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曾經自詡為「世界標準」的美國豪華汽車品牌凱迪拉克Cadillac,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品牌迷失與市場份額流失後,正藉由全球汽車產業的電氣化轉型,迎來一場驚人的復興。透過推出Lyriq等一系列備受市場青睞的電動車型,Cadillac不僅連續多個季度實現銷售增長,更成功吸引了近八成的新客戶,其中不乏來自Tesla及德系豪華品牌的車主。這場復興的核心,在於Cadillac揚棄了過去盲目模仿歐洲競爭對手的策略,轉而回歸其「美式豪華」的獨特根基,並利用電動車平台帶來的設計自由度,重塑了品牌的獨特性與科技感。更關鍵的是,在地緣政治引發的關稅壁壘下,其以美國本土製造為主的生產佈局,意外地成為一道堅實的防護牆,賦予其相對於進口對手的潛在成本優勢。然而,中國市場的衰退、電動車盈利挑戰以及部分產品決策的爭議,仍是其能否持續維持動能的潛在變數。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在時間的長河中,有些名字承載著一個時代的重量與榮光。「世界標準」(The Standard of the World),這曾是Cadillac為自己冠上的稱號,它不僅僅是一句行銷口號,更是一個戰後美國充滿自信、樂觀與無盡可能的黃金時代的縮影。那些擁有巨大尾翼、車身如無盡鋼鐵延伸、懸吊柔軟得彷彿在公路上懸浮的「陸上遊艇」(Land Yachts),定義了何謂「美式豪華」—大車、從容、優雅,並且總是搭載著當代最頂尖的科技。
然而,標準會被挑戰,榮光亦會褪色。對當代多數消費者而言,Cadillac的輝煌更像是一段塵封的歷史記憶。在數十年的品牌定位模糊、試圖模仿歐洲對手卻失去自我的掙扎中,這個美國偶像逐漸失去了光環。但歷史的奇妙之處在於,它總會在最意想不到的轉折點,給予那些願意深刻自省的參與者一次重新書寫命運的機會。如今,全球汽車工業的電氣化浪潮,正成為Cadillac的「下一次機會」。這一次,它似乎不再是過去那些短暫或失敗的嘗試,而是一場真正有望重返榮耀的深刻變革。
品牌靈魂的迷失與重尋:一場關於身份認同的心理治療
從一個品牌的興衰軌跡,可以窺見其政策心理的演變。Cadillac長達數十年的衰落,本質上是一場深刻的「身份認同危機」。當經典的巨大、舒適的設計風格不再流行,它在面對來自歐洲與亞洲的精準、高效的競爭者時,顯得手足無措。其後數十年的策略,特別是在推出CTS、CT4、CT5等性能轎車,意圖直接對抗BMW M系列等德系性能標竿的時期,Cadillac陷入了一個「模仿者困境」。
儘管這些車款在性能上獲得了專業媒體的高度讚譽,甚至有評論稱「如果你想要一輛真正感覺像跑車的性能轎車,那終極駕駛機器是Cadillac」,但市場的反應卻很誠實——消費者多數時候仍然選擇了德國原廠。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當一個品牌的核心價值從「自我定義」轉變為「追隨他人」時,它便失去了最寶貴的資產:獨特性。消費者感覺自己買到的,不再是獨一無二的Cadillac,而更像是一個「比較便宜的BMW」,這種形象上的依附,使其難以在高端市場建立真正的品牌忠誠度。
這場漫長的迷失,直到2015年左右迎來了轉捩點。據品牌高層所述,當時的領導團隊進行了一次「發自內心、誠實的評估」,直面一個靈魂拷問:「如果Cadillac這個品牌從世界上消失,會發生什麼?」答案觸動了所有人的內心:一個美國的標誌將會消失。正是這次深刻的自我剖析,成為了今日復興的起點。他們意識到,回歸併重新定義「美式豪華」,而非追隨他人,才是唯一的出路。而電動車的出現,為此提供了完美的載體。
電氣化載體:重塑「美式豪華」的技術與美學
電動車的革命性,不僅在於能源形式的轉變,更在於它徹底解放了汽車設計的傳統束縛。平整的地板、瞬時的扭力輸出、截然不同的驅動特性,這一切都讓工程師與設計師得以在一張白紙上重新構思「豪華」與「性能」。Cadillac敏銳地抓住了這個契機。
品牌的復興策略,是將力量集中在自己最強大的領域—SUV。憑藉著長青樹車款Escalade建立的強大「光環效應」,Cadillac順勢推出純電SUV Lyriq,並迅速獲得市場成功。關鍵在於,這些新世代的電動車,不再給人「換標雪佛蘭」的廉價感。儘管它們與集團內其他品牌的車輛共享基礎平台(如Optiq與雪佛蘭Equinox EV),但在材質、內裝設計、資訊娛樂系統以及整體駕乘體驗上,都做出了顯著的區隔,呈現出獨特的品牌風格。
更深層次的戰略,是透過極致奢華的產品來重塑品牌金字塔的頂端。售價高達35萬美元、純手工打造的Celestiq,直接對標Bentley與Rolls-Royce,其目標不在於銷量,而在於向世界宣告:Cadillac有能力、也有決心重返超豪華汽車的殿堂。這種提供「一對一」客製化服務的模式,不僅帶來了高利潤,更重要的是重建了品牌與頂級客戶之間的連結,將「奢華」從一種產品屬性,提升到一種個人化的專屬體驗。這種由上而下的品牌形象重塑,正逐步滲透到其他車系,使整個品牌形象獲得了顯著的提升。
地緣政治的防護罩:本土製造的意外戰略優勢
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企業的生產佈局已不僅僅是經濟學問題,更是地緣政治學問題。正當Cadillac在國內市場高歌猛進之時,一個意想不到的宏觀因素,為其提供了堅實的「戰略防護罩」。
