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1年5月6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正式宣布,其年度旗艦演習「堅定捍衛者21」(Steadfast Defender 21)正式啟動。此次演習規模宏大,匯集了來自北美和歐洲的二十餘個盟國與夥伴國,總兵力超過九千人,其演訓範圍從北大西洋的廣闊海域,橫跨歐洲大陸,直至黑海地區。秘書長延斯·史托騰伯格指出,這次演習旨在全面檢驗北約的戰備狀態與軍事機動性,是聯盟決心與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此次演習具有非凡的戰略意義,因為它不僅是北約在經歷了新冠疫情的挑戰後,首次恢復的大規模、跨領域聯合演訓,更是對聯盟自2018年以來進行深刻指揮體系改革的第一次全面實戰化檢驗。兩個為應對大規模、高強度衝突而設立的全新司令部—位於德國烏爾姆的「聯合支援與賦能司令部」(JSEC)和位於美國的「諾福克聯合部隊司令部」(JFC Norfolk)—將在演習中首次扮演核心角色。演習被設計為多個階段:第一階段由諾福克聯合部隊司令部主導,聚焦於北美部隊對歐洲的快速海上增援,英國皇家海軍最新的「伊莉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打擊群將參與其中;第二階段則由聯合支援與賦能司令部通過桌面推演,協調盟軍部隊與裝備在歐洲境內跨越國界的快速流動;最後,在演習的框架下,由土耳其主導的「高度戒備聯合特遣部隊」(VJTF)將通過「貴族跳躍」(Noble Jump)演習,快速部署至羅馬尼亞。在北約部隊剛剛開始從阿富汗進行歷史性撤離、以及俄羅斯近期在烏克蘭邊境進行大規模軍事集結的雙重背景下,「堅定捍衛者21」演習的舉行,不僅是一次例行的軍事訓練,更是一次深刻的戰略樞軸轉移,標誌著聯盟的重心正從長達二十年的區域外反叛亂作戰,明確地回歸到其根本使命:在歐洲本土進行可信的、大規模的集體防禦。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歷史的樞軸—在告別阿富汗之際重返歐洲
2021年5月,當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旗幟在阿富汗的基地緩緩降下,象徵著一場長達二十年的軍事介入行動步入終章之時,聯盟的軍事重心,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和決心,向著一個截然不同的方向進行歷史性的樞軸轉移。5月6日,北約正式宣布啟動其年度最為重要的集體防禦演習—「堅定捍衛者21」(Steadfast Defender 21)。這場演習的啟動時機,與聯盟從阿富汗撤軍的開始時間僅相隔數日,這種時間上的緊密銜接,絕非偶然。它是一次精心設計的戰略溝通,旨在向全世界宣告:北約正在結束一個時代,並全力以赴地為下一個時代做準備。
「堅定捍衛者21」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其九千餘人的參演兵力或橫跨大西洋與歐洲大陸的廣闊演訓範圍。它是一場深刻的、具有象徵意義的「回歸」。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北約的軍事思想、部隊結構、裝備採購乃至官兵的實戰經驗,都被深刻地烙上了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進行反叛亂作戰(Counter-insurgency, COIN)的印記。聯盟的部隊擅長在複雜的非對稱環境中,與非國家行為者作戰,保護平民,並為當地安全部隊提供訓練。然而,這種作戰模式,與在歐洲本土應對一個擁有先進陸、海、空、天、網能力的同等級國家級對手(peer competitor)所需的技能,截然不同。
自2014年俄羅斯非法吞併克里米亞以來,北約便已開啟了一場艱難而必要的轉型,試圖重拾其在冷戰時期所精通的、關於大規模常規威懾與防禦的「肌肉記憶」。而「堅定捍衛者21」,正是這場長達七年轉型歷程的集大成者與最終檢驗。它不再是為了模擬一場在遙遠國度的維和或反恐任務,而是為了演練一個最為核心、也最為根本的場景:當一個歐洲盟國遭受攻擊時,整個跨大西洋聯盟如何能夠快速、有效地投送其決定性的軍事力量,以履行《華盛頓條約》第五條的集體防禦承諾。
