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SpaceX已然從一家挑戰者,演變為美國太空霸權的同義詞,一個「不可替代的國家資產」。然而,近期其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與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的公開爭執,卻意外揭示了這段共生關係背後的深刻裂痕與戰略脆弱性。美國政府,包括NASA與國防部,在太空發射、衛星通訊乃至重返月球等關鍵領域,已對這家私人公司形成了近乎壟斷性的依賴。
烏克蘭戰場上,馬斯克曾出於個人判斷,單方面拒絕為烏軍的軍事行動提供星鏈(Starlink)服務,此舉凸顯了一個嚴峻的現實:當一家私人企業的利益、甚至其領袖的個人意志,與國家戰略目標不一致時,誰擁有最終的決策權?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美國如何在這場由政府親手扶植的商業航太革命中,一步步將自身的太空主權與一家私人企業深度綑綁,並探討在這段長達十年以上都難以擺脫的依賴關係中,美國政府正面臨的治理挑戰與國家安全困境。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當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拖曳著烈焰刺破蒼穹,每一次的成功發射,似乎都在為美利堅的太空霸權譜寫新的篇章。這家由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於2002年創立的公司,如今已不僅僅是一家承包商,它被譽為「不可替代的國家資產」,其技術實力與市場主導地位,讓全世界的競爭者都望塵莫及。然而,就在這片看似牢不可破的共生關係之下,一場短暫卻劇烈的政治風暴,卻讓華盛頓的決策者們驚出一身冷汗,迫使他們重新審視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當國家將其命脈交予一位權力巨大的私人之手,這究竟是實力的延伸,還是主權的讓渡?
近期,馬斯克與美國總統川普之間因政府預算問題引發的公開齟齬,將這一潛在危機暴露無遺。川普威脅要削減對馬斯克的政府補貼與合約,而馬斯克則反擊稱可能讓NASA用於運送太空人的「飛龍號」(Dragon)太空船退役。儘管雙方很快收回了威脅,但這場全球最有權勢的兩位人物之間的交鋒,已然揭開了潘朵拉的盒子。這不僅僅是個人恩怨,筆者認為,它是一次深刻的警示,暴露出在當代地緣政治格局下,國家與超大型私人企業之間權力關係的模糊與失衡。尤其是在烏克蘭戰場上,馬斯克曾單方面決定星鏈服務的開關,直接影響戰局,這無異於一家私人公司在執行自己的「外交政策」。這場風暴迫使我們追問:美國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對SpaceX形成了如此之深的戰略依賴?
NASA的豪賭與波音的潰敗
要理解今日的局面,必須回溯到本世紀初。當時,美國的太空發射市場由波音(Boeing)與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合資成立的「聯合發射聯盟」(ULA)所壟斷。這家唯一的供應商向政府收取高達數億美元的發射費用,效率低下且缺乏創新動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NASA的前副署長洛里·加弗(Lorie Garver)等人,開始推動一場激進的政策轉變:利用資本主義的競爭精神,向私營部門開放太空任務。
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豪賭。NASA不再自己設計和運營太空船,而是轉變為「客戶」角色,向能夠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完成任務的私人公司購買服務。2008年,在SpaceX的獵鷹1號火箭首次成功飛行僅數月後,NASA便授予其一份價值16億美元的「商業補給服務」(Commercial Resupply Services)合約,委託其為國際太空站(ISS)運送貨物。這份合約,在SpaceX瀕臨破產的邊緣,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
隨後,更具雄心的「商業載人計畫」(Commercial Crew)登場。2014年,NASA分別向SpaceX和波音授予了26億美元和42億美元的合約,開發運送太空人的載具。歷史在這裡出現了巨大的分岔:SpaceX不負眾望,於2020年成功將NASA太空人從美國本土送上太空,結束了自2011年太空梭退役以來,美國長達九年依賴俄羅斯「聯合號」(Soyuz)火箭的窘境。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航太巨頭波音的慘敗。儘管獲得了近兩倍於SpaceX的資金,其「星際航線」(Starliner)太空艙卻問題頻發。在2024年的一次任務中,其太空艙在將兩名太空人送達ISS後,因機械故障而被迫空船返回地球,兩名太空人最終不得不搭乘SpaceX的飛龍號太空艙,在延誤數月後才得以回家。波音的潰敗,徹底將SpaceX從NASA的「一個選項」,變成了「唯一的選項」,壟斷地位由此奠定。
壟斷的解剖學:SpaceX如何制霸星辰
SpaceX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其獨特「作戰條令」的必然結果。筆者將其歸納為三大支柱:
垂直整合的極致:與傳統航太公司將大量零組件外包不同,SpaceX堅持在內部設計和製造絕大部分的火箭與飛船部件。這種模式使其能夠完全掌控開發的速度、成本與工程週期,實現了驚人的迭代效率。
重複使用的革命:馬斯克從一開始就將「可重複使用性」視為降低發射成本的核心技術。獵鷹9號火箭第一級的成功回收與復用,徹底顛覆了整個行業的成本結構,使其競爭對手數十年來「一次性使用」的昂貴模式,在一夜之間顯得陳舊不堪。
超越需求的擴張:SpaceX進行了一場極具膽識的豪賭,在市場需求尚未明確之前,便大規模擴建產能。其星鏈業務中的平板天線工廠,年產量高達數百萬台,而此前全球同類產品的年產量不足十萬。這種超前佈局,使其在市場爆發時能夠迅速佔領份額。
這些策略的綜合效應是壓倒性的。2024年,SpaceX完成了創紀錄的134次軌道發射,佔全球所有發射任務的83%。其星鏈衛星佔太空中所有在軌運行衛星的65%。其可靠性甚至讓亞馬遜(Amazon)等競爭對手,也不得不選擇使用SpaceX的火箭來發射自己的衛星。SpaceX不僅僅是贏得了市場,它幾乎已經成為了市場本身。
