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3年7月21日,一場破紀錄的熱浪席捲美國,超過一億人口生活在極端高溫警報之下,空調與冷卻設備的龐大電力需求,將該國老舊的基礎電網推向了崩潰邊緣,大規模停電的風險隨之劇增。在此背景下,以戶用屋頂太陽能板結合儲能電池為核心的「分散式能源系統」,被視為緩解電網壓力、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方案。此一模式的倡議者,如住宅太陽能服務公司SunRun的執行長瑪麗·鮑爾(Mary Powell),強調這種由用戶主導的能源革命,能夠在需求發生的地點直接供應電力,並在電力過剩時反哺電網,理論上構建了一個更具彈性與效率的能源網絡。當太陽能發電與家用電池結合時,白天儲存的多餘電力,便能在傍晚太陽能發電量下降而用電需求依然高漲時,回送至電網,發揮至關重要的「削峰填谷」作用,成為穩定電網的關鍵力量。
然而,儘管美國能源部數據顯示太陽能是國內增長最快的清潔能源,但將其視為解決電網危機的萬靈丹,卻忽略了其背後嚴峻的物理限制與經濟挑戰。首先,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存在一個根本性的悖論:其發電量會隨著溫度的極端升高而下降。這意味著,在電網最需要電力的酷暑天氣中,太陽能板的實際出力反而打了折扣。其次,太陽能板存在著持續的性能衰退問題,年均衰減率中位數約為0.5%。在長達二十五年的設計壽命中,發電效率的逐年下降,不僅會減少回送電網的電量,也意味著用戶將面臨不斷升高的電費或高昂的更換成本,這為該技術的長期經濟可行性打上了問號。
更進一步的分析指向了太陽能產業鏈的生命週期問題。儘管太陽能發電過程不消耗化石燃料,但其生產過程卻需依賴特定的礦物原料,其中部分材料如鉛和鎘具有毒性,其開採、製造與最終棄置的環境成本,並未完全反映在當前的政策討論中。因此,美國的能源政策制定者正面臨一項複雜的課題:如何在積極推動分散式太陽能部署的同時,正視其效率衰減、高溫悖論、經濟成本與環境外部性等現實困境。單一技術的躍進,並不足以支撐整個國家的能源安全—一場涵蓋電網現代化、多元化能源組合、以及全生命週期成本考量的全面能源戰略—才是應對未來氣候挑戰的必要路徑。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23年的夏季,創紀錄的熱浪如同一張巨大的毯子,覆蓋了美國廣袤的土地,將數千萬民眾置於極端高溫的炙烤之下。城市中的空調以前所未有的功率運轉,龐大的電力需求如潮水般湧向一個早已不堪重負的系統:美國的國家電力網。這個由無數電線、變壓器與發電廠組成的陳舊網絡,在氣候變遷引發的極端天氣面前,顯露出其深刻的脆弱性,大規模停電的威脅,不再是遙遠的警告,而是迫在眉睫的現實。在這場危機的催化下,一場關於美國能源未來的辯論正變得異常激烈,而辯論的核心,則指向了屋頂上那些沉默的藍色面板。
以戶用太陽能為代表的分散式發電系統,正被越來越多地視為解決傳統集中式電網困境的希望所在。其核心邏輯在於,將發電單位從遙遠、龐大、易受攻擊的發電廠,轉移至成千上萬的用戶屋頂,形成一個靈活、自主、且具備網絡效應的能源系統。當用戶家中的太陽能板在白天產生電力時,首先滿足自身的用電需求。若有盈餘,電力則會自動流入公共電網,供給周邊的鄰居。當這套系統進一步與家用儲能電池結合時,其潛力便得到極大的釋放。白天多餘的電力不再是簡單地饋入電網,而是可以被儲存起來,待到日落後發電停止、而家庭用電需求(如烹飪、照明)達到高峰時,再行釋放。
在熱浪等極端氣候事件中,這套系統的價值尤為凸顯。它能在電網壓力最大的時刻,扮演一個微型的「虛擬電廠」,將儲存的電力回送至電網,幫助維持電壓與頻率的穩定,從而避免因負荷過載而導致的大面積停電。SunRun等住宅太陽能公司的管理者將此形容為一場「由用戶主導的革命」,認為這是應對氣候變遷與未來電網需求的最終、也是最快的解決方案。美國能源部的數據也為此提供了佐證,太陽能已成為該國增長最快的清潔能源技術。然而,當理想的藍圖遭遇現實的物理定律與經濟考量時,一幅更為複雜的圖景便浮現出來。
首先,太陽能技術面臨著一個與生俱來的物理悖論。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對溫度極為敏感,雖然它們需要陽光來發電,但過高的環境溫度反而會導致其半導體材料性能下降,從而降低發電量。多家太陽能板供應商的公開資料均表明,當溫度超越一個最佳區間後,極端高溫會顯著降低其輸出效率。這意味著,在盛夏午後、空調需求達到頂峰、電網最岌岌可危的時刻,作為應援力量的屋頂太陽能板,其自身的發電能力恰恰正在衰減。這層矛盾,為其在高溫氣候下的可靠性,蒙上了一層陰影。