因此,這次演習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針對性的戰略設計。其核心,是驗證聯盟在經歷了2018年布魯塞爾峰會深刻的指揮體系改革後,所獲得的全新能力。兩個新成立的司令部—專職負責跨大西洋增援的諾福克聯合部隊司令部,和專職負責歐洲內部後勤機動的聯合支援與賦能司令部—將首次在這場大規模演習中,扮演核心的指揮與協調角色。它們的表現,將直接決定聯盟在新時代的威懾態勢是否可信。在一個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再度升高的時刻,「堅定捍衛者21」不僅僅是一場訓練,它更是北約向世界展示其已完成戰略樞軸轉移,並已準備好應對21世紀高強度衝突挑戰的、最強有力的宣言。
重建大西洋之橋—諾福克司令部的首次大考
「堅定捍衛者21」演習的第一幕,在廣闊而洶湧的北大西洋上拉開。這一階段的核心,是演練北美部隊對歐洲盟國的快速海上增援,而其指揮中樞,正是新成立的、位於美國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聯合部隊司令部(Joint Force Command Norfolk, JFC Norfolk)。這次演習,是該司令部自2018年宣布成立、並在之後逐步達成作戰能力以來,所面臨的第一次大規模、實戰化的「洗禮」。其表現,將直接驗證北約是否已經成功地重建了那座在冷戰後幾乎被拆除的「跨大西洋戰略之橋」。
諾福克司令部的重生,其本身就標誌著北約戰略思維的根本性回歸。在冷戰時期,確保北美增援部隊能夠安全跨越大西洋,是聯盟海軍的首要任務。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這一威脅被認為已不復存在,原有的「大西洋盟軍最高司令部」(SACLANT)也被改組。然而,近年來俄羅斯海軍、特別是其先進核潛艇部隊在北大西洋地區活動的急劇增加,讓北約的戰略規劃者們重新意識到,這條海上生命線的脆弱性。JFC Norfolk的設立,正是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其唯一、專一的使命,就是在危機或戰爭時,確保北美與歐洲之間的海上交通線(Sea Lines of Communication, SLOCs)的絕對安全。
演習的第一階段,正是圍繞這一核心使命而設計。根據公布的計畫,約有5000名官兵和18艘各式艦船參與了這場海上實兵演練。其演練的科目,無疑將聚焦於高端海戰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反潛作戰(Anti-Submarine Warfare, ASW)。這將涉及到由海上巡邏機、反潛直升機、水面艦艇的拖曳聲納陣列以及盟國的攻擊型核潛艇所組成的、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反潛網絡,共同演練如何搜索、追蹤並模擬摧毀潛在的敵方潛艇。
而此次海上演習的最大亮點,無疑是英國皇家海軍最新的「伊莉莎白女王號」(HMS Queen Elizabeth)航空母艦及其所率領的航空母艦打擊群的參與。這艘英國數十年來建造的最大戰艦,搭載著F-35B第五代戰鬥機,其首次作戰部署就以北約演習作為開端,這一安排本身就釋放了強烈的政治與軍事信號。它不僅展示了英國在脫歐後對北約集體防禦的堅定承諾,也極大地增強了北約在北大西洋地區的海上制空與力量投射能力。一個功能齊全的航空母艦打擊群,其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移動作戰平台,能夠為整個增援艦隊提供強有力的空中保護,並對任何試圖阻斷航道的敵方水面或水下威脅,實施毀滅性打擊。
諾福克司令部的任務,就是協調指揮這支龐大而複雜的多國海軍特遣隊,確保它們能夠在一個充滿威脅的環境中,協同作戰,完成其護航任務。這場演習,不僅僅是對艦船和人員的考驗,更是對指揮鏈路、通信系統、情報共享機制以及多國海軍協同作戰程序的一次全面檢驗。它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回答一個關乎北約威懾信譽的根本性問題:在21世紀,那座維繫著北美與歐洲安全命運的大西洋之橋,是否依然堅固。
