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全球航空產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權力重組。在製造端,歐洲的空中巴士(Airbus)憑藉A321neo的戰略成功與穩定的生產交付,已明確超越深陷737 MAX危機與製造困境的美國巨擘波音(Boeing),取得了訂單與交付量的絕對領先。這場製造業的權力轉移直接衝擊營運端。以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為代表的傳統航空公司,正積極揚棄過往的規模競賽,轉向一場爭奪高利潤頂級客群的「精品化」戰爭,透過機隊升級、拓展獨特國際航線與優化服務,直面達美航空(Delta)的霸主地位。與此同時,曾以破壞式創新席捲市場的超低成本航空(ULCC)模式,在成本飆升、消費者偏好轉變以及傳統航空「基本經濟艙」的價格圍剿下,正遭遇生存危機,精神航空(Spirit Airlines)的破產申請即是此一模式黃昏的縮影。這場橫跨產業鏈的變革,正重新定義未來十年的天空版圖。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天空,自古以來便是人類對於自由、疆界與想像的終極投射。它承載著詩意的翅膀,也刻畫著鋼鐵機械劃破雲層的冷酷軌跡。在筆者多年的外交與國際關係觀察中,航空產業始終是一個獨特的稜鏡,它不僅是全球化的血管,更是國家工業實力、戰略佈局乃至文化影響力的延伸。今日的天空,正上演著一場無聲卻劇烈的權力轉移,其深刻程度不亞於一場地緣政治的板塊遷徙。這場變革的核心,圍繞著三個相互關聯的敘事:製造巨人的此消彼長、傳統航空的價值回歸,以及一個時代創新模式的黯然落幕。
雙頭壟斷的權力傾斜—歐洲桂冠與美國的荊棘王座
長達數十年,全球商用飛機市場猶如一場精心編排的雙人舞,由美國的波音(Boeing)與歐洲的空中巴士(Airbus)共同主宰。這不僅是兩家企業的競爭,更是美歐兩大工業體系在技術、資本與政治實力上的角力。然而,自2019年以來,這支雙人舞的平衡被徹底打破,空中巴士穩健地邁向舞台中央,而波音則踉蹌地退入陰影,身陷於一連串幾乎是史詩級的危機之中。
數據是冰冷而誠實的。截至2025年初,空中巴士的待交付訂單(backlog)高達8,726架,而波音則為5,643架。這超過3,000架的差距,不僅代表著數千億美元的未來營收,更預示著未來近十年內,全球天空將有更多的新飛機掛著空巴的標誌,而非波音。自2019年起,空巴的年交付量已連續超越波音。更令人矚目的是財務表現:空中巴士在疫情後迅速恢復盈利,而波音自2018年以來便再未實現年度盈利,自2020年起累計虧損超過20億美元。
這場逆轉的根源,始於波音最引以為傲的產品—737系列。為了應對空巴推出更具燃油效率的A320neo系列,波音倉促地推出了737 MAX。然而,2018至2019年間兩起共造成346人罹難的致命空難,將這款暢銷機型變成了波音的夢魘。調查直指其飛行控制系統(MCAS)的設計缺陷與認證過程中的疏失。近兩年的全球停飛,不僅重創了波音的財務,更摧毀了其百年積累的「安全」金字招牌。當世界以為這已是谷底時,2024年初阿拉斯加航空一架737 MAX 9型機的艙門脫落事件,再次將波音的製造品質與內部控管問題赤裸裸地攤在陽光下。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史無前例地限制其產量,使其在疫情後全球航空需求強勁反彈的關鍵時刻,無法滿足市場的渴望。
與此同時,空中巴士的A320neo家族,特別是其衍生型號A321neo,則精準地抓住了市場的「甜蜜點」。這款單走道窄體客機,擁有前所未有的航程與載客量(航程達4,700海里,最多可載244人),使其能夠執飛過去需要動用廣體客機的跨大陸或跨大西洋航線,例如從美國東岸到歐洲。其無與倫比的營運經濟性,使其成為航空公司眼中的「遊戲規則改變者」。在波音的產品線中,737 MAX 10雖然尺寸接近,但在航程上卻有著顯著的差距,且至今仍未獲得認證。
在Lia 看來,這不僅是單一產品的勝負,更是戰略遠見的差異。空中巴士的成功,源於其對市場需求的精準預判以及更具前瞻性的產品佈局。波音則陷入了一種「成功者的詛咒」,過度依賴其歷史悠久的737平台進行改良,而非徹底的重新設計,最終在技術迭代的浪潮中付出了慘痛代價。前波音執行長戴夫·卡爾霍恩(Dave Calhoun)曾宣布在下一個十年之前不會推出全新機型,此言一出,無異於將市場拱手讓給了A321neo,甚至被戲稱為「空巴史上最好的CEO」。
