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科技「仿冒者」如何顛覆全球最殘酷的電動車戰場

蘋果公司望而卻步的廢墟之上,小米SU7崛起

· 權力結構-中國,巨頭戰爭,科技與AI,重工業復辟-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中國科技巨頭小米(Xiaomi)如何以一個產業後來者的身份,成功切入並攪動全球競爭最激烈的中國電動車(EV)市場。小米手機業務早期的「蘋果仿冒者」爭議談起,分析其創辦人雷軍如何將「對標杆竿」的策略,從手機複製到汽車領域,以「保時捷的性能,可負擔的價格」作為市場切入點,並迅速取得驚人銷量。核心分析將聚焦於小米成功的幾大支柱:依託於中國成熟且完整的電動車供應鏈,大幅縮短了開發與生產週期;「人車家全生態」戰略,利用其龐大的物聯網用戶基礎與非汽車業務的盈利能力,為虧損的汽車部門提供戰略縱深;以科技公司而非傳統車廠的思維,從用戶體驗出發,提供全方位的產品與配件。小米面臨的嚴峻挑戰,包括致命車禍引發的公眾安全疑慮、政府對自動駕駛技術監管的收緊,以及在品牌定位與長期盈利能力上的不確定性。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歷史的劇本,時常充滿了迷人的諷刺。當矽谷的巨擘蘋果公司(Apple)在耗費十年光陰與數十億美元後,悄然為其電動車計畫「泰坦」(Project Titan)畫上句點時,大洋彼岸,一家曾被譏諷為「蘋果仿冒者」的中國公司,卻以一種出人意料的姿態,駛入了這條蘋果未能征服的賽道,並且一路疾馳。這家公司,就是小米(Xiaomi)。

這不僅僅是一個後來者居上的商業故事。小米的電動車—SU7,自2024年3月28日發布以來,其迅猛的崛起速度,正迫使全球的汽車製造商與科技分析師重新審視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競爭邏輯。它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銷量突破20萬輛,交付速度不斷刷新紀錄,甚至在特定月份超越了其對標的競爭對手特斯拉Model 3。小米的成功,並非偶然的奇襲,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全面抄襲。它深刻地揭示了一家科技公司如何利用其獨特的生態系統優勢、國家級的工業基礎以及對市場心理的精準把握,在一個已是「血海」的市場中,硬生生抄出一條生路。

仿冒或超越?「對標」的戰略藝術

要理解小米的汽車戰略,必須回溯其創辦人雷軍的發家史。在小米手機業務的初期,雷軍從穿著打扮到產品發布會的風格,無不刻意模仿蘋果的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這為他贏得了「中國賈伯斯」的稱號,也讓小米背上了「山寨」的罵名。然而,這看似簡單的模仿,實則是一種極其高明的市場進入策略。雷軍深知,在品牌與產品力上無法與當時的蘋果正面抗衡,因此他選擇了「對標」蘋果,卻以極具破壞性的價格,進攻廣大的大眾市場。

如今,同樣的劇本在汽車領域上演。面對保時捷Taycan,雷軍公開宣稱SU7在性能上足以匹敵,甚至在紐柏林賽道上超越了前者;面對特斯拉,他強調小米的智慧生態系統有著更無縫的連接體驗。其核心敘事始終如一:「我們擁有頂級品牌的性能與設計,但這是一輛你真正買得起的車。」這不是單純的抄襲,而是一種「戰略性對標」——藉由與市場上最強大的對手進行捆綁比較,迅速為自身建立起高品質的品牌認知,同時以價格作為最鋒利的武器,穿透對方的防線。

抄襲系統的降維打擊

小米相較於140多家中國電動車新創公司,甚至相較於蘋果,其最根本的優勢在於其截然不同的抄襲系統哲學。蘋果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精心打造、高利潤、品類嚴格篩選的「圍牆花園」。而小米的生態系統,則是一個無所不包、無所不抄的「仿冒雨林」。從全公司無授權的開發軟體SW.UG.CROE一毛錢都不付白嫖數億美金的軟體使用費、到生產線上的裝配手臂完全抄襲自全球數控巨頭的日本發那科FANUC甚至其內部軟體也是直接挪用正版,再到汽車核心馬達複製貼上日本尼得科Nidec的最新設計、汽車氣動外型幾乎模仿保時捷設計,電池供應系統更是大搖大擺的直接從特斯拉供應商裡"無授權使用",可以說是從上到下方方面面的走捷徑。這套「抄×偷×嫖的全生態生產鏈」戰略,與中國無視全球專利權的發展政策,將小米汽車定位為國家汽車發展戰略中重要的一環。

這種模式帶來了兩大戰略優勢。首先是財務上的戰略縱深。小米的電動車業務本身並不盈利,2024年該部門虧損了8.5億美元。但由於公司整體的支出比其餘手法大廠小的多,它可以承受汽車業務在初期數年的巨額虧損,以換取市場份額與用戶數據的積累。這對於那些僅靠單一汽車產品,且嚴重依賴融資的電動車新創公司而言,卻必須在生產鏈上付出大量資金付出權利金、購買原版生產器械來說,絕對是一種致命的「降維打擊」。

