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遭兼併兩週年,歐盟制裁裂痕浮現

制裁、軍備與不可動搖的地緣政治現實

· 權力結構-歐洲,權力結構-俄羅斯,戰爭與和平-烏克蘭戰爭,國際組織-歐洲聯盟,金融經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16年3月18日,在俄羅斯聯邦正式將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納入其版圖兩週年之際,歐洲聯盟發表了一份措辭強硬的聲明,重申其對此兼併行為的「不承認政策」,並呼籲更多聯合國成員國採取類似的限制性措施,以共同應對這一自冷戰結束以來最嚴峻的東西方對峙。這份代表歐盟二十八個成員國政府的聲明,不僅對莫斯科在該半島持續的軍事集結表示「嚴重關切」,更承諾將維持針對俄羅斯在黑海地區進行油氣勘探投資的禁令。然而,在這份看似團結的外交聲明背後,歐盟內部的分歧正日益公開化,來自匈牙利、義大利乃至德國經濟部的聲音,均暗示了對無限期延長對俄經濟制裁的疑慮。與此同時,克里姆林宮的回應則斬釘截鐵,總統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明確表示,克里米亞的地位是「俄羅斯聯邦的一個地區」,其歸屬問題「從未也永不會」成為任何國際談判的議題,徹底排除了任何透過外交途徑改變現狀的可能性。

歐盟的呼籲與俄羅斯的決絕,共同勾勒出兩年來歐洲地緣政治格局的深刻變遷。西方的制裁體系主要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直接針對克里米亞的投資與貿易禁令,旨在經濟上孤立被兼併的領土;二是因應兼併後隨即爆發的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衝突而實施的、範圍更廣、力度更強的經濟制裁,主要打擊俄羅斯的金融、能源與國防部門。北約秘書長延斯·史托騰伯格(Jens Stoltenberg)在布魯塞爾的發言中,便著重強調了維持後者這套更嚴厲制裁的重要性,將其視為迫使俄羅斯遵守《明斯克和平協議》、結束對烏東分離主義武裝支持的關鍵籌碼。然而,隨著制裁對歐洲自身經濟(特別是能源供應)造成的反噬效應逐漸顯現,以及對透過制裁能否改變莫斯科行為的懷疑加深,歐盟內部的統一戰線開始出現裂痕。匈牙利和義大利已明確表示,在今年夏天續簽制裁前,必須進行實質性的政治討論;德國經濟部長西格馬爾·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甚至呼籲,應努力創造條件以便在夏季前解除制裁。

與西方在外交與經濟層面的持續施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半島上不斷鞏固其軍事和物理存在的堅定決心。西方國家,特別是北約,對俄羅斯在克里米亞的軍事化進程感到極度不安。莫斯科正系統性地將該半島轉變為一個強大的軍事堡壘,部署了包括先進的地對空飛彈和反艦飛彈在內的防禦與攻擊系統,旨在建立一個能夠主導整個黑海地區、並向地中海東部投射力量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區。與此同時,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丁在兩週年紀念日當天,親自視察了連接俄羅斯本土與克里米亞的克赤海峽大橋的建設工地。這一耗資數十億美元的龐大工程,其政治象徵意義遠超其經濟功能—它代表著克里姆林宮意圖將克里米亞永久性地、物理性地與俄羅斯融為一體的不可動搖的意志。因此,在兼併兩週年之際,國際社會所面對的,是一個日益固化的僵局:一方是堅持國際法原則、以制裁為主要工具的外交孤立政策;另一方則是無視國際譴責、憑藉軍事部署和基礎建設來塑造既成事實的國家意志。這兩條看似平行卻充滿對抗的軌道,預示著歐洲的安全秩序已進入一個長期且充滿不確定性的新階段。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2016年3月18日,歷史的日曆翻到了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的第二個週年紀念日。這一天,歐洲大陸的兩個世界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紀念著同一個事件。在克里米亞的港口城市塞凡堡,巨大的俄羅斯三色旗在人群中飄揚,官方組織的集會與音樂會,慶祝著他們眼中的「回歸祖國」。而在數千公里外的布魯SSELS,歐盟的外交官們發表了一份冷峻的書面聲明,譴責兩年前那場「非法的兼併」,並重申其永不承認的堅定立場。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回應則一如既往地強硬與決絕,宣稱克里米亞的地位不容談判。這三個場景,三種截然不同的敘事,共同構成了一幅描繪後克里米亞時代歐洲新冷戰格局的精準畫像:一個由制裁、軍事對峙和不可調和的歷史觀所定義的、深刻分裂的歐洲。