穿越歐洲的動脈—烏爾姆司令部與軍事機動性的挑戰
當增援部隊的艦船駛抵歐洲港口時,一場更為複雜、也更具挑戰性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如何將數以萬計的士兵和數以千計的坦克、裝甲車輛等重型裝備,從西歐的港口,快速、高效地投送到數千公里之外、可能已陷入戰火的東翼前線,是決定增援成敗的關鍵。「堅定捍衛者21」演習的第二個核心,正是為了演練這一極具挑戰性的過程,而其幕後的「總導演」,則是另一個新成立的司令部—位於德國烏爾姆的「聯合支援與賦能司令部」(Joint Support and Enabling Command, JSEC)。
與JFC Norfolk專注於海上不同,JSEC的作戰領域是整個歐洲大陸的「後方區域」(rear area)。它不是一支直接作戰的部隊,而是一個龐大的軍事後勤與運輸協調中樞,其使命是打通盟軍在歐洲內部機動的「動脈」。為此,演習的這一階段,並未採取大規模實兵調動的形式,而是以一場約有300名來自各國的後勤、運輸和法律專家參與的「桌面推演」(table-top exercise)來進行。
這場在指揮部內進行的推演,其複雜性絲毫不亞於一場真實的戰鬥。它旨在模擬並解決長期以來被稱為北約「軟肋」的「軍事機動性」(military mobility)問題。在冷戰後,隨著歐洲內部邊界的消融,各國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法律法規上,都未曾充分考慮大規模軍事調動的需求。這導致了一系列看似瑣碎、卻足以在戰時造成致命延遲的障礙:各國鐵路的軌距不同,意味著坦克等重型裝備需要在邊境進行耗時的吊裝轉運;許多公路、橋樑和隧道的承重與淨空標準不一,無法承受重型軍用車輛的通行;而在和平時期,軍隊的跨國調動,需要經過繁瑣的外交許可申請和海關檢查程序,往往需要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
JSEC的桌面推演,正是要在一種高壓的、模擬危機的環境下,對這些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參演的專家們將面對一系列複雜的想定,例如:某個關鍵港口因遭受攻擊而癱瘓,如何迅速啟用備用港口?一條主要的鐵路線被切斷,如何快速規劃出替代的、由鐵路、公路和內河航運組成的多式聯運路線?某個國家因國內法律限制,遲遲未能批准盟軍部隊的過境許可,如何通過預先建立的協調機制,快速解決這一政治-法律障礙?
這場推演,將全面檢驗JSEC與各東道國設立的「國家聯絡點」之間的協同效率。它旨在將和平時期繁瑣的官僚程序,轉變為戰時高效的綠色通道,最終實現一個所謂的「軍事申根區」的理想。這是一項極其艱鉅的、需要軍方與民事部門(如交通、內政、海關等)高度協調的系統工程。 thus, an exercise conceived years prior in the quiet of planning rooms—designed as a methodical test of new command structures and logistical concepts—was thrust by the raw, unpredictable events of the spring of 2021 into the center of a live geopolitical crisis, transforming it from a mere rehearsal into a powerful, real-time strategic message. 儘管「堅定捍衛者21」中的這一部分,不像航母戰鬥群那樣引人注目,但它所要解決的,卻是關乎北約集體防禦成敗的、最為根本的問題之一。因為一支無法被及時投送到戰場的增援部隊,無論其多麼強大,都將毫無意義。
東南翼的先鋒—「貴族跳躍」與黑海的威懾信號
