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黑色星期五」的變革:2020年疫情零售業與消費模式

實體店人潮到數位物流的挑戰轉移

· 權力結構-美國,巨頭戰爭,金融經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11月27日,傳統上標誌著美國節日購物季高潮的「黑色星期五」,呈現出與往昔截然不同的景象。曾經充斥著午夜排隊人龍、開店後人群蜂擁而入的混亂場景,被線上訂單的持續湧入與實體店內實施的社交距離規範所取代。這場轉變並非憑空發生,而是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催化的結果。這場公共衛生危機,迫使零售商與消費者在極短時間內,加速了早已存在的數位化轉型趨勢。大型零售商如沃爾瑪(Walmart)、塔吉特(Target)等,數年來首次在感恩節當天歇業,並將促銷活動提前數週在線上展開,意圖分散客流,避免人群聚集。

此次變革的核心,是消費行為從實體空間向數位平台的根本性遷移。調查顯示,高達七成的消費者計畫在該年度更多地透過網路購物,以規避病毒傳播的風險。這不僅改變了零售業的前端營銷策略,更對其後端的供應鏈與物流系統構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驗。隨著線上訂單量激增,美國的運輸行業預計在節日高峰期間,每日將面臨超過四百萬件包裹的運力缺口。零售商們提前開啟促銷,部分原因正是為了給予物流體系喘息的空間。這意味著,2020年節日購物的挑戰,已從如何管理店內人潮,轉變為如何應對包裹配送的巨大瓶頸。

在消費端,疫情引發的經濟不確定性也為市場前景蒙上陰影。截至當年秋季,全美仍有約兩千萬人依賴失業救濟金生活,而春季發放的政府紓困支票與額外失業補助的效果已逐漸消退。這種經濟壓力導致消費者行為出現分化:一部分人因失業而大幅削減開支,另一部分有穩定工作的民眾則因出行與娛樂活動受限而增加了儲蓄,顯示出普遍的謹慎心態。這種趨勢使得專注於居家生活(如雜貨、家裝)的零售商持續獲利,而傳統上在黑色星期五受益的服飾與玩具等品類,則面臨著更大的銷售壓力。2020年的黑色星期五,最終成為一個分水嶺,標誌著零售業一個時代的結束,並鞏固了以數位為核心的新商業模式。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美國的集體記憶中,「黑色星期五」長期以來不僅是一個購物日,更是一種充滿矛盾色彩的文化儀式。感恩節次日清晨的嚴寒中,成千上萬的購物者在商店門外徹夜等候,只為在開門瞬間湧入,搶購那些折扣驚人的「開門大搶購」(Doorbuster)商品。然而,在2020年11月27日這一天,這些熟悉的場景大部分已然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客流管制、地面上標示的社交距離貼紙,以及店員手中不停進行清潔消毒的噴霧瓶。這場寧靜的變革,是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社會進行全面改造後,在零售領域最直觀的體現。

這場公共衛生危機—本身作為一個強大的外部催化劑—迫使零售業在數月內完成了原本需要數年才能完成的變革。早在疫情爆發前,電子商務的崛起已開始蠶食實體零售的版圖,「網購星期一」(Cyber Monday)的銷售額逐年攀升,顯示出消費習慣的緩慢轉移。但2020年的封鎖措施與對病毒傳播的恐懼,徹底顛覆了原有的演進節奏。當實體店在三、四月間被迫關閉,線上購物從一個選項,變成了許多家庭唯一的選擇。據統計,從四月到十月間,美國約有五千家實體店鋪永久關閉,加速了行業的洗牌。

面對節日購物季這一年度最重要的銷售檔期,存活下來的零售商們被迫徹底調整策略。數十年來首次,包括沃爾瑪、塔吉特在內的主要零售巨頭宣布在感恩節當天關閉實體店,將促銷活動的主戰場全面轉移至線上。傳統上集中在一天之內的瘋狂折扣,被拉長為橫跨數週的線上促銷活動。此舉的目的顯而易見:其一,避免人群在特定時間點過度集中,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其二,分散因線上訂單暴增而帶來的巨大物流壓力。

