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H-1B簽證的轉折之路:創新引擎與本土勞權的激烈鬥爭

定義國家未來人才戰略的政策思辯

· 權力結構-美國,科技與AI,外交戰略-非國家影響力量,人權社會-難民與移民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在2024年至2025年間,美國科技業面臨著一場深刻的矛盾:一方面,到2033年,美國預計將出現約100萬個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的職位缺口,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大規模的科技業裁員潮引發了對現行移民政策,特別是H-1B高技能人才簽證計畫的激烈辯論。H-1B計畫旨在為美國企業引進外國專業人才,科技巨頭如亞馬遜、Google等是其最大用戶,堅稱國內缺乏頂尖人才。然而,批評者認為,該計畫已淪為企業引進「更年輕、更廉價」外國勞工以取代本土員工、壓低薪資的管道,尤其在裁員期間仍大量申請簽證,更加劇了此番質疑。這場辯論的核心,在於H-1B究竟是為「最優秀、最聰明」的人才敞開大門,還是僅僅引進了普通的勞動者。與此同時,簽證持有者自身也面臨著漫長而不確定的永久居留申請過程。在此背景下,前總統川普提出的「黃金簽證」概念—以500萬美元的價格為外國人才提供快速入籍通道為這場複雜的政策博弈,投入了一枚極具顛覆性的市場化解決方案,預示著美國未來人才戰略的潛在劇變。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每一個時代的敘事中,「美國夢」總佔據著一個核心篇章,它關乎奮鬥、機遇與無限可能。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這個夢想的輪廓正被全球化的人才流動與深刻的國內勞動焦慮,重新雕琢與定義。處於這場風暴中心的,是一個名為H-1B的簽證代碼。它不僅僅是一份法律文件,更像是一面棱鏡,折射出美國在維持全球創新領導地位的渴望、與保護本土勞工權益的承諾之間,那場日益激烈且充滿矛盾的博弈。

這場博弈的背景,是一組無法迴避的數據。據預測,從2023年到2033年,美國將面臨約100萬名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人才的缺口,科技業的職位增長速度預計將是整體勞動市場的兩倍。創立於1990年的H-1B簽證計畫,正是為填補此類技能鴻溝而設計,允許美國企業臨時僱用特定專業領域的外國工作者。矽谷的科技巨頭—亞馬遜、Google、Meta、微軟—是這個計畫最主要的擁護者與使用者。在他們看來,這是一條至關重要的生命線,用以引進全球最頂尖的大腦,維持其創新的引擎高速運轉。

然而,在這幅宏大的創新藍圖之下,潛藏著另一幅更為複雜且充滿張力的畫面。自2024年以來,科技業經歷了數波大規模裁員潮,超過十五萬名員工失去工作。但令人費解的是,即便在這樣的市場寒冬中,企業對H-1B簽證的需求依舊強勁。這一現象,為批評者的論點提供了最有力的砲彈:H-1B計畫,是否已從引進菁英的初衷,悄然演變為一個壓低勞動成本、取代美國本土員工的系統性工具?

「最聰明的大腦」或「廉價的勞工」:一場關於價值的辯論

H-1B計畫的支持者與反對者,描繪了兩幅截然不同的現實。支持者認為,引進外國人才不僅填補了職位空缺,更能激發創新、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最終使整個經濟受益。在他們眼中,每年數十萬份的申請湧入,本身就證明了國內人才供應的不足。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雖表示更傾向於僱用美國人,但也坦言美國「極度缺乏才華橫溢且積極主動的工程師」。

但反對者認為,這套說詞掩蓋了企業逐利的本質。他們指出,企業利用制度漏洞,規避了優先僱用美國人的要求。一位評論家尖銳地指出:「如果你給任何一家公司機會,讓它能以10美元而不是20美元的價格僱用一名工人,它有什麼動機去僱用更貴的那個?公司不是人,它們沒有道德。」在這套邏輯下,H-1B的抽籤制度,更像是一場引進廉價勞工的輪盤賭,而非嚴格篩選「最優秀、最聰明」人才的機制。

數據似乎部分支持了後者的觀點。所謂的「天才簽證」,其受益者或許並非都是鳳毛麟角。據分析,在100名H-1B持有者中,可能只有一兩位是真正傑出的,而大部分則是來自普通大學、擁有普通學位的「普通工作者」。2022年,從事電腦相關職業的H-1B持有者,其中位數年薪為12.3萬美元。這個薪資水平雖然不低,但對於一個理應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計畫而言,是否足夠有說服力,已成為爭論的焦點。為此,改革的呼聲之一,便是設立一個更高的薪資門檻—例如15萬美元—旨在透過市場機制,強迫企業只為那些真正無可替代的頂尖人才申請簽證。

