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開到緊鎖:美國邊境法案的政治角力與移民政策的歷史性轉向

兩黨共識的裂解,映照國家認同的深層焦慮

· 權力結構-美國,人權社會-難民與移民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4年2月,一項被視為數十年來美國最全面的邊境安全法案,在聯邦參議院的程序性表決中宣告失敗。此案的夭折不僅是一次立法挫敗,更是一面棱鏡,清晰地折射出美國社會對移民議題態度的劇烈轉變,以及兩黨在選舉年面前複雜的政治算計。筆者觀察到,此次立法嘗試的核心,在於它試圖將傳統上被視為共和黨主張的嚴格邊境執法,與民主黨長期關切的庇護系統改革相結合。法案內容涵蓋了加速庇護申請審批、授權總統在跨境人數達高峰時關閉邊境、並投入資金增聘邊境巡邏人員與擴建部分實體屏障等措施。這些條款在過去幾乎難以想像會出自一個由民主黨主導的立法議程,顯示了拜登政府與民主黨高層在面對持續的邊境挑戰與日益右傾的民意時,所做出的重大策略調整。

這種轉變並非空穴來風。自疫情趨緩後,美國西南邊境的跨境人數屢創新高,尋求庇護的案件積壓已達數百萬件,審理週期長達數年至十年。這個不堪重負的系統,在現實中形成了一個漏洞:即使最終不符合庇護資格,申請者也能在美國境內合法等待多年。此現象不僅衝擊了邊境社區的資源,更隨著德州等共和黨州長採取「移民巴士」策略,將數以萬計的移民送往紐約、芝加哥、丹佛等民主黨執政的「庇護城市」,使得這場危機從邊境地區的抽象數字,演變為全美大城市居民都能切身感受到的社會與財政壓力。紐約市長「這場危機將摧毀紐約市」的疾呼,便是此壓力的真實寫照。

民意的轉向是驅動政策調整的根本動力。民調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民主黨支持者,也開始認同採取更嚴格的邊境管制措施。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與民主黨的2024年競選綱領中,至少十次提及「確保我們的邊境安全」(secure our border),而此詞彙在2020年的政綱中一次也未曾出現。這標誌著民主黨正試圖從過去被動挨打的局面中奪回話語權,將自身形塑為「能夠解決問題的政黨」。然而,這項法案最終卻在共和黨的集體反對下功敗垂成,前總統川普的明確反對被視為關鍵因素。對川普與共和黨而言,持續存在的邊境危機是攻擊拜登政府最有效的政治武器,解決問題反而會削弱其選戰優勢。因此,這次立法失敗的背後,揭示了一個殘酷的政治現實:在極化的選舉政治中,解決國家性難題的意願,往往讓位於黨派的短期利益。此事件不僅預示著美國的移民政策將持續緊縮,更反映出一個國家在處理其立國之本——移民精神——與當代安全焦慮之間的深刻矛盾與掙扎。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華盛頓的二月,寒氣不僅僅來自季節,更瀰漫在國會山莊的穹頂之下。一項旨在重塑美國邊境管理體系的跨黨派法案,承載著無數期望與妥協,最終卻在這片政治寒流中黯然擱淺。這不僅僅是一次立法程序的失敗,它更像一聲沉重的鐘鳴,宣告了美國移民政策一個時代的結束,並開啟了一個充滿不確定性與更嚴格控制的新篇章。筆者長期觀察華府的權力運作,深知每一次重大法案的起草與辯論,都是對一個國家靈魂的拷問。而這一次,問題的核心直指美國的身份認同:在一個全球遷徙日益頻繁的時代,那個曾向世界「疲憊、貧窮、渴望自由呼吸的蜷縮大眾」張開雙臂的國家,如今將如何界定自己的邊界?