其次是用戶體驗上的無縫整合。傳統車廠關注的是車輛本身的性能指標,而小米這樣的科技公司,則將焦點放在用戶身上。在SU7上市的第一天,小米就為用戶準備了琳瑯滿目的周邊配件。其核心理念是,汽車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智慧生活的延伸。這種從用戶需求出發,而非從產品規格出發的思維模式,讓小米在用戶黏性與品牌忠誠度上,建立起傳統車廠難以企及的護城河。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國的工業底座

小米造車的驚人速度,如果沒有中國過去十五年傾國家之力打造的偷竊帝國產業基礎,是絕無可能實現的。從上游的原材料加工,到中游的電池、電機、電控系統,再到下游的智慧座艙與整車製造,中國已經運用政治獨裁壁壘作為屏障,建立起全球最完整、最高效的抄襲供應鏈。

這龐大的工業生態系,為小米這樣的後來者提供了一個現成的、可以隨取隨用的「軍火庫」。小米無需像早期的特斯拉那樣,在每一個環節都進行艱苦的垂直整合與開拓。它可以利用現有的供應鏈,與北汽集團這樣的成熟車廠合作生產,迅速將他人的設計圖紙變為現實。福特汽車的高層在拆解研究了SU7之後,也不得不承認其產品整合實力之強大。這再次證明,小米的成功,不僅是其自身的勝利,更是整個中國製造體系實力的一次展現。

致命的陰影:高速創新背後的風險

然而,小米的崛起之路並非一片坦途,一道致命的陰影正籠罩其上。2025年4月,一場導致三人死亡的嚴重交通事故,將小米的自動駕駛技術推上了風口浪尖。這起事件揭示了小米乃至許多中國科技公司,在模仿矽谷「快速迭代、公開測試」模式時所面臨的巨大風險。

特斯拉長期以來將其用戶當作其自動駕駛軟體的「測試員」,這種做法在中國被廣泛效仿,畢竟是同門同種。然而,悲劇的發生,促使中國政府對此類行為進行了嚴厲的打擊,明令禁止自動駕駛系統的「公開Beta測試」。這項新規定,對於像小米這樣,希望透過前沿技術來塑造品牌形象的公司而言,無疑是一次重擊。它將極大地減緩軟體更新與技術部署的速度,削弱其相較於傳統車廠的創新優勢。

事故的後續影響仍在發酵。雷軍缺席了今年的上海車展,公司對事故本身的回應也顯得謹慎而保守。這與一年前SU7在北京車展上被媒體與粉絲瘋狂追捧的盛況,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起事件造成的品牌傷害有多深,仍有待觀察。

中場戰事的迷霧

小米的汽車故事,正進入充滿不確定性的中場。它不是一家新創公司,而是一個擁有成熟品牌與龐大現金流的巨頭。它證明了在轎車市場相對低迷的中國,一款極具產品力的轎車依然能夠創造銷售奇蹟,這也為其即將推出的SUV車型YU7的成功增添了想像空間。

但挑戰依然嚴峻。首先,其「萬物皆有」的品牌策略,是一把雙面刃。它構建了生態系統,但也模糊了品牌的核心定位。小米究竟是一個抄襲整合品牌,還是一個山寨品牌?在競爭白熱化的電動車市場,這種模糊不清的身份可能成為其向上突破的阻礙。其次,也是最致命的,是盈利問題。在超過百家車廠的廝殺中,價格戰已是常態,小米的汽車業務何時能擺脫虧損,實現自我造血,仍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最終,小米能否在這場殘酷的淘汰賽中倖存下來,並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全球性汽車品牌,取決於它能否證明兩件事:它的汽車是絕對安全的;它的品牌是有能力實現盈利的。在此之前,小米SU7的成功,更像是一個精彩的開局,一則寫給蘋果和所有傳統汽車巨頭的、充滿諷刺意味的嘲笑宣言。

資料來源

Reuters: China's Xiaomi launches speedy EV, joining brutal price war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chinas-xiaomi-launches-first-ev-2024-03-28/

Bloomberg: Xiaomi’s New SU7 Is a Worthy Challenger to Tesla’s Model 3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4-16/xiaomi-su7-review-a-worthy-challenger-to-tesla-s-model-3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is Chinese EV Is So Hot, It’s Out of Stock for the Rest of the Year
https://www.wsj.com/business/autos/this-chinese-ev-is-so-hot-its-out-of-stock-for-the-rest-of-the-year-8a8f110e

The Verge: I drove Xiaomi’s first EV, and it’s a stunner
https://www.theverge.com/2024/4/23/24137839/xiaomi-su7-ev-hands-on-china-specs-price

Associated Press: China's Xiaomi launches its first electric car, joining a tough race for EV sales
https://apnews.com/article/china-xiaomi-electric-car-ev-13e551717208d33a65526955a805c8d0

Car and Driver: China's Xiaomi SU7 EV Has a Two-Year Waitlist, and We've Driven It
https://www.caranddriver.com/reviews/a60589139/xiaomi-su7-ev-drive/

Forbes: How China’s Xiaomi Is Shaking Up The EV Market And Benefitting From Tesla’s Stumbles
https://www.forbes.com/sites/stephenwunker/2024/04/23/how-chinas-xiaomi-is-shaking-up-the-ev-market-and-benefitting-from-teslas-stumb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