權力邊界的模糊:從承包商到國防基石的演變
如果說SpaceX與NASA的關係是一種商業上的共生,那麼其與美國國防部(DoD)的關係,則正在步入一個更為複雜且敏感的領域。最初,國防部僅是SpaceX的小客戶,但近年來,這一關係迅速深化。預計到2025年,SpaceX從國防部獲得的收入將從2022年的不足2億美元,激增至約30億美元。
這其中包括一份價值18億美元、由美國國家偵察局(NRO)授予的間諜衛星網絡合約,以及為軍方提供加密通訊的「星盾」(Starshield)服務。烏克蘭戰爭成為了這一轉變的催化劑。星鏈在戰場上為烏軍提供了至關重要的通訊能力,但也正是在這裡,馬斯克的個人意志與美國的國家利益發生了正面衝突。他因擔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拒絕為烏克蘭在克里米亞地區的一次關鍵軍事行動提供星鏈網路支援,直接導致該行動無法執行。
這起事件的意義極其深遠。它標誌著一個私人企業的CEO,基於其個人判斷,做出了一個足以影響國際衝突進程的戰略決策。這在現代國家關係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作為回應,美國政府委託SpaceX開發由政府擁有和控制的「星盾」系統,筆者認為,這正是國家試圖從私人手中「收回」部分戰略控制權的無奈之舉。
主權的兩難:如何駕馭失控的利維坦
今日美國政府所面臨的困境,可以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形容:這彷彿是1913年的汽車工業,福特公司已經掌握了生產線的秘密,而所有其他競爭者還在手工敲打汽車。從短期效率來看,將所有訂單都交給福特無疑是最佳選擇。但從長遠來看,這將扼殺整個行業的競爭潛力,使國家未來完全受制於一家公司。
這正是NASA和美國太空部隊(US Space Force)當前的挑戰。他們一方面享受著SpaceX帶來的低成本與高效率,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花費鉅資,去扶植那些技術上遠遠落後的競爭者,如藍色起源(Blue Origin)、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等。這並非出於商業考量,而是出於國家安全的戰略需要——他們必須為這頭過於龐大的利維坦,培養出幾個 хоть是象徵性的「制衡者」。
然而,與歷史上NASA和洛克威爾(Rockwell)等傳統承包商的關係不同,SpaceX是一家不上市的私人公司。其治理結構不透明,決策權高度集中在馬斯克一人手中,不受股東和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常規監督。這種結構賦予了它無與倫比的執行效率,但也使其行為變得極難預測和約束。
一份長達二十年的「必要婚姻」
專家普遍認為,在未來10到20年內,美國不可能擺脫對SpaceX的依賴。因為從零開始培育一家能與之抗衡的發射公司,正需要這麼長的時間。這意味著,美國與SpaceX的關係,將是一場漫長的「必要婚姻」。
這段關係的核心挑戰,將不再是技術或商業層面的,而是政治與治理層面的。華盛頓必須學會如何與一個權力堪比主權國家、意志卻繫於一人的新型態「戰略夥伴」共存。這需要建立新的規則與護欄,確保在最關鍵的國家安全問題上,最終的決策權柄能牢牢掌握在民選政府手中。
SpaceX的崛起,是美國式創新與政府扶持政策相結合的偉大成功。但它也催生出了一個霍布斯筆下的「利維坦」—一個強大到足以反過來挑戰其創造者的權威的巨獸。如何駕馭這頭星辰之上的利維坦,將是美國在21世紀太空競賽中,除了技術挑戰之外,所面臨的最為嚴峻的考驗。
資料來源
NASA: "Commercial Crew Program"https://www.nasa.gov/exploration/commercial/crew/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Contracts Press Releases" (Used to verify major contracts like Starshield)https://www.defense.gov/News/Contracts/
Reuters: "Elon Musk's SpaceX is building spy satellite network for US intelligence agency, sources say"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space/elon-musks-spacex-is-building-spy-satellite-network-us-intelligence-agency-2024-03-16/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ow SpaceX Became the World’s Rocket Company"https.com/wsj.com/business/elon-musk-spacex-rocket-launch-nasa-starlink-7659a84a
Associated Press (AP): "Boeing’s Starliner capsule returns to Earth without astronauts after troublesome trip to space station"https://apnews.com/article/boeing-starliner-nasa-space-station-sunita-williams-barry-wilmore-f25b293e430d4b998393e8e19c36a461
SpaceNews: "SpaceX’s dominance in launch broader than just price"https://spacenews.com/spacexs-dominance-in-launch-broader-than-just-price/
Ars Technica: "So, about that Starlink and Ukraine controversy…"https://arstechnica.com/tech-policy/2023/09/so-about-that-starlink-and-ukraine-controver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