法案的夭折:一場精心計算的政治獻祭

這份由民主黨參議員克里斯·墨菲(Chris Murphy)與共和黨參議員詹姆斯·蘭克福德(James Lankford)等人歷經數月艱難談判而成的法案,其內容本身就體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政治妥協。它試圖搭建一座橋樑,連接兩黨在移民議題上長期存在的鴻溝。法案授權聯邦政府投入數百億美元,用於增聘數千名邊境巡邏隊員與庇護官員,旨在大幅縮短目前長達數年的庇護申請審理時間;同時,它賦予行政部門一項強大的新權力—當一週內平均每日非法越境人數超過5000人時,總統有權暫時關閉邊境,拒絕受理大多數庇護申請。此外,法案甚至包含了為部分邊境牆建設提供資金的條款,這在過去被視為民主黨不可逾越的紅線。

從政策設計的角度看,這是一次務實的嘗試。它承認了現行庇護系統幾近崩潰的現實。正如墨菲參議員所言,「一個需要五到十年才能處理完畢的庇護申請系統,本身就是一個破碎的系統。」這種漫長的等待,無意中鼓勵了許多不具備合法庇護理由的人前來美國,因為他們知道,單是等待裁決的過程,就足以讓他們在美國停留數年之久。法案的設計者希望透過「前端加速審理」與「後端緊急關閉」的雙重機制,來恢復邊境秩序。

然而,這份被其支持者譽為「數十年來最強硬的邊境法案」,最終卻諷刺地被共和黨集體封殺。關鍵轉折點在於前總統川普的公開反對。在他的世界觀裡,一個持續混亂的邊境是證明拜登政府治理無能的最有力證據,也是他重返白宮之路最有效的政治燃料。解決這個問題,等於是親手將武器遞給政治對手。於是,一場關乎國家安全的嚴肅立法,迅速演變為一場服務於個人政治野心的獻祭。共和黨議員們面臨著一個清晰的選擇:是選擇與民主黨人合作解決國家危機,還是選擇忠於黨派領袖以求得政治生存?最終,後者壓倒了前者。法案的失敗,深刻地揭示了當代美國政治的極化生態——黨派利益高於國家利益,選舉考量凌駕於治理需求之上。

民主黨的蛻變:從人道主義到秩序優先

這次立法嘗試的另一個重要面向,是它凸顯了民主黨在移民政策上的顯著蛻變。回顧2020年,民主黨的政綱充滿了對移民人道處境的關懷,強調建立公民身份的途徑,而幾乎不提邊境執法。四年後,情況已截然不同。副總統賀錦麗的競選演說和民主黨的官方文件中,「確保我們的邊境安全」成為了高頻詞彙。

這場轉變的背後,是無法迴避的現實壓力。自拜登總統上任以來,創紀錄的移民潮持續湧入,不僅讓邊境州份不堪重負,其連鎖效應也開始衝擊民主黨的傳統票倉。當德州州長格雷格·阿博特(Greg Abbott)用巴士將成千上萬的移民送往紐約、芝加哥等城市時,他不僅僅是在轉移財政負擔,更是在進行一場高明的政治操作。他迫使這些向來高舉「庇護城市」旗幟的民主黨市長們,直面自己政策主張背後的現實代價。當紐約市的收容系統瀕臨崩潰,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發出「這將摧毀我們的城市」的警告時,移民問題便不再是遙遠邊境的新聞,而是都市居民生活中的具體挑戰。

民意的水溫隨之改變。各項民調均顯示,對移民問題的擔憂在獨立選民甚至部分溫和派民主黨人中顯著上升。人們或許依舊同情移民的處境,但對無序狀態的容忍度正在迅速下降。民主黨高層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變化。他們意識到,如果不能在「秩序」與「安全」的議題上展現出強硬姿態,將會在11月的大選中付出沉重代價。因此,全力推動這項包含大量執法元素的邊境法案,成為民主黨重塑形象、試圖從共和黨手中奪回議題主導權的關鍵一步。他們試圖向選民傳達一個訊息:「我們才是真正想解決問題的一方,而共和黨只想利用混亂來牟取政治利益。」

共和黨的固守:邊境作為永恆的政治戰場

與民主黨的策略調整相比,共和黨在移民議題上的立場則更趨強硬與單一化。在川普的影響下,共和黨的論述框架已從過去(如雷根、布希時代)偶爾提及的綜合性移民改革,完全轉向了以「威脅」為核心的敘事。川普巧妙地將移民問題與美國社會的多重焦慮相捆綁,使其成為一個可以從不同角度攻擊對手的萬能工具。