這份由代表二十八個成員國的歐洲理事會發表的聲明,不僅是對過去兩年政策的總結,也試圖為未來的行動定調。聲明中,歐盟呼籲所有聯合國成員國「考慮採取類似的不承認措施」,試圖將針對俄羅斯的孤立政策擴展到更廣泛的國際舞台。同時,歐盟對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半島上持續且大規模的軍事集結表示「嚴重關切」,這一憂慮與北約的長期評估高度一致。然而,在這份官方辭令所構築的團結表象之下,一股洶湧的潛流正在侵蝕著歐盟制裁政策的基石。隨著時間的推移,制裁對俄羅斯經濟造成的衝擊,與其對歐盟自身成員國(特別是那些與俄羅斯有著緊密能源和貿易聯繫的國家)帶來的經濟代價之間的權衡,正變得日益艱難。

制裁之牆與內部的裂痕

自2014年3月俄羅斯完成對克里米亞的兼併,並隨即在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引發一場代理人戰爭以來,西方國家祭出了一套複雜且多層次的制裁體系。第一層,是直接針對克里米亞的「領土性」制裁,於2014年7月首次實施並於同年12月加強。這套措施嚴格禁止歐盟公民及企業在克里米亞進行投資、購買或資助當地公司,並對旅遊、交通和電信等特定領域實施禁運,其目標是從經濟上使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佔領變得昂貴且無利可圖。

第二層,也是更具殺傷力的,是針對俄羅斯本身的「經濟部門」制裁。這套措施與頓巴斯戰爭直接掛鉤,旨在懲罰俄羅斯對烏東分離主義武裝的支持。制裁限制了俄羅斯主要的國有銀行和能源公司進入歐洲資本市場融資的能力,禁止向俄羅斯出口特定的高科技能源勘探設備,並實施了廣泛的軍民兩用產品出口禁令和武器禁運。這套制裁的續簽,需要所有歐盟成員國的一致同意,而這也正是歐盟團結面臨最大考驗之處。

到2016年初,制裁的效果與代價已成為布魯SSELS內部一個日益公開的辯論話題。一方面,制裁與當時全球油價的暴跌相結合,確實對俄羅斯經濟造成了沉重打擊,使其陷入衰退。但另一方面,俄羅斯並未因此改變其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根本立場。與此同時,歐洲的農民、製造商和能源企業也因失去俄羅斯市場或面臨不穩定的能源供應前景而怨聲載道。在這種背景下,匈牙利總理維克多·奧班(Viktor Orbán)和義大利政府開始公開質疑制裁的有效性,並要求在夏季就是否延長制裁進行全面的政治辯論,而非自動續簽。更值得關注的是,來自歐盟經濟火車頭德國的雜音。時任德國經濟部長、社民黨領袖西格馬爾·加布里爾公開呼籲,應尋求在夏季前為解除制裁創造條件,這與總理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所代表的基民盟的強硬立場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分歧凸顯了一種根本性的兩難—即在維護國際法原則的道德義務與維持經濟穩定和對話渠道的現實需求之間,歐洲正在艱難地尋找平衡。

「克里米亞堡壘」:黑海軍事格局的重塑

如果說西方的應對主要集中在經濟和外交領域,那麼俄羅斯的回應則是以一種更為具象、更具威懾力的方式展開的:將克里米亞半島徹底軍事化。對於克里姆林宮的戰略規劃者而言,兼併克里米亞的首要目標,遠不止於滿足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而是要收回一個具有無可替代戰略價值的軍事資產。塞凡堡港作為俄羅斯黑海艦隊的傳統母港,是俄羅斯向地中海、中東乃至大西洋投射海軍力量的關鍵支點。