其次,是無法迴避的經濟與性能衰退問題。目前的戶用太陽能板,其性能衰減率的中位數約為每年0.5%。這看似微小的數字,在長達二十五年的預期使用壽命中,會累積成一個不容忽視的效率損失。這不僅代表著用戶在多年後需要從電網購買更多的電力,或者說,回饋給電網的剩餘電力將顯著減少,更意味著一套昂貴的基礎設施投資,其回報率是處於一個持續下降的通道中。當面板老化到需要更換時,用戶將面臨一筆不菲的費用,這對於將太陽能視為一勞永逸節省電費方案的家庭而言,是一個需要被充分告知的長期成本。
更深層的檢視,則觸及了太陽能作為「綠色能源」的全生命週期成本。誠然,太陽能板在發電過程中不產生碳排放,也不消耗化石燃料。但其製造過程,卻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與特定的礦物原料。產業鏈上游的提純、冶煉環節,以及下游的組裝運輸,都伴隨著相應的環境足跡。更令人關注的是,面板中使用的部分材料,例如用於焊料的鉛和作為半導體材料的鎘,均為具有潛在毒性的重金屬。隨著未來數十年太陽能板的安裝量呈指數級增長,如何建立一個安全、高效的回收與處理體系,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大規模「太陽能板退役潮」,已成為政策制定者必須預先規劃的環保議題。
因此,美國的能源政策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調整期。單純依靠補貼或政策激勵來推動戶用太陽能的普及,而忽略其固有的物理限制、長期的經濟成本與潛在的環境風險,可能無法建成一個真正具有韌性的未來電網。專家們普遍認為,屋頂太陽能只是解決方案拼圖中的一塊。一場成功的能源轉型,必然是一套組合拳:它既需要大力發展如太陽能這樣的清潔、分散式能源,也需要對國家級的骨幹電網進行現代化升級,使其能夠更好地接納與調度這些不穩定的間歇性能源;它需要在政策層面,為儲能技術的發展提供更大的支持;同時,也需要對能源效率、建築節能等需求側管理,給予同等的重視。這場對抗氣候變遷的賽跑,終究不是單一技術的衝刺,而是一場對整個國家能源體系進行系統性、智慧化改造的耐力賽。
資料來源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Solar Energy in the United States
https://www.energy.gov/eere/solar/solar-energy-united-states
Reuters: US power grid faces record demand as heat wave blankets the country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us-power-grid-faces-record-demand-heat-wave-blankets-country-2023-07-20/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NREL): Solar Photovoltaic Module Reliability: A Review
https://www.nrel.gov/docs/fy12osti/51664.pdf
The New York Times: Extreme Heat Is a Global Problem. What Can Be Done?
https://www.nytimes.com/2023/07/21/climate/extreme-heat-global.html
Associated Press: A huge swath of the US is bracing for dangerous heat. Here's what's behind it
https://apnews.com/article/heat-wave-us-weather-phoenix-california-texas-a5b81a967f6b976378e9b465137452d9
Scientific American: How Extreme Heat Warps Solar Power Production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how-extreme-heat-warps-solar-power-production/
MIT Technology Review: The toxic chemicals in solar panels could be a bigger problem than we thought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1/08/18/1032230/the-toxic-chemicals-in-solar-panels-could-be-a-bigger-problem-than-we-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