這場製造端的權力轉移,如同軍事領域的武器代差,直接決定了下游「戰場」—航空公司—的戰略選擇與作戰能力。擁有更高效、更可靠「武器」的航空公司,無疑在這場後疫情時代的生存競賽中,佔據了先機。
頂級掠食者的戰爭—聯合航空的「精品化」復興之路
製造商的命運,緊緊牽動著航空公司的脈搏。當天空的權力天平向歐洲傾斜時,美國本土的航空公司也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其中,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的轉變尤為引人注目。這家歷史悠久的巨頭,正從過去數十年一系列混亂的合併、糟糕的公關危機與落後的盈利能力中掙脫出來,發起了一場直指行業之巔的野心勃勃的進擊。
這場戰爭的核心,不再是單純的載客量或航線數量,而是對「頂級客戶」的爭奪。後疫情時代的旅客結構發生了微妙變化:休閒旅遊爆發,且旅客更願意為舒適與體驗付費;商務旅行雖然恢復緩慢,但金字塔頂端的客戶群依然穩固。這使得「精品化」(Premiumization)成為了致勝關鍵。聯合航空的策略,正是圍繞此核心展開。
首先是機隊的「升級換代」(Upgauging)。聯合航空在2021年下達了公司史上最大的270架飛機訂單,目標是用更大型、更舒適的幹線飛機取代老舊的區域性小飛機。這意味著在相同的航線上,能提供更多座位,特別是利潤豐厚的商務艙與豪華經濟艙座位。他們犧牲了部分經濟艙座位,以確保每個航班都有更多的「Economy Plus」優選經濟艙座位,直接回應了市場對更大腿部空間的需求。
其次是航線網絡的獨特性與擴張性。在執行長史考特·柯比(Scott Kirby)的領導下,聯合航空大膽開闢了如格陵蘭、蒙古等獨特的長程航線。這不僅僅是地圖上的擴張,更是一種品牌宣言:聯合航空是連接美國與世界最偏遠、最獨特角落的「旗艦航空公司」。這使其在與主要競爭對手達美航空(Delta)和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的競爭中,形成了差異化優勢。達美航空雖然長期以來是盈利能力與服務品質的標竿,但聯合航空憑藉其更廣闊的國際網絡,正在蠶食其高端市場。
第三是服務體驗的全面提升。從為頂級國際旅客設立專屬的「北極星貴賓室」(Polaris Lounge),到宣布將在2025年起於數百架飛機上提供由SpaceX的星鏈(Starlink)支持的免費Wi-Fi服務。聯合航空的每一步投資,都精準地對標達美航空,試圖在旅客心中建立一個「更優質、更科技」的品牌形象。
這場轉型是痛苦且代價高昂的,但成效顯著。2023年底,聯合航空的盈利能力已超越美國航空,成為美國第二。其股價表現也反映了市場的信心。這背後,是管理層對市場趨勢的清晰判斷:在一個成本普遍上漲30%的時代,將成本轉嫁給對價格不敏感的高端客戶,遠比在底層市場進行價格戰更為明智。聯合航空的崛起,象徵著傳統航空公司正在擺脫「大眾運輸」的陳舊標籤,回歸到一場關於品質、品牌與利潤率的精密戰爭。
廉價模式的黃昏—精神航空在時代逆風中折翼
當聯合航空等巨頭在雲端之上爭奪皇冠之時,曾在地面掀起革命的超低成本航空公司(Ultra-Low-Cost Carrier, ULCC)卻正遭遇一場凜冽的寒冬。精神航空(Spirit Airlines),這家以其鮮黃色塗裝和「無所不收費」模式而聞名的廉航先驅,在2024年11月申請破產保護,成為這場模式危機最悲愴的註腳。
精神航空的成功,建立在一個極簡的商業邏輯之上:提供極致低廉的「裸票價」,然後對座位選擇、手提行李乃至機上飲水等一切額外服務進行收費。在經濟擴張、消費者對價格極度敏感的時代,這種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甚至迫使傳統航空公司推出了「基本經濟艙」(Basic Economy)來應對。
然而,後疫情時代的幾個關鍵變量,卻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
