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軍火的崛起:南韓如何成為西方世界的新兵工廠

波蘭訂單背後的全球國防工業轉移

· 權力結構-歐洲,印太局勢-騰升的太極旗,權力結構-印太,重工業復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2年8月26日,波蘭與南韓正式簽署了一系列價值高達137億美元的軍火採購執行合約,引進包括K2主戰坦克、K9自走砲與FA-50輕型戰鬥機在內的大規模武裝力量。這筆交易不僅是波蘭史上最大、也是南韓有史以來金額最高的單筆軍火出口訂單,其背後所標示的,是全球國防工業版圖的一次重大結構性轉移。在俄烏戰爭的衝擊下,當傳統的歐美軍工強權,因自身產能瓶頸以及對烏克蘭的持續軍援,而難以滿足前線盟國緊急的武備需求時,一個意想不到的供應者—南韓—正憑藉其獨特的戰略優勢,迅速崛起,成為西方世界一個關鍵的新興兵工廠。

南韓軍工產業之所以能在這場全球軍備競賽中異軍突起,其核心競爭力,建立在「速度」與「專注」兩大基石之上。與歐美軍購案中動輒數年甚至十數年的漫長交付週期形成鮮明對比,南韓展現了驚人的生產與交付效率。以此次交易中的K9自走砲為例,首批裝備在合約簽訂後僅三個多月,便已運抵波蘭港口。這種高效率,是南韓數十年來獨特地緣政治處境的直接產物。在冷戰結束後,當歐洲各國普遍削減國防開支,關停坦克、火砲等傳統武器生產線,享受「和平紅利」時,僅以一道非軍事區與朝鮮對峙的南韓,卻始終維持著一種高度的戰備狀態。為了應對來自北方的、隨時可能爆發的大規模地面戰爭威脅,首爾不僅沒有縮減,反而持續投資並現代化其傳統陸戰武器的生產能力。

俄烏戰爭的爆發,則為南韓數十年來積累的龐大產能,提供了一個完美的釋放出口。這場高強度的常規戰爭,徹底戳破了西方國家在後冷戰時代國防規劃的短板—即重「高精尖」裝備而輕「大規模常備」產能。當北約盟國將自身的庫存武器大量送往烏克蘭,卻發現本國的生產線已無法快速補充這些消耗時,一個巨大的供應缺口應運而生。南韓作為美國的親密盟友,且因其對烏克蘭僅提供非致命性援助的政策,使其軍工生產線未被直接佔用,因此處於一個絕佳的位置,來承接這些來自西方盟國的緊急訂單。南韓總統尹錫悅所提出的,要在2027年前成為全球第四大武器出口國的國家級目標,正是在這樣一個地緣政治與國防工業的雙重變局下,找到了最具現實意義的實踐路徑。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2年8月26日,在華沙,一筆足以改變歐洲安全格局的軍火交易正式落定。波蘭國防部與南韓多家軍工巨頭,簽署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鉅額合約,採購第一批次的K2「黑豹」主戰坦克與K9「雷霆」自走砲。這僅僅是雙方總價值高達137億美元框架協議的一部分,後續還將包括FA-50輕型戰鬥機以及更多的重型裝備。

這項交易,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極不尋常。波蘭,作為北約(NATO)東翼面對俄羅斯威脅的最前線國家,其傳統的武器供應來源,一直是美國與歐洲的盟邦。然而,在俄烏戰爭的巨大衝擊下,華沙選擇了將其建軍史上最大的一筆訂單,交給了一個遠在東亞、甚至非北約成員的國家

這一決策,深刻地反映了當前全球國防工業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境與權力轉移。它清晰地表明,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和平之後,西方國家的軍工複合體,已難以應對一場大規模、高消耗的常規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產能需求。而一個長期處於戰爭陰影下的國家—南韓—正憑藉其數十年如一日的戰備積累,抓住這一歷史性的機遇,迅速崛起為全球軍火市場上一個不可或缺的新興力量。

速度的勝利:一種新的採購哲學

南韓軍火最吸引波蘭等東歐國家的核心優勢,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在當前局勢下至關重要的詞:速度。

以韓華防務公司(Hanwha Defense)的K9自走砲為例。在合約簽訂後,首批24門K9自走砲,僅用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便於同年12月運抵波蘭,並迅速投入波軍服役。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波蘭向美國採購的M1A2主戰坦克,以及向德國尋求的「豹2」坦克替代方案,都面臨著遙遙無期的交付延遲。

