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價格崩潰:負油價剖析全球供應過剩與需求休克危機

疫情時代的能源安全與綠色轉型

· 金融經濟,能源-要聞,能源-化石燃料能源,權力結構-美國,權力結構-中西亞

撰稿人:Lia / 責任編輯:Zaphyra

2020年4月20日,全球金融市場見證了史無前例的一幕:西德州中級原油(WTI)的五月期貨合約價格,跌至每桶負37.63美元。此一事件不僅是石油工業的歷史性標記,更成為一場席捲全球能源體系的完美風暴之縮影。從原油、天然氣到煤炭,幾乎所有形式的化石燃料價格均在2020年上半年探底,其背後的核心驅動力,源於一場長達十年之久的供應過剩,與一場由新冠病毒(COVID-19)大流行所引發的、史無前例的全球需求休克。長期的結構性失衡,加上突發性的外部衝擊,共同將全球能源市場推向了崩潰的邊緣。分析顯示,這場危機的根源,可追溯至美國頁岩油氣革命所導致的產能急劇擴張,其增長速度遠遠超出了全球經濟的實際需求預期。

這場價格潰敗的傳導機制清晰而迅速。首先,始於2010年代的美國頁岩油氣開採熱潮,釋放了巨量的原油與天然氣產能,使美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油國,但也徹底打破了由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長期主導的市場供需平衡。在需求端,全球為遏制病毒擴散而採取的大規模封鎖措施,導致工廠停擺、航班停飛、交通停滯,對能源的需求瞬間蒸發。2020年4月,全球電力需求一度下降達10%,運輸燃料的需求更是銳減。供需兩端的極端失衡,最終體現在儲存設施的物理極限上—當原油產量遠超煉油廠加工與油輪運輸能力時,生產商寧願付錢請人將原油運走,也不願關閉油井,從而催生了「負油價」此一金融奇觀。

然而,在這場化石燃料的普遍性危機中,再生能源的發展軌跡卻呈現出令人意外的韌性。傳統觀點認為,廉價的油氣將嚴重削弱風能與太陽能的市場競爭力。但現實情況恰恰相反,過去十年,再生能源技術的快速成熟與供應鏈的規模化,已使其「均化能源成本」(Levelized Cost of Energy, LCOE)大幅下降,在許多地區已具備獨立的經濟效益,不再完全依賴政策補貼。數據表明,2019年美國再生能源發電量已超越煤炭,為130多年來首次。這場史無前例的能源價格崩盤,固然為消費者與能源密集型產業帶來了短期的成本紅利,但其暴露出的全球能源體系脆弱性,以及對生產國經濟的毀滅性打擊,正迫使各國政府重新審視其能源安全戰略,並可能在客觀上為全球能源結構的綠色轉型,提供一個痛苦但必要的歷史契機。

全文

Lia. Independent Media 台北報導

負三十七美元的歷史座標

2020年4月20日,一個將被永久載入全球金融與能源史冊的日子。當日,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的西德州中級原油(WTI)五月期貨合約,在收盤前經歷了斷崖式暴跌,最終收在每桶負37.63美元的價位。這意味著,石油生產商不僅無法從其生產的原油中獲得任何收入,反而需要向買方支付高額費用,以處理這些即將到期交割、卻無處可儲的實體原油。此一現象徹底顛覆了傳統經濟學中商品價值不可能為負的基本認知,它如同一面稜鏡,折射出一場醞釀已久、並被新冠病毒大流行徹底引爆的全球能源系統性危機。

這場危機並非孤立於石油市場。事實上,整個化石燃料產業鏈都籠罩在價格崩盤的陰霾之下。在美國,由於頁岩氣的過度開採與暖冬氣候的疊加效應,天然氣價格在2020年夏季觸及了二十五年來的歷史低點。煤炭的價格,亦在全球能源轉型與環保政策的壓力下,持續其長期的下降趨勢。能源價格的全面走低,對於必須為車輛加油、為家庭供暖的普通消費者,以及依賴大量能源投入的製造業與公共事業而言,無疑構成了一項短期的重大利好。然而,對於能源生產商、鑽井公司以及高度依賴能源出口的國家經濟體而言—這是一場關乎生存的災難—其連鎖反應正以大規模破產、裁員與地緣政治動盪的形式,在全球範圍內蔓延。

分析指出,將2020年的能源市場崩潰僅僅歸因於COVID-19,是一種過於簡化的判斷。病毒大流行所造成的全球經濟停擺,更像是一連串致命打擊中的最後一擊。真正的病灶,在於過去十餘年間,由技術突破所驅動的、近乎失控的產能擴張,與全球能源需求緩步增長之間形成的巨大鴻溝。市場早已處於供過於求的脆弱平衡之中,而疫情的降臨,則以一種極其暴力的方式,徹底扯下了這層偽裝。

頁岩革命的遺產—結構性供應過剩

回溯至2008年金融海嘯前夕,美國能源產業正醞釀著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水力壓裂(Hydraulic Fracturing)與水平鑽井(Horizontal Drilling)技術的成熟,成功解鎖了蘊藏在頁岩層中的巨量油氣資源。這場「頁岩革命」在隨後的十年間,徹底改寫了全球能源版圖。美國的原油與天然氣產量呈爆炸性增長,不僅使其從全球最大的能源進口國,轉變為重要的能源出口國,更打破了由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OPEC+)長期以來對全球油價的壟斷性控制。