在跨大西洋航渡和歐洲內部機動的宏大演練背景下,「堅定捍衛者21」演習的第三個、也是最具實戰色彩的階段,是代號為「貴族跳躍21」(Noble Jump II 21)的實兵部署演習。這一階段的主角,是北約反應最為迅速的「王牌」部隊—「高度戒備聯合特遣部隊」(Very High Readiness Joint Task Force, VJTF),即所謂的「先鋒部隊」。而其部署的目的地,被選定在聯盟的東南翼前沿—羅馬尼亞。
VJTF是北約在2014年威爾斯峰會上創設的,其核心特點是極高的戰備水平,被要求能夠在數日內,快速部署至任何危機地點。2021年,VJTF的領導權由土耳其擔任,其核心是一支由土耳其陸軍第66機械化步兵旅組成的、經過高度整合的多國部隊。「貴族跳躍」演習的任務,正是要檢驗這支由土耳其主導的VJTF,從其在土耳其的駐地,通過海、空、陸多種方式,快速投送至羅馬尼亞,並在當地迅速展開形成作戰部署的能力。根據公布的計畫,來自12個國家的約4000名官兵參與了這一階段的演習。
選擇羅馬尼亞作為演習地點,其地緣戰略意涵極為清晰。黑海地區,自2014年俄羅斯非法吞併克里米亞並對其進行大規模軍事化以來,已成為北約與俄羅斯之間軍事對峙的熱點區域。俄羅斯在克里米亞部署的先進防空和反艦飛彈,對該地區的航行與飛行自由構成了嚴重挑戰。更為緊迫的是,就在「堅定捍衛者21」演習啟動前的一個月,即2021年4月,俄羅斯在靠近烏克蘭東部邊境和克里米亞地區,集結了超過十萬大軍,製造了自2014年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戰爭恐慌。
儘管在演習開始前,俄羅斯宣布從邊境撤回部分部隊,但其在該地區展現出的強大軍事動員與威懾能力,已向北約及其夥伴國發出了極為嚴峻的警告。在這樣一個高度緊張的背景下,北約將其反應最為迅速的VJTF部署至羅馬尼亞,無疑是一次經過精心計算的、強有力的戰略信號傳遞。它旨在向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黑海沿岸盟國,提供最為直接和可信的安全再保證,表明聯盟有決心、也有能力在危機時,快速向該地區增援。同時,它也是向莫斯科發出的一個清晰的威懾信號:任何試圖在黑海地區通過軍事手段改變現狀的行為,都將面臨整個聯盟的快速和集體回應。
「貴族跳躍」演習,還將檢驗北約在東南翼的指揮與接收能力。部署在羅馬尼亞的「東南多國師部」(Headquarters Multinational Division Southeast)和設在該地區的「北約部隊整合單元」(NFIU),將在協調VJTF的進駐、與東道國部隊的整合以及後續的作戰指揮中,扮演關鍵角色。這場演習,因此成為了對北約自2016年華沙峰會以來,在東南翼所建立的「適度前進部署」(tailored Forward Presence)架構的一次全面實踐檢驗。從VJTF的快速出動,到在黑海前沿的迅速展開,這場演習,是北約新時代威懾態勢在東南翼的一次實力展示。
歷史的雙重背景—阿富汗的終章與烏克蘭的警鐘
要完全理解「堅定捍衛者21」演習的深刻意義,必須將其置於2021年5月這個獨特的、充滿了歷史張力的雙重背景之下進行審視。這兩個背景,一個是正在徐徐落下的帷幕,另一個則是驟然拉響的警鐘,它們共同為這場看似常規的軍事演習,賦予了非同尋常的時代註腳。
第一個背景,是北約在阿富汗長達二十年的軍事介入,正步入其歷史的終章。就在演習啟動前五天的5月1日,美國和北約盟國正式啟動了其「堅決支持任務」(Resolute Support Mission)的最後階段撤軍行動。這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在過去的二十年裡,阿富汗戰場定義了整整一代北約軍人的職業生涯,也深刻地塑造了聯盟的軍事學說、能力發展和作戰思維。聯盟的部隊,在阿富汗的山地與沙漠中,學會了如何進行反叛亂作戰、如何與當地文化互動、如何在一個充滿了簡易爆炸裝置(IED)的環境中生存。
而「堅定捍衛者21」的舉行,則以一種最為具象化的方式,宣告了聯盟的戰略重心,正在從中亞的反恐戰場,決定性地「樞軸」回歸歐洲本土的集體防禦。演習所演練的科目—大規模跨海增援、重型裝甲部隊的快速機動、高端海空對抗—與阿富汗戰場的需求截然不同。這是一次全面的「換檔」,要求聯盟的部隊必須快速地「忘卻」反叛亂作戰的某些習慣,重新拾起並精通在一個高度對稱、高強度、多領域的戰場環境中,與一個同等級國家對手進行作戰的技能。這種從阿富汗的「終章」,到歐洲防禦「新章」的無縫過渡,是北約在21世紀第三個十年所面臨的最為重大的戰略調整。