首先是成本結構的崩潰。ULCC模式的基石是低成本。但疫情後,飛行員短缺導致薪資大幅上漲,燃油成本居高不下,供應鏈問題導致飛機交付延遲。Spirit的飛行員薪資在幾年內上漲了超過30%,其全空巴機隊又不幸地成為普惠(Pratt & Whitney)GTF引擎召回事件的最大受害者,數十架飛機被迫停飛,直接扼殺了其創收能力。當成本飆升30%時,這個漲幅對於高端市場或許可以吸收,但對於ULCC的核心客群—價格敏感型旅客—卻是致命的。
其次是來自頂層的降維打擊。傳統航空公司推出的「基本經濟艙」,雖然在服務上諸多限制,但其品牌信譽、航線網絡以及常旅客計劃的吸引力,遠非ULCC可比。更重要的是,在達美、聯合等公司不斷「升級換代」機隊的過程中,他們擁有更多座位可以劃撥為基本經濟艙,作為一種「防禦性武器」,扼殺ULCC在主要市場的生存空間。
第三是消費者偏好的轉變。經歷了疫情的壓抑後,許多旅客更願意為更好的出行體驗支付溢價。對於「多花一點錢換取更大空間和更少麻煩」的價值主張,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吸引力。這使得ULCC那種處處設限、充滿「隱藏費用」的體驗,顯得愈發不合時宜。
最後,失敗的合併案成為了最後一擊。精神航空在與邊疆航空(Frontier Airlines)和捷藍航空(JetBlue)的合併拉鋸戰中消耗了兩年寶貴的時間。最終與捷藍航空的交易因反壟斷擔憂被司法部門阻止,使其失去了自救的最佳機會。
精神航空的破產並非孤例。邊疆航空同樣面臨虧損,並開始調整策略,例如在其飛機上增加頭等艙座位。連美國最大的廉價航空公司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也宣布將放棄其堅持了50多年的開放式座位政策。這一切都指向一個結論:純粹的、極致的ULCC模式,在當前的宏觀環境下,可能已經走到了盡頭。它正在被迫「進化」,向一種更混合、更注重價值的模式靠攏,但這也意味著它將失去最初那種顛覆性的銳氣。
天空的下一個十年—新秩序與未來的挑戰者
從波音的困境,到聯合航空的野望,再到精神航空的隕落,這三幕劇共同構成了一幅後疫情時代全球航空業的宏大畫卷。我們正在見證一場從製造端到營運端的全面洗牌。2020年代的格局似乎已定:空中巴士憑藉其產品優勢將繼續領跑,而傳統航空公司則透過「精品化」策略鞏固其護城河。
然而,天空永遠不會靜止。筆者認為,下一個戰場將在2030年代打響,核心是下一代全新設計的飛機。這將是一場關於新材料、新推進技術(如氫燃料、永續航空燃料)與數位化設計的革命。誰能率先推出革命性的新平台,誰就可能顛覆現有秩序。波音雖然身處困境,但其深厚的工程底蘊依然不容小覷,一次成功的「絕地反擊」並非全無可能。
與此同時,新的挑戰者正在地平線上集結。中國的商飛(COMAC)挾其C919客機,正試圖在由美歐主導的窄體機市場撕開一道口子;巴西的航空工業(Embraer)在支線客機領域擁有強大實力,被視為最有可能向上突破、挑戰雙頭壟斷的潛在力量。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如貿易關稅與保護主義,也將為這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最終,這場天空的權力遊戲,將由技術創新、戰略遠見與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所決定。無論是飛機製造商還是航空公司,唯有那些能夠在變革的狂風中精準導航,並持續為旅客創造價值的企業,才能在下一個十年的蒼穹中,劃出屬於自己的壯麗航跡。
波音危機的深層意義與台灣航太困局的轉機
波音公司在二十一世紀初仍被視為美國最重要的航太工業象徵,無論是在民用客機市場還是在軍用防務領域,都與美國國力高度綁定。然而短短十多年內,這個航太巨頭逐漸陷入結構性的危機。民用部門因 737 MAX 事故而被全球抵制,商譽毀於一旦;軍事部門則在五代機的研發競賽中落後,僅能依靠延壽升級的四代半戰機勉力支撐。最終,波音成為一個「無法被放任倒下,但也難以被徹底救起」的龐然大物。美國政府若要全力補貼,將承受政治爭議與財政壓力;若放手,則等於宣告美國航太產業鏈遭遇斷層。正是在這樣的矛盾環境下,波音急需戰略級合作對象,能提供大量訂單與資金的同時,還能在地緣政治上獲得正當性。