簽證煉獄:在不確定性中漂泊的人生

在這場宏大的政策辯論與冰冷的數據分析背後,是數十萬個鮮活的個體,他們的人生被這紙簽證所定義。來自印度的Gaurav Saxena,是這個群體的縮影。他19歲來到美國接受高等教育,憑藉自身的努力成為公司全球銷售業務的負責人。然而,作為佔據H-1B簽證批准總數超過70%的印度裔群體一員,他深陷於一個無盡的循環之中。

「我不確定美國人是否真正理解H-1B持有者必須經歷的頭痛程度。」他說。每三年的簽證續簽,意味著重複的法律費用與繁瑣的文書工作。但這僅僅是冰山一角。對於絕大多數H-1B持有者而言,最終的目標是獲得永久居留權(綠卡)。然而,由於積案如山,這個過程可能需要等待數年甚至數十年。他們在為美國經濟貢獻智慧與稅收的同時,卻始終生活在一種制度性的不確定性之中,每一次換工作、每一次出入境,都伴隨著潛在的風險。他們是美國創新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齒輪,卻也是這個國家移民體系失靈的直接承受者。

「黃金簽證」的登場:一場激進的市場化實驗

面對這個功能失調且爭議不斷的體系,一項激進的、帶有濃厚川普風格的解決方案被拋了出來。在經歷了「買美國貨,僱美國人」的執政口號後,川普的立場似乎發生了轉變,他提出了一個名為「黃金簽證」的構想:為願意支付500萬美元的外國人,提供一條獲得美國公民身份的快速通道。

這個提案,徹底顛覆了傳統的移民政策邏輯。它不再基於技能、家庭關係或人道主義,而是引入了赤裸裸的市場定價。在川普看來,這是一舉兩得的方案。對於像蘋果這樣的公司,如果想從台灣或中國延攬一位頂尖高管,現行的H-1B制度幾乎無法實現。而「黃金簽證」則提供了一個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案:公司可以直接「購買」一張綠卡,作為招募頂尖人才的籌碼。同時,這筆鉅款可以被用來償還美國的國家債務。

這項提案引發了巨大的政策想像與倫理辯論。它是否會創造一個基於財富的雙軌移民制度,讓富人可以輕易繞過普通人需要經歷的漫長等待?這究竟是對一個失靈系統的務實修正,還是一種將國家公民身份商品化的危險趨勢?無論答案為何,這個想法的出現,本身就標誌著美國對高技能移民的思考,正從傳統的監管模式,轉向一種更加開放、也更加充滿爭議的市場化路徑。

在十字路口上的抉擇

H-1B簽證的困境,是今日美國面臨的更深層次挑戰的縮影。一個國家,如何在擁抱全球化、吸引頂尖人才的必要性,與安撫國內勞動市場的焦慮情緒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這場辯論沒有簡單的答案。矽谷的創新機器,確實依賴於全球人才的持續注入;而本土技術人員的飯碗,也確實面臨著真實的競爭壓力。

從提高薪資門檻的技術性修正,到「黃金簽證」的顛覆性構想,所有的方案都指向一個核心問題:在21世紀,美國希望建立一個什麼樣的人才引進體系?它應該基於何種價值—是純粹的精英主義,是勞動市場的供需,還是資本的購買力?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將決定H-1B計畫的未來,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定義下一代「美國夢」的內涵。

資料來源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1B Visas Are a Lifeline for These Tech Companies
https://www.wsj.com/us-news/h-1b-visas-are-a-lifeline-for-these-tech-companies-1f26a5cd

Reuters: US receives fewer H-1B visa applications for 2025 fiscal year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us-receives-fewer-h-1b-visa-applications-2025-fiscal-year-2024-04-01/

Financial Times: The H-1B visa debate and its impact on US tech
https://www.ft.com/content/1d5d341b-4355-4424-81d3-356396f7c870

Cato Institute: H-1B and the STEM Shortage
https://www.cato.org/blog/h-1b-stem-shortage

Forbes: Trump’s New ‘Golden Ticket’ Visa Idea For The Wealthy Shakes Up Immigration Debate
https://www.forbes.com/sites/suzannerowankelleher/2024/08/21/trumps-new-golden-visa-idea-for-the-wealthy-shakes-up-immigration-debate/

U.S.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Services (USCIS): H-1B Electronic Registration Process
https://www.uscis.gov/working-in-the-united-states/temporary-workers/h-1b-specialty-occupations-and-fashion-models/h-1b-electronic-registration-process

Brookings Institution: What’s happening with H-1B visas and what is the role of immigration in the U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orkforce?
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whats-happening-with-h-1b-visas-and-what-is-the-role-of-immigration-in-the-us-science-and-engineering-workfo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