隨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潛在的高額關稅正成為所有跨國車企揮之不去的陰影。Cadillac的大部分競爭對手,無論是德系的Mercedes、BMW、Audi,還是日系的Lexus,其銷往美國的許多車型都來自歐洲或亞洲的工廠。一旦美國對這些地區的進口汽車加徵關稅(例如潛在的15%),將可能導致每輛車產生1萬至1.5萬美元的額外成本。這些成本最終很可能轉嫁給消費者,從而大幅削弱其產品的價格競爭力。
相較之下,Cadillac除一款車型外,其餘所有產品均在美國本土製造。這一最初可能出於歷史或成本考量的佈局,如今卻成為了抵禦關稅壁壘的天然屏障。在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時代,穩定的本土供應鏈不僅能規避關稅衝擊,更能確保生產與交付的穩定性。這項「非對稱優勢」,讓Cadillac在這場豪華電動車競賽中,處於一個極為有利的防守位置。
前路的挑戰:從中國困境到內部決策的考驗
儘管復興的勢頭強勁,但Cadillac的前路並非一片坦途。首先,品牌在曾經的重要市場—中國,正遭遇嚴重挫敗。2024年,其在華銷量暴跌,導致全球總銷量自2015年來首次跌破30萬輛。這反映了中國本土電動車品牌的崛起,以及外國品牌在當地市場面臨的日益激烈的競爭,這對所有傳統跨國車企都是一個嚴峻的警示。
在美國本土,挑戰同樣存在。7,500美元的聯邦稅收抵免政策即將到期,這可能會在短期內影響消費者購車意願。更具爭議的是,通用汽車決定在其新一代電動車中,不再支援Apple CarPlay與Android Auto等主流手機映射功能。在消費者已高度習慣這些無縫連接體驗的今天,這一「好奇的」決策,無疑是在考驗市場對其原生車機系統的接受度,並可能成為部分潛在客戶的「交易破壞者」。
最後,電動車業務的長期盈利能力仍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共同難題。儘管通用汽車聲稱其電動車已實現「可變利潤轉正」,但這並未計入巨大的研發與工廠投資。如何在高昂的初期投入與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的盈利,將是決定這場電動化轉型最終成敗的關鍵。
Cadillac的復興故事,是一個關於如何在變革時代,透過回歸自我、擁抱新技術並巧妙利用宏觀趨勢,從而實現品牌再生的經典案例。它已經成功地抓住了轉瞬即逝的市場窗口期,但成功的第一步,不代表勝利的終點。未來,它能否將當前的動能,轉化為一個可持續的、嶄新的「世界標準」,將持續考驗著這個百年品牌的智慧、韌性與勇氣。
資料來源
Reuters: "GM's Cadillac brand re-enters Europe with Lyriq EV"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gms-cadillac-brand-re-enters-europe-with-lyriq-ev-2023-10-05/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is Isn’t Your Grandfather’s Cadillac. It’s Pricier."https://www.wsj.com/business/autos/this-isnt-your-grandfathers-cadillac-its-pricier-d28c3aa8
Automotive News: "Cadillac's EV-led rebound"https://www.autonews.com/special-report/cadillacs-ev-led-rebound
Bloomberg: "GM’s Cadillac Escalade IQ Is an 8,000-Pound Bet on the End of Range Anxiety"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3-08-09/cadillac-s-electric-escalade-iq-is-an-8-000-pound-bet-on-the-end-of-range-anxiety
MotorTrend: "The Cadillac Celestiq Is a $340,000 Hand-Built Electric Halo Car"https://www.motortrend.com/reviews/2024-cadillac-celestiq-first-look-review/
Forbes: "Cadillac Brand Turnaround Continues With New Optiq EV"https://www.forbes.com/sites/samabuelsamid/2024/05/29/cadillac-brand-turnaround-continues-with-new-optiq-ev/
Car and Driver: "2025 Cadillac CT5-V Blackwing Gets a New Face, Same Roaring V-8"https://www.caranddriver.com/news/a46522818/2025-cadillac-ct-5-v-blackwing-revea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