美國的能源生產商,在低利率環境與華爾街資本的熱情追捧下,普遍基於一種樂觀的預期來制定其產能擴張計畫:即全球能源需求將會呈現指數級的穩定增長。然而,這一預期從未完全實現。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以及全球範圍內能源效率的提升,抑制了需求的增長幅度;另一方面,頁岩油氣的高速產出,持續向市場注入超出其消化能力的供應。2019年,儘管美國本土的天然氣消費量創下歷史新高,但其國內市場早已被過剩的產量所淹沒,價格持續受到壓抑。

原油市場同樣上演著類似的劇本。美國產量的飆升,加上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等主要產油國為維持市場份額而拒絕減產,導致全球原油庫存持續攀升。市場的脆弱性在2020年3月初暴露無遺,當時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就減產協議談判破裂,隨即發動了一場旨在摧毀高成本生產商(特別是美國頁岩油商)的價格戰。此舉瞬間向市場注入了更多的原油,而僅僅數週後,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便接踵而至,徹底切斷了需求端的最後一線生機。當無數油輪被迫漂浮在海上,成為臨時的浮動倉庫時,位於內陸、交割與儲存能力有限的WTI原油期貨,其崩潰便已成為一種數學上的必然。

再生能源的悖論—在化石燃料廢墟上的崛起

在傳統的市場邏輯中,化石燃料價格的暴跌,理應對成本相對較高的再生能源構成毀滅性打擊。當石油、天然氣、煤炭變得極其廉價時,政府與企業投資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的經濟動機似乎已蕩然無存。然而,2020年的市場動態,卻呈現出一種耐人尋味的「再生能源悖論」。

此一悖論的核心,在於「均化能源成本」(Levelized Cost of Energy, LCOE)概念的應用。LCOE旨在核算一項能源資產在其完整生命週期內的總成本,包括前期的建設成本、運營維護成本,以及燃料成本等。對於風能與太陽能而言,其燃料成本為零,其絕大部分成本集中在前期投資。過去十年,得益於全球供應鏈的規模化效應、製造技術的飛速進步,以及長期低利率環境降低了融資成本,新建的公用事業級太陽能與風能項目的LCOE出現了驚人的下降。

數據顯示,在許多情況下,新建一個太陽能或風力發電場的LCOE,已經低於維持一個現有燃煤或燃氣發電廠的運營成本。這意味著,對於電力採購方—無論是公共事業公司還是大型企業—選擇再生能源已不再僅僅是出於履行國家環保法規(State Mandates)的政策壓力,而是一個純粹的、清晰的經濟決策。2019年,美國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在130多年來首次超越了煤炭,這一趨勢的形成,主要驅動力已從政策轉向了市場。因此,即便在2020年化石燃料價格跌至谷底的背景下,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與發電佔比,依然在全球範圍內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地緣政治衝擊與能源安全的再定義

2020年的能源危機,不僅是一場經濟事件,更是一次深刻的地緣政治衝擊。對於美國而言,這場危機宣告了頁岩油產業由非理性繁榮到痛苦洗牌的轉折點。數百家高槓桿、高成本的油氣公司瀕臨破產,對其國內金融體系與就業市場造成了顯著的負面影響。曾經被視為美國「能源獨立」與外交政策籌碼的頁岩油產業,其內在的脆弱性暴露無遺。

對於俄羅斯與沙烏地阿拉伯等傳統能源出口國,這場危機同樣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儘管其開採成本遠低於美國頁岩油,但其國家財政預算高度依賴於穩定的石油收入。長期的低油價環境,將直接威脅到這些國家的國內社會穩定與國際影響力。正是在此背景下,G20國家的緊急介入,以及OPEC+最終達成的歷史性減產協議,反映出全球主要行為體對於防止能源市場徹底失序的共同焦慮。

更為深遠的是,這場危機正迫使全球各國重新思考「能源安全」的內涵。傳統的能源安全觀,主要聚焦於確保化石燃料進口渠道的穩定與多元化。然而,一場全球性的流行病,便足以從需求端癱瘓整個體系,這顯示出過度依賴單一能源結構的巨大風險。後疫情時代的能源安全戰略,可能將更加強調供應來源的本土化、能源結構的多元化,以及能源系統的韌性。在此框架下,不受國際燃料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能夠分散式部署的再生能源,其在國家能源安全體系中的戰略價值,無疑將得到顯著的提升。2020年的市場廢墟,或許正為一個更具可持續性與安全性的全球能源未來,鋪設了第一塊基石。

資料來源:

Reuters: What is a negative oil price?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global-oil-negative-price-explainer/what-is-a-negative-oil-price-idUSKCN2232YX

The Economist: The oil price has collapsed. What does it mean for the world?
https://www.economist.com/the-economist-explains/2020/04/21/the-oil-price-has-collapsed-what-does-it-mean-for-the-world

The Guardian: 'Everything is broken': oil market enters uncharted territory as prices turn negative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0/apr/20/oil-prices-plunge-below-zero-for-first-time-in-history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 U.S.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surpasses coal for the first time in over 130 years
https://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php?id=43895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Global Energy Review 2020
https://www.iea.org/reports/global-energy-review-2020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hy Oil Prices Went Negative and What It Means
https://www.wsj.com/articles/why-oil-prices-went-negative-and-what-it-means-11587422326

Associated Press (AP): EXPLAINER: Why oil prices are negative and what it means
https://apnews.com/article/b81177650228328bd2491552e69a0d81