對台灣而言,這反而是一個罕見的歷史契機。台灣的航太產業長期陷於低階代工,無論是漢翔工業,或是散落於中小企業體系的零組件供應鏈,始終無法跨越「整機研發與系統整合」的門檻。這並非技術人員不具備能力,而是政策與戰略選擇的結果。最鮮明的例子便是 「織女星計畫」。這項原本旨在建立台灣自主核心航空發動機與高階航太研發基礎的國家計畫,在 2018 年蔡英文政府主政下被正式取消。政府的理由是資源應集中於「即刻可用」的國防項目,但實際上卻徹底扼殺了台灣邁向航太自主的可能。從那一刻起,台灣再一次選擇了「依賴軍購、放棄長期研發」的道路。
台灣今日在航太領域的困局,可以概括為三個層次:技術自主的空白、產業鏈的斷層、以及國防需求的急迫。首先,台灣缺乏引擎、雷達、航電、複合材料等核心自主技術,所有高階組件必須依賴美方供應;其次,本地產業鏈並未形成完整結構,大量廠商僅能在低附加價值的零件製造中生存;最後,面對中國快速擴張的殲-20 與殲-16 機群,台灣空軍迫切需要能夠維持制空的中大型戰機,但現有的輕型多用途戰機 F-16V 數量有限、數量稀少且系統無法兼容的法國達梭輕型戰機 幻象2000與垂垂老矣性能早該淘汰3代小戰機 IDF經國號都屆齡汰換,且完全受制於美方維修體系。這三重矛盾使得台灣成為「最需要航太突破卻最缺乏自主基礎」的國家。
在這個背景下,波音的危機恰好與台灣的困境產生交集。波音迫切需要資金與訂單,而台灣迫切需要航太產業的突破口。這並不是單純的買賣關係,而是可能重塑印太戰略格局的對位契機。因為波音目前能立即拿出來並具備高價值的產品,只有 F-15EX。這款戰機雖然是老牌 F-15 的深度現代化版本,但它在航程、載彈量與航電系統上仍然具備優勢,足以成為「四代半戰機中的頂尖」。在美國內部,F-35 已經壟斷了主力戰機市場,波音唯有 F-15EX 能維持其在軍用航太的存在。對於台灣來說,這正是最合適的突破點。
如果台灣政府願意提出 超過三百架的採購訂單,並同時要求完整的在地生產線,且參與F110-GE-129的製造過程。那麼談判態勢將完全不同於以往。這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對美軍購」,而是「對美國企業投資與拯救」。在政治修辭上,台灣可以宣稱自己是「伸手援助美國航太工業、幫助美國工人就業」,這將大幅降低美國國會與輿論對台軍售的阻力。同時,波音為了自救,也不得不在技術轉移與產線落地上做出讓步。這與過去美國對台一貫「高價出售、嚴格封鎖」的模式截然不同。
這樣的方案,一旦實現,對台灣的意義是多重的且是中華民國史上的里程碑。
第一,國防安全獲得立刻的提升,數百架重型戰機 F-15EX 將在未來15年時間內形成的空優力量,而本就與 F16形成的高低搭配將會使的台灣空域,至少在未來二十年內,能夠有效牽制解放軍東部戰區空軍。
第二,產業能力實質躍升,因為若要建立完整產線,必須同步培養人力、技術與上下游供應鏈,這將逼迫台灣產業從「低階零件」走向「整機整合」,也能以有的未來進化,培育擁有規模效應的飛行員訓練系統。
第三,戰略地位轉變,台灣將不再只是被動的武器消費者,而是能為印太盟邦提供維修、升級甚至有限代工的區域樞紐。東南亞國家、澳洲、甚至 AUKUS 夥伴,都在積極尋找戰機後勤保障的基地,而台灣若具備完整產線,將絕對會成為不可忽視的戰略節點。
這樣的契機之所以珍貴,正因為它極度罕見。過去台灣雖然多次投入軍購,但始終無法突破「只買不造」的困境。TSMC 的經驗已經警醒我們:若不掌握產業鏈的核心,即便成為世界焦點,也可能被強行掠奪。台灣不能再讓航太產業重蹈覆轍。波音的危機,反而是我們唯一能以「救援者」角色進入談判桌的時刻。
因此,第一部分的重點在於說明:波音的困局與台灣的困境在歷史上第一次形成交會。波音必須尋找大買家與金錢援助,台灣必須尋找產業突破口。若能把握,台灣將不僅僅是印太防務的棋子,而是航太產業鏈的核心一環。若錯過,則台灣將永遠困在「代工宿命」與「依賴軍購」的循環之中,並且在國際政治之下中國的強大將會越來越難以採購先進武器。
台灣航太工業的轉折與波音合作的戰略必要性
台灣的航太產業,在過去數十年間始終處於一種結構性的低階循環,雖然在國際供應鏈中擁有一定能見度,然而角色始終侷限於零組件代工與次級供應鏈,從螺絲、飛控零件、結構材料到部分引擎組件,皆是以代工模式服務波音、空中巴士等國際大廠。這種產業結構並未能帶動台灣發展出完整的航太自主體系,反而使得國防工業高度依賴外部輸入。蔡政府在 2018 年以政治計算為名,直接中止了「織女星計畫」,原本期望在國內培養完整研發與製造戰鬥機的可能性也隨之斷絕。這一政策的後果不僅是軍事技術層面的空白,更讓台灣在印太格局中失去了打造航太重工業的機會。