然而,這場向線上的大規模遷移,很快便暴露了支撐電子商務運行的物理基礎設施的脆弱性。疫情初期,由於港口關閉與全球供應鏈中斷,消費者曾面臨長達數月的配送延遲。到了節日季,問題的焦點轉移至國內的包裹配送能力。根據行業預測,在購物高峰期,全美運輸系統的每日處理能力與實際包裹量之間,將存在超過四百萬件的巨大缺口。這意味著,即使消費者願意支付高昂的加急運費,在聖誕節前兩天訂購的商品也極有可能無法準時送達。物流,這個以往在幕後運作的環節,此刻已成為決定消費者購物體驗乃至零售商成敗的關鍵瓶頸。

這種潛在的物流困境,可能反向將一部分最後一刻的購物需求推回到實體店鋪,但屆時消費者將面臨的是一個與過去截然不同的購物環境。店鋪將嚴格限制容納人數,要求顧客佩戴口罩,並大力推廣「線上購買,到店取貨」(Curbside Pickup)的無接觸服務。曾經那種在擁擠貨架間穿梭、充滿偶然發現樂趣的購物體驗,已被一種目標明確、高效且高度程序化的流程所取代。

在供應鏈面臨考驗的同時,需求端也充滿了不確定性。疫情對美國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大規模的失業潮使得約兩千萬人需要依靠失業救濟金生活。春季由政府發放的紓困支票和額外的失業補助曾一度提振了消費,但這些措施在夏季末陸續到期,使得許多家庭的財務狀況再度變得岌岌可危。因此,零售商普遍預期,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將完全退出節日市場,或大幅縮減購物預算。

有趣的是,即使對於那些工作穩定、未受直接經濟衝擊的群體,其消費行為模式也發生了顯著改變。由於旅行、外出用餐和大型娛樂活動的停滯,這些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反而有所增加,但他們更傾向於將其用於儲蓄,而非消費。這種謹慎的態度,反映了社會對未來經濟前景的普遍憂慮。消費的內容也出現了明顯的轉向,資金更多地流向了與「居家生活」相關的領域,如食品雜貨、廚房用品、家庭辦公設備與裝修材料。與此相對,傳統的節日禮物大宗—服飾、珠寶與玩具—則面臨著需求疲軟的困境。

綜合來看,2020年的「黑色星期五」不再是一場全國性的消費狂歡,而更像是一次對零售業適應能力與社會經濟韌性的全面檢驗。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轉折點:以實體店為中心、以限時搶購為驅動的舊有模式,正迅速讓位於一個以數位平台為核心、以便利性和安全性為首要考量的新範式。儘管實體店鋪並未完全消失,但其功能正在發生轉變,從單純的銷售場所,演變為品牌展示中心、線上訂單的配送節點以及提供獨特體驗的空間。這一年,迫使所有參與者重新思考購物、物流與消費之間的關係,其影響無疑將持續多年。

資料來源:

Adobe Analytics: Adobe Forecasts U.S. Online Holiday Sales to Hit a Record $189 Billion
https://news.adobe.com/news/news-details/2020/Adobe-Forecasts-U.S.-Online-Holiday-Sales-to-Hit-a-Record-189-Billion/default.aspx

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 NRF Defines New Holiday Tradition as Consumers Start Shopping Earlier
https://nrf.com/media-center/press-releases/nrf-defines-new-holiday-tradition-consumers-start-shopping-earlier

Bloomberg: Black Friday Is Canceled, and Maybe Christmas, Too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0-11-25/black-friday-2020-is-canceled-and-maybe-christmas-is-too

Reuters: Analysis: For U.S. retailers, 'Black Friday' becomes a month-long event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a-holidayshopping-blackfriday-int/analysis-for-u-s-retailers-black-friday-becomes-a-month-long-event-idUSKBN2841I8

The New York Times: Black Friday Looks Different This Year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27/business/black-friday-2020.html

Associated Press: ‘Black Friday’ shopping starts amid pandemic, with fewer crowds
https://apnews.com/article/black-friday-starts-pandemic-fewer-crowds-9f15053b925b6a5554f15d9ca810c9c3

CNBC: Black Friday shoppers are heading to stores, but it’s a trickle, not a flood, as online sales surge
https://www.cnbc.com/2020/11/27/black-friday-2020-shoppers-head-to-stores-but-not-in-drov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