在兼併後的兩年內,俄羅斯投入鉅資,系統性地將克里米亞打造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堡壘。這一軍事概念的核心,是透過部署先進的防禦和攻擊系統,使敵對力量(主要是指北約)在特定區域內的行動變得極其困難和高風險。到2016年,俄羅斯已在半島上部署了其最先進的S-400「凱旋」遠程防空飛彈系統,其射程足以覆蓋烏克蘭南部大部分地區以及黑海的廣闊空域。在反艦能力方面,俄羅斯部署了「堡壘-P」(Bastion-P)岸基超音速反艦飛彈系統,其威懾範圍涵蓋了幾乎整個黑海海域,對任何試圖靠近的敵方艦隊都構成了致命威脅。此外,黑海艦隊自身也經歷了大規模的現代化升級,接收了裝備有「口徑」(Kalibr)巡弋飛彈的新型護衛艦和潛艇。

這一系列軍事部署,徹底改變了黑海地區的戰略平衡。對於北約而言,其在黑海的行動自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對於同為黑海沿岸國的北約成員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以及土耳其而言,一個被重度武裝的克里米亞,如同一把永久懸在其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俄羅斯的行動清晰地表明,它不僅要佔有克里米亞,更要將其作為一個戰略平台,以鞏固其在南翼的安全,並挑戰北約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克赤大橋:一項關乎主權的混凝土宣言

在軍事化的同時,俄羅斯也在不遺餘力地從物理上鞏固其對克里米亞的控制。在兼併兩週年的紀念日,總統普丁親自視察了連接俄羅斯本土克拉斯諾達爾地區和克里米亞半島的克赤海峽大橋的建設工地。這座全長19公里的鐵路公路兩用橋,不僅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基礎設施工程,更是一項強有力的政治宣言。在2014年兼併之初,克里米亞與俄羅斯本土之間並無陸路連接,所有補給都需依賴渡輪或取道烏克蘭。這使得半島的後勤供應極為脆弱。克赤大橋的建設—意在徹底解決這一戰略弱點,將克里米亞牢牢地鎖定在俄羅斯的版圖之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普丁的視察,以及俄羅斯媒體對此工程的大力宣傳,都是在向國內外傳遞一個不容置疑的訊息: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統治是永久性的,任何制裁或外交壓力都無法動搖這一既成事實。

回顧2014年2月至3月間那場改變歐洲歷史的事件—從基輔的獨立廣場革命,到沒有徽章的「小綠人」悄然佔領克里米亞的政府大樓和機場,再到一場在槍口下舉行的、不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公投」—俄羅斯的行動以其驚人的速度和效率,為世界展示了一種混合了特種作戰、資訊戰和法律戰的全新戰爭形態。兩年後,當最初的震驚逐漸消退,世界所面對的,是一個已被俄羅斯成功消化並轉化為戰略前哨的克里米亞。西方的制裁之牆雖然聳立,但牆內的裂痕已然清晰可見。這場圍繞克里米亞的對峙,遠未結束,它已然演變為一場考驗雙方耐力、決心和內部團結的持久戰。

資料來源

Reuters:EU urges more countries to impose sanctions on Russia over Crimea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ukraine-crisis-crimea-eu-idUSKCN0WK1S4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EU Calls For More Sanctions Against Russia Over Crimea Annexation
https://www.rferl.org/a/eu-calls-for-more-sanctions-against-russia-over-crimea-annexation/27621182.html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Declaration by the High Representative on behalf of the EU on Crimea
https://www.consilium.europa.eu/en/press/press-releases/2016/03/18/hr-declaration-crimea/

NATO:Statement by the NATO Secretary General on the second anniversary of the illegal and illegitimate self-proclaimed "referendum" in Crimea
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news_129424.htm

The Moscow Times:Two Years After Annexation, Crimea Is a Russian Fortress
https://www.themoscowtimes.com/2016/03/18/two-years-after-annexation-crimea-is-a-russian-fortress-a52166

Associated Press:Putin visits Crimea 2 years after annexation from Ukraine
https://apnews.com/article/76a603c4484b4266858102a0ac352a17

Deutsche Welle:EU calls for more states to join Russia sanctions over Crimea
https://www.dw.com/en/eu-calls-for-more-states-to-join-russia-sanctions-over-crimea/a-19127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