此刻,當波音公司正陷入空前的信任危機與財務困境,F-15EX 成為其唯一仍具有戰略價值的資產,而其所搭載的F110-GE-129發動機,更是唯一一次能夠彌補被短視的台灣政府扼殺在搖籃的織女星。台灣若是若能積極介入,將此作為談判基礎,不僅能獲得高性能戰機,更能憑藉波音的困境,迫使美國政府鬆動對台技術轉移的禁忌。
回顧過去,美國對台軍售模式基本上遵循「高價收割、低度技轉」的傳統。即便是 F-16V 的採購案,也僅限於最終裝配或部分維修技術,而不涉及關鍵設計與核心製造。這種模式固然保障了美國對台灣軍備的長期掌控,但同時也形成一種結構性脆弱:當台灣戰機需要升級、維修或擴充時,必須仰賴美方的供應鏈,任何延遲、限制或政治壓力,都會直接轉化為國防漏洞。這種依賴在短期或許能以財力彌補,但長期而言卻是致命的。尤其在中共軍力迅速擴張、東亞安全局勢動盪的今日,台灣再也無法接受單純的「買家角色」,而必須成為產業體系中真正的「生產者」。
正因如此,波音的困境反而是一個戰略機會。作為美國最具代表性的航空巨頭之一,波音在民用市場因 737 MAX 醜聞而遭受重創,品質控管危機不斷延燒,股價長期低迷,債務壓力與交付延遲導致其財務狀況岌岌可危。雖然美國政府一再透過國防合約支撐波音,但其真正能立即兌現價值的產品並不多,F-15EX 是其中最核心的軍事資產。這款戰機延續了 F-15 的可靠架構,並融入現代化電子戰系統與先進武裝平台,能滿足印太戰場的需求。而且,由於美國空軍自身需求有限,波音實際上更需要透過國際訂單來維繫這條生產線的可行性。
這就是台灣應該大舉採購的時刻:若能承諾採購 300 架以上的超額訂單,並提出以「投資美國企業」的名義直接挹注資金,不僅可讓波音脫困,也能為自身爭取完整的技術導入與在地化生產。
台灣需要的不只是戰機本身,而是藉此建立完整的航太重工體系。倘若能在國內建立 F-15EX 的完整生產線,這將意味著台灣第一次具備從機體製造、引擎組裝、電子系統整合到測試驗證的全套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提升國防自主,更會徹底改變台灣在印太區域的戰略位置。因為東南亞諸國,包含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乃至於 AUKUS 盟國澳洲,皆急切尋求在第一島鏈建立可靠的戰機維修與升級基地。若台灣能成為此節點,便能在安全合作中取得核心地位,這不僅是軍事上的提升,更是外交與產業影響力的倍增。
然而,這樣的轉折並非自然而然就會發生,它需要極強的政治意志與談判策略。首先,台灣必須徹底拋棄過去「以經濟換安全」的被動思維。TSMC 已經被美國以「地緣戰略」名義強行納入供應鏈移轉,這給予台灣一個清醒的警訊,最終將失去所有可談判的價值。因為它關乎的不僅是經濟,更是國防與國家存亡。
川普政府要的是投資與錢,強迫獻祭台積電TSMC,台灣政府必須利用這次談判不計代價的促成波音合作
台灣應該利用波音的困境,向美國提出「互利方案」,既然台積電已經成為被綁架的籌碼,與此回應的,台灣政府更應該傾盡國力,動用所有一流外交官們,來促成這項龐大的投資案,透過超額訂單與資金支援,挽救波音,同時要求設立台灣完整生產線,並取得參與F110-GE-129發動機的開發機會,讓台灣成為印太維修、升級與訓練的中心,島鏈中的空中核心。
這樣的方案,表面上是對美國企業的投資,實則是台灣產業自主的突破。即便美國國會內部會對技術轉移有所疑慮,但在「拯救美國國家冠軍企業」的政治壓力下,台灣完全可以將自身需求合理化,並獲得一定程度的支持。這與單純的採購有天壤之別,因為它不再是一次性交易,而是長期戰略聯盟。
若能成功推動這樣的合作,台灣航太工業將從零組件代工蛻變為完整系統製造者,這將是歷史性的跨越。它意味著台灣終於擁有國際級的重工業能力,可以支撐不僅是自身國防,還能對盟友輸出維修與升級服務。如此一來,台灣在印太戰略中的角色,將不再只是「第一線的消耗地」,而是「區域的產業樞紐與戰略保障者」。而對美國而言,這種安排同樣有利,因為它既能拯救波音,又能加強第一島鏈的整體戰力,記得到了台積電,還額外得到了大筆資金。這是一個難得的雙贏契機。