對於一個感受到生存威脅的國家而言,武器裝備的交付速度,其重要性甚至不亞於其技術性能的些微差異。能夠在明天就投入戰鬥的武器,遠比一份承諾在五年後交付的、性能更優越的藍圖,來得更有價值。南韓軍工企業,正是精準地抓住了這種源於不安全感的迫切需求。它們之所以能夠做到快速交付,其背後,是一套與歐洲截然不同的國防工業發展邏輯。

後冷戰時代的兩種路徑

冷戰的結束,為歐洲帶來了長達三十年的戰略假期。在「歷史終結」的樂觀氛圍中,大規模地面戰爭,被認為是一種過時的威脅。各國紛紛削減國防預算,陸軍規模被一再壓縮,裝甲部隊與火砲部隊成為裁撤的重點。與之相應,支撐這些部隊的重工業生產線,也因缺乏訂單而被關閉、合併或轉為「休眠」狀態。整個歐洲的國防工業,開始轉向研發週期長、產量小、單價高的尖端武器系統。

然而,在同一時期,朝鮮半島的冷戰卻從未真正結束。一道三百八度線,將朝鮮半島分割為兩個高度軍事化的實體。對於南韓而言,來自朝鮮數以萬計的火砲與裝甲部隊的威脅,是每日都需要面對的、真實存在的生存挑戰。—這種長期的、迫在眉睫的威脅,迫使南韓的國防政策,始終將大規模地面戰爭,作為其軍事準備的核心想定—。

因此,首爾不僅沒有削減其陸軍規模,反而持續投入巨資,建立了一個獨立、完整且高度現代化的國防工業體系。其發展重點,也與歐洲不同,並非僅僅追求技術上的突破,而是更側重於能夠大規模、快速、且以可負擔成本進行量產的成熟武器系統。K2坦克與K9自走砲,正是在這種「隨時準備打仗」的戰略思想下,所誕生的產物。

俄烏戰爭的地緣政治催化劑

2022年2月爆發的俄烏戰爭,以一種極為殘酷的方式,驗證了南韓戰略思想的前瞻性。這場戰爭,讓西方國家猛然驚醒:高強度的常規戰爭,並未從歷史中消失,它對火砲、砲彈、坦克等「傳統」武器的消耗速度,遠超和平時期人們的想像。

當美國與歐洲各國,將本國的武器庫存,大量轉移至烏克蘭戰場後,他們焦急地發現,本國的軍工生產線,已無法在短期內,為自身的軍隊,補足這些裝備缺口。一個巨大的「產能真空」,因此而形成。

南韓的獨特地緣政治站位,使其能夠完美地填補這一真空。作為美國在亞洲的核心盟友,南韓的武器系統與北約標準高度兼容。同時,首爾政府在俄烏戰爭中,採取了僅提供人道主義與非致命性援助的謹慎政策。這一立場,使其免於像其他西方國家一樣,需要將本國的軍火產能,優先用於援助烏克蘭。其完整的生產線與熟練的工業勞動力,因此可以全力投入,來滿足來自波蘭等國的、新的出口訂單。

南韓總統尹錫悅所提出的,要在2027年,讓南韓躋身全球第四大武器出口國的宏願,正是在這樣一個由戰爭所創造出的、充滿需求的市場環境中,找到了最強勁的動力。從為本國防衛而生,到為西方盟國補給,南韓的軍工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然而,隨著訂單的紛至沓-來,首爾未來也將面臨著如何維持其「快速交付」這一金字招牌的嚴峻考驗。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ow South Korea Is Becoming a Global Arms Giant
https://www.wsj.com/video/series/wsj-explains/how-south-korea-is-becoming-a-global-arms-giant/937E352E-1869-42E1-92F6-9C455A599A2D (Primary source for transcript)

Reuters: South Korea signs criticism-defying MOU with Poland on arms exports
https://www.reuters.com/world/south-korea-signs-mou-with-poland-arms-exports-2022-07-27/

Associated Press: Poland signs deal to buy South Korean tanks, howitzers
https://apnews.com/article/technology-politics-south-korea-national-governments-31c195579893d7e59b2075b8d0309903

Financial Times: South Korea’s arms sales are booming — and no one is talking about it
https://www.ft.com/content/10851888-293e-425f-a399-901d22797e88

Bloomberg: South Korea Inks $5.8 Billion Arms Deal With Poland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2-08-27/south-korea-inks-5-8-billion-arms-deal-with-poland-yonhap

The Guardian: Poland and South Korea sign weapons deal as defence ties grow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2/jul/28/poland-and-south-korea-sign-weapons-deal-as-defence-ties-grow

U.S. Department of State: U.S. Security Cooperation with the Republic of Korea
https://www.state.gov/u-s-security-cooperation-with-the-republic-of-ko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