第二個背景,則更具即時性與緊迫性。就在演習籌備的最後階段,2021年3月至4月,俄羅斯在靠近烏克蘭東部邊境和克里米亞地區,進行了自2014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集結,總兵力一度超過十萬人,並配備了大量的坦克、火砲和戰術彈道飛彈。這次規模空前的軍力展示,引發了國際社會對俄羅斯可能發動新一輪大規模入侵的極度憂慮,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頻繁地向西方盟友發出警告。
儘管在四月下旬,俄羅斯國防部宣布結束「戰備檢查」並下令部隊返回常駐基地,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危機,但這次事件,如同一記響亮的警鐘,再次提醒了北約,歐洲東翼的和平是何等的脆弱,而一場大規模的常規戰爭,並非是遙遠的歷史,而是一種隨時可能重現的、現實的威脅。
因此,一場在數年前就在規劃室中構思好的、旨在有條不紊地測試新指揮結構和後勤概念的演習,被2021年春季原始而不可預測的事件,推到了地緣政治危機的中心,使其從一次單純的排練,轉變為一個強有力的、即時的戰略訊息。在這種高度緊張的氛圍下,「堅定捍衛者21」演習的舉行,其意義被極大地放大了。它不再僅僅是一次對聯盟內部機制的測試,更成為了在危機時刻,向潛在對手展示決心、向處於威脅之下的夥伴和盟友提供再保證的一次關鍵行動。這兩個截然不同但又同時發生的歷史性事件—一個時代的結束與一場新危機的預警—共同為「堅定捍衛者21」的宏大敘事,提供了最為深刻的註解。
一個在行動中得到驗證的聯盟
當「堅定捍衛者21」演習的各個階段在北大西洋和歐洲大陸上陸續展開時,它所呈現的,不僅僅是坦克、艦船和飛機的複雜調動,更是一個軍事聯盟在經歷了七年的深刻轉型後,其集體意志與制度能力的全面展示。這次演習,可以被視為對北約自2014年以來所有改革成果的一次「頂石」(capstone)級別的總結與驗證,其成功舉行,向世界證明了三個至關重要的結論。
第一,它驗證了跨大西洋政治承諾的軍事可信度。在一個充滿了關於歐洲「戰略自主」和跨大西洋關係未來的辯論的時代,「堅定捍衛者21」以一種最為傳統、也最為有力的方式—北美部隊的實兵部署和英國最新航母的領銜參與—證明了北美與歐洲的安全依然是不可分割的。這不僅僅是對盟國的再保證,更是對任何懷疑跨大西洋紐帶強度者的有力回應。
第二,它驗證了聯盟制度性適應的成功。自2018年布魯塞爾峰會以來,關於設立諾福克和烏爾姆兩個新司令部的決策,在許多觀察家看來,或許仍停留在組織圖和官僚程序的層面。而這次演習,則首次將這兩個新生的「大腦」置於一場模擬的大規模、高壓力的增援行動之中,檢驗它們的實際協調與指揮能力。演習的順利進行,證明了北約的制度性改革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已經轉化為能夠有效提升聯盟作戰效能的實際組織能力。
第三,它驗證了聯盟軍事威懾的有效性與針對性。從北大西洋的反潛作戰,到歐洲大陸的快速機動,再到黑海地區的「先鋒部隊」部署,演習的每一個環節,都精準地對應了聯盟所面
臨的最為現實的軍事挑戰。在俄羅斯剛剛進行了大規模軍力展示之後,北約以一場同樣複雜和專業的演習作為回應,這本身就是威懾與反威懾之間動態博弈的一部分。它表明,北約不僅有能力識別威脅,更有能力以具體的、可信的軍事行動,來平衡和抵消這些威脅。「堅定捍衛者21」不僅僅是一場演習,它是一個在行動中得到全面驗證的聯盟的宣言。在告別了阿富汗長達二十年的漫長篇章之後,北約通過這次演習,清晰地宣告了其在新時代的核心使命:作為一個為歐洲-大西洋地區的集體防禦而生、並為此進行了徹底重塑的軍事聯盟,它已經為21世紀的大國競爭時代,做好了準備。
資料來源:
Exercise Steadfast Defender 2021 to test NATO readiness and military mobility
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news_183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