,聯邦政府干預州與地方層級政策的權力受到嚴格限制。法律專家指出,即使是國會也無法直接通過法律廢除庇護城市,因為這涉及到州權與地方自治的核心領域。面對聯邦政府此次更有組織、更具準備的施壓,全美數百個庇護城市與郡縣正積極應對,一方面準備迎接新一輪的法律訴訟,另一方面則加強對社區的法律援助與權益宣導,確保居民了解自身權利。以丹佛市為代表的城市,其應對策略與未來發展,正成為觀察這場全國性憲政與人權議題演變的關鍵指標。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美國社會的肌理深處,一場關於權力、法律與人道精神的角力正悄然升溫。街頭巷尾的低語、教堂內的祈禱,以及市政廳內緊繃的會議氣氛,共同交織出移民社區在新政府上台後的集體焦慮。自2025年初,隨著白宮再次明確其強硬的移民執法議程,一場以「庇護城市」為核心的風暴被重新點燃。聯邦政府的行動迅速而明確-發動大規模逮捕、簽署行政命令,劍指那些被視為阻礙其大規模驅逐計畫的地方政府。這不僅僅是政策的轉變,更是一場對美國憲政結構中聯邦與地方權力界線的嚴肅叩問。
這場爭議的核心,圍繞著「庇護城市」這一充滿歧義與政治色彩的標籤。實際上,美國法律中並不存在一個對「庇護城市」的統一定義。此術語通常用來描述全美範圍內大約十幾個州以及數百個城市和郡縣所採納的一系列政策。根據主張加強邊境管制的移民研究中心(Center for Immigration Studies)的歸納,這些政策的共同點在於-有限度地與聯邦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合作。具體而言,衝突的引爆點往往是ICE發出的「拘留請求」。當地方警察因違反當地法律逮捕某人時,ICE若懷疑該人無合法居留身份,便會請求警方在該人服刑期滿或獲得保釋後,繼續將其拘留長達48小時,以便聯邦探員前來交接。然而,庇護城市普遍認為,此類請求並非法院簽署的逮捕令,缺乏法律強制性。因此,地方政府若據此延長監禁,反而可能因侵犯個人自由而面臨法律訴訟。
聯邦政府對此的立場堅定而清晰。白宮方面宣稱,庇護城市的政策等同於為罪犯提供藏身之處,是對國家法律的公然挑戰。政府官員將其描述為一場意圖「否決」聯邦法律的運動,並強調大規模驅逐行動旨在「恢復移民體系的完整性」。為了迫使地方政府就範,新政府簽署的行政命令威脅將切斷對任何「意圖干預聯邦執法行動合法行使」的庇護管轄區的聯邦資金。同時,一項重大的政策調整是廢除了前政府時期的一項長期指令-該指令曾阻止聯邦探員在教堂、學校、醫院等「敏感區域」進行逮捕。此舉的批評者認為,這將對移民社區造成深遠的寒蟬效應,導致人們因害怕被捕而不敢尋求醫療救助、為子女辦理入學,甚至向警方報告自己是犯罪受害者。
與此相對,地方政府的捍衛者們則從憲法與公共安全的角度提出了有力的反駁。舊金山市檢察長邱信福(David Chiu)在應對聯邦政府的訴訟時明確指出:「我們的庇護政策中沒有任何條款可以阻止聯[邦移民法的合法執行。」他強調,ICE探員完全可以在舊金山界限內執法,但問題在於,聯邦政府試圖「為其自身目的,強行徵用我們的地方執法力量」。這一觀點觸及了美國憲法第十修正案的精神,該修正案保障了未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應保留給各州。地方官員認為,他們的警察首要職責是服務與保護當地社區,而非成為聯邦移民機構的前線代理人。若當地居民-無論其移民身份為何-將警察視為潛在的驅逐執行者,他們便不再信任執法系統,這將嚴重削弱社區的整體安全。一個孩子不敢上學、病人不敢就醫的城市,絕非一個安全的城市。
在這場全國性的對峙中,科羅拉多州首府丹佛市及其市長麥克·約翰斯頓(Mike Johnston)成為了焦點。約翰斯頓市長公開表示,他將堅定捍衛丹佛的庇護政策,即便這可能意味著個人將面臨法律風險。丹佛市的具體做法體現了一種中間路線:該市執法部門不會應ICE的要求延長對任何人的拘留期,因為這違反了州法律。然而,如果ICE詢問某位特定人士的釋放時間,丹佛市可以提供該資訊,例如「此人將於本週五下午兩點釋放」。這種做法既遵守了地方法律,也未完全切斷與聯邦機構的資訊溝通。然而,這種審慎的平衡,在聯邦政府看來,依然是不可接受的阻撓。前總統川普在一次電視採訪中直接點名丹佛,宣稱「我們要去解決這個問題」,並表示若市長不願保護其社區,那麼「川普總統和ICE會代勞」。
面對聯邦政府此次更有組織性、對法律戰略準備更充分的攻勢,全美各地的庇護城市正在積極備戰。經歷了川普第一任期的法律交鋒後,許多城市已經成功在法庭上捍衛了自己的政策。他們深知,聯邦政府的權力並非無限。美國的立國基礎在於聯邦與州權力的精妙平衡,即使國會也無法僅憑一項法案就廢除所有庇護政策。然而,法律上的勝利無法完全消除現實中的恐懼。在新一輪執法浪潮下,丹佛市政府已著手加強社區宣導,確保民眾了解自身權利,以及在面對ICE探員時應如何應對。當地社區組織與法律援助團體也進入了高度戒備狀態。他們所憂慮的,不僅是那些有犯罪紀錄的個案,更是那些已在美國落地生根、努力工作、撫養家庭、對公共安全不構成任何威脅的普通人,在某個清晨被突然帶走的場景。丹佛市此刻的寂靜與戒備,或許正是美國其他數百個城市未來的預演。這場風暴的最終走向,將深刻影響美國社會的法治、人權與族群互信。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What Are ‘Sanctuary Cities,’ and How Is the Term Used in the Immigration Debate?
https://www.nytimes.com/2024/03/12/us/what-are-sanctuary-cities.html
Associated Press: Trump is vowing to end ‘sanctuary cities.’ Here’s what that could mean
https://apnews.com/article/trump-immigration-sanctuary-cities-election-2024-5d9c75531d04130617309995be98df89
Reuters: Explainer: What is a US 'sanctuary city' and how could Trump fight them?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what-is-us-sanctuary-city-how-could-trump-fight-them-2024-03-08/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Facts on Sanctuary Cities
https://www.wsj.com/articles/the-facts-on-sanctuary-cities-11571439775
NPR: 'Sanctuary Cities,' Explained
https://www.npr.org/2024/03/18/1239103828/sanctuary-cities-explained
BBC News: What are 'sanctuary cities' and why is Trump targeting them?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38769528
Center for Immigration Studies: Map: Sanctuary Cities, Counties, and States
https://cis.org/Map-Sanctuary-Cities-Counties-and-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