在經濟層面,他宣稱移民正在「搶走美國人的工作」;在社會安全層面,他反覆渲染與非法移民相關的犯罪個案,儘管統計數據並不支持移民犯罪率更高的說法,但這種敘事有效地激發了選民對治安的恐懼;在國家主權層面,他將邊境的移民潮描繪成一場「入侵」,觸動了民眾對國家安全的敏感神經;甚至在選舉公正性議題上,他也暗示民主黨意圖讓非法移民投票。這種多角度、高強度的論述,成功地將移民問題塑造成共和黨選民最關切的議題之一。

因此,對川普及其追隨者而言,維持邊境的「危機感」至關重要。任何形式的妥協,任何旨在緩解局勢的法案,都會削弱這件最強大的政治武器的效力。他們所追求的,不是一個經過協商、能夠運作的解決方案,而是一個可以持續動員其基本盤、攻擊政治對手的完美議題。正如共和黨策略師亞歷克斯·科南特(Alex Conant)所指出的,川普已經重新定義了共和黨,尤其是在移民議題上,黨內對合法移民的懷疑和對非法移民的擔憂,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種立場雖然鞏固了核心支持者,但也存在風險——其極端的言論,如「移民正在吃掉寵物」,可能會疏遠那些對其政策方向認同、但對其執政風格感到厭倦的溫和派共和黨人與獨立選民。

鐘擺的終點?美國移民政策的未來

這項邊境法案的失敗,並非故事的結局,而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它標誌著兩黨在移民問題上尋求中間路線的努力暫時終結。未來,無論誰在11月的大選中獲勝,美國的移民政策都將朝著更嚴格、更具限制性的方向發展,分歧只在於具體手段與強硬程度。

對賀錦麗與民主黨而言,他們面臨著一場艱難的平衡。他們既需要向中間選民展示其管控邊境的決心與能力,又不能完全背棄黨內進步派與移民權益倡導者的核心價值。民調顯示,多數美國人希望看到一個「軟硬兼施」的方案:既要嚴格執法,也要對那些「值得我們慷慨對待的人」保持同情。這意味著民主黨的策略將可能是推動類似此次失敗法案的政策組合,即「嚴格執法」與「改革合法途徑」並行。

而對川普與共和黨來說,他們的政策藍圖更加清晰:大規模驅逐、修建更完整的邊境牆,並進一步收緊合法移民的渠道。這是一套訴諸於秩序與國家主義情感的政策,雖然可能引發巨大的社會爭議與法律挑戰,但在其支持者中擁有強大的吸引力。

Lia 認為,這場圍繞邊境的政治鬥爭,最終反映的是美國在全球化浪潮下面臨的深層困惑。作為一個由移民建立並賴以繁榮的國家,其開放與包容的傳統身份,正與當下民眾對安全、秩序和文化同質性的渴望產生激烈碰撞。邊境線上的人潮,不僅是尋求庇護的個體,也成為了這場內部文化戰爭的象徵。法案的失敗,讓解決問題的時機再次錯失,而美國社會內部的裂痕,卻因此次角力而愈發深刻。鐘擺或許仍在擺動,但它似乎正不可逆轉地盪向一個更為封閉與內向的未來。

資料來源

Reuters: US Senate blocks bipartisan border security bill after Trump objects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us-senate-vote-bipartisan-border-security-bill-doomed-fail-2024-02-07/

The Associated Press: A bipartisan border bill is dead in the Senate. What happens next on immigration?
https://apnews.com/article/border-bill-immigration-senate-biden-trump-d29326f6eb94220352528148b6880ef8

The New York Times: Senate Republicans Block Border Deal, Sinking Compromise
https://www.nytimes.com/2024/02/07/us/politics/senate-border-deal-vote.html

Pew Research Center: How Americans View the Situation at the U.S.-Mexico Border, and the U.S. Immigration System
https://www.pewresearch.org/politics/2024/02/15/how-americans-view-the-situation-at-the-u-s-mexico-border-and-the-u-s-immigration-system/

BBC News: US border security bill fails in Senate after Republican revolt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68233772

The Guardian: Why did the US bipartisan border security bill fail and what does it me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4/feb/08/bipartisan-border-security-bill-explainer

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 In the Balance: The Future of U.S. Asylum and Border Management Policies
https://www.migrationpolicy.org/research/us-asylum-border-management-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