因此,波音的困境並非單純的企業危機,而是台灣在歷史進程中應當敏銳捕捉的機會。若能在此刻展現決斷,台灣不僅能補齊國防航空的缺口,更能以航太工業為基礎,重新定義自身在印太格局中的地位。錯過這個時刻,將意味著台灣在未來數十年仍將被困於牢籠,不僅無法在戰略層次上實現真正的躍升,在鄰國的國際強壓之下只會更為衰弱。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轉折將帶來國內產業鏈的重塑。航太重工業是一個高度複合的產業,它結合了金屬加工、材料科學、電子整合、軟體系統、測試驗證等多個領域。若能推動 F-15EX 在台完整生產,不僅能提升國防自主能力,還能帶動整體製造業升級。台灣長期以來被批評「缺乏重工業基礎」,若能藉由這次契機建立完整體系,將為未來數十年的工業結構奠定根基。它甚至可能成為吸引印太其他國家資本的磁石,進而讓台灣在區域供應鏈中掌握更高話語權。而若能把握,台灣不僅能在國防上補齊短板,更能在印太戰略中以航太重工業為旗幟,建立新的國際地位。
台灣政府正站在歷史的岔路口。一條路是延續過去的依附模式,繼續成為國際供應鏈與軍售體系中的次級角色;另一條路,則是以波音的困境為起點,透過大膽的投資與超額採購,獲取完整的 F-15EX 生產線,建立屬於自己的航太重工業基石。這條路雖然艱難,但一旦成功,將徹底改變台灣的戰略地位,讓它從「被保護者」轉變為「供應者」,從「晶片孤島」轉型為「航太島鏈核心」。這是台灣應該展現決斷的時刻,因為這種機遇,歷史不會給予第二次機會。
資料來源
Reuters: Analysis: Boeing's crisis of trust follows years of outsourcing, cost-cutting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erospace-defense/boeings-crisis-trust-follows-years-outsourcing-cost-cutting-2024-01-18/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ow Airbus Overtook Boeing to Dominate the Skies
https://www.wsj.com/business/airlines/airbus-boeing-planes-dominate-market-5d2524d7
The New York Times: United Airlines Is on a Roll. Can It Last?
https://www.nytimes.com/2024/01/23/business/united-airlines-earnings.html
The Economist: Why Spirit Airlines, a budget carrier, has gone bust
https://www.economist.com/business/2024/11/05/why-spirit-airlines-a-budget-carrier-has-gone-bust
FlightGlobal: How A321neo gives Airbus the edge in battle with Boeing
https://www.flightglobal.com/analysis/how-a321neo-gives-airbus-the-edge-in-battle-with-boeing/152019.article
Associated Press: A judge has blocked JetBlue’s $3.8 billion purchase of Spirit Airlines. Here’s what happens next
https://apnews.com/article/jetblue-spirit-airlines-merger-blocked-antitrust-0a6f02272e53b47f09f0674d896131c7
Simple Flying: The Rise & Fall Of The Ultra Low-Cost Carrier Model In The US
https://simpleflying.com/us-ulcc-model-rise-f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